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外观
㈠ 陕北窑洞有哪些特点
陕北的窑洞的特点有:
1、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2、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4、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5、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1)生态建筑外观扩展阅读:
陕北窑洞的濒危保护状况:
陕北窑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宝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文化人士的积极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们关注一些问题。
1、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高楼与时俱进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着兴旺。
2、因历史久远,受风雨侵蚀严重。故一些历史窑洞遗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1]对继承和保护陕北窑洞,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4、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风雨侵蚀严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窑洞群保持原有风貌,由6排200多孔窑洞组成,将成为一个爱国教育的中心。
5、周边大环境丰厚的烘托。富县羌村杜甫所居土窑,志丹红砂石窑,长城沿线束条拱屋顶柳笆庵,延安大学、米脂中学、榆林农校旧址窑洞群,府谷七星庙—砖收顶的民族融合穹顶,统万城版筑技术等等,以其联系紧密和互动为米脂窑洞旅游开发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6、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民居修造为百年大计。历来有许多讲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门窗尺寸、内部摆设、合龙口、暖窑,都讲究“风水”。
参考链接:网络-陕北窑洞
㈡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自然
1 前言
在当今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建筑随着需求不断地增加,由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筑师们往往忽略拉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自然,使人重新回归大自然,是城市建筑、自然、人融合在一起,是我们设计师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2 借用自然的方法
如何借用自然的景观来改善内部小气候,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西方,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国,建筑布局中经常出现的庭院则是引入自然空间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先进的技术为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内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
2.1 采光天井(庭院)
采光天井在现代建筑中依然被大量地运用,它在建筑空间中不但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而且成为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着建筑空间的表现力。以程泰宁设计的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为例,该建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玉皇山麓,为体现风景园林建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建筑中几乎所有的房间都围绕一个半圆型的庭院布置,庭院内是大片的水面,其间点缀以山石树木,池中红鳞戏水,池畔回廊环绕。使活动在建筑中的人能时时感到自然的存在。在这一建筑中,庭院成了空间的主角,建筑仿佛成了背景,整个建筑因庭院的存在而体现出江南的意韵。
2.2 生态中庭
生态中庭这一形式目前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之中。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其实也起源于庭院,据称,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这一概念。后来,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屋顶,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的雏形——中庭。如今,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筑内部,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美国建筑师波特曼将中庭这一手法在在其设计的旅馆建筑中出色地加以运用,使中庭成为其设计作品的重要特色。在其设计的美国亚特兰大20层高的桃树中心广场旅馆,中庭布置在建筑的底部6层,通过天窗进行采光,大厅内有长30m的瀑布,宽阔的水面,仿佛浮在水中的卵形休息平台,这些景物赋予了建筑空间丰富的活力和极强的表现力。
