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泮坑水库
⑴ 达州市AAAAA景区有哪些特点
没有5A级
达州市知名景点一览表
简介
图片
四川百里峡
四川百里峡位于宣汉县境内,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由百里峡、江口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其中百里峡景区范围65平方公里,海拔452米至2148米,峡长140公里。这里有百兽聚会、仙女岩、观音洞、南天门、二龙飞瀑、老黄山、犀牛望月、一线天、盘龙洞、雄鸡鸣天十大景点,江口湖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有云雾寨、鸡窝石、三斗峡、普光寺、黄石白鹤林等景点。百里峡景区历史悠久,有秦末汉初樊哙屯兵驻扎留下的将军坪、跑马梁、拴马石、大通险道及石栈道等遗址,有张献忠、白莲教留下的青龙寨、大寨子等遗址。
四川百里峡
八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八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万源市八台乡的东部,因地貌成层状梯级递降,有八层之多,故名八台山。主峰2348m,为川东第二高峰。八台山为大巴山石灰岩山地的一部分。区内景物多彩多样,融山景、峰景、崖景、生景、气景为一体,是达州市自然风景最吸引人的景区之一。八台山峰谷高差达1500一1700m。站在峰顶,脚下群山起伏,如波似涛,延绵千里。其西南部为白沙河支流,谷坡宽阔,其上发育相对高差达100m的石灰岩孤丘36座,参差错落,形似象棋的棋子,故称棋盘山,这是四川省独一无二的石灰岩丘陵群景观。
八台山风景名胜区
真佛山
真佛山位于达州市达川区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风景区主要由德化寺、玉佛寺、金刚寺、凌云寨等人文景观,以及胭脂湖、三仙石、海螺洞、莲花庵、云华山、刀脊梁等自然景观构成。与德化寺遥遥相对的一佛寺双塔,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塔高21层,可谓全国之最。古庙、石塔、林海、秀峰、溶洞、湖水浑然一体。
真佛山
賨人谷
賨人谷风景区地处达州市渠县城东26公里,以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湖泊、涌泉、怪石、古栈、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景观众多,汇洞景、石景、崖景、瀑景、气景、生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并且有些景物独具特色。洞景主要集中在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境内,初步调查有大小溶洞60多个,呈现于地表的多为落水洞形式,一门一洞,洞洞有别,洞间又有小洞相通。溶洞群中,以老龙洞的规模最大、最奇。该洞高20m,宽约30m,长在1000m以上。
賨人谷风光
宣汉观音山森林公园
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达州市宣汉县柏树镇,面积24488亩,最高海拔1058.6米。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观音山森林公园不仅是生态旅游胜地,还具有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观音山的神话传说,神龙宫的传奇故事,山顶的宝盖寺遗址,红军战场遗址和"白莲教"起义遗址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观音山森林公园
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
雷音铺森林公园总面积800公顷,距达川区南城6公里处,雷音铺森林公园金刚寺旅游度假村,距达城20公里,位于达川区金刚,该度假村置身于参天古树之中,大清乾隆三年建造的名胜古刹,规模宏伟壮观。雷音铺森林公园经过几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已向游客开放并能为游客提供会议、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优质服务。
雷音铺森林公园
万源市大竹河风景区
大竹河风景区位于万源市北50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区内四季景色各有千秋。两岸山峰千姿百态,有的峭壁千仞,直插云霄;有的似鳄鱼上山、神龟下海,活灵活现;天坑、地缝、间歇泉、溶洞等景观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
大竹河风景区
一佛寺塔
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川区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其建筑形式和殿堂布局与真佛山寺庙十分相仿,可惜该寺庙毁于“文革”,现仅存山门和石梯,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案。
一佛寺塔
列宁主义街
列宁主义街位于距达州市达川区63公里的石桥镇西南角,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的四座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分别是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为旌表、诰封、节孝而建造的。石牌坊古朴隽秀,重檐斗拱蔚为壮观。每坊额端均镂雕“五龙捧圣”。其间或浮雕“八仙”,或圆雕“桃园结义”,或“三战吕布”,或“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
列宁主义街
渠县汉阙群
渠县碑、阙较多,而且品位高,档次高,其中汉阙有6处。是全国最多的地方,阙上有的刻有朱雀、青龙,有的刻有人物,雕刻精美,造型精致,为他处少见。全国重点保文物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碑、阙有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公神道碑等。
渠县汉阙群
渠县文庙
渠县文庙地处四川达州市渠县县城内,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文庙是前后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改迁位置,费时118年之久才建成的。文庙大门雄伟壮观,朱红照壁,十分耀眼。正北面“宫墙万仞”四个遁劲有力的楷书鎏金大字,相传为康熙皇帝手书。宫墙两边大门悬匾,左有“圣域”、右有“贤关”,即圣贤所能至。桥护栏雕刻文房四宝、花鸟虫鱼、祥云怪兽等。中桥两头为精雕蟠龙,只有状元衣锦还乡才可过此桥,寓意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两旁的二桥,也只有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才够资格过一趟,称做“游泮”,且要举行一定仪式,即所谓“泮水生香”,始能走过。
