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甲是什么
Ⅰ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
由图解可知,甲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判断出甲为生产者,而甲和丙都被乙分解,判断出乙为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丙直接或间接地以甲(植物)为食,又被乙(分解者)分解,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丙为消费者.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只有1条食物链即甲→丙.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故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甲固定的太阳能.故符合题意;
D、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丙,不是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Ⅱ 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只表示了生态系统
(1)生抄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图中鹰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即第四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3)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二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
(4)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
(5)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三级 鹰
(3)捕食和竞争
(4)增加
(5)蚱蜢高于
Ⅲ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你能写出他们家乡所属的生态系统类型吗甲生态系统与生态解冻饼生态系统金
你好,答案分别为森林农田草原城市荒漠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采纳】!有错误,请指出!【不懂可追问】
采纳是对每一个回答者最真挚的感谢,谢谢合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Ⅳ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
(1)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从生态内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容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根据图示分析,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图甲中的A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元素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3)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N+R.根据题意,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的量为:(1/3×30÷10%)+(2/3×30÷10%÷10%)=2100kg.
(4)若图示丙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 (5.8×109-1.3×109 )×10%×10%=4.5×107kJ.
故答案:
(1)次生 负反馈调节
(2)B、D
(3)N+R2100
(4)4.5×107
Ⅳ 鄞州区王夹岙村或甲村任家有什么生态墓园吗扫墓不知路线,急求!!!
钱岙那条马路一直下去有的
Ⅵ 宜兴甲有农林生态园怎么样
小桥流水,水榭摇椅,房间还算干净,一日三餐管饱,枕着蛙声入眠,听着雨声醒来。附近还有免费景点大觉寺,横山水库等。只是住宿没有发票,他家的老板娘太难说话,有点不爽
Ⅶ (2013德州二模)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
(1)分析来甲图可知,A是无机源环境,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在①二氧化碳通过是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过程是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2)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和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分析图乙可知,杂食性动物在两条食物链上,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是30×1/3×10+30×2/3×100=2100kg.
(3)由题意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火灾后的草原,还有植物的根或其他生命体,所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食物链)的复杂程度,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应为:
(1)BD 二氧化碳
(2)N+R 2100
(3)次生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负反馈调节
Ⅷ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内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容是 (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解释②,详细地。
Ⅸ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物到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3)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4)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20%=2.46×108.
(5)该题如果考虑人与蛇的竞争关系,则若蛇的增重则人肯定减重.这显然不是题意.那就猜测题意是蛇改变了取食后,改变了蛇与草的质量关系.由于草到人的食物链没改变,所以人与草的质量不变.所以题目中的蛇与人的质量关系就可以变为蛇与草的质量关系.当蛇1/4食物来自于鼠时,则蛇每增加1份质量需要1/4×25+3/4×125=100份草.当蛇3/4食物来自于鼠时,则蛇每增加1份质量需要1/4×125+3/4×25=200份草.显然,当蛇改变了取食后,每增加1份质量.则需要的草的质量是原来的2倍.草增重2倍,当然人也增重2倍.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C有机物 二氧化碳
(3)负反馈 自我调节
(4)2、4×108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