2.3 立体绿化(空中花园\架空层花园)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尝试在高层建筑中建造空中花园,使生活和工作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也能够接触到自然,因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空中花园 ”。据史料称,古巴比伦人曾经建造过空中花园,并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现代建筑的开山鼻祖勒-柯布西埃在其1925年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中,明确地提出了在建筑中引入“屋顶花园”和将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结合方案予以阐述。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建筑和城市环境。
如今, SOM事务所设计的沙特阿拉伯国家商业银行大楼,为了改善沙漠地区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缓和外部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在建筑三面的中部挖了三个高8层的大洞,作为空中花园。而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图3),则在营造空中花园的手法上更显得技高一筹,该建筑高约300mm,53层,其平面为三角形,中央为上下贯通的中空大厅。三角形的每边每隔8层就布置一个高4层的空中花园,花园与中庭相连通,花园在建筑的外观上沿三角形的三边呈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布置。从建筑中的每个办公空间都可以欣赏到花园里的景色。该建筑通过中庭和空中花园调节内部小气候,节约了建筑的能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超高层的生态建筑。然而,空中毕竟不同于地面,“空中花园”的建设不仅需要有资金和技术的保障,还必须为绿色植物在高空中的生长存活提供合适的条件。
如今,许多地方的住宅设计中都运用了底层架空的手法,这一方面改善了底层住户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整个住宅区的室外空间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为改善通风条件和避免建筑物底部受到潮气的侵袭,常常采用将建筑物底层架空的方式。为了利用架空后的空间,美化环境,常常将绿化引入建筑底层。如20世纪70年代由佘南设计的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馆位于老楼的西侧,平面呈“工”字型,与老楼围合成一个内庭院,连接南北两翼的中间部分长约百米。为使庭院空间与新馆西部的西湖风景区形成空间上的贯通,扩大庭院的空间感,并有效地组织当地的主导风向——东南风。建筑师将连接南北两翼的中间部分,除承重的剪力墙、框架柱外全部架空。在架空层中,结合建筑的门厅、楼梯等空间和构件,布置了水池、山石、休息廊并引入了绿化。整个架空层与庭院空间穿插融合,成了庭院空间的扩大和延伸。
3.1 调节室内小气候,降低建筑能耗
在建筑中引入自然空间,对改善建筑的物理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显著改善建筑物的通风采光条件,调节建筑物内部的小气候,而且还能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建筑中的庭院(天井)因其所具有的由于空气上下温度差异而造成由低处向高处运动的“烟囱效应”而被人们用来改善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组织自然通风。布正伟设计的重庆白市驿市航站楼一期工程就是一个利用天井来组织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的例子。该航站楼位于夏季气候以“火炉”著称的重庆市,东西朝向,因建设资金拮据不设集中空调。建筑以一二层相结合的低矮体量呈“一”字型布置,候机厅则被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组合在一起。为避免东西向阳光的直射,候机厅被旋转了45°。利用候机厅旋转45°后出现的三角形平面,建筑师在每个候机厅的一侧设计了两个平面为三角形的小天井,并在其中布置了由当地材料制做的石凳和盆栽。在阳光的照射下,湿热的空气通过天井向空中逸出,而经过屋檐遮阳降温冷却的空气则由窗口进入候机厅,通过候机厅流向天井。通过空气的流动,带走了候机厅里湿热的空气,在室内形成了徐徐的微风,给旅客带来了舒适。该建筑在建成使用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尤其是对其在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自然来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中庭调节建筑内部小气候的作用更为显著,它不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而且还有采暖降温的功能。中庭含有两种自然现象:“烟囱效应”和“温室效应”,在设置了机械供热、降温和通风等手段的前提下,利用这两种自然现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现代的中庭在顶部大多安装有可调节的顶棚,可根据需要来控制进入室内的光线强度和调节室内的换气量。由于所处的地区和气候的差异,中庭的主要功能也不相同:在寒冷的地区,中庭起着暖房的作用;在炎热的地区,则用来通风降温;在温暖的地区,则二者兼顾。丹麦建筑师结合丹麦位于北欧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了使建筑具有抵御寒冷气候能力,将一座4000m23层办公楼设计为四合院中庭形式,尽可能地减少建筑的体形系数,减小外墙开窗面积,利用中庭天窗进行采光。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阳光难以直射室内,利用天窗格板的反射作用,将阳光引入室内。为降低建筑总能耗,冬季关闭天窗,中庭形成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提高了室内空气温度。同时,室内排出的空气经高效热交换器,对采暖用室外新风进行预热,经进一步加热后进入办公室,由于加入了室外新风,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夏季,则打开天窗通风,利用天窗格板来调节进入室内阳光,减少向室内辐射热量。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出天窗面积为屋顶面积的40%时,供热和供冷消耗能量最小,可节约能耗50%。从而也保证了中庭种植植物所需要的气候条件, 即使在严寒笼罩的北欧漫长冬季,办公楼内气候温和犹如春季。
