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为全人类
⑴ 如果把全世界的沙漠都变成绿洲,那会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生存的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陆地面积只占了30%,而且在这30%当中,还有着大量难以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沙漠等恶劣地形。目前全世界的沙漠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平方千米,占据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0%,而且随着人类活动影响,沙漠面积还在逐年扩大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提倡植树造林的原因之一,那么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沙漠都变成森林,地球会怎么样?
总结。地球的生态链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沙漠这一环节缺失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生态链的异常,届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有这么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地球上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地球上失去了沙漠,自然会对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
⑵ 如果失去沙漠,生态系统会不会遭到破坏
说起沙漠,我们直观的印象就是荒无人烟,漫漫黄沙看不到边,那里通常都是生命的禁区,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效益产出,而且也不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正面的影响作用
我国有近8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以及5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滩,如果能把它们都改造成宜居环境的话,那么等于给全国人民增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宜居地区,这比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多,基本等于再造一个中国了。
科学家说,改造一些原生沙漠要格外慎重,因为可能引起气候变异、导致生态不平衡。如果沙漠平白无故消失,那么整个地球气候都会发生变化——就好像现在的厄尔尼诺现象一样,也许有的地方会高上几度,有的地方会低上几度。
所以我们在治理沙漠时候,切不可过度。大城市边缘的沙漠可以好好治理,一些原始沙漠还是应该保持其过去的风貌。
⑶ 人类活动产生的CO2长期积累,威胁到生态环境,其减排问题受到全世界关注.(1)工业上常用高浓度的K2CO3
(1)①装置图分析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为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为电解池的阴极,阳极上是氢氧根离子失电子生成氧气,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故答案为:4OH--4e-═2H2O+O2↑;
②在阴极区,溶液中H+放电,破坏水的电离平衡,OH-浓度增大,OH-与HCO3-反应生成CO32-,所以CO32-再生,
故答案为:在阴极区,溶液中H+放电,OH-浓度增大,OH-与HCO3-反应生成CO32-,所以CO32-再生;
(2)①a、H2(g)+
1 |
2 |
b、CH3OH(g)+
3 |
2 |
阳极盖斯定律a×3-b得到CO2和H2生成气态甲醇等产物的热化学方程式:CO2(g)+3H2(g)═CH3OH(g)+H2O(g)△H=-50 kJ/mol;
故答案为:CO2(g)+3H2(g)═CH3OH(g)+H2O(g)△H=-50kJ/mol;
②CO2(g)+3H2(g)═CH3OH(g)+H2O(g)△H=-50 kJ/mol;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生成的气态检出和水变化为液体会放出热量,分析图象可知a符合;
故答案为:a;
(3)①原电池原理分析,甲醇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氧外电路流向正极,即A到B;
故答案为:从A到B;
②B电极反应是氧气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生成水,氢离子通过交换膜移向正极,溶液PH不变,故答案为:不变:
③A电极是原电池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酸溶液中生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依据氢离子进行电荷配平得到,CH3OH+H2O-6e-═6H++CO2↑,
故答案为:CH3OH+H2O-6e-═6H++CO2↑.
