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观感
1. 什么是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我们现在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现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在古代,他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我们再看一看世界文明发展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从古印度文化;从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到中国的楼兰,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长⑿怂ビ忻芮泄叵担
2. 五大生态危机的事例与生态学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所致。所以,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活动。体地分析,是由人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有人类的观念、人类的本性、工业化文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
一、人类观念与生态危机
对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的人类观念分析的依据是: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持有怎样的观念,会引导和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实际行为。人类的生态观念、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存在着内在密切的关联性。应该说,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上的整个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反自然、非生态化的,是以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价值取向,最终达到自然向人类生成、为人类目的服务的价值目标。诸如此类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思辨的哲学思想中,也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教条。
二、人类本性与生态危机
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求的,并通过其活动满足和实现自己的欲求。并且人类的欲求在量上和质上、在满足和实现的程度和方式上,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相比又有内在的差别。由于人类欲求
的无限性及无止境的扩张性,使得在欲求驱使下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突破自然生态系统可能提供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混乱,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三、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大量产生,并随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扩张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工业化的水平和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和扩大,也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效用与能力的大幅扩大和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生产扩张而增多的各种废 品、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和有害物又向自然界排放,转嫁给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四、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对于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向自然挑战的能力,但也改变着自然的形态和结构,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和稳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五、市场经济与生态境危机
与以往的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在范围上是最广泛的,在程度上是最强烈的。这是由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性质、目的和手段所决定的。工业化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数量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料和资源的大量需求,从而带来生态
危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为了长远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转变旧观念。
首先要摒弃传统发展观念,其次要转变旧的自然观念和旧的价值观念。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这种观念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旧的价值观念指在工业文明中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主宰了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因此,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就应当懂得,用人类应有的理性去约束对自然的索取,去约束具有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
第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
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依靠科技进步。首先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然后是以继续深化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新能源,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健全各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跨部门、跨地域的协调机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地进行.
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建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4. 辩论赛生态危机会不会毁灭人类
所谓生态危机, 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 为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 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说明, 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我们现在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 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 在古代都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 现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在古代, 他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 我们再看一看世界文明发展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 古希腊文化;从古印度文化;从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到中国的楼兰, 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事实, 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 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长⑿怂ビ忻芮泄叵担 簿褪撬担 庑┪ 拿鞯拇丛煺咴诙源 匀唤绲奶 取⑼ 匀唤绲南嗷ス叵捣矫妫 欢ù嬖谧拍承┟ 芎筒恍 鞯牡胤健R虼耍 衷诘纳 硕 窃凇罢 鹊厍颉薄ⅰ罢壬 薄ⅰ罢 热死唷保 霾皇俏Q运侍 ? 再请看下面的事实吧! 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 不同政见的政府首脑们怎么会坐到一起( 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 共同研究世界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呢? 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 不同政见的政府又怎么会乐意参加、 制定并执行那么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呢? 世界上的事情已经够联合国头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态严重, 联合国为什么要在1973年成立环境规划署这样一个常设机构, 来促进和协调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呢? 下面我们改用一些数字来叙述,因为数字的表达能使概念量化, 往往比文字的表达更为具体而清晰。 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说明地球上有20亿的人没有适当的安全饮用水供应。 