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界定
㈠ 2019广东省考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如何界定
珠三角地区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内、肇庆等9个地级以容上市。
东西两翼地区是指汕头、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7个地级市。
北部生态发展区是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等5个地级市。
㈡ 生态恢复的界定
Harper(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Diamond(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续性的群落,他比较侧重于植被的恢复。Jordan(1995)认为,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先前或历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Cairns(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回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Egan(1996)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
另外,焦居仁(2003)认为,生态恢复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焦居仁认为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在其界定的定义中,生态恢复仅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
关于“生态修复”,日本学者多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外界力量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进(不一定是与原来的相同)。这与欧美学者“生态恢复”的概念的内涵类似。焦居仁(2003)认为,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而加快恢复则被称为生态修复。该概念强调生态修复应该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The US Natural Resource Council,1995)把生态恢复定义为: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较接近于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国际恢复生态学(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995)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系统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时间等广泛的范围(1995)。
上述界定的共同点是生态修复既可以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但均未强调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自调控能力和外界人工调控能力对生态系统恢复作用的主次地位。
㈢ 宏观生态区域如何界定和划分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内乃至宇宙性方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
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㈣ 生态农业或畜牧业是如何界定的
农业和畜牧业现在已抄经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了。内涵和外延不一样。现在国家都在说“大农业”这个概念才包含畜牧业、水产等等。传统农业就是指修理地球的种植业,畜牧业指的是长嘴巴的养殖业。所谓“生态”农业或畜牧业的概念,应该是在生产过程中不破坏环境,不对原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而已。
㈤ 核心概念界定
1.1.1 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指家或者环境。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1865年,德国动物学家厄恩斯特·海克尔从生态学科理论演化的角度最早提出生态一词,他认为动物对于无机和有机环境所具有的关系就叫做生态。生态一般指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按照自在自为自范的自然规律而存在、运行和发展的。
1.1.2 文明
人类运用自然生态及其规律,同时发挥自己的智慧改变自然生态规律的作用条件,维护和运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形成了文明。在我国,“文明”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周易》。《尚书·舜典》有“浚哲文明”的记载,唐代孔颖达将其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可以让人具有明了天地万物、掌握自然规律、经营管理各项事务、自由生存发展的能力;“照临四方”意为可以使人类驱走黑暗、愚昧,认识世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智慧(余振国,2013)。在西方,“文明”一词的英文是Civilization,词源来自于拉丁语,原意为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生活规则。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对“文明”做过一种界定:文明是人类发展起来的高级属性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刘静,2011)。综上,文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智慧,是人类顺应、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余振国,2013)。
1.1.3 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学者们多从不同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以及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或这种文明形态的新特征;第二种观点是从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第三种观点是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角度,即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和文明构成要素两者兼顾的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毛明芳,2010)。
1)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如俞可平、王治河和欧阳志远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全部,仅是未来文明的新特点。未来文明应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文明,陈昌曙持这一观点。
2)从人类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由于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对生态文明的不尽相同的定义。对于生态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单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广义的生态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同样对于文明的理解,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成果;广义的文明则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生态与文明这两个概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生态文明概念。这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对生态文明概念最狭窄意义上的理解。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一种对于生态文明的最宽泛意义上的理解。
3)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角度定义生态文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概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既可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可理解为某一文明阶段的某种具体文明形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潘岳,2006)。这个概念既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及持续发展的内容,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刘静,2011)。
尽管学者们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其特点描述都可归纳为生态理念、生态行为、生态制度以及生态产品等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既有利用自然的权利,也有保护地球免受人类活动威胁的义务。二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要发展循环经济,要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建立这种消费方式就要求摒弃过去的“消费理念至上”的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价值观,建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生态消费观。四是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建立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生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毛明芳,2010)。
(2)生态文明的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的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黄国勤认为,生态文明的特征包括阶段性、长期性、全面性、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和谐性、持续性等(黄国勤,2009)。姬振海(2007)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征。王孔雀(2008)认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大 ‘转变’ 上:一是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二是经济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三是自然观的转变,即由天人相分到人天和谐的转变”。刘静(2011)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具有伦理性、可持续性和和谐性等基本特征。我们综合各方面观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认为生态文明具有深绿色、和谐、公平、文化伦理和可持续等基本特征。
1)深绿色。关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一种公认的说法是: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生态文明则是“绿色文明”。人在自然中生长,绿色是自然的颜色,代表生命和希望。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绿色特征体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史家库恩(1962)的科学范式理论,对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一种是修补式、应对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在污染造成以后进行治理。另一种则是变革式、预防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通过变革生产和生活模式,使得污染较少产生甚至不再产生。褚大建(2008)将两种模式分别称为浅绿色和深绿色,而只有深绿色才是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
2)和谐。生态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从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的艰难曲折历程中醒悟,认识到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建立的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余振国,2013)。“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3)公平。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并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和发展。生态文明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意味着人们要公平地分配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机会,使所有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当代人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地球。
4)文化伦理。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催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文化伦理意味着人类角色的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这就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刘静,201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需要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而生态文明认为,人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人类要尊重自然,对自然给予道德关怀并承担道德义务。在生态文明时代,单一的人际伦理走向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文化伦理。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人们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要实现文化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的文化伦理观替代工业文明的文化伦理观,使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广泛认同,生态文明行为由自发转向自觉。
5)可持续。可持续性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基础。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传统的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㈥ 如何界定排污行为,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
排污行为由环境监察机构认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损害是需要由相关评估机构完成的,构成违法犯罪的应该有司法鉴定结论或相关证据材料。
㈦ 湿地生态系统的界定
湿地一词抄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㈧ 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有哪些区别,如何界定
二者的出来发点、关注源点、执行者都不一样。
绿色建筑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是为了低影响开发。
绿色建筑关注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建筑关注人和自然。
绿色建筑是全专业,全流程;生态建筑偏向建筑专业多一些。
绿色建筑相对更加全面一些,绿色建筑在部分上涵盖了生态建筑。
来源于问问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