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树园
Ⅰ 什么是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随着绿色食品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体 , 欧盟等
国提高进口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给我国茶叶出口创汇带
来的严峻事实 , 可拟定出人工复合立体种植的几种模
式 ,以改善茶园小范围内生态环境 ,提高单位茶园面积
产出。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
1. 茶———草本(饲料)作物套种:在新定植的无性系
幼龄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改造和缺
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
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紫花苕和三叶草) ,
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增加地表覆盖,
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
每亩可增加 200元左右 , 饲料间接经济效益可达每亩
200~300元,套种三叶草还可实行半免耕等。
2. 茶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
和当地水肥条件 , 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分枝层次较高 ,效益好 ,投产快的
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橡胶、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 ———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防护的
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以间作脆柿为例 ,以
每 kg0. 7元收购价计 , 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单一茶
园提高 30%~50%。一亩茶地间作的柿树 ,5年生柿树
每亩可增收 250元左右。
3. 茶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体系: 选择适宜思茅
地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山苍子树等。在
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 3~5行 ,以调节茶园
小气候 , 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思茅地区茶园大
多以山区坡地较多 , 可按 20%~30%的荫蔽在茶行中
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 ,可在山顶、山腰营造
林带 ,以减缓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李 锐)
Ⅱ 怎样运用茶树栽培措施调节茶叶采摘的洪峰
名词解释:
生态茶园: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及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崭新种植模式。
茶树新梢:着生叶的未成熟叶茎称为茶树新梢。
茶树总发育周期:是指茶树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茶树年发育周期:是指茶树在一年中的生长、发育进程。
人工复合生态茶园:是利用茶树有耐萌的特性,植株为灌木和小乔木,根系较浅等,与不同高度冠层和根系深浅的植物,组成上、中、下三层或两层林冠及地被曾的生态系统。
合理密植:就是要使茶树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营养面积,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要因栽植区域、茶树品种以及管理水平等而确定种植规格。
合理施肥:根据茶树的生物学特性、生化特点、生产能力、具体的外界环境条件,采用合适的三要素配合比例,适时适量地施用肥料,尽量减少损失。
茶树芽的异质性:同一枝条上,从基部到顶端的各叶腋间着生的芽,由于形成时期、叶片大小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叫做芽的异质性。
简答
1、茶树为什么喜酸性?
答:1)茶树的遗传性决定;2)茶树菌根需在酸性环境中才能生长和侵染与茶树根系共生互利;3)茶树喜铝,一般农作物的含铝量多在100~200mg/kg以下,而茶树的含铝量在数百至1000mg/kg以上;4)茶树是嫌钙植物,当土壤中钙含量大于0.2%时,茶树生长就会受害。
2、简述茶树短穗扦插的优越性及其影响发根成活率的因素。
答:(1)茶树短穗扦插的优越性:1)插穗段,材料省,繁殖系数高;2)一定面积内育苗数量多;3)土地利用经济;4)成龄茶树枝条、幼龄茶树修剪枝均可利用,还可以“以苗育苗”,取材方便;5)繁殖季节长。
(2)影响因素:1)抽穗本身的因素:茶树品种间的差异、枝条老嫩程度、枝条的粗细与长短、插穗留叶量、腋芽动态。2)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
3、茶树不同品种搭配种植的好处:1)不同茶树品种的搭配可以避免茶季“洪峰”,使劳动力安排与茶机具使用平衡,一般主栽品种占70%左右,搭配品种占30%左右。2)不同茶树品种,发芽迟早,生长快慢,内含品质成分差异等较大,可发挥品种间的协调作用来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4、茶树的营养特点:1)营养的连续性:对所需营养物质要求表现出不间断的特点;2)茶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阶段性: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茶树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是有侧重的;3)营养的集中性:茶树具有在某一生长时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的现象。4)对茶树营养的适应性:表现在茶树对营养元素需求上的多样性以及对营养条件的适应范围广泛。
5、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因:高山茶园和北方茶园,由于昼夜温差大,新梢生育较缓慢,但同化产物多,持嫩性强,故其茶叶品质好。
6、生态茶园特点及建设标准?
