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北京
① 全国有几个“国家生态城市”
第一批(1992年) 北京市、合肥市、珠海市 第二批(1994年) 杭州市、深圳市 第三批(1996年) 马鞍山市、威海市、中山市 第四批(1997年) 大连市、南京市、厦门市、南宁市 第五批(1999年) 青岛市、濮阳市、十堰市、佛山市、三明市、秦皇市岛、烟台市、上海浦东区(国家园林城区) 第六批(2002年)江门市、惠州市、茂名市、肇庆市、海口市、三亚市、襄樊市、石河子市、常熟市、长春市、上海市闵行区(国家园林城区) 第七批(2003年)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唐山市、吉林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绵阳市、荣成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富阳市、开平市、都江堰市 第八批(2006.01.23)武汉市、郑州市、邯郸市、廊城市、长治市、晋城市、包头市、伊春市、日照市、淄博市、寿光市、新泰市、胶南市、徐州市、镇江市、吴江市、宜兴市、安庆市、嘉兴市、泉州市、漳州市、许昌市、南阳市、宜昌市、岳阳市、湛江市、安宁市、遵义市、乐山市、宝鸡市、库尔勒市 第九批(2006.09.26)成都市、焦作市、黄山市、淮北市、湖州市、广市安、青州市、偃师市、太仓市、诸暨市、临海市、桐乡市、宜春市、景德镇市 第十批(2008年)石家庄市、迁安市、沈阳市、调兵山市、四平市、松原市、常州市、南通市、江阴市、衢州市、义乌市、淮南市、铜陵市、永安市、南昌市、新余市、莱芜市、胶州市、乳山市、文登市、新乡市、济源市、舞钢市、登封市、黄石市、株洲市、广州市、东莞市、潮州市、贵阳市、银川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市、奎屯市。 天津市塘沽区、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渝北区同时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区”。 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和城镇命名名单 一、国家园林城市(共41个) 重庆市、河北省承德市、河北省武安市、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潞城市、山西省侯马市、辽宁省铁岭市、辽宁省开原市、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泰州市、江苏省金坛市、浙江省台州市、浙江省平湖市、浙江省海宁市、安徽省池州市、江西省萍乡市、江西省吉安市、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章丘市、山东省肥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省安阳市、河南省商丘市、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省巩义市、湖北省鄂州市、湖南省湘潭市、广东省韶关市、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汕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四川省遂宁市、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玉溪市、云南省景洪市、陕西省西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二、国家园林县城(共31个) 重庆市荣昌县、重庆市云阳县、河北省乐亭县、山西省怀仁县、山西省武乡县、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省抚松县、江苏省溧水县、江苏省高淳县、江苏省金湖县、浙江省海盐县、安徽省歙县、福建省沙县、江西省吉安县、山东省广饶县、山东省沂源县、山东省平邑县、河南省修武县、河南省夏邑县、河南省桐柏县、四川省金堂县、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云南省弥勒县、甘肃省华亭县、陕西省凤翔县、陕西省千阳县、陕西省麟游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 三、国家园林城镇(共5个)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云南省安宁市青龙镇
② 北京城市雨水可持续管理与水生态系统
——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车伍李俊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中国)
引言
北京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近年来,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水污染控制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仅为整治北京城区河湖水系就已投入数十亿人民币。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奥运”的行动准则。在此背景下,北京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
城市雨水可持续管理主要指以下专题:
(1)有效的、经济的和优化的暴雨收集和输送系统。该系统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影响最小,效益/费用比最大,且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包括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技术和各种雨水贮留渗透设施。
(3)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也称城市非点源或面源污染控制。
(4)城区或住宅区雨水和水景生态系统等。
城市雨水与水生态系统的关系可简略地表述如下:
水与发展
可以把城市雨水理解为城市水生态系统中的血液。对城市雨水实施有效的管理,为水生态系统提供水质与水量的保障,使其保持健康状态。反之,水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负荷下对城市雨水起到接纳、贮留和净化作用。整个系统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当城市发展失控、建设不当,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无知或蔑视的结果,导致这个系统失衡甚至破坏。传统的城市雨水处置方式视雨水径流为“无污染”的废水,直接并尽快地排入城市接纳水体。结果是随着城市化过程,导致越来越大的雨水径流量、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超负荷、城区水涝、接纳水体的水质恶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换言之,即城市水生态系统失衡。
1北京城市雨水目前的管理模式和主要问题
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观念和手段对待城市产生的大量雨水径流,主要特点:①直接输送排入水体;②采用截流的办法改造旧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并按总体规划逐步改为分流制;③重工程建设,而忽略运营管理。
目前暴露出几大矛盾:①流失的雨水资源量越来越大,对地下水的补充却越来越少;②建设和改造的速度跟不上城市的扩建速度,排水系统负荷过重,加上设计标准较低,城市水涝现象严重;③合流制溢流的污染和雨水径流的污染并存,缺乏控制对策,对城市水系构成严重威胁;④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有效的管理,已有的排水设施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2北京城市雨水利用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过去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南京、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
由于缺水形势严峻,北京的研究较早,步伐较快。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包括雨洪利用规划内容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城市节水办公室从1998年开始立项研究,成果并于2001年4月通过鉴定,开始在城区以示范工程来推广应用。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示范小区雨水利用合作项目也于2000年开始启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北京市政府66号令(2000.12.1)和奥运行动规划中都明确要求开展市区的雨水利用工程。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不仅是水资源保护的问题,而且与城市的防涝、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和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与实施阶段,并且是向与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趋势发展。它可望成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龙头。随着水管理体制和水价的科学化、市场化,通过一批示范工程,争取用较短的时间(5年)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系列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3北京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面临的挑战
北京城区水系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排泄雨洪、旅游航运和首都风景观赏等综合功能,也是首都生态环境的窗口,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2008年“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对首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河湖水系的整治都十分重视。
北京从1998年开始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包括首先对市中心河湖进行综合整治,已投资数十亿元。经过整治的部分河湖水质虽有改善,但由于整治重点放在对点源污染的截污治理、清淤、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等工程措施,对城区水系较严重的城市面污染源缺乏研究和有效的治理对策,使整治后的河湖水系仍然受到各类面源污染的危害,而得不到彻底的治理和保护,甚至有功亏一篑的隐患。整治后的河湖又沉积大量污染物,暴雨后水质恶化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如2001年8月,从京密引水渠部分河段到紫竹院、展览馆后湖、北护城河、什刹海等爆发严重的“水华”现象,水质十分恶劣,影响很大,对北海、中南海也构成威胁。2002年夏季红领巾湖发生严重“水华”,大量鱼类死亡;什刹海、后海等湖面也发生较明显的富营养化;北护城河和昆玉河段也出现水质恶劣现象。这些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由于北京的特殊性,在水污染控制上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08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城市水环境面源污染将很快成为主要矛盾,对它的研究与治理非常紧迫。