渠县文庙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梓桐乡,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房屋10间。此处原名“杜府草堂”,因建国前是梓桐乡伪团总杜光亭的庄园。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后经逐年维修、遂成为一座具有川北农村特色的四合大院。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在1982年7月由达县地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了旧址陈列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爱萍同志题写了馆名。1996年6月,被命名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22日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达州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⑵ 广州特产
水果类的现在有譬如沙糖桔、沙田柚、榴莲等等,在菜市场或水果店可以买到。
街道上的内一些广州特容色小吃店里的品种很多其他城市也没有,如粥粉面、炒河粉,煲仔饭,早餐的拉肠、猪肠粉、糯米鸡。甜品糖水店里的双皮奶、龟苓膏、山水豆腐花等等
超市里也能买到如皇上皇腊肠等包装好的特产
广东人煲的炉火靓汤最好喝
真是多不胜数,很多要靠你自己去观察发现哦~
⑶ 达州的旅游
达州市知名景点一览表简介图片四川百里峡四川百里峡位于宣汉县境内,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由百里峡、江口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其中百里峡景区范围65平方公里,海拔452米至2148米,峡长140公里。这里有百兽聚会、仙女岩、观音洞、南天门、二龙飞瀑、老黄山、犀牛望月、一线天、盘龙洞、雄鸡鸣天十大景点,江口湖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有云雾寨、鸡窝石、三斗峡、普光寺、黄石白鹤林等景点。百里峡景区历史悠久,有秦末汉初樊哙屯兵驻扎留下的将军坪、跑马梁、拴马石、大通险道及石栈道等遗址,有张献忠、白莲教留下的青龙寨、大寨子等遗址。 八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八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万源市八台乡的东部,因地貌成层状梯级递降,有八层之多,故名八台山。主峰2348m,为川东第二高峰。八台山为大巴山石灰岩山地的一部分。区内景物多彩多样,融山景、峰景、崖景、生景、气景为一体,是达州市自然风景最吸引人的景区之一。八台山峰谷高差达1500一1700m。站在峰顶,脚下群山起伏,如波似涛,延绵千里。其西南部为白沙河支流,谷坡宽阔,其上发育相对高差达100m的石灰岩孤丘36座,参差错落,形似象棋的棋子,故称棋盘山,这是四川省独一无二的石灰岩丘陵群景观。 真佛山真佛山位于达州市达川区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 风景区主要由德化寺、玉佛寺、金刚寺、凌云寨等人文景观,以及胭脂湖、三仙石、海螺洞、莲花庵、云华山、刀脊梁等自然景观构成。与德化寺遥遥相对的一佛寺双塔,造形别致,工艺精湛,塔高21层,可谓全国之最。古庙、石塔、林海、秀峰、溶洞、湖水浑然一体。 賨人谷賨人谷风景区地处达州市渠县城东26公里,以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湖泊、涌泉、怪石、古栈、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景观众多,汇洞景、石景、崖景、瀑景、气景、生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并且有些景物独具特色。洞景主要集中在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境内,初步调查有大小溶洞60多个,呈现于地表的多为落水洞形式,一门一洞,洞洞有别,洞间又有小洞相通。溶洞群中,以老龙洞的规模最大、最奇。该洞高20m,宽约30m,长在1000m以上。 宣汉观音山森林公园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达州市宣汉县柏树镇,面积24488亩,最高海拔1058.6米。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观音山森林公园不仅是生态旅游圣地,还具有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观音山的神话传说,神龙宫的传奇故事,山顶的宝盖寺遗址,红军战场遗址和白莲教起义遗址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总面积800公顷,距达川区南城6公里处,雷音铺森林公园金刚寺旅游度假村,距达城20公里,位于达川区金刚,该度假村置身于参天古树之中,大清乾隆三年建造的名胜古刹,规模宏伟壮观。雷音铺森林公园经过几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已向游客开放并能为游客提供会议、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优质服务。 万源市大竹河风景区大竹河风景区位于万源市北50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区内四季景色各有千秋。两岸山峰千姿百态,有的峭壁千仞,直插云霄;有的似鄂鱼上山、神龟下海,活灵活现;天坑、地缝、间歇泉、溶洞等景观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 一佛寺塔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川区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其建筑形式和殿堂布局与真佛山寺庙十分相仿,可惜该寺庙毁于“文革”,现仅存山门和石梯,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案。 列宁主义街列宁主义街位于距达州市达川区63公里的石桥镇西南角,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的四座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分别是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为旌表、诰封、节孝而建造的。