3.2 融合人与自然
如今,繁忙的都市生活,紧张的工作节奏,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据统计,人的一生中有4/5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现代的建筑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则更多的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确和冷静,缺乏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契机。因此,恢复人与自然的联系,对于保持人类身心的健康,滋养精神,培育美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自然环境的引入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人与自然在感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花雪月,万物枯荣,这些自然现象都会在人的内心引起联想和共鸣。把自然界的山水 、植物、动物、阳光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人工环境之中,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互相交融 ,相得益彰。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技术得到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在是简单的居住,而且是用来改善和提高着人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如何采用个种各样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城市和建筑空间之中,使建筑物不但功能完善,而且融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广大建筑师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㈢ 昌达山水天域的项目简介
30层生态建筑,傲踞城市中央,全新演绎三亚居住新高度。30层创新
的建筑形态,版高而开阔,宽而权通透,在空间结果的思考上,充分把景观和私密性放在首位,户户观景、户户通透、户户都方正实用;楼间距最少60米,最大180米,800直线观海,300米直线观山,零距离亲河,每一处都尊重人与空间的最佳尺度。
本着“健康、舒适、环保、绿色、人文”的设计理念,山水天域依托自身稀缺而不可复制的区域环境,将山、海、河、现代时尚与国际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营造出悠闲而养生的生活空间;简约、清新的外立面色调以中性的绿色为主,在细部进行冷色处理,使外观线条更加流畅,整体感观和谐统一,倍感轻松的同时还是渗透出异域风情之美。
㈣ 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态建筑和基地有哪些
全球十大绿色生态建筑:
1.生态之塔
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被冠以“生态之塔”、“带有空中花园能量搅拌器”的美称。49层高的塔楼采用弧线围成的三角形平面,其间围合出的三角形中庭,如同一个大烟囱,可以让办公空间进行自然通风,达到节能的效果。据测算,该楼的自然通风量可达60%。三角形平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接纳阳光,创造良好的视野,同时又可减少对相邻建筑的遮挡。
2.蜂兰生态房
英国科茨沃尔德自然保护内出现了一幢外观奇特的生态房,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蜂兰。这座房屋占地550英亩,,沿湖而建,是一座生态环保的住房。建造房屋所用的材料来自废弃的沙砾。同时,它广泛地应用地下热能、雨水、太阳能以及风力解决整座房屋的日常需求。它的设计者沙拉·费瑟斯通还曾参与伦敦奥运村的设计。
3.蒲公英之家
对建筑物进行立体绿化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即将植物攀缘在建筑外墙上或种植在屋顶平台和空中庭园中,使其成为外围护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测算,建筑外墙绿化后,可使冬季热损失减少30%,夏季建筑的外表面温度比邻近街道的环境温度低5摄氏度。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设计的东京蒲公英之家,就是立体绿化的典型实例。
4.和平王旅馆
和平王旅馆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在这家旅店宽大的房间能看到水面和热带雨林,经过一天的徒步旅行或钓鱼之后,旅客还可以进行温泉浴。它建造在海港上停泊的游艇上,并充分利用水能和太阳能,尽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可以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作贡献。
5.绿洲酒店
这个酒店位于埃及的锡瓦绿洲上的白山脚下,拥有在世界上罕有的朴素原始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温泉。因为有自然的屏障,使它冬暖夏凉。这个酒店没有从外面运送建筑材料,充分采用了当地产的沙石,酒店的一部分甚至就在山洞中。这个酒店从不供电,由此也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游客可以在晚上尽情享受灯笼和烛光带来的乐趣
6.太阳能度假村
