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中和干沟水库

中和干沟水库

发布时间: 2021-01-10 04:11:55

A. 资阳有个叫中和的地方吗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
中和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居东经104°45' 49" --104°53' 08",北纬30°03' 17" --30°13' 31″之间,平均专海拔445米,其东、属南、北面分别与雁江区的丹山镇、东峰镇、清水乡、宝台镇、保和镇接壤,东北部与乐至县的中天镇毗邻。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22亩(以下数据均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准),其中田24500亩,土52722亩,占雁江区22个乡镇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区第二大农业镇。307县道(板永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乡道贯穿南北。镇区距资阳市区27公里。镇区内有街道8条,辖居委一个,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农村辖中和、铜锣、大圣、白云、广德、鱼水、飞山、狮马、青龙、罗家、红光、干沟、巨善、雷庙、金马、龙嘴、清凉、三清、瓦盖、方家、凉风、明月、罗汉、高字、龙虎25个村,451个组。该镇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纳西族2人,非农人口2936人。

B. 中和镇的镇情概述

中和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居东经104°45' 49 --104°53' 08,北纬30°03' 17 --30°13' 31″之间,平均海拔445米,其东、南、北面分别与雁江区的丹山镇、东峰镇、清水乡、宝台镇、保和镇接壤,东北部与乐至县的中天镇毗邻。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22亩(以下数据均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准),其中田24500亩,土52722亩,占雁江区22个乡镇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区第二大农业镇。307县道(板永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乡道贯穿南北。镇区距资阳市区27公里。镇区内有街道8条,辖居委一个,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农村辖中和、铜锣、大圣、白云、广德、鱼水、飞山、狮马、青龙、罗家、红光、干沟、巨善、雷庙、金马、龙嘴、清凉、三清、瓦盖、方家、凉风、明月、罗汉、高字、龙虎25个村,451个组。该镇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纳西族2人,非农人口2936人。
中和历史悠久,唐属丹山县,宋隶磐石县,明归资阳县北乡,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宝台寺香馆建中和场,1747年呈准开市,1909年置中和乡(宣统元年);民国时期属九区,辖保和场、中和场、太和场、人和场、裕通场,区公所驻地保和场;解放初期属二区管辖,区公所驻地丹山镇。土改时期改为第四区,辖中和、金星、太和、添福、凉风、永泰、复兴、吉祥、迎龙、光明、真武、龙潭、方家、干沟、大同、高字、胜利17镇乡,区公所驻地中和场;合作化时期设保和区,中和、高字、凉风隶属保和管辖;干沟、龙潭、太和隶属丹山管辖。1961年10月,从保和区分出中和、凉风公社,丹山区分出干沟、太和、龙潭公社,临江区分出大洪公社,增设中和区,区公所驻地中和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属中和区管辖的太和、中和、凉风、龙潭四镇乡合并建立中和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中和场。
解放初,只有一条老街,约300余米长,石板镶嵌,街道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场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撤区建镇以来,场镇建设突飞猛进。水泥浇铸的板永路由西向东贯穿镇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横跨镇域南北,全镇通村公路纵横交错,以镇区为中心,向西可通往区内老君镇、保和镇、资阳城区;向东可通往区内丹山镇、回龙乡、新场乡和东至县石湍镇、通旅镇等;向南可通往区内东峰、小院、堪加和资中县骏马镇等;北可通乐至中天镇等,公路宽阔,四通八达。先后修建了1000米长的方碧路水泥街道(为板永路的组成部分)、建横街,修建了育英桥、林江桥,引资1000万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丹山、中和、保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近浇踌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与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纵横交错,投资80万元完成了三级客运站的建设,增设了移动和联通机站各一处。在镇上,小灵通也能使用,信号很好。
镇区面积迅速扩大到1.5平方公里,有街道8条,场镇可容纳人口8000余人;计划2000万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规划中。并在2013年成为四川省21个重点建设镇之一,依托遂资眉高速 ,新机场高速,打造资阳东区工业集聚区。

C. 土壤侵蚀会对人类带来什么灾害

一、苍山概况与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苍山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山体,东西宽十余公里,最高为马龙峰,海拔4122米,相对高度约2500米,坡

度较陡峻,平均为32度左右。

苍山地层由前寒武纪苍山群变质岩系组成,主要是片麻岩,其次为大理岩、结晶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

