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全栖生态

全栖生态

发布时间: 2021-01-09 14:13:30

㈠ 请了解的人讲讲旅鸽Ectopistes migratorius与落基山岩蝗Melanoplus spretus灭绝事件对北美生态系统造成的

有趣的问题。蝗虫不了解,说说旅鸽吧。我的猜测是: 旅鸽消失对生态系统看不出明显冲击——因为它的影响完全被人类活动的更大冲击淹没了。旅鸽的大规模捕杀差不多从19世纪就开始,19世纪中叶因为火车的到来而全盛,到1880年前后开始明显衰退。最后一只可信的野生旅鸽在1900年3月24日被打死,最后一只圈养旅鸽“玛莎”死于1914年9月1日。问题是,人类捕杀不可能是旅鸽消失的唯一原因。小孩子拿气枪也会打旅鸽玩儿,但大规模捕杀旅鸽是一个商业行为,是要讲究成本和利润的。随着旅鸽数量下降,商业捕杀必然越来越不划算,捕杀量也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强烈的密度依赖因素。//题外话:其实在一个单一的A吃B的生态系统里,B要想绝灭是很难的,因为当B减少时,A也会因为食物不足而减少,使得B恢复。真正糟糕的场景是A主要吃C但遇上B也不放过,而C又很充足,结果B被吃光了。现实中各种因为捕食而绝灭的物种几乎都是后者这样。所以一定还有别的因素。Bucher 1992 的论文里给出的观点是,和栖息地与食物有关。————————————————————————————诚然,旅鸽消失时,美国东部地区还是有大片森林的。但是旅鸽比较挑。旅鸽必须聚成一大群才能正常开始繁殖仪式,这么一大群在哪里找食物?答案是栗实堆(mast) ——掉落并堆积在森林地面上的各种果实,尤其是坚果。而19世纪的美国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森林的砍伐是极其高效的。康奈提格州1600年的森林覆盖率几乎达到95%,到了1870年不到30%。综合考虑的话,东部旅鸽居住区大概80%的森林被砍掉了,剩下的也都严重破碎化。而且就算是剩下的森林也有部分砍伐,砍伐还不是平均的。老树更容易被砍伐用作燃料,而恰恰这些老树是栗实堆的生产主力——20岁以下的橡树几乎不产橡子,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大量产出橡子。1909年,康州的一个郡里95%的橡树都是不到40岁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森林面貌。美国东部原生林的林下空间是“开放“的——灌木很少,杂草不高,像公园一样允许动物自由往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野火的作用。然而,人类对森林的管理削弱了野火的作用,又刻意砍伐老树、留下树桩待其发芽,种种演替因素改变了森林的物种组成,使得如今的森林变得”封闭“了——林下有大量的树苗和灌木。显然这对于动物寻找地面上的栗实堆是极大的不利。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在林间散养的家猪对食物的竞争。事实上还是有些地方残留有好的栗实堆的。问题是旅鸽是有一定社会性的物种,寻找栗实堆以便繁殖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大小,如果群体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小了,搜索效率就会大减——而人类猎杀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所以简而言之,并不是旅鸽的消失影响了生态,而是旅鸽消失部分是生态变化的结果。它当然也会反过来产生新的影响,但影响再大,面对80%森林被砍伐、森林年龄结构剧变、林下环境彻底转换这样级别的大改变,恐怕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之所以看不出什么”大冲击“,其实只是我们对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而已。
求采纳

㈡ 生态平衡是什么意思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2)全栖生态扩展阅读:

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自然因素造成的失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调。

自然因素

1、生态系统内部的原因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由绿色植物从外界环境把太阳光和可溶态营养吸纳到体内,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不仅使可溶态养分积聚在土壤表层,而且还把部分能量以有机质的形态贮存于土壤中,从而不断地改造土壤环境。

而改造后的环境为生物群落的演替准备了条件,生态群落的不断演替,实质上就是不断地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可见,物质和能量在表土中的积累,其本质就是对原平衡的破坏。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行、退化演替。

如果是逆行演替,则是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后建立更低一级的生态平衡而已,本身意味着稳态的削弱。

2、生态系统外部的原因由于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台风、地震、海啸、暴风雨、洪水、泥石流、大气环流变迁等,可能造成局部或大区域的环境系统或生物系统的破坏或毁灭,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或崩溃。