在第三世界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 受污水危害的儿童,每天有6000名, 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死亡的人数。 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 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 日本只要花100吨水就可换1吨石油。在我们中国的 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由于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 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 民币,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2003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我国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就达574亿! 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在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象、海洋、 地震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成1990年价格) ,就呈明显上升趋势: 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 20世纪60年代570亿元; 20世纪70年代590亿元; 20世纪80年代690亿元; 20世纪90年代前5年约1190亿元; 1996年仅因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200亿元; 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3007亿元。 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项统计报告分析, 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8%。这个数字既不包括其它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也不包括1997年以后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造成的损失。 意思就是说:到2002年实际损失的数字会更大。而2002年, 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8%左右,这一年增长8% 的实际数字是10万个亿,10万个亿呀!坦率地说,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如果我国的环境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 那就意味着全国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全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抵 消了,白干了!如此下去,我们怎样才能富国强民、 怎样才能全面进入小康!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 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 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 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 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 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 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 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 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 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 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 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 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 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 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 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 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它将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 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 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采纳哦
5.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
读者:魏冉(2010环境法研究生)
本书的论点是,生态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领域,这种对立不是表现在每一个实例中,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这种观点与以往将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归咎于人类固有的本性、现代性、工业主义或经济发展本身的认识不同,它以真凭实据说明人类完全有望在克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继续保持着人类的进步。但条件是,只有我们愿意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才有可能与环境保持一种更具持续性的关系。
1963年蕾切尔.卡逊在谈论“环境污染”问题时,对20世纪后期人们不愿接受生态理论的完整含义与维多利亚时期抵触达尔文的进化论做了一番很仔细的比较:
回首历史,我发现了一个十分相似的情景。请诸位回想一下查尔斯.达尔文在发表进化论之后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人类起源于先前生存的生物这一观点,被当时社会愤怒的拒绝了,而这种拒绝不仅来自对科学一无所知的公众,而且也来自于达尔文同在科学领域工作的同行们。许多年以后,《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观点才得以确立。如今,知识界已很少有人会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了。然而我们当中却有许多人拒不承认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推论,即:影响着与人类具有进化渊源的成千上万种物种的环境,也同样在影响着人类。
为什么现代社会要拒绝承认人类也需依附于自然,则很大程度上还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主义逻辑中需找答案。这种制度以资本的形式积累财富视为社会的最高目的。
自亚当斯密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直接追求财富而间接追求人类需求的制度。实际上,第一个目的完全超越和改造了第二个目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将活动局限在人类基本需要的商品生产和人类与社会发展必需的服务设施上。相反,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已成为目的的本身,而且产品的样式和它们最终的实用性已无关紧要。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从属于它们的交换价值。生产出的使用价值主要是为了满足虚浮的消费,甚至对人类和地球具有破坏性;而且在现代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人类还产生了追求这些具有破坏性商品的欲望。
这种对资本积累的痴迷是资本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区别,说明了资本主义永无静止的原因。竞争是资本为保持和提高收益率而不断改造生产资料的一种力量,为资本积累提供着基本动力。资本主义制度必将残暴的对待一切阻挡其发展的东西:所有来自人类与自然的干预资本积累的要求都被视为必须要克服的障碍。资本主义呈几何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原材料迅速消耗使环境问题日趋恶化。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下当今生态危机包含着什么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过度捕捞、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与食物毒性增加、沙漠化、水资源日趋短缺、洁净水不足以及放射性污染等不胜枚举。我国生态恶化的形势也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新增退化草地200万公顷;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10%的高等植物物种出于濒危状态,物种流失严重。
马克思说过“一个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并且,他应建立在稳固的生态原则之上,它把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连结起来,成为人类世世代代不可出让的生存条件”。他的这段话不仅是为社会主义辩论,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环境代价换取利益的恶性。
在《联合国其后框架公约》提出的1992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代言人之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向他的同事递送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在传统经济学家中广泛接受的一些关于环境的观点,反映资本积累的逻辑,后来一些内容被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家》披露,题目为“让他们吃下污染”。其中的基本观点如下:
首先,由以往从疾病和死亡获得的利益来衡量第三世界的个体生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体性命相比是毫无价值的,欠发达国家的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就数百部的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如果把人类生命的所有经济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给予最大化的话,那么低收入国家就应该成为处理全球有害物质的合适之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在广大范围上还处于“欠污染”状态。第三,清洁环境是人均寿命长的富裕国家追求的奢侈品,只有这些国家才适合讲究审美和健康标准。基于上述理由,世界银行应当鼓励将污染企业和有毒废料转移到第三世界。萨默斯最后的结论是,社会和人道主义反对这种废料贸易的观点可以不予理睬,因为这些反对意见与我们提出的反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如出一辙。
以十足轻蔑的态度对待世界穷国和环境的这种政策取向绝非心智失常,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萨默斯的作用是为世界资本的积累创造合适条件,特别是在涉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问题时。无论是世界大多数人的幸福,还是地球的生态命运,甚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命运,都不容许阻碍这一执着目的的实现,读后感《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
从上面对萨默斯的分析可以印证马克思的那段批评,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资本,其他的一切无所谓。谈到这的话,可能有人会问,那么资本主义可以采取新技术或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改变这一状况。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标准方法就是引导技术向较良性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能源效率更高,汽车的单位里程油耗更低,用太阳能替代矿物燃料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还经常倡导环境改革,例如降低人口增长率,甚至降低消费量。但截止到目前,技术的魔杖最受欢迎,似乎可以提供改善环境的又不影响资本主义机器顺利运转的可能性。
有两种方式可以通过改变技术降低环境影响。一是降低单位生产的能源消耗;二是选择危害较小的替代技术。自19世纪以来,空气质量的大幅提高,包括其美观性的提高,主要是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和二氧化碳得以减低的结果。有一种观点,只要技术改进能够提高效率,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率,并且采用更良性的生产工艺,清除最严重的污染物,那么所有这方面的限制都应该限制。
这个问题能否解决,我们可以从著名的杰文斯悖论中寻找答案。杰文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因创立边际效用主观价值论,成为近代新古典经济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成名作《煤炭问题》的第七章“论燃料经济”中提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他又详细的论证到“蒸汽机的每一次成功改进都进一步增大了煤炭的消费,每个制造行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冲动,手工劳动进一步被机械劳动取代”。
杰文斯悖论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上世纪70年代引进能源效率高的汽车,但由于驾驶人员的增加和道路上汽车数量的翻番,并未遏制对燃料的需求。同样,冷冻技术的改进结果是更多更大的冷冻设备。实际上,同样的趋势在工业领域普遍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体消费之外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刚才我们所提的改进能源利用率的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答案不言自明。那么,我们再来探究更一个问题,发明新的技术来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布什于2001年6月宣称“我们相信,技术会给我带来减排的希望,特别是碳收集、储存和吸收方面的技术突破。”于是,美国通过能源部投入数千万美元对这类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主要致力于两个目标:1、从空气中抽取二氧化碳;2、然后再将其注回到煤矿、油田,并由此回归海洋
所有寄希望于收集和吸收碳元素的技术研究都是为了解决排放问题,以便使以碳耗为基础的经济同以往一样完好无损的进行下去。但目前看来,没有一项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但是,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吸收技术的解决方案只是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别的什么地方,比如海洋而不是空气中罢了。将海洋作为人类经济废物的最后地点,蕾切尔.卡逊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做了深入研究并且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她的名作《寂静的春天》论道:
“在核战争会导致人类灭绝的同时,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是人类整体环境业已受到具有潜在的难以置信的有害物质的污染,这些物质在植物和动物组织内积累,甚至能渗透细菌的细胞,最终破坏或改变未来形态所依赖的遗传物质。”
对卡逊来说,悲剧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赚钱的权利很少遇到挑战”。在她看来,危机的象征性就是春天突然失去了鸟类的鸣叫。
所以说,就目前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更好的来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只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提出一些论断来为自己辩护而已。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和传统经济学原则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史上所使用过的最有力的工具。作为一种制度,它分配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税收,决定社会物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传统经济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决策时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自身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对有效成本的的效益分析来判断和安排经济计划,但这种“个体理性”往往忽略许多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一些“公共物品”的使用,如空气、森林、河流、海洋等等,在理性经济人的成本核算中这些自然资源几乎都是免费的。于是将自然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风气造成了资源的滥用、浪费甚至是破坏。“个体理性”将不可避免的带来“集体非理性”,生态环境在这种体制下不断恶化,自然资源在这种重压下日益枯竭。面对如此残忍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学仅仅用“外部性”的托词轻描淡写的进行开脱,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也只是将“市场失灵”作为无力的借口。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应有尊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学正在不知不觉得将人类引领到自然的对立面,为自身的灭亡挖掘着坟墓。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最好的答案就是通过社会和生态革命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要看到人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长期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正是因为如此,才促使着我们去思考、反省。福斯特在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提出了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使我们通过表象探究本质,探索未来全球环境的发展道路。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环境法专业的我们来讲,更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熟虑的问题。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6. 应对生态危机的最好举措就是停止发展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在不触动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任何企图消除生态危机的举措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
7. 结合我国实际,说说生态危机的表现,根源及解决途径。
所谓生态危机,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
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
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