。由于多数岩石含石英结晶体较高,加以坡度陡,粘粒大量淋洗,风化堆积物及土壤中以砂质壤土为主。如苍

山应乐峰海拔4000米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一号剖面)土壤质地中>0.01毫米的砂粒含量,A0层(0—4厘米)

为86.95% , AC 层(14一44 厘米)为84.67% ,均属壤土,又如海拔3100米中和峰(47号剖面)棕壤的质地。

由于冲刷淋洗,土层中粘粒(< 0.01毫米)大量淋失,物理性砂粒(> 0.01毫米)相对增加,且多有

砾石、粗砂、细砂和壤土的疏松堆积物,正是容易产生滑动、崩塌的一大原因。这是母质的因素。

其二是地形的因素,也是地质构造所形成的。由于长期受地层抬升的影响,构造发育,断裂密集。在整个新构

造运动中,长时间受地壳运动力的影响,加以不断发生的冰川、流水的强度剥蚀、切割,形成了现在的高山峡

谷、悬岩峭壁。不仅保留了冰斗,削壁峙立,滑坡、塌方、冲沟、破著举目可见。据土壤普查资料,冲沟面积

15311亩,占苍山总面积1.05% (含山麓洪积扇的冲沟、破警)。据研究,苍山的抬升仍在进行,每年约以1毫米的速度抬升,侵蚀过程的地质原因还继续存在。

苍山处于洱海红河大断裂与漾溟断裂带之间,构造发育,断裂密集。其东坡除有名的苍山十八溪泥石流沟

著外,还分布有蝴蝶著、棕树河、美坝河、三阳沟等十多条泥石流沟,其密度之大,是云南省山川所罕见的,

实质上,这些陷沟,是构造断裂线上,洪水、泥石流切割形成。

其三是气候因素。从苍山气候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降低0.66℃ 。年均温在山麓大理(海拔

1990.5米)为15℃ ,最高34℃ ,最低一3℃ 。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关系最密切的是降雨,其

降雨较多,特别是山脉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海拔升高,雨量增多。山麓的大理,年雨量为1078.9毫米,漾澳

为1055.6毫米,下关为1079毫米,大体均在1000毫米以上,但海拔近3000米的花甸坝,雨量高达1846.4毫

米。所以,随海拔升高,雨量增加,如遇多雨年份,雨量更多。雨旱两季分明,雨水集中于6一8月,单点暴

雨亦多,加以坡长,透流流量大,侵蚀力也大。如阳溪河陷口至入海(洱海)口河道全长6340米,还流面积43

平方公里,2月份枯水季节流量为每秒1.56立方米。1971年7月3日晚,山洪暴发,流量猛涨为每秒75立方米,高于2 月流量47 倍,持续4 个多小时,上游滑坡上千亩,把3 一5 吨的大孤石冲到滇藏公路附近,冲毁农田519.5 亩,河床淤积长达3530 米,平均淤埋深度1.5 米。说明了由于坡长、坡度陡、雨水集中,产生通流的

携带力甚猛。加以粗粒结晶为主体的风化物的质地粗,疏松半风化堆积母质多。因此,多处产生泥石流。如东

坡十八溪及蝴蝶著,西坡雪山河,南面的西洱河,甚至其地层北延部分的乔后泥石流,都是苍山群地层有名的

泥石流。

其四是人为的破坏,包括森林的砍伐,开山取石,工程建设,使土层裸露,风化层崩塌,造成土壤侵蚀,

是汇集而成泥石流的原因。苍山经多年砍伐林业用地91.7万亩,占总面积62.69 % ,其中森林只有41 . 23 万

亩,占总面积28.52% ,覆盖度低,多为幼林、疏林、灌丛等,而荒草地达21 . 38 万亩,占14.61% ,加上

裸露的道路、石山、冲沟等面积大,使土地失去保护层,土壤侵蚀加剧,更无力阻挡大雨、暴雨所产生的透流

,而将土、巨石、泥砂长距离搬运。群众概括为“顶上剃光头、腰上泻肚子,脚上盖被子”。

苍山的自然灾害直接带来农业生态系统的纷乱。一是土地资源的破坏,山地土壤变薄;洪积扇上的农田冲

毁后淤埋,变成荒滩,乱石窝;修复“水毁”农田费工极大,多变为痔土或“砂皮石底”的漏水田。二是抬高

河床,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多被冲毁,地下潜流变化,水位升高,生成较多的次生潜育化土——冷侵田;洪、