石牌坊古朴隽秀,重檐斗拱尉为壮观。每坊额端均镂雕“五龙捧圣”。其间或浮雕“八仙”,或圆雕“桃园结义”,或“三战吕布”,或“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 渠县汉阙群渠县碑、阙较多,而且品位高,档次高,其中汉阙有6处。是全国最多的地方,阙上有的刻有朱雀、青龙,有的刻有人物,雕刻精美,造型精致,为他处少见。全国重点保文物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碑、阙有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公神道碑等。 渠县文庙渠县文庙地处四川达州市渠县县城内,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文庙是前后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改迁位置,费时118年之久才建成的。文庙大门雄伟壮观,朱红照壁,十分耀眼。正北面“宫墙万仞”四个遁劲有力的楷书鎏金大字,相传为康熙皇帝手书。宫墙两边大门悬匾,左有“圣域”、右有“贤关”,即圣贤所能至。桥护栏雕刻文房四宝、花鸟虫鱼、祥云怪兽等。中桥两头为精雕蟠龙,只有状元衣锦还乡才可过此桥,寓意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两旁的二桥,也只有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才够资格过一趟,称做“游泮”,且要举行一定仪式,即所谓“泮水生香”,始能走过。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梓桐乡,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房屋10间。此处原名“杜府草堂”,因建国前是梓桐乡伪团总杜光亭的庄园。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后经逐年维修、遂成为一座具有川北农村特色的四合大院。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在1982年7月由达县地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了旧址陈列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爱萍同志题写了馆名。1996年6月,被命名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22日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达州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⑷ 游泮水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断章取义了啊?
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清制.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学回或入泮、游泮。自答此时起至期满六十年时,须再行入学典礼,~如初入泮之新科童生。以作为曾考中生员(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谓之重游泮水。
⑸ 历史上姓钟的名人故事
1、钟子期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4、钟明亮
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13世纪80年代,相继起事的有广东陈良臣、黎德、欧南喜和福建黄华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钟明亮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汀州一带,山深林密,广东、江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开荒种地,称为畲民。钟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发动起义后,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人,活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董贤举、江西丘元、谢主簿、刘六十、卢大老、福建泉州陈七师、兴化朱三十五等,纷纷起义,互相呼应,对元朝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军队围攻,钟明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法,出没无常,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逸,使元军疲于奔命。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主动,他曾两次假降,但一当形势有利,便重新举事。
元军围剿数年,始终未能取胜。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应祥被月的迷失俘获。月的迷失请以其人等为元官吏。不允,诏押往京师。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5、钟芳礼
钟芳礼 太平天国官员。清广西桂平(立武宣县东南)人,一说是广东花县人。天京事变发生,钟芳礼与杨秀清关系密切,但同时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为了避免牵涉进政治风波里。他随石达开出天京。他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没随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沦陷后被屠杀殆尽。
石达开兵败后,钟芳礼走昆明。娶当地富女为妻,学打金技术。学成,携家迁至广东韶关始兴县,开利源金铺,成为良民。他儿子中进士,为大学士,受军机大臣赐匾,匾现今仍在始兴县钟家手中。
⑹ 幼读诗书,壮游泮水。什么意思帮忙翻译一下
大概意复思是从小就饱读制诗书,长大后考取功名。
因为游泮水是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清制.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学或入泮、游泮。自此时起至期满六十年时,须再行入学典礼,~如初入泮之新科童生。以作为曾考中生员(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谓之重游泮水。
⑺ 身游泮水,身游泮水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断章取义了啊?
