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破坏生态
❶ 听说三峡工程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不仅破坏了生态还耗资巨大 是一项非常不正确的工程 是真的吗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都是优点.三峡工程移民百万,破坏了许多古建筑,破坏了生态平衡.耗资巨大.而且发电机还是从国外进口的.
❷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破坏。要权威点的
1、对水体的污染
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
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3、地质灾难
三峡库区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岸线长5972km(长不足10km的支流未计),由于长期地壳运动活跃、频繁,加之河床与地下水冲刷、切割的侵蚀,库区地质条件破坏强烈。
经详细地质调查平均线变形破坏密度为0.19个/公里,平均线变形破坏模数为120万立方米/公里。库区干支流库岸稳定性较差或稳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约403公里,占整个库岸线的6.8%。
泥石流易发处8条15处;全坝区已调查到的2490处滑坡体,方量约139.5亿立方米,单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三峡库区地质为灾害多发区,有些地质灾害历史上多次发生或复活。
(2)三峡破坏生态扩展阅读: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1、防洪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2、发电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该工程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可缓解我国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峡电站历年累计发电量达到6291.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9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95万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12月21日8时25分21秒,三峡工程在充分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前提下,三峡电站累计生产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据统计,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0.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如果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2元GDP计算,1000亿千瓦时电量可以支撑我国1.2万亿元GDP[27]。
3、航运
三峡蓄水前,川江单向年运输量只有1000万吨,万吨级船舶根本无法到达重庆。三峡工程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几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条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有7000万吨左右。自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以来,累计过坝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蓄水前22年的货运量总和。
❸ 我国雄伟的三峡大坝贮水后导致了很多生物无法生存,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你认为影响这些生物生存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回其他原因等,人口众多是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甚至消失.而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都是栖息地提供的.三峡大坝修建后,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不存在了.因此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故选:B
❹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好处与坏处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好处:
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渔业、航运、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大坝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必需,开发水电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利用.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坏处:
淹没耕地和矿产资源,淹没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淹没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造成大批非自愿移民;阻断江河,影响航运和鱼类回游;影响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阻碍了河流的自由奔流,甚至造成河道断流,损害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大坝蓄水导致水温、水质的变化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大坝拦截洪水中的营养物质,导致下游河水贫营养化和洪泛区土地的贫瘠化,形成了“饥饿的平原”和“饥饿的海滨”;大坝拦截泥沙,不仅淤积库容,还导致下游河道冲刷,河口海岸线退缩;大坝导致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大坝建设中滋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大坝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弃渣、污水、噪声等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大坝引发滑坡、崩坍甚至诱发地震.
❺ 长江三峡工程破不破坏三峡的生态平衡
1、三峡水电站每年发电847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少燃烧5000万吨原煤,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每年可少排放1000万吨二氧化碳,100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氨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废水、废渣;可减轻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的危害。
2、三峡工程还可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流量显著增大,有利于珍稀动物白暨豚及其它渔类安全越冬,减免因水浅而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还有利于减少长江口盐水上溯长度和人侵时间,减少上海市区人民吃“咸水”的时间。
3、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鳍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
