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生态旅游
『壹』 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主要特点
农家生态旅游其重点突出一个“农”字,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如婺源“生态旅游观光村”、赣州的“宝葫芦农庄”、安吉的“竹乡农家乐”等旅游点,让游客吃的是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土特产,住的是青瓦木屋农民房舍,干的是田野农活,玩的是乡村民间娱乐,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故其特点非常鲜明。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农家生态旅游充分显示农家特色。农家生态旅游大部分是利用农民闲置或兼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源就地取材,都姓“农”,且具有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收费相对较为低廉。而城市近郊观赏娱乐型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的农家乐旅游完全改变城市生活情调,充满农村乡土气息,对走上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工薪阶层则更具有吸引力。有了城市工薪阶层这一巨大的客源加盟农家生态旅游活动,全国各地的农家生态旅游将更有生命力。
(2)农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农村广阔天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借助生态自然环境的优势。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气清新,适宜休闲度假的优势吸引游客。如浙江省安吉县,地处天目山麓,濒临太湖,素有“中国竹乡”之称,又相继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景区景点的快速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从而加快了当地“农家生态游”队伍的建设。
(3)农家生态旅游经济效益较好。农家生态旅游由于适应市场需求(现阶段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具有投资小(利用自身现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回收快等特点。景点资源几乎是就地取材,稍加建设就能投入使用。餐饮资源自产自销,商业成本低。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把农活的劳作又转化为娱乐而创收。农家乐旅游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边际效应大,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家生态旅游有助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贰』 我国参与型的农家生态旅游主要有什么种类
(1)采摘旅游。我国内地的采摘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荔枝观光园后采摘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此种观光休闲旅游活动,为城市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北京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533个,总面积近28.7万亩,接待观光采摘达到335.5万人次,采摘果品2098万千克,采摘收入近9730.4万元,亩产效益比正常栽培的果园高出数倍。现在的一些观光果园平均收益为7000.8元/亩,其中最好的旅游采摘观光果园已经达到3万元/亩。各地观光采摘园除了果园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菜园、农园等(图4-1)。
(2)务农旅游。参加此种旅游活动的游客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多为“重温旧梦”,实现某种“感情回归”,游客中既有早年离乡进城的老者,也包括大量的“返城知青”和高考进城的中青年人,他们着重体验“三亲”,即,亲知: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亲行: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乡村游艺等,其中参与制造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度假者的欢迎;亲情:将度假者作为家庭一员,与其拉家常、结对子、共同娱乐等。
(3)垂钓渔业旅游。沿海渔村游,参与者可以感受亲自参加垂钓、捕鱼以及海带的采集、加工等劳动。我国沿海的许多渔村已对游客产生了浓厚的吸引力,山东省半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加之30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日的改革,使得沿海的垂钓等渔业旅游蓬勃发展起来。日本岩手县的一个渔村50多家渔户常年都能接待游客。
(4)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其魅力在于能够使游客欣赏到异地他乡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创造。从民俗生活的空间角度,又可以分为山村民俗游、水乡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也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和语态民俗游等。民俗旅游重在参与和体验,讲求真实的融入。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2003年国家旅游局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民俗文化旅游占12个。
『叁』 有哪些适用于农家生态旅游的新型农业
(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生态农业强调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少用或不用化肥,减少环境压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更多地强调人和化学能的低投入原则,把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衔接和保证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放在首位;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农业自然生态系;把生物工程技术引入农业,进行战略性资源替代,最大限度地克服石油农业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建立起来,具有生态合理性、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把农作物从阳光那里得到的能量和物质多次利用,循环使用,这样可以在较少的土地和较小的空间、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使排出污染环境的废物最少。生态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2)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亦称“有机耕作法”,类似的还有“有机园艺”,是总结了东方传统农业发展几千年长盛不衰的经验后提出的。它是指不使用化肥、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机械与生物防治病虫害,在生产操作上具有特定的精确标准特点的作物栽培系统。有机农业准确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特点:一是天然性。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安全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加工成的有机食品,解决了当前农产品卫生、安全、营养的消费需求。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所拥有地域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3)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又称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是通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活的环境,使之最适合进行农业生产。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锐减、气候异常等因素,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农业显得更为重要。现代设施农业管理可通过计算机将生态环境控制在最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平,在寒冷地带、沙漠地带甚至在宇宙空间也能生产新鲜蔬菜,使农业能像工业那样有计划、有规模地生产。我国农业资源短缺,设施农业是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重要途径,建立在现代农业与工程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设施农业将促进我国农业走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4)生物农业。生物农业就是利用自然条件,采用多种农作物轮作肥田、天然杀虫、生物多样化等科学方法种植农作物,在不使用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条件下,建立农业开发管理体系,生产出接近天然植物的农产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修复被工业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扩大农业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价值,是生物农业的一项内容。生物农业发展目标是生产不含残留化学制剂、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尊重自然环境,应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不断增加和保持土壤的肥力。其研究领域有多个方面,如新植物品种和新的有机体的特性评价与生产,扩大耕作,多样化耕作,强化生产,降低成本,以及乡村环境保护等。生物农业强调农事和园艺操作中生物、技术、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相互协调。
(5)其他适于农家生态旅游的新型农业。立体高效型农业,是多层次配置、多时序、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主体种养结构,构建高效复合生态系统。扩大对空间、时间、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群体光合性能有效提高,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保健型农业,以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鲜嫩型、食疗型等食品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出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又有疗效的农产品,如抗癌粮、富硒蔬菜、大米、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等。
工艺型农业,是以生产既可以食用又具有欣赏功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效果的农产品为目的的农业。如白茄子、方形西瓜、黑辣椒、球形胡萝卜、方形树、彩色棉、鹌鹑鸡、猪肉狗,水果遮光化妆水果。
『肆』 目前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形式
(1)传统观复光型。主要制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尽享田园乐趣。
(2)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3)休闲度假型。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领略自然生态、垂钓、品尝野味、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