如果自然灾害是偶发性的,或者是短暂的,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灾变后靠生物系统的自我恢复、发展,即使是从最低级的生态演替阶段开始,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繁衍生息,还是可以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的。

如果自然灾害持续时间较长,而自然环境又比较恶劣,则可能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彻底毁灭,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如沙漠和荒漠的形成)。然而综观全局,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多数是局部的、短暂的、偶发的,常常是可以恢复的。

人为因素

1、人与自然策略的不一致人类对于自然,一个共同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获取”。所以砍光森林,开垦草原,围湖造田,乱捕滥猎,竭泽而渔等,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失调。

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进化中,则是不断积累能量以消除增加的熵,来维持系统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这种最大限度的保护策略,却经受不住人类的冲击,人类给以各种生态系统极大的影响,超越了它们的生态阈限,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

2、滥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自然生态平衡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有两点错误认识:

一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条件更新。应该说,地球上蕴藏的资源的确是丰富的,但不是无限的;大部分资源被人类利用是有条件的,即使是可更新的资源也有更新的条件,更何况许多资源,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如生物物种。

人类最大限度地生产的策略自然会导致掠夺性地开发和经营,已经富有的想更加富有,贫穷的要填饱肚子,于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共同地向大自然掠夺。

导致地球上各种宝贵的资源加速耗竭,森林、草原面积的减少,不但使许多生物物种灭绝,而且直接影响到气候环境和水土流失。

矿产的不当开采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对资源的滥用,使得地球各类生态系统潜伏着危机。

3、经济与生态分离人类有史以来,向大自然索取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传统的经济学和经济体系中,自然界的服务不表现价值。

也就是说是免费的,因而许多破坏珍贵自然资源的行为长期以来直至今天仍屡禁不止,如捕杀野生动物大象、犀牛、熊猫等,因为它们的角、牙、皮毛等可以获得暴利,采集珍贵的野生药材和植物更是一本万利。

这些掠夺性的行为投入少、产出高,走私、偷猎者们可获得极高的经济效益,但整个社会却要为他们承受长远的经济和生态后果。

大自然不但是人类的宝库,还是垃圾场,许多工厂排放污物,使自然界和整个社会成为容纳污染物的免费车间以获取经济效益,这种现象用生态经济的概念叫“费用外摊”。这些现象都是个人经济效益越好,社会生态效益却越坏,是经济与生态的分离而不是统一。

㈢ 关于生态的成语

百态横生 [bǎ tài héng shē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各种姿态自如地呈现出来。
出 处