涝、旱等灾害加剧,使农业生产中灾害发生次数增多,农业经济的损失,反过来又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对苍山土

地和林草资源的滥开滥用,形成恶性循环。

二、水土流失与泥石流

1、水土流失

据大理市多年调查统计和1985 年实测资料,十八溪每年往下冲刷的泥沙石量竟高达111万吨。水土流失面

积共29.5平方公里,即44326亩。其中,属于中度流失的26596亩,占流失面积的60% ;属于强度及以上的17730

亩,占40 %。这是东坡情况。

据土壤普查资料,东坡的石山冲沟面积(属大理市)为8483 亩;西坡的石山冲沟面积(属漾濞县)为6828

亩。苍山上部土壤砂化面积大,表面粘粒含量一般低于底层,粘粒的淋洗,冲刷,说明了土壤的砂化。如中和

峰(21一50 一033 剖面)黄棕壤,A 层为砂壤< 0.01 毫米粘粒含量16.26%; B 层为轻壤<0.01 毫米粘

粒含量为22.90%。应乐峰(海拔4000米,21一50 一002 剖面)亚高山灌丛草甸土,A 层为砂壤<0 . 01 毫米

粘粒含量为13 . 05 % ; AC 层为砂壤<0 . 01 毫米粘粒含量为15 . 33 %。这两个代表剖面都说明,土壤有

粘粒的淋失,也带来营养物质的损失,土壤肥力的降低。从苍山海拔2500 米以上的土壤为轻壤、砂壤看来,一

方面与母岩多结晶二氧化硅有关,但与被大量冲蚀走的粘粒也有密切的关系。

2.泥石流与洪水

东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较大的泥石流50 多次,每次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农田冲毁、村庄及道路冲毁,

有几次还使人畜受到伤亡。1950 年6月,苍山遇到单点暴雨,白鹤溪发生泥石流,冲毁农田一百多亩,淹埋农

田上千亩,冲毁民房数间,3 人死亡。1980年9月,连续5天降雨,亭渔溪上游大量砂石随洪水顺沟及滑坡,

倾巢直泻,河床淤平,崇邑村倒房3间,300多亩稻谷被沙石淤埋。1991年8月16日上午8时,降雨135.2毫

米,喜州(含蝴蝶泉)、湾桥、银桥、城邑河道基本被砂石淤平,农田进水3000 亩,河道附近多被沙石淤平。

仅霞移溪、棕树河和蝴蝶箐三处就冲毁跌水台53 台,倒堤5639.8 米,冲垮桥3座等,耗资数万元清理路面

和修复河堤、垮桥及水毁农田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

西坡:大小合江、白塔箐,于1971 年6 月某日晚8 时,山洪暴发,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泥石流,冲毁了房屋

、工棚和厩等,死亡10人,其中,农民1 户2 人,连人带房被淹没。

发源于苍山雪人峰西麓的雪山河,据调查,大约100 多年前(清光绪年间),流域的中心上游发生过一次

大规模山洪,洪水冲挟大量树木、沙石,毁坏大量耕地。解放以来的40 多年间,由于受到人类活动、降水条件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土壤侵蚀,造成重大损失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有3 次,1966 年8 月、

1986年6 月18 日傍晚、1990 年6 月19 日。据调查统计,3 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共毁农田384 亩,道路76 公里

,毁公路桥梁7 座,房屋59 间,水电站1 座,死亡7 人,经济损失达580 余万元。

三、森林植被遭破坏

苍山森林的破坏,除了人为的砍伐外,森林火灾频繁也是一大因素。据1979 年以来的统计,共发生森林火

灾196 次,成灾的森林面积达25993.3 亩,烧毁林木8879.6 亩,烧死幼树4192.95 亩。

森林破坏不仅使资源减少,也是产生泥石流、洪水的一大原因。漾濞县大合江、白塔箐的泥石流,多顺砍

伐拖运木材下山的溜道直泻而下。1969 年3 月,锦溪上游鹤云峰发生火烧山,持续时间达半月之久,毁林约2

万多亩。第二年山坡现裂缝、滑坡,6 月进入雨季之后,暴发泥石流,淹埋农田100多亩。又例如五台峰和沧

浪峰附近,开办了30 多座砖瓦窑,滥砍滥伐森林作燃料,周围2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很少见到树木,造成大量