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清制.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学或版入权泮、游泮。自此时起至期满六十年时,须再行入学典礼,~如初入泮之新科童生。以作为曾考中生员(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谓之重游泮水。
⑻ 请问姓"钟"的名人或传人有那些啊
历史名人: 1 钟兴 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 文昌 文荣. 2 钟瑾 字延瑜 汉建和间为博士 子一: 玺 玺后裔 秀 迁陇西. 3 钟皓 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 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4 钟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 至今海内宗之 配吴氏,子二: 毓 会. 5 钟毓 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 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钟会 字士季 (225-264年)为魏镇西将军 后为邓艾争功为司马昭所害。 7 钟司顗 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 熹, 焘, 照. 8 钟熹 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 子一: 颖. 9 钟焘 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10 钟照 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 子二: 颜 项. 11 钟颖 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2 钟颜 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3 钟项 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 配谢氏,子一: 晟.迁居凌江南雄府. 14 钟昭 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 配刘氏, 子一: 雅. 15 钟晖 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 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6 钟雅 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 青州. 17 钟隆英 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景纯迁居山西 贵阳府) 18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9 钟志学 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其兄志元迁居广西桂陵府) 20 钟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子一: 辅 迁居南阳. (志淳弟 志冲迁居青州寿元县) 21 钟朝 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2 钟辐 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 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子一: 嵘. 23 钟嵘 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 子一: 宿宗. 24 钟宿宗 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钟世翰 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 子五: 国珍 国宝 国器 国栋 国翰. (国宝后裔迁居兖州之钜野) 26 钟世藩 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迁居广州新宁县. 27 钟国珍 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 泰 开秦迁居柳州. 28 钟国器 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9 钟国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 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30 钟士贞 字以正.唐贞观己酉年为郁台从事, 配唐氏,子二: 侃 偃 二兄弟迁居舒州. 31 钟士廉 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2 钟侗 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 子二:嘉谟 嘉猷. (嘉猷迁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钟嘉谟 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 一: 绍京. 34 钟绍京 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 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 夫 人.