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的措施
A. 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
(1)就复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制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办法.
(2)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叫异地保护,异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种补充措施.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建立自然保护区 (2)异地;根本
B. 生态保护设施和措施
生态环境污染分为四大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保护措施就是锅炉烟气脱硫除尘、使用污染小的新能源.其实从根本上应该改进生产工艺,推行低碳经济.
水污染在我国最普遍,可以用生化、物化或联用处理方法,节能减排还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固废填埋、焚烧发电
噪声要求不高,做环评时会接触到,道路就加声屏障,工厂就上吸声墙.
C. 治理保护环境措施有哪些
一是选用和种植抗病虫的优质水稻品种,这是防治病虫危害的有力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体系中关键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农业防治,即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在应用农业防治技术中,应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关组分的互作关系为依据,权衡利弊,灵活掌握。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的栖息生活条件的耕、耙技术措施;科学施肥,施足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学地调节氮、磷、钾肥的合理比例与用量,注意避免盲目施用氮肥,促进水稻茁壮生长,以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受害后的自我补偿能力。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否则易引起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科学灌溉,调节土壤水分和农田小气候,使之适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可控制某些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实施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水稻健身。另外,可配合进行人工物理防治,即及时摘除稻螟虫卵块,拔除枯心苗和白穗,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频振式诱蛾灯诱杀螟蛾,一般4公顷设一盏灯,可压低虫口基数。
D. 保护环境的措施有哪些
垃圾减量,特别是少制造一次性垃圾,应该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环保小举措。
要说起「一次性」,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我们常常对这些东西带来的污染心生愧疚,但又无法完全拒绝掉这些便利。又有人说,谁不想环保?现在处处是一次性用品,用这些也是迫不得已。
我发现相比前两年,越来越多人对制造垃圾产生了「罪恶感」,并且自发地在寻找那些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方法。
△ @小栗子爱宅爱旅游:宜家PRUTA系列,一组有大大小小很多个盒子的那种。大盒子可以用来买包子烧麦烧饼,不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袋。
除了拒绝「一次性」,我们还能做出哪些改变?
#1. 减缓纸巾的消耗速度
总免不了要用纸巾,但我会用干净的收纳袋装一些卷纸,带在身上代替小包装的面巾纸,同时购买卷纸也会选择无纸芯、无独立包装的。
#2. 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吗?我想塑料不该背环境的锅,更多时候是人类使用它的方式出了问题。塑料很难降解,正是因为它坚固耐用的特性。仅仅赋予它短暂的使用寿命,对塑料来说是大材小用,对地球来说也是负担。
#3. 精简消费:如无必要,勿增实物
如今很多产品功能真的过于细分了,以清洁用品为例。可能你囤了 N 瓶不同功效的清洁剂,都不常用,大部分都是用一两次就放到过期。倒不如用买清洁剂的钱定期请一次保洁,还省得自己动手了……
#4. 负责任地「断舍离」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爱的闲置物品,也尽可能为它们找到更好的归宿吧。直接扔掉当然省事,但也意味着终结了它的使用寿命。
♻️ 服饰、床品、玩具:闲鱼、飞蚂蚁捐赠♻️ 书籍:多抓鱼、渔书回收♻️ 电器:京东拍拍、苏宁以旧换新♻️ 电子产品:爱回收、淘宝回收
#5. 减少浪费,物尽其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物尽其用。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
包括以上这些环境友好产品,也请慎重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是否真的能够为环保牺牲掉这一点便利。
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也存在环境的成本,使用的次数越多,越能摊薄这个成本,才真正意义上有可持续的价值。
如果只是一时兴起,买回家用了一次就闲置,真的没有任何必要。
在大环境下,我们的确都很渺小,但也是这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一次次选择中,促成了最后的结果。不必被动地等待更完善的回收机制、更先进的可降解材料,等待他人或者大环境先做出改变,然后我们再被动地接受。
每一点积极的行动都有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无论我们改变与否,至少不必说:败局已定,我别无选择。
E.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太长了。
你在网络文库里搜一下。
F.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有哪些举措
首先,是要控制公共卫生的风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规范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即人类需要重新反思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不能再随意逾越与生态系统的界限。目前,全球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打击非法贸易,但这项工作面临诸多困难,非法贸易的背后也有着复杂的贸易链条。因此,全面禁止非法动物交易的一个关键就是减少消费,教育消费者不要去滥食,从源头上控制需求,这也是《决定》关注的一个重点。《决定》中将滥食定义为“陋习”。因此,在打击相关违法贸易的同时,重视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也同样重要,只有革除这种陋习,才能从源头上切断非法贸易链条。 换热器除垢清洗找哪家?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滥食的危害,逐渐形成公众意见,对非法贸易产生了一定社会压力,这是好的现象。因此,持续教育非常重要,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消费者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消费观念,构建健康生活习惯和文明理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文来自:中国水网
G.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主要措施及作用:
2013年,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在创造亮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部署。
第一,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9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有关部门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与31个省(区、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组织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推进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PM2.5监测点建设。加强大气环境执法监管,仅去年11月份全国就出动执法人员7.14万人次,检查企业2.9万余家、施工场地近9200个;发现涉及环境违法的企业9377家、环保不达标施工场地719个,取缔关闭小作坊890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的19个市开展两次督查行动,检查企业403家,对199家现场提出整改要求。环保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已经成立。为了保障“大气十条”的落实,中央财政新增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首批安排5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五省(区、市)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安排6.4亿元支持12个重点城市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全国各省(区、市)十分重视,迅速行动。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北京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天津市印发清新空气行动方案,与各区县和有关单位签订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目标责任书;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会,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山西、内蒙、山东也都采取了有力举措。
第二,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了落实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十二五”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严格问责。对未通过减排年度考核或目标责任书重点项目未落实的3省(区)、3个企业集团和6个城市实行环评限批,对43家企业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强力推进工程减排,全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400万吨;1.9亿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硝设施,脱硝机组比例超过50%;500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实施增容改造,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超过90%;1.5亿千瓦现役机组拆除烟气旁路,取消烟气旁路火电机组比例达37%;新型干法水泥脱硝比例达60%。2013年年度减排任务可以全面完成,尤其是氮氧化物下降3.5%以上,排放量首次降至2010年减排基数以下。
第三,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关部门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启动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一年中环保主管部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241件,涉及总投资1.9万亿元。对不符合要求的32个项目退回报告书、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184亿元。推进环评审批改革,对基础设施类和环境影响较小的25项建设项目,下放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强化全过程监管,深化事业单位环评机构改革,103家改革试点单位中47家完成改制,16家退出环评市场。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发布国家环保标准135项,现行有效国家环保标准达1499项。对重点控制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第四,突出源头预防和生态保护。(1)积极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在内蒙古、江西、广西和湖北4省区开展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试点。启动第二批10个省(区)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江苏印发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将全省国土面积的22.2%划定为生态红线区域。(2)加强水质良好湖泊保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央投入资金16亿元,新增试点湖泊27个。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3)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国务院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开展生态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4)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达423亿元,范围扩大到492个县。对其中452个县域的监测评价显示,2010—2012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31个,占6.9%;保持基本稳定的412个,占91.1%。继续推进新安江流域跨界水环境补偿试点,三年累计安排资金9亿元。
第五,强化执法监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83万余人(次),检查企业71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6499件,挂牌督办1523件。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检查涉水排污企业2.59万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58件。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评估地级及以上328个城市84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2012年度环境状况。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进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中央安排重金属专项治理资金34亿元。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在第一批74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实时发布PM2.5等六项污染物监测数据,完成第二批116个城市开展PM2.5等污染物监测点位的建设任务。
H.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建立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