答:特点:1采用多物种高度集约化的经营形式,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一;2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主、副产品的质与量,以智力密植型替代资源密集型,以最小的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优质产品输出;3严格按照生态学发展规律,不断运用综合优化调控技术,防止环境污染和地力退化,建成可持续发展的茶叶商品生产基地。4充分发挥生态茶园优势,生产众多的绿色产品和有机(天然)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建设标准: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
7、绿茶的加工工序、目的及意义。
答:绿茶的加工工序:杀青——揉捻——三次干燥。
(1)杀青的目的: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关键的技术措施,其主要意义是:1)彻底破坏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等的酶性氧化,以便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2)散发青气、发展茶香;3)改变叶子的内含成分的化学性质,促进绿茶品质的形成;4)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质变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成条。
杀青技术措施主要有三点:1)高温杀青:酶的钝化、绿茶香气的形成;2)抛闷结合,多抛少闷;3)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杀青方法:锅式杀青机、滚筒杀青机、槽式杀青机。
(2)揉捻:解块、理条。按照揉捻机投叶量要求投入杀青叶,揉捻压力掌握“轻——重——轻”的原则,高档茶揉捻程度宜轻或不加压,中、低档茶适当增大压力。
(3)烘干之初烘:初烘——摊凉——复烘。
8、红茶的加工工序、目的及意义。
答:红茶的加工工序:鲜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成品茶叶。
(1)萎凋:萎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红茶要求的萎凋程度因其品质要求不同而不同。
(2)揉捻:原则: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
(3)发酵:1)发酵的目的在于增强酶的活化程度,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形成红茶特有的色泽和滋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叶子发酵充分,减少青涩气味,并发生浓郁的香气。2)发酵的方法:适当的发酵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定的摊叶厚度、适宜的发酵时间、发酵程度度。
(4)干燥:干燥的目的:1)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停止发酵,固定萎凋、揉捻,特别是发酵所形成的品质。2)蒸发水分使干毛茶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以紧缩茶条,防止霉变,便于贮运。3)继续发酵青臭气,进一步发展茶叶香气。
4、茶树修剪原理?
茶树之所以能修剪,主要有赖于茶树有如下一些基本生物学特性:a解除顶端优势,刺激腋芽萌发;b地上部与地下部相对平衡;c芽的异质性;d改变茶树碳氮比,加强营养生长;e抑制生殖生长。
论述:
1茶树总发育周期
茶树总发育周期是指茶树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按照茶树的生育特点和生产实际应用,通常把茶树分为四个生物学年龄时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幼苗期:茶树容易受到高温和干旱的危害,所以在栽培管理上要适时适量的保持土壤疏松、湿润,使种子萌发能获得足够的空气和水分。幼年期:幼年期茶树生育十分旺盛,可塑性大,所以在措施上,必须做好定型修剪,来抑制其主干的向上生长,促进侧枝生长,培养粗枝的骨干枝,形成浓密的分枝树型。同时要求土壤深厚,疏松,使根系分布深广,要注意来自自然灾害的危害。成年期:茶树生育最旺盛的时期,产量和品质都处于高峰阶段。所以要尽量延长这一时期所持续的年限,以便最大限度的高产、稳产、优质的茶叶。同时,要加强肥培管理,使茶树保持旺盛的树势,可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交替进行的方式,更新树冠,整理树冠面,清除树冠内的病虫枝,枯枝和细弱枝。衰老期:这一时期的长短因管理水平、环境条件、品种的不同而异。所以应当加强管理,以延缓每次更新所间隔的时间,使茶树发挥出最大的增产潜能,延长经济生产年限。
填空
1茶学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可以划分作两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化学。
2《茶经》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茶科学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关于茶的第一本著作。
3茶叶植物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工艺学(制茶学、茶叶制造学);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与流。
4茶树现在的进化类型有: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5中国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
6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二级茶区,三级茶区。7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8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产绿茶。