4、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5、建库后,冬季气温增高、湿度减小,对冬雾的形成不利,所以冬雾将有所减少。但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时节,雾日将略有增加,年平均少于2天,对长江航运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同时不利影响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项目复建,还要占用近7万亩耕园地。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果没有恰当而有力的措施,只坚持就近后靠,只在扩大耕园地上下功夫,势必造成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使生存环境恶化,农村移民不但无法致富,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尤其是在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既度以下坡地必须改造成梯地之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缩小。如何做到既要使农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人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因此,遵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三峡库区的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必须限期治理;对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须限期治理,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二项重要任务。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有的将会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就将一些已经预测到的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加以治理(有的可采取工程治理,有的可采取搬迁避让),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三项重要任务。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西陵峡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的近景景观受到一定影响;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因此,做好三峡库区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遵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四项重要任务。
❻ 三峡大坝是否破坏了自然生态
人为地改造环境,改变了本来的生态气候,必将会引起一定的变化,,有时是好,有时是坏。。显而易见,三峡大坝的建立,是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❼ 三峡大坝的不足之处
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系统和库区段土地利用状况,破坏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水库的管理和使用直接相关。水库开始蓄水时,生态系统由原先的流水体系转化为静水体系。破坏了原有河流的生态连续体系(Rivercontinuum),使河流成为一系列连续分布但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Serial Discontinuity)。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适应。据统计,到2003年,众多水生生物、陆生植物受到三峡工程影响。
三峡又名“三园”即三峡植物园,三峡野生动物园和城市森林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地区。也是中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荷叶铁线蕨,川明参,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种世界珍贵植物将全部灭绝。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现在的10%,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更为严竣的现实是,这一地区有近百万移民需易地另求生活出路,有11座县城、114个集镇需搬迁重建,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复建重修。这就意味着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需作一次调整。如果连续破坏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状况,那么,无论工程本身设计怎样先进,质量怎样可靠,可能在若卜年以后,不仅其综合效益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带来新毁灭性的后患。
鱼类的生存还取决于鱼类的组成和数量,以及产卵场和摄食场的水温和水位等因素。鱼类需要回游产卵。大坝的建成改变了鱼类的栖生环境,包括产卵场的丧失、鱼卵孵化环境的改变、以及水温、流速和氧气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使原来土生土长的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种。据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1987年发表的报告,葛洲坝建成后,长江的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也大大减少,其产卵总量仅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五,而且产卵成鱼的个体变小,群体结构已显著改变。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的繁殖将滨临绝种。
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毁灭性影响。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重回东海、黄海。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中华鲟洄游至此即被阻隔在坝下江段。三峡大坝2003年6月蓄水、通航、发电后,使其下游中华鲟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发生更大程度障碍。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死亡增多。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对于三峡生态,失去的将永远地失去,而未来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正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专家所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❽ 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阿斯旺大坝。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修建尼罗河大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首先,大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在枯水季节用于灌溉及其它用途。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州的洪泛区,建成大坝后可以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其次,大坝建成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裕而廉价的能源。再次,修造大坝所形成的巨人水库及对下游水位的调节,可以发展淡水养殖及内河航运。确实,当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等。
