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生态
A. 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动选择。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世纪,现代化浪潮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起人们反思,特别是60年代,全世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日益活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由此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成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理论的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上,要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自然观,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强化能源环境立法;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B. 童谣的题目叫做童眼观生态和发现美丽中国怎么写
一 活动的主题与内容 本次活动以“童眼观生态发现美丽中国”为主题,各地相关单位要发掘生态资源,积极主动的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学一学——绿色...
C. 建设美丽中国,应树立怎样的生态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D.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的关系h是怎样的
报告首次单抄篇论述“生态文明”,第袭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紧密相连。“‘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被写进报告,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E.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深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概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这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一味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理念的坚决摒弃。近年来,我区以更加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紧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不断给环境“减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努力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让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我区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同时,要把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逐步建立起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运行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建立健全制度、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无论是生态文明的战略,还是美丽中国的目标,没有健全的制度就难以成为现实。我区已经出台了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条例和规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秉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集中、协调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形成完备的、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法律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F.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指什么、生态文明新理念,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保护,给大家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经济文明建设。要在“绿水青山”的前题下去发展经济。这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
G. 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有何关系
因果关系,生态就是环境软硬件的要求,文明就是民族传承文化素质。
H.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
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
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