9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江南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10华南茶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11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12主根上的侧根是按螺旋线排列的,由于主根生长速度不均衡,以及各土层营养条件的差异,侧根发生有一定的节律,使茶树根系出现层状结构。
13吸收根一般分布在地表下5~45cm土层内,集中分布在地表下20~30cm的土层内。
14茶树根系具有向肥性、向湿性、忌渍性和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性。
15按分枝部位不同,可分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三种类型;按分枝角度不同,可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和开展状;按着生位置和作用可分为主干和侧枝。
16生产上我国栽培最多的类型:半乔木型,灌木型。
17由于分枝角度不同,茶树冠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和开展状(又称披张状)三种类型。
18 茶芽分叶芽和花芽两种,叶芽(营养芽)按着生部位不同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分顶芽(生长在枝条顶端)和腋芽(生长在叶腋的芽)
19茶树叶片分为鳞片、鱼叶、真叶三种。
20叶面积(cm2)=叶长(cm)×叶宽(cm) ×0.7(系数)
21茶树生育的总发育周期:受精的卵细胞(合子)(在母树上一年左右的生长发育)——成熟的茶子(播种)——茶苗——根深叶茂的茶树——开花,结实,繁衍后代(人为和自然条件下)——衰老,死亡。
22茶树划分为四个生物学年龄时期,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
23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和休止期有相互交替进行的现象。5~6月份,地上部分新梢生育比较缓慢时,根系生育则相对比较活跃,10月份前后地上部渐趋休眠,此时根生育达到最活跃时期。茶树根系活性的年周期变化与根系生长有相似的规律,2~3月份是根系生长的高峰期,4~5月份显著降低,6~8月份又出现第二个高峰,9~11月份钾肥和氮肥,根系活跃,施肥好,9月至翌年1月份维持在中等水平,即到当地上部开始活跃生长前1~2个月,根系活性增强。根系的死亡更新主要是在冬季的12月至翌年2月休眠期内进行。12~2月深耕改土。
24短穗扦插具有独特优越性;插穗短、材料省、繁殖系数高;一定面积内育苗数量多;土地利用经济;成龄茶树枝条、幼龄茶树修剪枝,均可利用,还可以“以苗育苗”,取材方便;繁殖季节长。
25扦插发根原理:茶树扦插是利用茶树的再生机能和极性现象。
26枝条老嫩程度:当年生成熟枝条成活率84%,隔年枝条仅有47%的成活率,三年生为12%,多年生老枝的成活率只有2% 。当年生成活率高于隔年生。
27合理采摘:采与留,采与养,采与管理。
28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青茶的品质特点:绿叶红镶边。特点是“汤色金黄”。白茶的特点是“汤色杏黄”。红茶特征:红汤红叶。绿茶的特点是“绿叶绿汤”。黄茶的特点是“黄叶黄汤”。黑茶特征:汤色暗褐油黑。
29辨别茶叶真假叶:看叶脉是否网状。
Ⅲ 你好!请问古树茶和生态茶相同吗
古树茶
原始型古茶树复特点:制野生、数百年树龄、树高可达10米;
栽培型古茶树特点:人工栽培、数百年树龄、树高3~5米;
生态型茶树特点:在自然原生态环境生长,未经人工干扰和处理。
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因为这些乔木型茶树属于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一直
向红土壤深处生长(云南当地人认为“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养分较灌木茶树充足,茶叶品质佳,但因产量不高,所以比较珍贵。同样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茶菁,前两者的价格可能是灌木茶的十几倍。
生态茶的提法就比较模糊。难道有不生态的茶吗?如果说生态,那就应该归为原生态或者绿色食品当中。原生态的茶未必都好。茶树经过人工驯化,去除了一些不好的刺激性的物质,而不断强化有效物质。有的原生态茶树退化比较严重,而有的含有一些对肠胃刺激性很强的物质,这些对人体都是没有益处的。原生态的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看理化指标的情况。
Ⅳ 生态茶和古树茶的区别
生态茶又称为台地茶,一般为20年以内树龄的茶树,我们统称为生态茶,30-50年左右树龄的茶树称为乔木茶,5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都算为古树茶,当然这个划分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也有茶友说,100年以上树龄的才算是古树茶,这也对,100年才能称“古”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合理就好。
(二)繁殖区别
生茶态多数为近几年,茶农人工“签插”,批量栽培的树种,我们称为“无性繁殖”;古树茶则是上代人或是上上代人有意或是无意,将种子发芽培育长大的树种,有意的称为人工栽培型茶树,无意的则为野放型茶树,我们称为“有性繁殖”。
(三)内含物质区别
普洱生态茶与古树茶由于树龄的不同,对于茶树叶片内的所含物质比例不同,这就是导至古树茶与台地茶在口感上的区别,古树茶内含物质较生态茶内含物质来说,比例相对协调一些,所以古树茶给人的口感较为醇合,滋味较为丰富,苦涩感化得较快,耐泡度相对较高些。主要区别为以上三个方面,其次有叶片的齿牙对数的多少,叶片的大小肥厚等,可做为生态茶与古树茶区别的参考,但不能做为绝对依据,因为茶树接受的养分不同,也会导茶树叶片的长像不同,不同地域期间、不同树种的叶片也会有不同的区别。
Ⅳ 古树茶,大树茶,生态茶,老树茶和小树茶的区别