子一:羡. 35 钟羡 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6 钟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7 钟文灿 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8 钟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垅 (垅迁居京山长寿 县. ( 雯迁居河南汝宁县) 39 钟霖 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子一: 秉联. 40 钟雰 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41 钟茂松 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 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2 钟一鸣 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子一: 绅. 43 钟传 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 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 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 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 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 府兴文县. 44 钟英 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5 钟名儒 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声 金亮 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6 钟名俊 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 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钟名杰. 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8 钟名宁 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 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
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9 钟金怡 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50 钟金情 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51 钟金博 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2 钟艺古 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3 钟振纶 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 流 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4 钟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钟澄 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6 钟流 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子一: 镗. 57 钟奭 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8 钟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9 钟鏐 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60 钟镗 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 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 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 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 廷芝 瑞芝. 61 钟峰 字九我.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我 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 子五: 友忠 友仁 友义 友智 友信. 62 钟友仁 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 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3 钟友信 字敦实.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子一:受. 64 钟鼎 字名器.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 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 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子一: 日贞. 65 钟希和 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 存敬. 66 钟日贞 字德耀.号阳明.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 维恭. 67 钟日新 字汤明.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 子二: 维清 维祺. 68 钟存敬 字惟直.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配罗氏.子二: 杰 俊.二人仍居西山. 69 钟伯琮 字巷璧.