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A. 蓝田如何解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B. 现金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对吗
正常情况下,作为秦岭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家,省级都是可以对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的
C.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每年都有吗
前俩生态保护环境宣传周每年都有的。
D. 关于保护秦岭的作文400字
你去过秦岭吗?秦岭是我国贯穿南北的重要山脉,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当你来到秦岭时,你就会觉得秦岭的山像一个巨人似的在你面前。那一座座大山,从远处瞧去巍峨雄壮,一座紧挨着一座,连绵不断,好似大海中的波浪起伏不停。啊,真是太美了,一座座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像一只猴子一动不动地在山头;有的像一座碧绿亭子在那里,有的像一个老爷爷柱着捌仗,再加上满山树木碧绿,云朵在半空中飘动,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秦岭的水也是非常的美,清澈见底,因为那里的水是山上的积雪融化的雪水,从山上流下来,那弯弯曲曲的水,就像一条白色的巨蟒,穿山越岭,顺着势蜿蜒曲折地流进了山谷中。真是美丽极了。
秦岭的树四季常青,绿绿葱葱,山上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如银杉、白椤,水杉等等,因为秦岭贯穿我国的南北,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成为穿越南北的天然屏障。秦岭还是一个大宝库,它物产丰富。不但有许多珍贵的药材,还是我国许多稀有的动物的天堂如朱鹮、金丝猴、小熊猫等等,秦岭也是我国国宝大熊猫的繁殖基地。
秦岭真是太美了!如果你还没有去过秦岭,有时间你也去看看吧。
E. 西安目前环境保护设施有哪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召开现场工作会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多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安排部署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坚持“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保护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各项保护工作;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秦岭北麓打造成“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和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这些都为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市级各成员单位和沿山区县政府各司其责,按照“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整顿秦岭北麓开发建设秩序,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水源地河源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野生动植物生境不断改善。
(一)植被保护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造林79.23万亩,封山育林32.2万亩,年均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2%增加到44.99%,高于全省7.73个百分点,列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五位。2011年,全市造林绿化10.4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同时,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防火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受害率和病虫害成灾率均低于省上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水资源保护
我市高度重视秦岭北麓水源地的保护问题。依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省《条例》)规定,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是开展黑河水源地专项整治,对违法采石活动进行治理,对水源地内农家乐设施进行清理拆除;二是启动了黑河二期移民搬迁工作,分批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群众进行搬迁;三是在108国道南设立检查站,杜绝有毒违禁物品进入水源保护区;四是在全市水源地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牌,建成城市供水水源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和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平台;五是加大秦岭北麓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坚持山、水、田、林、路并举,工程、生物、耕作、水利、政策措施并重,年平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一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成了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周至黑渭湿地保护区和周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目前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个,总面积1004.04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18.87%。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实施多项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了乱捕滥猎和运输倒卖等违法活动。完成了《西安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西安市珍贵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规划》等10个项目的开发、编制和储备,其中部分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四)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
我市不断加大力度规范秦岭北麓各类开发利用活动,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秦岭北麓及环山路区域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市政发〔2006〕72号),遏制了秦岭北麓区域及环山路两侧乱占耕地、破坏绿化、乱搭乱建的势头。集中力量持续不断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专项整治,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均予以关闭。“十一五”期间,通过资源整合、关闭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等措施,将采矿权减少到42个,减少率达58%。
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
根据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两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制度规范,加强执法监察,强化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加强保护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秦岭北麓的统一监管,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独立设置市、区县两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秦岭办”)。市秦岭办由过去挂靠在市发改委改为独立设置,核定行政编制18名,内设处室4个。随后,市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市、区县两级执法监察机构,批准事业编制123名;批准成立了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司,注册资金8个亿,其中市财政出资2个亿。市、区县两级秦岭保护机构的成立为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加快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市秦岭办成立后,立即对我市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摸底,成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课题组,邀请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并注重与“关—天规划”、“大西安规划”以及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去年底,完成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以上两部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目前,《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上报省政府批准。今年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又对产业发展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的编制作了安排部署。