冲沟破阱,泥石流灾害频繁。

苍山树木遭到砍伐,现森林仅占总面积28.52%。林业用地虽然达到62. 69%,但多系疏林、幼林、灌木林

,荒草地面积占14.6% ,石山冲沟占1.05%。这是造成产生灾害性泥石流的主要因素。苍山除山顶外,均适合

于造林,林地面积应该达到70一80% ,森林覆盖率至少不低于40%或50%。坝区应提倡以煤电为燃料,禁止采

樵。坝区大约20 多万人的烧柴,取之于苍山,或大部分取之于苍山,每人每天以消耗2 . 5 公斤计,每年每人

消耗2立方米,也达40 多万立方米。其次,是禁止山火。森林火灾的原因,多是放火烧牧地,烧荒垦种,扫墓

祭神也是一大原因,现在多加以禁止,使人为火灾减低到最低限度。但近年来仍时有发生,一般由干及时灭火

,造成损失的程度较轻。

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苍山森林植被减少,以及产生的泥石流土壤侵蚀,旱洪灾害,均害在农田。群众总结为“危害在下游,根

子在上游”。

(l)农田常被泥沙淹理,无论东坡西坡,溪流两岸,包括西洱河两岸农田,常被淹没。恢复水毁农田,几

乎每年都在进行,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

(2)旱、洪几乎每三五年,就要不同程度发生。

(3)山麓洪积扇及溪沟两岸,形成了3一5万亩左右的“砂皮石底”(有的卵石层埋藏较深,漏水不严重)

,一般耕作层15一20 厘米,下为洪积层(砂石或卵石),漏水,产量低,有的灌满一田水,一夜后即漏光。有

的既漏水也由于地下潜流的影响,还产生土壤底层冷侵,水稻不发棵,小麦发黄,产量很低,漏水漏肥,又易

遭低温冷害,不适宜于稻、豆轮作制,群众多采取水改旱,大春种植玉米,小春种小麦、油菜;也有的改种蔬

菜,充分利用土壤表层,虽然由于位于市郊,有较好的经济收入,但其产量不能与土层厚的土壤相比,而且泥

石流灾害不止,将不断地淹没农田,改造花费太大。

五、抗灾与保护

抗灾保护的主要方面,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首先是治山造林,同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苍山雨量充

沛,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山腰以下,处于亚热带气候,植被恢复力较强。关键是采取措施,防止大量

砍伐 ,防止森林火灾。坝区采用以煤、电为燃料、推广节柴灶,营造薪炭林。第二是加速造林步伐,除在山麓

环山的草坡上,建设菜园、苹果园、核桃园(西坡)等,大力营造华山松、松林、水冬瓜林外,对最近几年来

已营造的幼林,加强保护,严禁火烧牧场,在平缓地建立人工牧草地,还可在一些地段营造速生杂木树组成的

水土保护林 ,促使其迅速覆盖。第三是采取工程措施,在重点地段,清理河道,修筑拦洪坝,泄洪道等,进行

综合规划、综合治理、分段实施。第四是加强苍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和领导,增加投入,以期在十年或更

长的时间,把自然灾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D.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

一、标准条款

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应包括措施平面配置与实施顺序安排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2 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县、乡、村)的限制,进行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2.1.2 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2.1.3 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应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应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育林、育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应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并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应逐项到位,落实到措施规划图上(一般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有的可与之结合),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并作出典型设计,便于实施。

2.1.5 不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应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2.2.2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确定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大面积连片的森林和草原,应列为重点防护区,制定和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规划。

b)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破坏地面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应列为重点监督区,实施监督执法,要求有关单位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生产方向,应当与所在省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并纳入区域经济体系,其治理措施配置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2.2.4 大中流域规划的实施,应在总体规划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分批进行。小流域规划中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大中流域实施治理进程中均应遵循。

3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应先治坡面,后治沟底;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先治上游,后治下游。在某些具体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反的作法时,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方可采用。