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 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 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 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 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 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 大用. 70 钟大海 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 慧 恕. 71 钟大用 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子二: 思 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 山下. 72 钟恕 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子二: 明德 明善. 73 钟道 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 日舜. 74 钟明善 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 日武. 75 钟明经 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子七: 日诰 日诏 日咏 日诗 日谆 日志 日询. 76 钟日禹 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 芳升. 77 钟芳杶 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8 钟世杰 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 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 丹书. 79 钟丹书 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 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 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 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80 钟伯琰 字肇盛 号发基.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 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 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 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 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81 钟华 字华兴,号松轩.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 牟村.子二: 禧 受. 82 钟宪鼎 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 秋兰.子三: 栋 楷 相. 83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 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 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 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4 钟梧 号白崖.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龙戴贞.子一: 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摘自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文公世系.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 (万代久兴,树焕增锦.善 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 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5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 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6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 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7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侍 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8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 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9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 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90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1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92 钟懿蓉:号镜人,广西苍梧人,同治丁卯科亚魁、甲戌科进士,任刑部贵州清吏司、广东肇庆 典阳罗分巡道、惠阳嘉兵备道刑部主政兼监试官。 93 钟丽轩号丕世:国学生,广西苍梧念村人,置税米一百余石,教子有方;三子天贵字育刚乾 隆庚子科第六名武举,四子天贡字育嘉庆甲子科第二十五名武举;曾孙家兰字超国优贡生道 光六年(18岁)明经进士。