⑷ 全国.全世界.生态环境资料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以南地区。
2.高温热浪与死亡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球,各地气温破纪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而因此伤生。热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华南一带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日数持续了40余天。江南、华南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部分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高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孕育着生命危险的温度。气温生至39℃,由于汗腺疲于奔命的工作,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已经顾此失彼,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事件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3.尼尔尼诺事件与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事件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二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问题
自从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加倍,但灾难损失上升了30倍,从1960年的30亿美元到1995年的1000亿美元。气候灾害时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鲁台风在迈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增加。假定在温度变化或降雨分配上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发生率增加,由于洪水经常同南方涛动联系起来,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诱发刚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死亡、身体伤害、心灵创伤、社会混乱等。
(一)洪水
历史上,洪水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导致最大死亡损失的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1332年,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断不断地破环商业,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纪暴风雨在北欧河流产生极端洪水事件,在几个事件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1995年在北欧发生的冬季洪水使过去200年较严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型洪水在20世纪后50年变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 的土地。除了这些,洪涝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溺死、爆发腹泻和呼吸疾病的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还会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干旱
干旱是所有与气候相联的自然灾害中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杀死了几百万人。1878年在中国有1000~1300万人死于与干旱相联的饥荒。许多干旱事件与ENSO事件相联。如果饥荒在干旱期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能导致永久的智力、身体损害。不是所有的饥荒由于干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导致饥荒。干旱无处不在,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冲击。尽管干旱能导致长期的病态,但对人口的增长影响不大。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的准确周期性质,气候变暖能否减少干旱强度和频率热存有疑问。例如,尽管澳大利亚东部自从1950年以来湿度增加了30%,但干旱的强度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灾
翻阅历史可以看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森林火灾。在北美洲,历史纪录至少有13次烧掉4万公顷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毁掉了170万公顷森林,杀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爱达荷和蒙大拿西北部发生像是程度地区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杀死几百人;1894年的明尼苏达州欣克利大火夺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苏达州克罗奎特大火烧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于居民听到火警像对待自己损失失物一样采取冷淡态度。
森林大火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火源、极易燃烧燃料的数量、有助于燃烧及传播的气候条件。后两个因素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火危险期前几个月内的降雨是一个重要参数。春季和初夏的适量降雨将减少森林火灾,但却为以后高火险提供了充足的下层丛林。严重的前期干旱将使这种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数量。最近,洪水与极端干旱事件是一些国家发生火灾,如澳大利亚,、每种情况都有利于火灾发生。相对低的湿度和大风也在决定森林大火发生可能性和强度方面起关键作用。任何大强度火灾不仅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它也取决于由疾病(或昆虫传染病)、风暴、先前大火或陆地开拓产生的干屑残渣。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与较暖、湿气候条件相关联。
三 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1、 要在目前人体健康生活、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象指数预报和服务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伸展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形成系列产品。
2、 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众服务的信息产品制作、发布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3、 开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加强对气候资源变化的开发利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目前,在国内和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发布高温或热浪警报,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温度大于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共发布红色预警信号23次,如此频繁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样,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采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步完善热浪的预警系统。
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的相对不多,初步结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科学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 关键是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提取气候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桌其他各种环境变化,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在与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车气候的影响。
2. 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复杂的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做出响应的某些人类健康的变化,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另外在未来几十年内,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准确预料,因此,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性相当复杂,这就给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⑸ 那个嘴上喊着环保,实际铺张浪费的环保瑞典女孩,最终如何
《沁园春·叉手者谁》:“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可怜后学无知。辨是是非非没了期。”
保护环境,呵护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辉煌而伟大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将我们的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推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于是乎,工业、科技、经济、贸易与发展成为不可分离的集合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然环境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失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带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思考。
一个孩子的勇气令人感动,却不能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未成年的格雷塔滕伯格,如果可以在她忙于宣讲而奔走于世界各国的时候,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正确的认识世界的发展,相信她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更多更有效的贡献,而不是凭借一腔热情,无知而无畏。
⑹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吗人类要如何爱护大自然
时代的发展洪流,必然会和环境产生冲突,发展需要大量的建材,需要木材,需要钢材,需要石油,需要矿石,需要水,需要地等等········
⑺ 怎样才能守护我们共有的蓝天,争当全国生态
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赞美自己的新生活,纵情把歌唱,祖国的天地多宽广,抚育我们成长......