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
中。
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
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
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
深厚的历史根源。
个人认为,
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
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
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需求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
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
、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
和平与富足化趋
势发展,
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资源总量上来看,
我国亦是一个资源
大国,
但平均到每个国民的身上的资源就少之又少。
一方面,
我国人口基数大引
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
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
因而对资源的
消耗逐年加大,
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
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
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
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
随着人口的快速、
大量增长,
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
这
2
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近年来的水
“富营养化”
现象和污染问
题相当严重,甚至出现大城市供水紧张的事件。
2
、
“粗放型”工业生产模式引发生态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
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
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
因而,
现代工业应运而生。
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
段,
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
在
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
快速、
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
多的自然资源,
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
这样一来,
我们
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求与自然供给
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3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是价值中立的,
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可
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
反之,
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
造成现代生态危
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
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
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4
、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
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
却不肯在排污设施、
技术上投资,
给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
另外,
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
用。
人类中心主义、
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
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态危机。
1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企图主宰和控制自然界,
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
主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界进行控制、支配、改造和利用的思想,是生态
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3
2
、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直接根源。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把眼前的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即“先发展
后治理”之路。同时由于认知层面的局限,难以预测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潜在危
机,以致出现一些后期不良后果。为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
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做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要
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科学预见性。
3
、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深层次原因。
对自然生态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又一重要根源。
认为
自然界的价值只是人的价值的一种映射的产物;
认为只有人才是唯一具有资格
获得道德关怀的物种;认为道德原则的制定与选择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
益„„如上种种观念显示出人们道德意识的取向上存在偏差。
在这种偏差的引
导下,
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对大自然进行着剥夺与破坏而完全不顾其他物
种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与素质的缺失。
生态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国家与社
会发展的大局。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不满与愤怒:近几
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雪灾、洪涝、旱灾、沙尘暴、泥石流频发;生态难
民面临生存危机,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许多人被逼无奈远离故土;因
生态危机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数额惊人。
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日益严重、紧迫的生态危机,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
并且要尽最大能力去挽救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8. 以生态危机为话题的作文
“天人合一”来是儒家的说自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根本。千百年来,多少人在苦苦追寻着与自然的和谐,渴求着天地人融为一体,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不光给予我们物质的享受,还给了我们多少精神的慰藉。但人类在高速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当今,地球村的全体居民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重威胁。共同的命运使人类形成了共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创造新的生态平衡。在中国,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滥采,对自然环境随意的破坏已经使渴望富起来的穷疯了人们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亡羊补牢谓为不晚,但这需要有识之士再一次唤醒民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要断了子孙的路!这类题1985年考了之后,没有再出现,近几年考点主要是认识自我、自我与他人等类型,当灾难再一次降临之后,我们不得不防
9.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生态危机
1.没有一种食品是绝对安全的,三聚青氨到汞再加上食品添加剂,再来一个有毒的五得力,连面条都没法儿吃了。
2.处处天天pm2.5超标,处处皆粉尘,看不到蓝天白云,吸不到新鲜空气。
3.白天夜里满耳都是城市的喧嚣和后工业革命机器的轰鸣,不的安宁。
10.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七大表现是什么
只有三大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
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10)生态危机观感扩展阅读:
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