(三)加强秦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各成员单位与区县政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对秦岭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有效恢复植被,改善水生态环境。林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秦岭北麓直观坡面绿化等工程;去冬今春,市秦岭办组织了“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大型义务植树活动,发动驻区项目单位、沿山群众和社会志愿者植树109万株;水务部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黑河、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农业部门在环山旅游带大力发展杂果基地、现代农业展示基地。二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执法监察通报制度,市秦岭监察支队加强与国土、规划、城乡建设、林业、水务、环保等执法机构合作,开展对乱采乱挖、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执法检查,今年上半年共出动130余次,发现违规建设50余起,查处40起。三是实施“铁锤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省《条例》的规定,去年9月和今年4月,市秦岭办和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5个区县政府组织了两次联合执法,拆除违规砖瓦窑7处,违法矿山生产线12条,违规沙石厂6处,违法建筑10处,极大的震慑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四)严格项目管理
去年10月,市政府发布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办发〔2011〕195号),对区域内投资项目实行全程监管。对已建成项目,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跟踪检查,凡排放不达标的,限期改正;对擅自突破规划、更改建设内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要求其立即整治;对未开工建设的保留项目,按照《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重新规划报批;对新报项目,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环境影响评价,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规划条件。
(五)深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省《条例》颁布以来,我市以宣传贯彻省《条例》为重点,结合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氛围,提高了广大市民自觉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意识。一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先进典型,曝光违法采矿、无序开发等企业和个人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采取多形式、广覆盖的户外宣传,在重点道路、峪口、景区和水源保护区树立宣传牌;精心组织“五一”、国庆长假和“世界环境日”、“国际湿地日”等纪念日宣传活动,向市民、游客和“农家乐”经营户发放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常识手册。三是组织万名志愿者进山拾荒,护绿秦岭,引导市民和游客自觉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激发其关爱秦岭、感恩秦岭的自豪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虽然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近30年秦岭北麓河流的天然径流量下降了11.32%,2011年,19个河源水质监测断面仅有9个达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秦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保护水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科学利用良性互动。
(一)加快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完成《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批工作,尽快组织编制有关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二)认真落实重点资源保护。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我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物种保护体系。
(三)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管理规定,更加注重开发利用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项目审批工作流程,规范项目论证会审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办法;从严控制新建矿权数量,加强对现有采矿权的监管,治理恢复已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做好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
(四)规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按照《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西安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秦岭旅游发展布局形成以环山路为主线,以楼观、草堂、终南山、辋川、骊山为重点区域的“一轴五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成以自然生态、宗教文化、生态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整合工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完善重点景区和峪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打造“5A”级景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植被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污染减排等工作;二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地等区域居民逐步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三是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在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四是研究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鼓励性政策,提出有关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做好秦岭生态功能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
(六)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和执法监察通报制度,定期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重点区域组织联合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违法排污、破坏植被、乱捕滥猎、非法采矿等行为,实现执法监察网络全覆盖。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未来5年,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将不断提升,生态功能日益彰显,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相互渗透,“山水秦岭、人文西安”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形成城市与山水相融合、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和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F. 秦岭环保治理对中国生态平衡有何意义
巍巍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重要的生态版安全屏障权和天然氧吧,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华夏民族的龙脉。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使命光荣、职责重大;整治秦岭北麓违建,守护好秦岭绿水青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G. 秦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黑河森林公园美景
秦岭生态保护区 记者 王健 摄
秦岭的美,四季分明。
告别了郁郁葱葱的春夏时节和层林尽染的深秋,在一场初冬大雪的装扮下,巍巍秦岭展现出了另外一种大气磅礴的美,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含义,也更增加了世人对于大秦岭的依恋和热爱。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其中就包括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明确提出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持续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安。
保护好大秦岭,让绿水青山永续,是西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近5年来,全市上下持之以恒、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保护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与维护其生态功能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效机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国大中城市中,首次为一座山而专门设立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西安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了“法治”时代。这部条例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各部门法规一起编织起了一道“法网”,构成了较为完备的秦岭保护法规体系。
同时,我市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相继完成《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翠华-五台、楼观、太平、沣峪、汤峪五个片区控制性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空间规划冲突、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现实矛盾。