3.1.2 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虽然投入较多、见效较慢,但对小流域的生产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经过科学论证也应优先安排。

3.1.3 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3.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应根据各个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效益,确定其实施顺序。对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危害较大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实施;对虽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开发利用效益大的地区,也应优先安排。

3. 2. 2 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 ( 简称老、少、边、贫地区) 的实施,应优先安排。

3. 2. 3 经过研究确定为重点治理区的,应优先安排。如重点治理区面积较大,还应根据上述原则,选 “重点中之重点”优先安排。

3. 2. 4 在规划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的小流域,同样应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第一、二批优先实施顺序; 但应同时适当考虑大致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避免过分集中。

4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

4. 1. 1 梯田 ( 梯地) 规划应包括修梯田地段选定、类型确定、道路规划、地块布设、田埂利用等内容。陡坡区 ( 15°以上) 与缓坡区 ( 5°以下) 应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4. 1. 2 保土耕作规划应包括改变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沟垄种植,抗旱丰产沟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 、提高土壤入渗与抗蚀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应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规划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应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群众的燃料、饲料、肥料,并增加经济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种草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同时结合畜牧业的发展,选种抗逆性强的优良饲草。

4. 2. 3 封禁治理规划应包括封山育林与封坡育草两方面。对原有残存疏林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对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场可采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沟壑治理措施规划

4. 3. 1 应以 “坡沟兼治” 为规划原则

在搞好集水区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进行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的全面治理。

4. 3. 2 沟头防护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头附近地形和来水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型或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水流下沟,制止沟头前进。

4. 3. 3 谷坊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底地质和附近的建筑材料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与间距,减缓沟底比降,制止沟底下切。

4. 3. 4 淤地坝与小水库 ( 塘坝) 工程规划

a) 首先应进行坝系规划,在干沟和支沟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坝、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并确定各项工程的实施顺序。

b) 根据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确选定每项工程的坝址,确定工程规模。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

崩岗是风化花岗岩地区沟壑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则与沟壑治理相似。

4. 4 风沙区治理规划

4. 4. 1 北部 ( 东北、西北、华北) 风沙区治理,应因地制宜地布设沙障、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成片造林种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黄河故道为主) 风沙治理,应采取密植杨柳堵住风源、淤土压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发展林果商品生产。

4. 4. 3 东南沿海风沙区治理,应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选种适应高温树种,有条件的搞围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沟、蓄水池、排水沟三项措施。截、蓄、排应合理配置,暴雨时应保护坡面农田和林草不受冲刷,并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涝池 ( 蓄水池) 、塘坝等,主要布设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拦蓄暴雨径流,供人畜饮用,同时可减轻土壤侵蚀。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沟洪、河洪等五种。其中前三种措施简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后两种应正式规划设计,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沟洪工程包括拦洪坝、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沟口附近小面积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输水渠、退水渠、田间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积川地。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是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说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实施顺序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评价,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据各地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区后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实施顺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大、中流域则是采取,先治理重点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包括了多项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规划、荒地治理措施规划、沟壑区治理措施规划、风沙区治理措施规划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改动的地方主要有:

( 1) 删除原标准一些条款中不必要的赘述,如: 7. 2. 1. 1 中 “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领导力量和匹配资金以及劳工量能相应地均匀分布”,7. 4. 4 中 “我国北部、中部、东南沿海三地风沙区治理各有不同的规划要求” 等。

( 2) 对原标准某些条款进行了简化更改,如: 将条款 7. 2. 2. 1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范围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分别提出每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个类型区的措施配置特点,并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规划,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为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3) 删除原标准 7. 2. 2. 2 的 “c) 对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影响或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老 ( 根据地) 、少 ( 数民族) 、边 ( 远山区) 、贫 ( 困地区) 列为重点治理地区,进行专项规划,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进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节后半段实施顺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

( 4) 因为崩岗治理措施治理原则和沟壑治理相似,故删除原标准 7.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的解释。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区综合治理,崩口处修 ‘天沟’,制止水流进入崩口。”和“b) 沟口底部修谷坊群巩固侵蚀基点。崩壁两岸修小平台造林种草,崩口下游修拦沙坝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环。以“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为例,简单概括如下。