亲爱的朋友,您一定还会记得这首甜美的歌曲吧! 碧水蓝天,明媚阳光,鸟语花香,清新空气、温馨和谐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丽乐园。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摇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家园,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就是人类维护自身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假如地球的生态环境还要继续恶化,而我们人类自身又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去遏制自然环境的恶化,“土之不存,人将焉附”,也许会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要面临失去生存家园的可能。然而,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问题的挑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重了,自然生态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谁也不曾会想到,地震、海啸、土地变沙漠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正在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大自然也正在报复人类。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已显得相当的严峻,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家园,建设一个生态和谐、清新自然、洁净优美、舒适的生存乐园,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我国,也是全人类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重要任务。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绿色空间,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开始步入生存的危机。
地球孕育着自然的万物生命,孕育着我们人类生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重物节物,才有可能维系人类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孟子主张发展经济是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的。然而,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孟子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当前,人类还在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过度的开发、开采生态资源,必然给大自然带来严重的资源匮乏,环境的变迁,然而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不惜一切代价,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乱采滥挖,破坏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随之出现在人类面前,不但河道里有许多废物,而且还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工厂大量排放废气,街道上尘土飞扬,大气污染加剧,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濒危物种日益增多,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在迅速扩展,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小,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5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30个;在全世界污染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我们占了8个。另据国家环保总局透露,我国环境污染恶化还在加重,仅大气污染每年就损失1100多亿。经济当然需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首先是要健康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为代价的。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人类的癌症极大部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最近美国科学家揭开了世界上杰出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贝多芬的死因---铅中毒,由于贝多芬很喜欢吃多瑙河里的鱼,当时多瑙河和莱茵河两岸有许多制铅厂,导致了河水及水里的鱼被铅污染,铅一直在贝多芬体内累积,最后因铅中毒而死亡。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特别严重,还有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垃圾污染等。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不能不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已迫在眉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了,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如何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得特别关键,假如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继续恶化,也许人类将要面临失去生存的绿色家园,那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可怕家园,地球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于危机之中,谁来拯救人类与自然共有的家园?谁来与我们守护自然万物共有的生存空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曾经一度繁荣昌盛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凭借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最光辉的时期。然而,他们又是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斧头,大面积的肆意砍伐成片森林,使森林变成了草原,由于过度繁衍羊群,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致使羊群超载又把草原变成了沙漠。巴比伦文明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在一片黄沙尘土中漫漫消失了,终因破坏了自然,文明也就走到了尽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证明了“楼兰”是两汉魏晋时期一个绿洲城郭国,位于今天我国西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一块绿洲,罗布泊西南的大沙漠中。它曾经是树木繁茂,驼马成群,是华夏祖先从事农牧业的沃土;它曾是古代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荟萃之地;它曾是两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繁华商埠。关于“楼兰”的衰落之迷,更为流行的科学说法就是“人类开垦破坏生态说”:由于“楼兰”的人口激增,加上过度开发树木,破坏原有大地植被,自然生态平衡一逐步被打破了,出现干旱缺水,致使沙漠化不断扩大漫延,侵吞人类生存的家园,“楼兰”就这样漫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绿洲,在不到半个世纪中就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虽然过去的历史我们不能改写,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地球的未来,还地球一片绿色,还人类蓝天红日,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当今最紧迫的首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地球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要走出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途径,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一要规划好对环境治理的可行性措施和制度二要预防环境污染和坚决制止破坏生态平衡的科学有效办法。三要下决心制止和消灭人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四要综合治理各种环境污染,恢复大自然环境的本来面貌。五要人人当好环境保护的监测哨兵,建立大自然整体保护区,保护各种珍贵的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天然绿色屏障,监测未来自然环境状况,对危害环境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从现在行动起来,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认识到自己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应负的责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为了人类生存延续,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让全人类都从我做起,相信在全人类的携手努力下,让地球恢复其原有的生机,还地球一片绿色的面貌,真正给人类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存乐园,坚决制止和检举破坏环保的违法行为,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创造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空间,人类的益友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保护好生物资源,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关爱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人类不知呐喊了多少年?可真正呢?每个人都审视一下自己的环保公德,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了吗?由于人类的行为从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大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了极度恶化的地步。心系自然,关爱环境,只有人人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尊重人类。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时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旨在强调节俭的重大意义,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只有科学地有计划地索取,并且有节制地消费,人类才有可能持续发展。鲁迅说过“林木伐尽、水泽湮没,将来的一滴水要与血液同价” ,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真正地从我做起,善待地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节约资源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节约一粒粮食、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身边小事做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倡导绝色消费,倡导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倡导使用充电电池,回收废电池,统一集中无公害处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站上头”,致力于保护和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存家园。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环境保护关系到你我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学习掌握环保科学知识,让“关爱环境,善待地球”的环保理念,浇灌每个人的心田。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个世界里,“地球兴亡,人人有责”,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人人关爱自然,还人类蓝天红日,还地球一片绿色,地球就会充满活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使人赏心悦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世界就会生机盎然。
⑻ 咸海面积为什么越来越小是谁造成的
咸海,名海,却不是海,而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咸水湖。它曾经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积是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咸海,面积已经比1960年缩减了90%以上(6万多平方公里)。
⑼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9)生态环境是为全人类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分别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