4北京城市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4.1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及雨水渗透扩大试验(1998~2000)
(1)北京市雨水资源量及其分配,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2)北京市雨水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3)初期雨水对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4)雨水用于中水系统的可行性、相应的处理与控制要求;
(5)各种渗透设施的性能及设计计算;
(6)城市和生活小区雨水渗透及雨水利用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和效益分析。
4.2北京城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管理模式(2000~2003)
(1)北京城区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分析:①降水的污染分析;②屋面雨水的污染分析;③路面雨水的污染分析。
(2)城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管理模式——技术措施:①污染源控制技术;②初期雨水分流控制技术;③雨水净化技术。
(3)城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管理模式——非技术措施:①管理机构与措施;②政策法规;③宣传教育与经济措施等
4.3北京城市雨水利用示范工程项目简介(北京8个城区)
(1)北京第15中学运动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已建成);
(2)青年湖雨水截污利用与湖水整治(已建成);
(3)海淀区政府大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已建成);
(4)华嘉小学雨水利用与景观系统(已建成);
(5)丰台区总工会新建区雨水利用系统(即将完成)。
例:丰台区总工会新建区雨水利用系统
水与发展
③ 【地理选择题】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5选项和生态城市没啥关系。题目的重点是生态。做题的重点是:不要钻牛角尖,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写~~~~
④ 北京城市规划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准确定位全面发展 创建首善之区(2004-2020)
城市性质、定位、职能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城市发展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三产业超七成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0美元。
■“生态北京”
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北京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东、南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包括浅山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地区还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护地区,对于北京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不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北京的东部、南部及西南平原地区,是北京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该地区有北京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的交通要道,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少,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发展房地产业。
社会事业
■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与北运河沿线的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地,旧城内不再安排大型行政办公设施。
■博物馆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展种类。加强区(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保证街道(乡镇)及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
建设以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社会投融资机制。
■2020年,北京市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新城和边缘集团实现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目标。
■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需求,建立市、区(县)、社区(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居民生活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社区居委会,3000~10000人)、功能社区(4~6个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社区(10万人),把基层政府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各项内容统一到社区建设中来。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中心城中心地区迁出110万人
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迁出110万人,旧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五成半人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
用地规模
2003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约1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0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约76平方米,远郊区人均建设用地约162平方米。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105平方米-120平方米之间确定。本次规划采取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最低限105平方米。
■全部建设用地1650平方公里
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新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2平方米。
镇及城镇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1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北京平原地区总面积约为6338平方公里,其中应至少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区域协调
■推进京津冀合作
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7座城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区域,其内部的合作对各组成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国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区域统筹和整体发展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各组成地区之间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北京东部、南部、东南部与天津、河北等地在产业、交通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上分布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战略资源,沿交通轴发展城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陆海空一体的区域交通网络
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建设京津城镇发展走廊
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2005-03-04 )
⑤ 近年来,首都市民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北京市政府做出了启动京城平原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
小题1: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北京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而且树种单一。 小题2:数量多,树种多,色彩多。 小题3:加快步伐,京城植树换新颜 ⑥ 北京城市总规划将严守哪三条红线 据报道,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新总规提出了将严版守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权、生态控制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 按照规划,2020年北京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希望北京在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同时环境也可以越来越好! ⑦ 北京划定多少市域面积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北京市政府7月发布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刚性约束。 根据规定,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下一步,北京市将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测评估、监督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保障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实施、严格执行。来源:新华网 ⑧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①增加城市绿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