94 钟期光:(1908-1991)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平江县区委书记、游击队党代且,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文委主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十六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军区宣传部部长。 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部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战史研究部部长、顾问。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⑼ 鸿山杨氏宗谱主编杨楫是什么人物,有背景资料吗
一、无锡鸿山杨氏概述
无锡鸿山杨氏与无锡锡山杨氏同是无锡知名的杨氏大家族。鸿山房始祖杨璿是杭州钱塘杨氏,与弟杨瑾生活在南宋初年。过了大约不到一百年,鸿山先祖又从杭州钱塘迁入无锡鸿山。但因之前几次远迁以及之后创谱太迟,始祖以上世代全部失考,鸿山续谱先辈曾为之困扰与纠结,却无可奈何。明代1519年之后,尊江西吉水的南宋抗金英烈杨邦乂为“始祖”,却成了鸿山谱的一个短板。解决真正源头是当务之事,最近根据早已发现的两谱都有杨璿、杨瑾、杨泽的同名现象(见题图),杨维森专家首次得出无锡鸿山杨氏就是福建道南杨氏杨时派长房的一个分支,与同在无锡八百年之久的杨时派第二房--无锡锡山杨氏竟然同出一脉,这将是鸿山房自元末创谱674年以来的一起重大考证事件。
考证的事实说明,无锡《鸿山谱》的真正源头既不是陕西的宰相《新昌谱》,也不是江西的吉水《庐陵谱》,而是福建的道南《杨时谱》。
二、无锡鸿山谱的严重问题
自明代1519年起,无锡《鸿山谱》以陕西《新昌谱》为源头,以江西吉水的抗金先烈杨邦乂为鸿山始祖,已近五百年。鸿山谱记述杨邦乂为《新昌谱》第十五世,父为杨庆,杨邦乂与刘氏生五子:杨璿、杨瑾、杨理、杨再兴、失名。族谱白纸黑字,这在保守的古代不会有任何怀疑。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一经比对,马上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杨邦乂家乡的江西《吉水庐陵谱》记载杨邦乂为第九世,其父为进士杨同,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庐陵谱关于杨邦乂的前后世代记述与鸿山谱完全不同,两谱除了都含杨邦乂,却没有任何相同的其他世代,两家族谱相隔千里看似毫不相干,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无锡鸿山房并未无动于衷,为破解族谱真相,“杨邦乂族谱讨论群”于2013年初成立了。尽管走了不少弯路,时而出尔反尔,但两年来一步一步的艰难探讨最终迎来了真相大白,迷雾散尽。考证结论是:鸿山谱源头“假得离奇”,这应验了杨维森专家的话:“不能以谱代史,只能以史证谱”。
三、源头失考而无奈虚构
无锡鸿山房的源头一直是自古难解的问题。《鸿山杨氏宗谱》创谱于元末1341年,已近明初,相对较晚。创谱时距南宋初年的杭州钱塘始祖杨璿已七代人。历经宋元战乱,约210年过去了,足足两个世纪,怎么可能还记得宋朝的人和事呢。这才发现始祖兄弟两人杨璿、杨瑾之前都已失考,之后明代三次续谱对失考问题仍无可奈何。之前既然断代全部失考,可以断定杨璿、杨瑾的生卒娶葬必定也是失考。逝人不会说话,其失考的程度一定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从侧面就能了解到鸿山谱创谱时所遇到的艰难困境。
从创谱起,始祖杨璿在谱序中一直被称为“伯璿公”,现在发现这表字竟是创谱时虚构的。可以看到始祖两代四人的表字:伯璿(杨璿)、仲瑾(杨瑾)、时泽(杨泽)、时潜(杨潜)齐刷刷地包含自已的名绝非寻常,创谱者实际对他们的真正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因失考不详,除杨潜、杨泽被搞颠倒之外,疑鸿山创谱者还悄无声息地虚构了四人的表字、娶氏等生平资料,这就是鸿山谱并不起眼的“第一次小虚构”。由于虚构了始祖条目,后果是严重的,之后跟原本一家的《锡山谱》就难以比对相认,失去了找到真正源头的机会,现象说明正是如此。未能解决的源头问题一直困扰着鸿山房,又经历了一百七十八年,都未能跟近在咫尺的《锡山谱》比对上,紧接着鸿山谱“第二次大虚构”便悄然发生了。
明朝正德1519年,正是鸿山房知名的明长史澹成公杨文去世的第二年,时机有点微妙,其子如川公杨治宣称“发现”杭州钱塘长房有新昌谱和“杨璿墓志铭”。鸿山谱不但“解决”了源头失考难题,“接上”了新昌宰相谱,而且还“发现”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是始祖之“父”。几百来年,在保守的社会之下,之后鸿山历代续谱先贤对前人所“发现”的一切只有相信不疑。
笔者经过仔细与《宋史》传记比对,发觉“新昌谱”串接《宋史》杨纮后明显穿帮,《鸿山谱》造假事件开始浮出水面,考证一下子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新昌谱不是鸿山谱源头
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已处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面对鸿山谱暴露出的严重问题,经过两年的考证,大跌眼镜发现:所谓“新昌谱”系虚构拼接而成,明朝时采用三段拼接的手法:前面是来自史书史考的陕西“新昌宰相谱”,人物真实,条目缺少生卒娶葬,仅有十世左右,却只能到北宋初年,太少不够;其次再从《宋史》等史书中挑选出原本互不相干的六位杨姓人物“杨偕、杨申、杨纮、杨庆、杨邦乂、杨再兴”,大体年代符合,为以假乱真,篡改了条目,串接起来这才凑到了南宋初年;最后再接上钱塘始祖杨璿、杨瑾。如此手法所得到的《新昌谱》自然荒谬之极,这一忽悠就是五百年。
无论是伪托的“杨璿墓志铭”,还是拼接的新昌世系,都发现串接了《宋史》传记中的多位人物。新昌世系连续串接六位宋史杨姓人物证据明显:《宋史》中的杨纮本属福建浦城杨氏,字望之,知鄞县;而新昌谱“杨纮”,字勉之,鄞县令。两者比对可以看出,出现了两杨纮同期在鄞县做知县和县令的穿帮,显而易见新昌谱“杨纮”是宋史杨纮的改头换面。新昌谱“杨庆”就是串接了宋史中的“孝子杨庆”。同样,新昌谱“杨偕”,字敷文,官职显要但史料上却无此人,实际串接了宋史中的杨偕(字次公),族谱中将他塑造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新昌创谱人。
所串接的六位《宋史》人物中,有江西宋代名人杨申(字宣卿),有岳飞手下抗金名将杨再兴(实为湖南杨再思后裔),还有著名的南宋抗金英烈杨邦乂,详下。
五、杨邦乂并不属鸿山谱