夏威夷马纳拉尼度假村是全球最环保的度假地之一。度假村拥有占地12000平方米的光电太阳能系统,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一家豪华度假酒店。度假村在发展绿色能源方面做出的成绩,获得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能源部门颁发的诸多奖项。
7.生态宾馆
帕来索-西西姆生态宾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海边,可提供15个宽敞舒适的俯视青绿色墨西哥湾的小屋,坐屋子里不时可以看到当地十分有名的成群结队的火烈鸟。这个宾馆是根据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设计起来的,它采用的建筑材料是泥土、木材和草,既节能又环保。这里有采用环保的生物过滤方法的再循环水,还有利用太阳能加热的游泳池。
8.丛林旅馆
萨哈丛林旅馆位于厄瓜多尔的一处密林中,游客可以坐在旅馆的房间里看到树林里美丽的小鸟,聆听到小鸟婉转的叫声。据当地人讲,这片树林里至少有60种鸟儿。这片丛林旅馆全部采用本地的一些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建成,设计十分合理,不会对树林的生态带来破坏,丛林旅游业的可观收入使得当地政府放弃了工业,这样就使得森林可以免遭工业发展的破坏。
9.回收雨水的吊脚楼
斯里兰卡丹布拉的坎达那玛酒店的附近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坐在酒店客房的阳台上,可以欣赏到壮美的山区风光。这处酒店被设计成吊脚楼,这种设计店通过了国际“节能与环保设计优先计划”的认证,因为这是一种环保的设计,它可以让雨水顺利流入酒店下的雨水回收池中,不会让宝贵的雨水被浪费掉。这些回收的雨水可以为游客和工作人员提供游泳、洗浴、饮食等日常生活用水。
10.制造肥料的客栈
酒店里的人流量相对较大,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这其中有不少有机垃圾,如果任其自然腐败,会发出难闻的臭味,污染环境。哥斯达黎加的布兰卡乡村客栈利用生活有机垃圾制造肥料,提供给客栈周围的有机咖啡农场使用,而且这个客栈还尽量回收利用其他废弃物。这个客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隐藏在密林之中,游客坐在房间里就可以观赏到森林和附近的火山。
㈤ 居住建筑的地域性——以黄土高原为例
建筑的产生和演变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历史的发展,有了自然的地域性,接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有了文化的地域性。因此,地域性是建筑的客观规律,是灵魂的所在。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域的人们,从自己的生活起居、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营造了许多各式各样适合当地条件的居住建筑,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近来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居住建筑的“趋同现象”十分普遍,大城市的克隆海外、小城市的克隆大城市、内地的克隆沿海、村镇的克隆小城市,再无特色可言,这是可悲的,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加强建筑地域性的研究,把传统的建筑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居住建筑能全面体现当地的物质、精神、经济、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成果,为广大人民的康居服务,以下以黄土高原为例加以研讨。
一、建筑的自然基础
自然是建筑的基础,我们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走人—建筑—自然相和谐的康庄大道。
1)气候:黄土高原,冬季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0.6~-10℃之间,夏季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6~27℃之间。年降水量在220~770mm 之间,降雨集中在夏季,冻结深度一般在0.2~1.35m之间。
2)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是三面环绕山脉,东有太行山、南有秦岭、西有祁连山,只有北面没有大山相隔。在这辽阔的地区内,又被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山脉所分割,构成了许多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山间黄土区,如陇西高原区、陕甘高原区、关中盆地区、太原盆地区、伊洛河盆地区等。在这些区内,都有各具特色的河谷、阶地、分水岭、高原、丘陵、冲沟、陡崖,以及次一级的沟、壑和塬、梁、峁等。城市都位于阶地上,村镇都坐落在高原和冲沟两侧的陡崖里。
3)岩土:黄土高原的特点是黄土有广泛分布。黄土有湿陷性黄土和非湿陷性黄土之分:湿陷性黄土主要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的现代黄土;非湿陷性黄土主要是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和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对地面建筑来说,由于湿陷性黄土大面积地出露地面,影响很大,是一种特殊地基土,是一种地质灾害。从20世纪50年代建设大西北开始,我们就研究编制了建筑规范,保证建设的顺利开展。对地下建筑来说,黄土是一种很好的洞室围岩,众多而悠久的黄土窑洞的存在就可说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设内地时,我们就结合建设的需要,利用了这种独特的黄土条件,进行工业黄土洞室建筑的试验研究,并编制了技术条例,满足了当时建设的需求。