宋·版欧阳修《跋王献之权法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
网络释义

百态横生拼音是bǎ tài héng shēng。解释是各种姿态自如地呈现出来

景观生态学可以做什么

【摘要】 工业革命后,随着新和谐工业村(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提出)梦想的逐步实现,我国正步 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社会中,随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显著增大。承然,这种城市化过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妆运动”却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城市热岛效应、残缺的人文氛围……这一切都在企图奋力地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尊重和保护。景观生态学,正是立足于自然与原有的人文情怀,以塑造城市形象和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为目的,运用一系列生态理念来解决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曾获2002年全美景观设计年度荣誉奖和第10届中国美展金奖的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尝试阐述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绿地设计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和社会效益。
【 关键 词 】 景观生态学 城市绿地设计 中山岐江公园
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居住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表征现代化的来临,一系列城市现代化运动在世界各大小城市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家就提出“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料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而“地球资源极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危机。这一切,都逐渐把人们从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自然风比空调更健康。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之下,“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理念受到推崇,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设计。
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设想,以及由我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园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市民生活,它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的变化过程伴随人们的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
1.2斑块 ─ 廊道 ─ 基质
1.2.1斑块(Patch)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分辨率下,我们可以将城市绿地看作一个斑块。中山岐江公园作为城区中的一块绿地,其占地面积达11公顷,绿地平面呈椭圆形,地域完整。景观生态学中,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园占地面积广,
能支持的物种数量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种是绿道,即种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性要素,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第三种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园原有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在设计廊道时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公园内尽量减少灰道,增加绿道。因为绿道不仅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让人们重新发现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悠闲和愉快。
1.2.3基质(Matrix)
基质是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其实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作为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如果我们把城市中的绿地看做斑块,则广泛的城区就是其基质 ── 这种关系有点像格塔式心理学的“图底关系” ── 城中绿地是图,城区是底。
1.3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
1.3.1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有关研究表示,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因而更加稳定。岐江公园内有多种景观类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厂遗留下来的水塔、铁轨、烟囱和龙门吊等人文景观。丰富的景观类型使公园更具魅力,更吸引人们的使用。
1.3.2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化,又称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它包括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景观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多样性产生稳定性。
2生态设计
2.1生态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根据生态设计先驱西姆 · 范 · 德 · 莱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 · 考恩(Stuart Cown)对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生物多样性,最少地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质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针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态设计原理
以上述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并结合约翰 · 莱尔(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 · 萨尔(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原理,结合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尝试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们常常会惊叹于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之美,而实际上它们多半是在居民和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创造性的设计。也就是说,设计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对于任何一个设计,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设计?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设计?自然能帮助我们什么?
设计尊重场所文化,即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精神的。它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做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忙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来看,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来看,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以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2.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要保护资源,减少能源使用,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是把旧船厂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但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话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及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体现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废弃的钢材用作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自然美的象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红盒子”,都在以历史的身影反映一种现代化的气质。
2.2.3让自然做功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局部调节气候;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在岐江公园设计中,大量的乡土植物以及一些发育良好的植被带的到保护,植物类型多样,包括古榕树、木棉树、棕竹、芦苇、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伞草等二十多种植物,为可爱的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创造了优美的栖居环境。
2.2.4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城市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系统支持也往往被遮隐。自然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景观,应该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岐江公园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正好向市民展现了自然的过程。公园内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稳定。面对这些自然的挑战,设计师分别运用梯田式种植台、临水栈桥和水际植物群落,较好地实现了湖水在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的。驳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了几道挡土墙,墙体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植物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道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近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验。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生态设计还应是一个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环境和社区建设中去。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过程。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让生态来做设计,应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唐东芹,博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中国园林,1999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
【4】俞孔坚,庞伟,足下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
【6】俞孔坚,叶正,李迪华,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城市
规划,1998
【7】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杨贵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9】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0】俞孔坚,李迪华,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观中国,2002
生态学中的景观并不和口语中的景观一词完全一样.

景观这个概念有其美学定义\地理学定义和生态学定义.在生态学中,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
在生态学中,景观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强调异质性.景观生态学比较新兴的一个学科,现在研究的人很多,也很热,但是真正从理论生态学角度,经典生态学角度来研究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人是从地理的角度,从GIS应用的角度来研究景观.
景观生态学家研究景观生态学.不过,研究景观生态学的人通常都是生态学家,或者是GIS方向和其他方向与生态学结合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人.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需要以来很多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
至于他们的学历和工资,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点的低,这个人群中,有的是教授或者研究员,有的是学生.所以有的人工资比较高,有的人低到只拿点国家补助.
应该说,所有研究生态学的人,都应该对景观生态学有所了解,专业做的地方,有沈阳生态所,有中科院的生态中心等等,很多大学也都有这样的研究机构.

㈤ 十大生态环境最高的国家

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方面。由于利用和管理上的原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106 km2,1997年已增到1.826×106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109t。结果使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大量损失,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人均耕地仅约为778m2,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在世界上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占倒数第三位,仅略高于盂加拉国和日本。严重的是对稀缺的耕地资源被占用和浪费的现象十分惊人。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7×l05hm2。1983年--1985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7.6×105hm2,1986年--1990年平均减少4.74×l05hm2。实施《土地管理法》以来,情况有所好转,耕地减少速度趋缓,1991年--1995年平均每年仍减少4.433×105hm2。
3、土地沙漠化加剧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平衡条件下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活动,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而引起的土地质量退化现象。
4、森林资源缺乏且正在减少
我国为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在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林地面积计算,分别为第120位和128位,我国森林资源不足,距离覆盖率30%还相差很远:但过量采伐惊人,由于采伐地区过于集中,可采资源日益枯竭.加上毁林开垦、烧柴、火灾和病虫害等等原因.使森林总面积正在逐渐减少.相应的生态灾难和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5、草原退化严重
草原质量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我国人均草地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0%:全国严重退化的草场约占1 /3,鼠虫害面积约占30%--50%,且优质草减少,毒害草增多。
6、湖泊泥沙淤积,调蓄抗灾能力减弱
湖泊泥沙淤积,过度围垦,造成湖区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使湖泊的调蓄抗灾能力减弱。例如,建国以来,洞庭湖湖区经历了2次大的围湖造田。围垦面积近1.9×103km2,人口从290万增至目前的1000万。在1998年洪灾中,湖区溃决堤垸142个,灾民近4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7、生物栖息地消失,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例如,新疆虎、野马、毛脉蕨等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在我国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又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胡杨林、北疆的梭梭林等都大量减少;一些名贵的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锁阳、雪莲、贝母等的数量也在大量减少。
8、地质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日益加大
由于森林过度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加上不合理地开采矿藏,而引发的雨后泥石流、地质下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9、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水资源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径流量为2 6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中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全国57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个,严重缺水的达50个,日缺水量达1.6×107m3。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正在不断下降。同时节水措施不力,用水浪费,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短缺。
10、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日趋恶化,1995年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浓度已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全国土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了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㈥ 什么是生态平衡