在同一生态上,古树茶要优于小树茶。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同一生态,我们所指的同一生态,是大家都不施化肥、农药,或大家都使用相同的化肥、农药。如果,不施化肥、农药,小树茶会显得淡而涩;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小树茶会又苦又涩。
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 树龄1000 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 50cm、胸围 160cm、树高 15m 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 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 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2、大茶树(宋代 树龄500~1000 年)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 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 30~50cm,胸围 100~160cm,树高 5~15m 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 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 树龄300~500)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 9~16 对之 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4、生态古茶树(清代 树龄100~200)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 9~16 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民国 树龄60~100 年)
种植于1912-1949 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 年,不够100 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 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 年 树龄35~60 年)
1949-1976 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 35~60 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 80~120cm,每亩约 1500~2000 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 树龄0~35 年)
1976 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 60~90cm,每亩约2000~3000 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局限性。
Ⅵ 生态型茶在我国自然分布区域被分为几种类型
以茶树生态类型为依据的分类方法。生态型是茶树在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固有的遗传特性。在我国自然分布区域内分成6种类型,但均不涉及物种问题。
1.低纬高海拔乔木大叶型
23°N线以南,海拔800~2500m的云南中南部区域,≥10℃年活动积温5000~7000℃,年降水量1500~2000mm,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间或有山地黄壤,茶树抗寒性弱,适应性差,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酚氨比值大,适制红茶,品质优良。以云南勐海大叶、勐库大叶茶为代表。这一生态区域多野生大茶树,其适应性、品质均不及栽培品种。
2.南亚热带
(包括边缘热带)乔木大叶雨林型
23°N线以南,海拔500m以下,≥10℃年活动积温7000℃以上,年降水量1800~2000mm,土壤以赤红壤为主,茶树抗寒性弱,适应性差,酚氨比值大,适制红茶。以海南大叶茶、广西防城茶为代表。这一区域西缘亦多野生大茶树。
3.南亚热带小乔木大叶型
23°~25°N线之间,海拔300~1000m,≥10℃年活动积温5000~7000℃,年降水量1200~1800mm,土壤以赤红壤为主,茶树抗寒性较弱,适应性差异大,适制红茶或绿茶。以台湾大叶茶、广东乐昌白毛茶为代表。
4.中亚热带小乔木大、中叶型
25°~30°N线的长江以南地区,海拔800m以下,≥10℃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水量1200~1500mm,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茶树耐寒、耐旱性均较强,适应性较强,适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以湖北恩施大叶茶、武夷水仙为代表。
5.中亚热带灌木中、小叶型
30°~33°N线的长江南北地区,海拔500m以下,≥10℃年活动积温4500~5000℃,年降水量900~1200mm,土壤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茶树耐寒性强,适应性强,适制红茶或绿茶。以安徽祁门种和浙江龙井种为代表。
6.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灌木中、小叶型
33°~35°N线的长江以北地区,海拔200m以下,≥10℃年活动积温4500℃,年降水量1000mm以下,土壤以黄褐土和黄棕壤为主,微酸性,茶树耐寒性强,但冻害仍是主要自然灾害,局部地区常发生严重冻害,适制绿茶。以河南信阳种、陕西紫阳种为代表。
Ⅶ 如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确立茶树栽培未来发展方向
如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确立茶树栽培未来发展方向?
茶树
Ⅷ 湖南平江县附近有没有生态化种植油茶树的
现在没有以后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