4)地下水:黄土高原的地下水属于松散沉积的孔隙水,高原地区的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在30~80m 不等。河谷地区的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很复杂,埋藏较浅,通常在20m 以下,一般由高阶地向低阶地而变浅。黄土高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湿陷性黄土地基和黄土窑洞的存在有关,无地下水的黄土层,才有黄土窑洞和湿陷性黄土的可能,相反,有地下水的黄土层,既无黄土窑洞,也无湿陷性黄土。
5)动力地质:黄土高原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在高原地区主要有黄土岩溶、冲沟、滑坡、崩塌等,河谷地区主要有山洪、泥流、洪水、砂井砂巷、古墓坑、人工土等。地震虽然主要分布在河谷断裂带上,但波及范围较广,常与滑坡群相联系,黄土窑洞的洞口,常受地震滑坡、崩塌的威胁。地面建筑受地震的威胁更大,因为地下建筑的抗震性比地面建筑强。
6)建筑材料:黄土高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取之不尽的黄土,用黄土作土坯,作土拱,作夯土墙,在黄土层中挖黄土窑洞,用黄土烧成砖瓦。至于水泥、钢材、玻璃等材料,这些都是耗能高的工业产品了。
二、建筑的文化积淀
建筑是凝固的,又是有生命的,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思想,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建筑的物质形态,如布局、结构、形式、风格、生态等,能反映出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地域文化、养生文化、审美文化,提升人的品位。
1.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主要受功能的制约,如临近水源、方便交通、争取日照、防寒防暑和利于生产和生活等。黄土高原的先民开始在河流阶地上聚落,如半坡村遗址,直到现在,人口都集中在阶地上的城市里,阶地是条形的平地,城市的布局也是条形的。农业生产有耕作半径的限制,农民因此迁到高原、丘陵各地去,大多数聚落在冲沟的陡崖处,挖黄土窑洞而居,俗有见村不见房之说,显示出建筑布局的特色。
2.建筑结构
1)黄土窑洞结构,黄土窑洞的拱顶一般为半圆式或椭圆式曲线,内部无衬砌或者有防护性衬砌,正面有门窗,窑体宽一般2.7~4.2m,进深一般大于8m,净高一般2.6~4.5m,洞室内火炕或灶台的烟囱都穿过顶土层通向室外,窑洞一般在黄土冲沟的陡崖上开挖,也有在平地从地面下挖一个大天井,再在天井向四壁上挖洞成为地下的四合院。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黄土窑洞的结构也有了进步,有的用砖、水泥衬砌起来,与工业黄土洞室相似,也有用砖把洞面砌上,使黄土窑洞更结实、安全和美观。
2)地面建筑结构,有如下几种:①土木结构,一般以简易的梁柱传递上部荷载,以土坯或土夯实墙围护,内部一般以土坯间隔。屋顶坡度大,且向天井的一面倾斜,以茅草覆盖防水。②砖木结构,以木构架传递上部荷重,砖墙围护,或以木柱与砖墙共同承担上部荷重,内部一般以砖和土坯间隔,屋面为坡屋顶,上面覆盖青瓦,这是传统富裕人家的结构形式。③砖混结构,随着建材生产的发展,砖混结构的建筑逐年增多,形式不断变化,有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砖墙横向承重,圆孔空心楼板和层面板结构等,这是近来新建房的结构形式。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结构,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是这两种结构建成的。结构形式的采用,要考虑居住质量和建造成本,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作简单的优劣评价。
3.建筑形式和风格
1)黄土窑洞的平面布局与地面建筑相似,一般是三孔至五孔呈一条形和折形带院落的形式,差别是洞与洞间隔的支撑土体代替了房间与房间的横隔墙,这是开挖在冲沟崖上的一类,数量比较多。另一类是井式的窑院,在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个天井式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炕壁挖成正窑和左右侧窑,成一明两暗的形式,正面住人,两侧窑做储藏室或饲养家畜,四面都可挖窑,最终成为四合院窑。黄土窑洞的立面造型简单,洞体埋在黄土中,只能见到洞面的门和窗,外装饰面积小,人工造物少,这形成了特殊的居住景观,使人与自然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独特和建筑风格。在深切的冲沟崖上,自上而下常有三四层,甚至更多层的窑洞,人工造物虽然同样少,但更丰富了这种独特的居住景观和建筑风格,真使人有回归自然之感。
2)地面建筑的平面布置,一般是三开间、五开间成条形、折形带院落的形式,也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立面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屋脊在外墙边,坡向天井,俗称“房子一边盖”,是关中一怪,其他造型与华北地区相似。城市的居住建筑主要是“方盒子”的多层建筑,大多数是“趋同”的产物。
4.建筑生态
建筑生态是在建筑与自然之间保持整体协调的关系,以及循环、平衡物质能量的能动关系。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劳动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上有着丰硕的成果,居住建筑是其中的一部分,有许多符合生态的要求,如:① 在利用气候方面,地面建筑的正房都坐北朝南,以争取南面的光照,防止北面的风沙,黄土窑洞也是一样,都开挖在冲沟的阳面,为争取日照防风沙。② 在利用地形方面,地面建筑随地表的变化而变化,黄土窑洞更是如此,随山就势,高低错落。③在利用土质方面,黄土窑洞最为典型,是很好的地下居住建筑,它节约能源,洞内冬暖夏凉,温度和湿度都较稳定,适宜人的居住或保存物资;它节约土地,不仅不占地,而且挖出来的土还可以造地;它节约材料,不仅只需少量的防护材料,而且取得了空间资源,另外还有防噪音、防辐射的优点,但更突出的优点是造价低、施工方便。黄土窑洞是祖先穴居一直沿用下来的建筑,现在看来是存在许多生态因素,只要利用现代科技去完善,增加现代文明的舒适度,它的生态优势会更加发扬光大。建筑生态是与建筑所在地域的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综合条件密切相关的。只有融合了地点的综合条件,才能达到最优的建筑生态。