杨邦乂,《宋史》有传记,1086-1129年,南宋抗金先烈,江西庐陵州吉水县杨家庄人。他的身世家世在杨万里所作的《杨邦乂行状》中交代得很清楚。其后代四大分支在江苏溧阳和湖南湘潭西冲。杨邦乂实为杨辂后裔,本属《吉水庐陵谱》第九世,却被明代虚构者人为地拼接到《新昌谱》中,令人大惑不解。因为宋史传记中并没有介绍先烈家属,所以虚构策划者对已过世四百年的杨邦乂实际家庭情况一无所知,造假者为杨邦乂安排的所谓“高祖”杨偕、“曾祖”杨申、“祖父”杨纮、“父亲”杨庆、“儿子”杨再兴等纯属胡拼乱搭,荒唐可笑。穿帮的明显现象是,新昌谱和鸿山谱上只字没有杨邦乂的真正吉水亲属,显然杨邦乂与鸿山房并无关系。
由于五百年来的一直认同,鸿山房对邦乂公无限爱戴、一片深情,没起半点疑心,历史似乎已经弄假成真。曾经与我一同参加考证的宗亲们面对族谱许多穿帮的事实,难以接受的残酷真相是:无锡鸿山房并不是杨邦乂后裔,这已不再是争议。
也有资料受鸿山谱虚构的影响以讹传讹,误认为无锡鸿山房就是杨邦乂长子杨振文的后裔。杨振文,杨邦乂长子,字文发,南宋1120-约1170年,荫补朝请郎,提点坑治铸钱局主管文字,知靖州,赠至中奉大夫。与马氏生一女和一子杨相(字魏翁);杨相二子天麟、天凤,其后代在江苏溧阳新溪和濑江,族谱名为《新溪杨氏显承录》,不为外界所熟知。显然,杨邦乂长子杨振文与鸿山房始祖杨璿是完全不同且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无锡鸿山房并不是杨振文的后裔。
明代伪托的“杨璿墓志铭”文字水平虽然很高,经典的情节创意,绝妙的细节策划,煞有介事,但因缺少杨邦乂的族谱资料而漏洞百出。自忠襄公杨邦乂进入鸿山谱的那一刻起,让人心酸的是,鸿山谱历代续谱者就一直未能明白杨邦乂的父母、兄弟、子女真正是谁。当然前人虚构族谱实是无奈之举,考证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要解决真正源头问题。
六、福建杨时谱有同名线索
从鸿山谱本身已无法解决更早的考证难题,若要突破须另辟捷径。很早从《弘农杨氏族史》书中(P379)就发现福建杨时族谱中也有鸿山房一样的“杨璿、杨瑾”,是龟山公杨时的曾孙,居然下一代还有“杨泽”同名,但父子是交叉的:杨泽是杨瑾之子而不是杨璿之子。当时认为只是同名巧合,也无“需要”,一直熟视无睹,但引起了我们的留意。
比对杨时曾孙杨璿、杨瑾,推算其生活年代居然也是南宋初年,杨璿条目空白而杨瑾资料较详细,但其“字德辉”与鸿山谱杨瑾“字仲瑾”等条目内容完全不同,感觉比对上的可能性太小,不敢认同。之所以望而却步,显然受到鸿山谱“第一次虚构”的束缚,直到杨维森专家排除虚构干扰果断地下了认定结论,否则不知要拖延到何年哪月。
鸿山谱始祖两代四人原虚构条目及分支关系:
杨璿 字伯璿,号杖庵,居杭州钱塘,南宋宣和甲辰五月始生(1124年)于昌化里,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辛卯以疾卒,年六十九。娶吴氏,子一:杨泽。
杨瑾 字仲瑾,亦居钱塘,为华亭县尹。娶陶氏,子一:杨潜。// 本篇注:史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华亭县令是杨潜,而其后任中,虽也有杨瑾但籍贯年份明显对不上。
杨泽 字时泽,随父居钱塘。娶钱氏,子二:燿,燧。
杨潜 字时潜,娶沈氏,子一:熠。
失考----+----杨璿—→杨泽—→ 杭州钱塘庆一支/江苏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
|----杨瑾—→杨潜—→ 浙江天台杨瑾支
针对两谱都有杨璿、杨瑾、杨泽的同名现象,维森仔细进行查对核实,三天之后得出结论:“年代一致,相似太多,可以认定”并做了判断解释。这认定的一刻,杨璿、杨瑾、杨泽三位名字已在道南杨氏族谱内默默地等待了九百年,今后鸿山房不会再次忘记:鸿山始祖杨璿之父就是志猷公杨云,杨璿的曾祖就是龟山公杨时。
杨维森独具慧眼,欲知认定详情,请见下节。
七、杨时谱才是鸿山谱源头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是宋代理学家,拜师而程门立雪的成语就是说他,福建将乐人,属福建道南杨氏,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交界战乱时期,他与江西先烈杨邦乂是同时代的人。
再说杨时谱,《宏农杨氏族谱》创立于1113年之后,老人家刚六十多,从杭州萧山回乡亲自主持修谱,较鸿山谱至少要早约210年,正是其第四代的曾孙杨璿出生前后,对宋代的早期世代情况要比鸿山谱详细得多且可靠。经比对无锡《锡山杨氏宗谱》等道南杨氏多家族谱,看杨时长房曾孙杨璿、杨瑾的情况:
杨云 杨迪长子,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任浙江建德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娶游氏,子三:琳,璿,瑾。
杨璿 杨云次子,未仕,生殁失考。
娶周氏,未归而逝(本文猜测,随父外迁失详,子二:潜,应)。
杨瑾 杨云三子,字德辉,登进士,官湖南沅陵县尉,升江西司理。
娶李氏,子五:淮,浚,泽,滋,泳。
杨泽 杨瑾三子,字安钦,迁延平余杭里,后裔一支迁松溪,(失详)。
杨维森认为,杨璿/杨瑾/杨泽两代能有三位名字与鸿山房能对上并非碰巧,唯缺“杨潜”,疑修谱时其父杨璿尚未成年或父外迁后出生而失记。杨时谱上杨璿堂兄弟中就标有出生在南宋1120年,这与鸿山房杨璿正处于关键性的同一时代。这么苛刻的吻合如果还嫌不够的话,维森说,鸿山房第二代“泽/潜”与杨时谱杨瑾五子“淮/浚/泽/滋/泳”偏旁同是“水”字,两代人名都相同偏旁就是明证了。由此判断,鸿山房的杨璿/杨瑾正是杨时之曾孙。杨时从1106年到杭州的余杭做知县,1112年四月,杨时到杭州的萧山任县令,前后长达十年左右,各地的学生无数,杨时后代到杨时上任的杭州附近迁徙生活的情况是存在的。而杨璿的父亲杨云也在浙江境内为官,这与鸿山房杨璿/杨瑾/杨泽生活在浙江杭州钱塘的地点是合理一致的。“两代同名同偏旁、同时代、地点也合理”,杨维森认为可以直接认定,无锡鸿山房正是“道南杨氏杨时派的长房”中的一个大分支。具体可参阅杨维森的新作《鸿山杨氏宗谱上世承接考证》一文。
八、结束语
族谱考证取得成果恢复历史原貌来之不易,现已初步整理出接入杨时谱之后的无锡鸿山谱世表,网络可以搜到。1129年起,杭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骤增,“直把杭州作汴州”,1138年正式成为京都改称临安。鸿山房先祖们于南宋初开始,从福建将乐杨时故里数次迁徙,最终到达杭州钱塘。生活了大约一百年后再次迁出。这次考证将鸿山房的历史突破性地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前面的世系不再是浮云。从今起鸿山房将传承杨时家风,继续弘扬四知精神。
本篇献给执著求真、追求真相的宗亲!
二O一五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