『伍』 农家生态旅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农家生态旅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内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容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
『陆』 什么是农家生态旅游
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成果(农产品),以及回农业答农村的优良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工艺设计,并配之相应的服务体系,从而为人们(旅游者)提供观光、旅游、休闲、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同时,结合季节性的鲜花、蔬菜、瓜果等实地自采现尝,开展趣味性郊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将农业、农村、农事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生态旅游形式,即所谓的农家生态旅游。
农家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与“农家生态旅游”一词意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名词很多,如:农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游、农家乐,等等。
『柒』 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形式
(1)农产品提供型的农家生态旅游。主要向游客提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一般包括即时采摘、食用型,如广东80多座观光果园;提供情趣商品型,如鄂西北某少数民族向游客提供的称为“西兰卡普”的衣服;另一种是提供高科技的特色农产品,如转基因黄瓜、西瓜等。
(2)农业空间提供型农家生态旅游。利用农业特有环境和空间作为背景和条件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活动。一般包括:休闲观光型,如广东珍稀动物养殖场、民俗文化村;农业博览会型,如昆明世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型,如上海农业高科技开发区。
(3)民风民俗及农村体验型的农家生态旅游。向游客展示当地特有的风俗以及使游客充分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如无锡马山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北京某商场在通县搞的“农桑乐”,使都市人充分体验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4)综合功能型的农家生态旅游。集以上三种开发形式为一体,向游客提供综合的旅游农业服务。目前,全国综合功能型的农家生态旅游做得比较好的有:湖北的随州、四川的九寨沟和黑龙江的伊春郊区等。
『捌』 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特征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相比,农家生态旅游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效益明显。农家生态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农家生态旅游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农家生态旅游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农家生态旅游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农家生态旅游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现代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农家生态旅游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技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玖』 农家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什么重大影响
(1)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农家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掌握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和经验,从而使整个农家生态旅游取得环境营造,获得经费的支持。而农家经营者在规划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帮助下,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才是吸引城镇居民的关键,无形中提高了生态意识;而在生态意识的长期作用下,农家经营者也将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渐渐转变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
(2)乡村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以挖掘和保护。由于生产率较低和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农村很多手工产品被工业产品取代,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渐渐丧失。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使这些濒危的文化生态得以保存和延续,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得到复苏,传统农作方式以展示的方式部分保留,消失多年的传统节庆活动重新红火展开。
(3)不当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会污染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社区一般较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大量旅游人口涌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净化,就会对水渠、河道产生污染,进而污染农田土壤、农作物;农家生态旅游交通沿线,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大量运载游客的汽车会造成空气质量超标,而很多旅游公路两侧对绿化树种的选择也欠考虑,分布在沿线两侧的农田所受污染更为严重;大量旅游者产生了大量代谢终产物,乡村地域是否具备对这些代谢终产物的分解和吸纳能力也需要认真研究;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会使大量不可降解物质进入乡村地域。
(4)农家生态旅游开发、发展中的不当理念冲击乡村人文环境。在农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盲目发展。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工景观,盲目追求城镇化和奢华气派,造成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破坏整体形象;功利性的旅游文化发展观,也容易造成对地方文化的扭曲,为了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造成伪民俗化;而旅游利益分布不公,也是乡村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在农家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外来主流文化会对本土文化形成冲击,造成本土文化的瓦解;大量农家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会改变乡村朴实、纯洁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这些都是农家生态旅游中必须慎防的不利影响。
『拾』 如何构建农家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是农家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在旅游资源的构建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前提。因此,对农家生态旅游资源构建的重要方面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在此前提下,再对资源的其他成分进行构建。
(1)田园景观。田园旅游资源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之一。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乡村才具有的景观。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今天,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使农田更加符合旅游对景观的要求,使得农田不仅具有高的生产力,而且具有景观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农田景观进行建设:
①农田规格和布局。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对农田面积大小和形状进行规划,产生具有大景观和层次感,满足平面广度和层次丰富的要求,形成合理的空间变化。
②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效应。比如,点(单株种植)、线(行状种植)、面(片状种植)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甚至可以种植(构造)出不同图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作物品种选择方面,可以结合生产需要,选择在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作物,使得四季有花景,月月有新色。田园风光中的森林、草地、溪流等更是景色中的重要成分,它烘托着田园,体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技术的结合,具有学习和了解的价值。从旅游的角度出发,传统生产方式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对于来自城镇的居民,它不仅可以演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讲述农业生产的进步。
(3)农产品。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生活资料,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农产品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针对已成为时尚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在构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时,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生产方式、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用“土”法生产出传统的农产品,这种“土”产品将会是很有吸引力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4)生活居住环境。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居住环境截然不同。乡村的幽静、自然与城市的喧哗和污染形成强烈反差。现代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居住环境有三个尺度范围:①自然环境。大尺度范围的环境,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就是这种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乡村在环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展,使之成为旅游资源。②居住区“四旁”。这是指乡村住宅旁边的环境。在乡村的民居四旁传统上都进行绿化,有着较好的环境。③住宅和室内环境。乡民居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些传统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5)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文学、戏曲、各种文艺形式创作的重要源泉。地方戏、民歌、诗歌、故事、饮食、服装、民风民俗和历史遗迹等各式各样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