三、两点意见
1)加强建筑地域性研究,克服建筑“趋同现象”。建筑的地域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为建设的现代化服务。1985年,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乡村局的任务,我们开展了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的可行性研究。1988年完成了《中国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报告,初步提出了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区,37个亚区的方案,黄土高原是8个大区之一,基本满足了建设行业在村镇建筑方面制定技术政策和宏观指导的需要,根据建设部“八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们在西南的贵州省和华东的江苏省进行了省域的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与建筑体系的试点研究。1994年和1995年先后完成了这两个省的研究报告,除供所在省参考使用外,同时还初步总结出《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与建筑体系研究》(省域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成果,后来又在华北的河北省做试点工作,2001年完成研究报告。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农村居民点的状况和特点,是农业区划的若干内容之一,也取得了很好的相应成果。在建筑界,各地民居的研究、生土建筑的研究和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的研究等,在反映和总结我国建筑在地域特点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城乡建设的各个规划阶段,都要获得规划的基础资料,在整理和表现资料时,也要进行各式各样的区划工作。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勘察、设计、施工和使用时,也都要结合地方的特点,考虑建筑条件的异同,使其建设能更好地符合实际,达到经济合理、舒适和美观。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是大量的,但至今尚未花力量去总结。总之,上述的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都从不同范围、不同侧面揭示、丰富和深化了建筑地域性的内涵。目前,建筑的“趋同现象”主要在城市,尚少波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现在及时研究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提高人们对地方实际情况的认识,警惕、克服建筑的“趋同现缘”,更好地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2)提倡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建筑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解决人类面临土地减少、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重大问题在建筑方面的努力。什么是绿色建筑,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的研究认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根据这些内容和要求,黄土高原的黄土窑洞是很符合这些要求的,不仅在使用中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而且在建造中,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黄土窑洞是很有生命力的。我国城市化比例已到43%,已步入城市化起飞期,多数人口会迁移到城镇。因此,城镇的规划,选好点、选好建设用地非常重要,历史上的城镇都占了宝贵的可耕地,城镇要发展就不能再占良田,这就要向荒地、劣地进军,黄土地区的高阶地和丘陵是选择的对象。规划是战略问题,选择好则事半功倍。至于地面建筑的设计,也要追求合理的布置和结构,讲究功能和外观简洁,利用回收材料,不作豪华装饰,以达到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李学曾.1959.黄土高原.北京:商务印书馆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2001.黄土地下建筑标准化的回顾与展望.科学中国人优秀论文选(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本文原载:《润物无声,张宗祜院士八十华诞庆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5月,168~169 页)
㈥ 谁能告诉我19世纪前亚洲建筑风格的资料加图片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后现在建筑的影响下,亚洲建筑出现了与只相抗衡的多元主义的倾向,多元跟裂解成为亚洲建筑史应对文化趋同的一种策略。所谓多元理解,从高雅的、精英文化,分解为雅俗并存的,也就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共存的文化。从现在单纯的技术性文化转化为明显的技术加上媒体这种文化的结合,从三维时空,立体式的文化,走向片断式的、平面式的文化。
也就是说从精英文化走上大众文化,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建筑俚俗化的倾向,不带民族偏见的,不受个人审美影响的一种文化。同时打破了功能对形式的简单对应,我们知道很多的建筑,要求是功能和形式一一对应,就是说,我设计的办公楼,你的内部功能就应当适当的在外部反应,就是反应建筑功能并不是建筑美学塑造的唯一功能,我们可以反映我们的气候环境,也可以反映我们的地域文化,这样使我们的建筑出现了更多的风格,出现了更多的追求。