1941年,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研究报告。

他对50万平方米的湖泊作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后用确切的数据说明,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的规律叫做“十分之一定律”。如果按照这个规律,把营养级依序由低向高排列,逐渐成比例地变小,画成一幅图,仿佛一个埃及金字塔。因此,该定律又被称为“能量金字塔定律”。

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群的数量必然要受到十分之一定律的约束,也就是说,各种生物的数量符合能量金字塔定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这就是生态平衡状态。

换句话说,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状态既微妙又脆弱,如果把这种平衡打破,比如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物物种的数量急剧膨胀或缩小,造成生态系统不能遵循十分之一定律,常常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时整个生态系统将被摧毁。

在地球大生态系统中,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按照能量金字塔定律,人的数量也不能无限制地膨胀,否则,就可能打破地球生态平衡,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遭受巨大的破坏。所以,人类只有主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才能保护好地球生态系统,才能保护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㈦ 生态平衡是什么意思

生态平衡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

满意请好评。

㈧ 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什么

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丰富的植物种类为各种各样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热带雨林能提供大量的木材、珍贵的经济植物,能保持很大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恶化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热带雨林雨水丰富,土壤贫瘠,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一旦森林被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而且难以恢复。因此热带雨林的保护迫在眉睫,并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後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分; 不仅有助於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2.54厘米)以上,超过每年的蒸发量。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左右,夜间约20℃。

地理位置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地区,大多数热带雨林(Tropical zone rainforest)都位于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即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热带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层的植被,上面还有高达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树木像帐篷一样支盖着。下面几层植被的密度取决于阳光穿透上层树木的程度,照进来的阳光越多,密度就越大。

地形地貌
雨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纵横的高原峡谷。地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雨林景观。在森林中,静静的池水、奔腾的小溪、飞泻的瀑布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座座绿色迷宫。

土壤类型
热带常绿雨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㈨ 生态什么成语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义1: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2: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而处于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脆弱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特点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概念简介
特点 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 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锐减,目前主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栖息地减少。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环境因素生改变
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物种类改变
生态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 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编辑本段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㈩ 什么是生态功能区

侪联-----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出生态环保植草地面产品,这个工具结合增加生产效益、低碳内减排的同时容,消除了传统植草砖、护坡不能解决的所需空隙与透水、长寿命、高绿化的功能。
侪联现浇混凝土生态植草地坪系统是地面绿化与硬化的完美结合,在综合性能上全面显著优于传统的植草砖系统。侪联生态植草地坪系统在水土保持、绿化效果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生态植草地面是一种混凝土现浇并连续孔质的植草系统,并可根据承载要求的不同而设计混凝土配比及配筋。具有良好的结构整体性、草皮连续性和透水透气性,可以在实现高绿化率的同时满足各种交通承载的要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
侪联生态植草地坪系统突出“绿色、生态、环保”主题:“雨水落在地面上,会以自然的途径进行收集,用于植草的清洗和浇灌。”这一系统被称为生态雨水管理系统,采用植草地坪为路面,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集为一体,诠释了生态和可持续的理念。

侪联--生态植草系统--其他好处包括提高反射率的混凝土相比,柏油路,减少热岛效应。植草部分处理通过河道整治,护坡和渠道径流和雨水排水。
拥有这样的基础建设项目就算上生态功能区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