市秦岭办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出调整理顺市、区(县)秦岭保护机构职责,夯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和镇(街道)直接责任,推动执法力量下沉等建议,有效推动了管理机制的完善。
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安已经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径。
主动作为
全面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如今,提起环山公路的绿道,许多骑行爱好者都非常熟悉,这一标志性路段,不仅成为沿山群众工作休闲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岭北麓一条最重要的景观长廊。
近年来,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精心施工,已累计投资30亿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岭北麓生态环境,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深受百姓好评的工作。2011至2014年,开展了秦岭北麓直观坡面绿化工程造林2.89万亩;2015年起,高品质推进环山路两侧166公里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类乔、灌木310万株,绿化面积104万平方米。太乙宫至沣峪口转盘21公里太阳能路灯建成点亮。2个生态节点广场、4个农贸市场和21个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户县21公里绿道示范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节点、重点峪口、子午大道及东西出入口等7个界碑标识建设完成;沣峪口片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阶段建设已完成;老沿山路连接改造工程和秦岭北麓18条河道的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实施顺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成开放。
数字的背后,是艰辛而扎实的工作。“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建美丽西安”的目标已经取得实效,树多了、灯亮了、路宽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来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审批,严格执行禁止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内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坏环境的建设项目这一规划保护要求。2013年以来,共审核准入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项目88个,多个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被“拒之门外”,秦岭北麓的生态也一天天地向好发展。
铁腕治乱
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说“不”
保护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说“不”。近5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整治,严打“乱占乱建、乱采滥挖、乱排乱放、乱砍滥伐”行为,“四乱”得到有效遏制。
市国土局矿管处处长郑世骅介绍说,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持续开展对秦岭非法采砂采石的严厉打击,非法开采问题已得到全面遏制,没有发生大面积、系统性非法开采现象,矿山监管形势总体可控。2015年,违法勘查开采行为已全部取缔到位;有序关闭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由2004年的106个合法矿权减至45个。4年来,已关闭矿山40个。到2020年底前,采矿权控制在17个以内,全市矿山数量比2014年减少72%,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在对环山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市秦岭办按照“一根绿线穿到底”的思路,协调组织区县秦岭办开展常态化的环山路两侧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及时拆除清理违规乱设门头立柱、灯笼、门头牌匾、占道经营摊点;及时清理生活、建筑垃圾;及时清查整改违规超高建筑,如今那条纵横东西的环山路景观廊道,变得更加亮丽多姿。
曾几何时,秦岭北麓违法建设愈演愈烈,使青山绿水伤痕累累,伤疤不断,使原本属于西安市民的后花园变成了少数人私人领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打击力度,让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藏身”,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崭新局面,这一作为得到了中、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栋违法建筑处置任务,依法拆除145栋、没收57栋,并对拆除点及周边环境实施了生态恢复145.06亩。2015年,新查处违法建筑10栋(周至县2栋、长安区8栋),依法拆除5栋,整改4栋,没收1栋;重新核定拆除202栋违法建筑中的3栋(户县)。西安以实际行动遏制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行为的蔓延、扩散,不仅极大震慑了秦岭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也从整治规模、执法程序、惩罚方式上,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法整治违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参与
为后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绿水
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与富民工程相结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贫攻坚工作中,全市涉贫镇(街办)共72个,秦岭保护区内就有40个,占总数的56%。为尽快帮助秦岭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取代传统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蓝田核桃及长安区现代农业为代表的规模农业;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和采摘旅游为依托的农家乐经济模式;进行蓝田县玉山古镇、葛牌古镇和周至县厚畛子古镇为代表的古镇建设,推进户县化羊庙、阿姑泉等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灞桥区洪庆山风情小镇;对6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8.4万群众进行移民搬迁,加强水源保护,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秦岭生态旅游经济,与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关中平原旅游带优势互补,共同构成西安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依托6个自然保护区、14个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8个旅游景区、2个地质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古迹、6个佛教宗祖庭、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宗教寺庙,开发旅游资源,突出“秦岭山、水、森林自然美与古长安悠久历史文化美”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建设以秦岭野生动物园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沿山文化旅游带,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让保护秦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岭办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向市民展示秦岭的人文生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秦岭、爱护秦岭的行动中来。从2012年起,连续4年组织开展“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志愿者活动;2013年组织“第三届秦岭高峰论坛”和“呵护与守望——大美秦岭”当代国画名家邀请展、百年经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赛活动;2014年举办“重走红军路,感恩大秦岭”教育活动;2015开展“守望大秦岭——问道终南山”专题活动,就秦岭保护问计于群众、问计于社会、问计于名家;今年,还组织了2000余名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护绿行动”公益活动。润物无声,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已进入新阶段,这种保护还将持续下去,也必将成为一项惠及西安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H. 秦岭西安段面积
5235.7平方公里。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是:东至渭南交界处,西至宝鸡版交界处,南至商洛权、安康、汉中交界处,北至环山旅游路以北1000米。总面积5235.7平方公里,占西安市总面积51.8%,人口35.28万人;
涉及临潼、灞桥、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六个区县37个乡镇。该区域为灞、浐、沣、涝、黑等河流的发源地,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资源蕴藏比较丰富。
(8)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扩展阅读
到2021年秦岭西安段基本实现“山青、水净、坡绿”
2019年—2021年,全面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三个确保”,实现“一个目标”。
“三个确保”:即到2021年,确保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确保破坏秦岭生态环境“五乱”等突出问题得到根本遏制;确保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化、信息化监管基本实现。
“一个目标”:即到2021年,秦岭西安段基本实现“山青、水净、坡绿”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