几十年后,中国建成了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比阿斯旺大坝更大,成了世界第一大坝。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2008年2 月,环保总局称三峡库区部分支流局部水域富营养化 。根据2001年~2005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库区和上游区水质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有所好转,但库区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营养化加剧并发生水华,影响区水质有所恶化。对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三峡大坝改变了周围地区的气候。2006年的重庆高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截止到2006年8月中旬,重庆全市有39个区县不同程度受灾,全市几百余座水库干涸,三分之一的乡镇出现供水困难。除了降水量极少以外,今年重庆地区的气温还特别高。綦江、万州、云阳、开县、巫溪、彭水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持续超过一周。8月15日,重庆綦江县再次刷新当地的最高气温,达44.5℃。这是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同日,重庆市全市40个区县中有35个最高气温超过40℃,重庆主城区气温高达43℃。此外,有些地区的实际温度可能更高,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在綦江县气温达43.5℃的时候,当地气象部门称,地表温度已经达到77℃。重庆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干旱和高热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对农业来说,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人们还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
对渔业来说,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同时鱼类的洄游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葛洲坝建设中虽然给鱼类留了洄游通道,但是鱼儿并不知道那是给它留的通道,都不从那走,这些鱼类的繁殖受到了很多的影响,这些无疑会对长江的生物链产生恶性影响。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还有就是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
另外,地质灾害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山体滑坡进入长江后,甚至会引发高达数十米的浪涌,波及数十公里范围,给周边民众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峡大坝的建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我们不能说它的建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是希望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能够多衡量利弊的大小。对于三峡大坝的弊,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的去改正和弥补。
❾ 为什么说三峡水电站破坏了生态环境
1.由于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它限制了水流量,因此限制了水生物的自然迁徙,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2.有些地方被淹,同样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有影响。
❿ 三峡工程对三峡那里自然环境有没有太大的破坏
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的改变,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2/5为上游特有鱼类。虽不致灭绝,但因栖息地面积缩小约1/4,种群数量相应减少。水库养殖水面增大,四大家鱼鱼产量可望增加。位于坝下游的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将发生变化;中下游宜昌——城陵矶江段如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的要求,将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家鱼苗的来源将减少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水库调蓄使洞庭湖提前1个月进入枯水期,鱼汛提前,渔产品数量和质量将有所下降。
在三峡工程影响区有6种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其中白鱀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为一级保护动物,江豚和胭脂鱼为二级保护动物。除长江鲟定居于上游不受水库影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
七、库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
库区泥沙淤积可能有以下影响:1.减少水库有效库容,影响水库功能;2.影响库尾洪水位;3.影响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港口;4.影响过坝通航和电站发电。可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泄水的含沙量减少,将引起坝下游河道冲刷,产生以下影响:1.宜昌枯水位下降后,若下涉流量小于5000m3/s时,将影响葛洲坝枢纽工程三江船闸通航,可采取水库调度和整治措施;2.增加河槽的泄洪能力,但对护岸工程晚霞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出现新的崩岸险工;3.枯水期流量稳定而增大,有利于浅滩航槽的改善,但因坝下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河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可能出现局部碍航;4.河床冲刷水位下降后,洞庭湖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减少,有利于减轻洞庭湖洪涝灾害,减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积量,延缓湖泊的萎缩。
八、对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田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
1.对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地区的影响
四湖地区总面积11000km2,耕地45.3万hm2,人口450万人。该地区腹地的内荆河水通过新滩口闸汇入长江,是四湖地区主要排水通道。一般汛期关闸,靠电力抽排涝水,枯期开闸自流排水。
三峡水库兴建后,对四湖地区的排水影响在于汛后10月至次年4月新滩口闸外长江水位的变化。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即不计入水库运行后河床下切的影响,1-4月洪湖湖水仍能自如排入长江。10月水库下泄量减少,四湖地区沿江水位降低,从而该地区积水可提前1个月左右自流外排长江。如考虑河床下切,则对四湖地区自流排水明显有利。
2.对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的影响
东洞庭湖一般垸田高程在28-31米;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周围各圩区,已远离洞庭湖口,且地面比东洞庭湖垸区高。三峡建库后,如不计入水库运行后河床下切的影响,汛前洞庭湖湖口水位将有抬高,但低于垸圩高程。10月份三峡水库蓄水,下泄流量减少,湖水位提前降落,对洞庭湖圩区自流排除渍涝水有利。三峡建坝减少了洞庭湖的入湖水、沙量,湖区内淤高速率将大为减缓,对抑制湖区农田潜育化有利。
鄱阳湖区主要耕作区地面高程都在16米以上,建坝不产生影响。
九、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
三峡建库后,10月份下泄量减少,枯水年将使长江口盐度较建库前增加16.4%,平、丰水年增加2.6%。咸潮入侵最为严重的2月份,由于下泄量增加,可降低盐度3-5.8%,同时吴淞水域出现氯度大于250mg/L的小时数减少66%-9%(枯——丰水年)。
目前河口沿江和滨海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盐渍土。现沿江多已建闸挡潮蓄淡,盐渍土总的趋势是逐渐向脱盐方向发展。建坝后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来沙量的减少和水量年内分配的调整,会使河口三角洲岸滩的侵蚀、堆积作用发生相应变化。
坝址以上营养物质来量占河口的20-30%。经估算水库约拦蓄约10%的营养物质,建库后河口及近海的营养物质含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