1.基本情况

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地处东经104°14'~104°19',北纬24°33'~24°39',境内由高山、梁坡、沟谷3个地貌单元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对高差687.0m,总面积14.78km2。系珠江干流上的一条二级支流,沟道平均经降i=0.045,平均沟壑密度2.12km/km2。属云贵高原之滇东岩溶地区的槽区地带。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8.3℃,最高气温达38℃,最低气温-2℃,多年平均蒸发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红壤土、紫色土、黄棕色土为主,土层一般厚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页岩母质。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柳杉,主要草种有长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等,总流失面积达8.09km2,占总面积约67.6%,据《云南省水文资料》推算年径流模数为:483830m3/km2,侵蚀模数3500t/km2·a。境内壮、苗、汉三民族聚居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3866人口,1700个劳动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一熟旱作农业区,农业经济以甘蔗、生姜为主。

2.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个五洛河小流域为规划对象,依据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总体布局为: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以集水工程措施为先导,以植物聚流措施为主体。

根据实际情况,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进行:山梁顶防护,坡面防护,沟底、沟坡防护,村庄道路防护四道防护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实现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标。

3.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4.各项治理防护体系措施规划

(1)山梁顶防护体系。山梁顶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溅蚀片状为主。防护措施为:分水岭营造防护林,荒坡地选林种草,实行耕造结合,以封为主,同时在坡面汇流集中处,修卧牛坑,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梁顶水土流失。树种选择适宜区域生长迅速,防护性能好的树种种植,采用桉树营造防护林为宜。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共营造25/hm2桉树防护林,修卧牛坑7496个,形成第一道防线。

(2)坡面防护体系。坡面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据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的要求等,在小于2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区域内修筑水平梯田,建立高标准梯田,通过改变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变原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根据区域条件修筑梯田36hm2(540亩)。在大于25°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荒坡地营造防护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调节地表径流,缓减冲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蚀。在区域内,根据立地条件情况进行配置造林项目种类,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带营造以桉树、杉木为主的水土保持防护林,株行距均为1.5m×2.0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在缓坡地带立地条件好的营造以芭蕉、脐橙、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为4m×4.0m,造林密度为630株/hm2左右。脐橙、板栗的株行距为3m×4.0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进行区域内封禁治理,以较少的投入,扩大水土保持防护林面积。使区域内疏幼林迅速生长,不受人为破坏,并进行补植、补播及对幼林、中龄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进植被迅速恢复。因此,坡面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175hm2(2625亩),营造经济果木林125.54hm2(1883亩),封禁治理345.73hm2(5186亩),形成第二道防线。

(3)沟道防护体系。沟头修筑防护工程沟埂、埂墙、谷坊、涝池等,用来保护径流跌水而引起沟头延进,沟底打坝淤地或修筑小型水利工程,以稳定沟底,沟坡两岸修筑水平截水沟,以减少坡面汇流产生的面蚀,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栏的水利体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稳定沟坡,防止沟岸侵蚀扩张,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沟8条,0.4m×0.4m矩形过水断面,Q=0.25m3/s,共长1.77km,涝池4个,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线。

(4)村庄道路防护体系。该区域裸露面积较大,径流较集中。村庄设置“四旁”植树,道路两旁营造护路林,村庄庭院栽植果树及花卉、种草,发展庭院经济。此外,村庄在相应位置应配设防护工程,如排水沟、导流坝等,特别是场地、道路等,进行“硬化”处理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内域内共有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树风景林面积25hm2(375亩),树种选择迳延及圆柏。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营造庭院经济果木林面积20hm2(300亩),树种选择:美国黑李、油桃,株行距为3m×4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宽,长3.17km,75#砂浆砌块石排水沟长2.06km,过水断面0.8m×0.6m,Q=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线。

(5)农耕措施防护体系。在流域区内种植旱作物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据实际情况,除采用修筑梯田的面积外,其余小于15°坡耕地需要进行保土耕作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采取农耕措施技术为:横坡耕作、沟垄种植等方法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合理安排种植作物,采用间作、轮作、套种、混播等方法,提高农作物生态群落相互协调,生长环境互补的良好地面植被。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湿植播等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团粒结构,提高抗蚀性,大力推广农科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增施化肥,精耕细作,合理调整植株密度,使农耕措施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农耕措施56.27hm2(844亩)。

通过以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各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线”,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生态效应,为区域繁荣山区经济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