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
① 全国现在有多少省市已经有低碳生态城了哪个城市是最早的
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率是其中重要指标。
中国的生态城探索之路起于上海崇明的“东滩生态城”,时间是2004年,这个中英合作的项目,被当年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未来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规划与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在2008年左右被搁置。对此,崇明县县长赵奇曾表示,东滩生态城项目还在规划当中,并没有取消的说法,只是在筹备过程当中。
2012年2月18日,崇明“东滩生态城”市政基础设施开工,标志着崇明东滩生态示范区建设拉开序幕,似乎也说明停滞多年的“东滩生态城”再次启动。据悉,生态城镇将把养老社区作为首先落地的核心产业。
②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低碳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应与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即到2050年,中国的城,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零增长”,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
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趋势性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路径选择应划分为近、中、远三个战略阶段。
近期(2007年-2020年):在城市尺度充分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关停并转,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间接减排效果,提高综合能效。
中期(2021年-2035年):以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替代能源为重点,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向无碳或低碳能源倾斜,优化我国城市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去碳化的配套政策。
远期(2036年-2050年):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在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施和推广相关的战略、政策及技术,探索一条通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模式应用推广,逐步实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整体实现。
③ 什么叫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④ 城市规划中应如何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
低碳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
-
一些地区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尝试,或许可以给决策者们带来一些启示。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杭州市、贵阳市、广元市、无锡市、厦门市等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如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无疑可以给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元素,进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提出要用10年建成生态市的江西省南昌市,在2009年11月初,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密结合,广泛利用太阳能将成为南昌市发展清洁能源的核心。
抓先机占领制高点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是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根据欧盟的经验,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2/3。中国的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也迅速攀升,其比例已由2000年的35.9%上升到41.9%。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形态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当尽早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大力建设低碳城市。
谁能最先抓住先机,谁就能越早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城市建设,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在低碳化趋势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⑤ 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应该发挥科学技术在哪些方面的作用
①城市能源利用的高效。
②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低碳生态城市在”自然物质一经济物质一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从而实现了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
③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低碳生态城市以生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损耗、碳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⑥ 求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低碳旅游3者的异同
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应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其开发的最佳地域,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内50公里为容半径,为第一生态旅游圈。这一圈基本离开城市,摆脱了城市困扰。第二生态旅游圈是以城市为中心,50公里~100公里为半径。这一圈污染少,生态环境受破坏少,一般距城市1小时左右车程,是较理想的生态旅游地域。第三生态旅游圈是以城市为中心,100公里~160公里为半径。这一圈生态环境好,在交通方便的地区驱车2小时即可到达,宜开发为二日游的休闲度假地。
可持续发生的旅游业既要顾及现时游客及旅游地区的需要,同时亦要保障和增加未来的发展机会。为达到这个目标,在管理资源时便须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及美学的需要,亦要保存该地的文化传统、基本生态发展、生物品种及生态系统。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
⑦ 如何理解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低碳试点城市 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要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⑧ 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专家
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低碳经济年。目前我所知道的国内出版的关于“低碳”的专著有三本: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9——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中国2050年的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以上两本都是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新书。
还有一本估计跟你想了解的信息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作者:顾朝林等,顾原来是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呵呵,做学生的时候听过他的课),后来去了南京大学,目前在清华大学。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100084)
电话及传真:86-10-62795186(O)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