这个图片是眉山打听的建筑博物馆,实际上使用的是精英文化跟民俗文化相结合出来的建筑,用的是高技术的材料,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充满民俗气氛的,带有乡土气息,就像刚才楼先生说的那么一种建筑形象。
另外多元裂解,是单纯的技术文化向技术加媒体文化的转变,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最典型的设计技巧,就是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手段,标准化的构件和功能,所代表的技术审美为代表的文化,我们称之为机器的或者是技术的。现在来说,我们在20世纪开始,这种单纯的技术文化,已经把技术作为一种媒体手段加以应用,加以表现,给以打破了。也就是说,建筑师是从结构与设备,建筑的流程动态等等方面去表现它的自然、光影,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带有信息、广告、媒体这种效果。
这个是日本仙台的艺术馆,柱子像水草一样,把技术冷冰冰的那种东西,变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包含了文化气息的,带有一种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美学作品。
从三维立体式的文化,走向裂解的平面文化,其实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理性的,非常严谨的,不只是外部的形象要反应内部,而且各个细部,各个立面,整体与局部之间,立面与平面功能之间,都是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这种多元裂解下,变成了平面的塑造,可以裂解,可以内部不一样,可以实行所谓双层表皮,这么一种塑造的手法。
那么多元价值观的解体,也就是说是建筑文化的裂解成为一种时尚,但是,随着我们亚洲建筑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们认识到,对于现代主义,国际式的文化裂解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是重构自身的有机的系统。
还有一个方面应该注意到,如果是说阻碍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早期是国际式的那种统一的、世界大同的文化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以后,那种出现了多元文化、裂解式的文化,实际上也对建筑文化产生了一个冲击和破坏。举个例子,现在无论是北京、天津、深圳、上海,我们看到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当你组合在一块的时候,实际上每一个组织都是多样化带来的新的面目,使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特点。所以说,我们应该重构建筑文化,另外建筑文化也是商业影响下的媚俗文化,以及无中心、无地域特色的,五花八门的文化,以及漠视文化的理性规则的所谓反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类保护资源的意识日益增强,建筑结合资源,这种理念在建筑的创造当中日益回归,所以在很多亚洲建筑创造当中,就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巧妙的接近自然,这种现象慢慢的得到回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的建筑师已经逐渐的向地域文化方面偏移,人们发现,相对于其他的因素而言,像阳光、温度等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质、地貌等地理环境因素,这些来说是稳定的,特别是我们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节能,那么这种对环境,对气候的尊重,在建筑当中重新重视就更加的重要了。
这张图片是日本的别墅馆,在这里材料仍然是非常的先进,但是应用了中国民俗所谓桃花园境作为建筑的理念。这个是中亚的建筑,在这里也是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现代建筑中得以体现。
这张图片是强调了从世界各地的民居聚拢中吸取它的养料,把很现代的建筑群化整为零,形成一种在城市当中,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种建筑形态。也就是说,在亚洲的建筑师,对西方的技术和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均采取了有选择性的吸收态度,表达了一种新的应对的姿态。
另一方面,当代的亚洲建筑师更多的关注是文化的重构,从单纯的关注建筑的外观形式,转而重视了建筑环境的生态命题,从强调建筑文化的多元裂解到追求综合,从单纯的强调用建筑学的知识处理狭义的环境,到自觉的利用综合交叉的学科去处理广义的人居环境的问题。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自然建筑也成为亚洲建筑师关注的新的特点。也就是说,重构建筑文化的体系,成为亚洲建筑师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张图片是亚洲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住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尽管他们强调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把一些传统的那种审美的情趣引到了室内空间,像印度的建筑师,明显的表达了对气候和文化的关注,并且在空间中既表现的光影的效果,同时也把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东西引到了现代的建筑空间里。这个是新德里银行的一个设计图片,前面是用现代艺术表现现代化的形成,随着建筑空间的延升,逐渐用印度的传统文化营造出没有地域感的建筑模式。这也是天文博物馆的照片,这里是用宗教的模式,通过细部的塑造,通过室内的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去体现浓郁的地域感特色。
