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10年

生态10年

发布时间: 2021-01-04 09:23:08

『壹』 滇池暂定10年内全面禁捕,禁捕对生态恢复有何重大意义

近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发布《关于在滇池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的通告》,自今年8月20日起,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将实施暂定10年的全面禁捕期,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滇池是长江干流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水体,10年时间的全面禁捕,不仅有利于滇池的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还有利于长江水域鱼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恢复调养。近年来虽然人们做到了不在鱼类繁衍的时节捕鱼,但是由于捕鱼行业多种多样,鱼类繁衍的速度比不上人们捕鱼的速度,导致了许多鱼类面临绝种的危险。因此滇池发布了10年禁捕的公告,给鱼类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同时是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贰』 长江、汉江武汉段实行10年禁捕,这对环境是好还是坏

实行禁止捕捞,对环境是有好的一面。首先禁止捕捞可以保护河流中鱼类,保持水中鱼类多样性,给予鱼类更多生存空间,避免鱼类因此无法繁殖,导致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引发种类灭绝。过度的捕捞可能会导致水中含氧量过大,导致藻类生物繁衍剥夺了原本属于鱼类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比如节约资源拒绝用一次性产品,减少对环境污染要从多方面入手。这样可以更有效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根据一些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国环境问题是不容乐观的,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我们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所应当责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叁』 如何完成一篇近十年生态美学的研究综述

需要给你做吗

『肆』 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十年会是什么样子!转
(2010-05-17 10:40:59)
转载▼美国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气候变化的影响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从北极到赤道,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 ·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2020年,这个数字预期会增加一倍; ·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无论气候变化的影响规模大小,贫困人群将受害最深。贫穷国家因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海平面上升、疾病传播及农作物减产所带来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持续升温若不加以阻止,数千年后,格陵兰冰盖会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将随之上升7米!

人类从未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危机,如果我们再不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再也无法弥补。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quot;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 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 1)。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 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编辑本段]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人均排放量(吨)1美国488119.132中国26682.273俄罗斯210314.114日本10938.795德国87810.966印度7690.887乌克兰61111.728英国5669.789加拿大41014.9910意大利4087.0311法国3626.3412波兰3428.墨西哥3333.7714哈萨克斯坦29817.4815南非290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参考方案(1990-2020)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经济年增长(%)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2.42.42.42.4发展中国家5.64.64.64.6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98845430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937342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编辑本段]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编辑本段]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伍』 中国改革开放近十年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 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 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 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等战略性、 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符合低碳、 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 走一条低污染、 少消耗、 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 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 多功能技术, 推进洁净煤技术、 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 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 太阳能、 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 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 (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 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 在治沙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 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著; 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低碳技术、 高效节能技术、 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 近十年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陆』 胡锦涛在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1)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生命世界的多彩、神奇;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2)“略”(合理即可)
(3)“略”(合理即可)
(4)“略”(合理即可)
(5)“略”(合理即可)

『柒』 近10年来中国发生的大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生态,市场,民生,科技,文化。。。)相关的事情,谢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决定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至此,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万众一心 搞击非典

2003年春,“非典”疫情在我国一些地区爆发,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和带领人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夺取了搞击非典的胜利。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国心中国“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成功送上太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上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青藏铁路顺利通车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车的世纪梦想。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人展解放军、武警部队、人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下,广大灾区人展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不但战胜了自然灾害,而且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震救灾精神。

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2008年8月8日到24日及9月6日至17日,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运行期间,三位航天员中有一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在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出舱活动,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大三通”全面启动。

实现“三通”后,海峡两岸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捌』 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十年有何收获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严重超载,草原生态不断恶化……十年前,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畜牧业发展遇到瓶颈,当地官方作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决策。如今三江源头生态不断改善,牧民增收。

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股份制合作社最能将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也最能将牧民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起来。

“虽然牦牛都进了‘托牛所’,但是酥油、曲拉等奶制品家里人照样能吃到,自己经营小卖店,妻子也在县城小学里做后勤服务工作,收入足够(生活)了。”才仁多杰说,去年人均分红是5273元(人民币,下同)。

青海省农牧厅提供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目前青海有机认证草场面积6089万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核减牲畜570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玖』 生态学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会被看好吗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滴滴涕(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 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 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 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 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 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 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 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拾』 落幕与新生|下个10年,智能化拼的不是车机是生态

2020年汽车产业中,新势力“概念股”的极速狂飙,华为、的深度入局,以及传统巨头正式开启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都明确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下个10年,汽车必将从冰冷的机器,进化为智能新物种。

高德地图副总裁韦东曾表示,“互联网科技公司所做的是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车企必须为自己的车联网设定属性和调性。”水滴汽车认为,这句话说到了重点。如果车企不能为自己的智能网联生态建立起明确的品牌特性,反而在转型中迷失方向,那么不排除随着网联化趋势的加深,BAT等“供应商”会反客为主的可能。

文/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