这张图片是印度建筑师设计的一个亚运村的住宅群,我们知道北京的亚运村是高楼大厦,可是他设计的是一种像民居式的低矮的建筑,就考虑了印度干热的环境气候,借助大量的密集的建筑群去创造更多的阴影,去适应它的气候和环境。
还有很多的亚洲建筑师利用材料,利用乡土技术去反应那种民俗文化,或者是说宗教文化。这个是斯里兰卡建筑师设计的。
第四是广义的地域性与高技乡土,这个也是亚洲建筑师所极力表现的内容,就是利用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去创造满足某一地区的建筑,而且还带有某种的地域特色。这是我们对传统的地域空间跟广义地域建筑的比较,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展开了。
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来,我们说的广义的地域空间和传统的地域空间,两级之间连接的链条,既带有传统的地域性,又带有那种国际性的那种现代技术的舒适。
另外是对传统地域性建筑和广义性地域建筑和国际性地域建筑的比较,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留下我的发言高,大家可以看。亚洲地方非常的辽阔,文化丰富多样,从事使亚洲建筑师不仅在文化方面考虑大多元,而且在地理气候上也注意了更多的试样。
那么建筑师从设计上,从早期单纯满足功能需求到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对地域文化进行高度的关注。从这个建筑上我们看出来,外表是很有特点的,是带有乡土性,但是内部是非常高级的。限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就不展开了。
第五部分,我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这个针对的是城市住宅来开发的,在这里我简单的把图片放一下。这些是亚洲建筑师所创造的一些新的城市建筑,这里都有一些新的设计手法。也就是说,一方面为了降低能耗,采取了多种设计手段,比如说内部带有花园,有亲切的生活气息空间,同时尽量的尊重环境的状况,尽量的少用装饰,以适当的层高,等等,同时巧妙的利用光影,也是亚洲城市住宅设计一个很有独创性的手段。还有是巧妙的利用地方性材料,利用景观改变小气候。
㈦ 绿色生态建筑的著名的国内外案例有哪些
迪拜太阳能垂直村 迪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国家,一座又一座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除了沙子和创造性外,迪拜还拥有什么丰富的资源吗?答案自然是充足的日照。格拉夫特建筑设计事务所(Graft Lab)设计的垂直村落便充分利用了这种优势。建筑表面与太阳能收集器呈特定角度。太阳能收集器位于这个多功能建筑群的南端,装有自动旋转枢轴,可让日照时间实现最大化;
西班牙泡泡形淡水工厂这家淡水工厂由一系列堆叠在一起的生物圈构成,从外观上看,它好像是一堆肥皂泡。这是一座怪异的高塔,其玻璃圆顶结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利用红树过滤海水以获取淡水。红树可吸收咸水中的物质并渗出淡水。宝贵的淡水钻出红树体外后蒸发并凝结成露水,工厂内的淡水池则负责收集露水;
土耳其One & Ortakoy建筑群这个名为“One & Ortakoy”的多功能建筑群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拥有弯曲的有机形态以及被绿草和鲜花覆盖的起伏屋顶,与所在的美丽山区融为一体。这个建筑群位于奥尔塔科伊附近地区,现正在建造之中。它由两座建筑构成,正面使用天然石头打造。其中一座是住宅建筑,另一座则是商用建筑;
法国绿屋顶中学马塞尔·塞姆巴特中学位于法国索特维尔·莱·鲁昂地区,紧挨着一家公园。这所中学巧妙地与周围的绿草和树林融为一体,让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扩建项目由一家餐馆、学生宿舍、员工宿舍以及工作坊构成,绿色屋顶波浪起伏,能够起到天然的隔热作用。
㈧ 建筑外观要怎么设计
个人经验交流来一下:先构草图,自多构一些,好坏不用管。可以找一些书,看一下,有喜欢的图就构几笔。不要有什么细节。只是大轮廓。然后,全部放在一边。过多一天,再拿起这些草图,看一下,有哪几个觉得有感觉,就开始深化一下,把外轮廓加深一下。然后,订在墙上,看一下。第三天,比较一下昨天画的东西,应该有点感觉了。可以静下来深入了。在深化的工程中,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现在用的不多了),做小模型。用一些卡纸,简单粘一下,然后看一下整体关系。这样的模型比在电脑里的SU或MAX都直观。这样,在图纸,CAD、SU、小模型的综合辅助下,应该能做的出自己满意的东西了。
㈨ 我打算自考专科本科,以后想设计建造智能生态建筑、垂直城市就像英国无尽城、东京X-SEED这样的拥有
很多行业都有细分的,比如你说的这个,可以细分出好多职业,你是想以后做设计,还是做工程上的建筑,还是做生态研究,绿化设计等等??总有一个切入点,如果你是想以后设计生态建筑的外观,就找艺术设计类的报考,如果是施工如何建造出这种建筑的,就找土木工程、交通土建等工程类的专业报,如果是走研发绿化、生态环境之类的可以报园林、生态环境学等相关的。
自考专科和本科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专科是报的A专业,本科也可以选择B专业,不会有太多限制。如果你要报考的专业在你的省没有,可以选个相近的专业报,因为就业要求已经不是单方面了,比如一个高层的管理人员学的可能是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实际工作中他可能会要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
至于你想报的专业这些学校有没有,你需要去你想报的大学的官网中,在院系设置等栏目下找到”继续教育学院“,在此看自考栏目中开设的专业是否有你想报的。
另外,没有哪个高校的某自考专业好坏一说,因为你选择不同的大学参加自考,在毕业时,只是毕业证上盖的院校章子不同而已,比如你报的湖南大学,那么自考毕业证上就是 湖南大学的章+自考委员会的章;你报浙江大学,毕业证上就是浙江大学的章+自考委员会的章。而自考的学习过程实际都是靠自己自学,跟你报什么学校几乎无关,所以你不用纠结选哪个学校好,可以找个离家近点,参加考试方便,学校在你们省比较有名的大学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