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堤治理
1. 生态治理河道的原理,基本思路
1、河道生态治理应在河道截污工程基本完成,无明显污染源直排入河,已消除黑臭的情况下进行。
2、河道生态治理一般应在区域生态、水质、底质等历史及现状资料收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诊断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
3、河道生态治理应从适宜生物栖息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工程对水文、水深、流速、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响,构建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
4、河道生态治理应尽量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应避免均一化、单一化。
5、护岸应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刚柔结合,因地制宜,护岸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应选取具有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较佳材料,优先选取当地天然材料。
6、河道生态绿化在满足河道生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利用河道两侧现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习性的植物,营造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景观多样的植物带;植物宜选择乡土种。
7、河道生态治理应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2. 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生态河道治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人水相亲的生态治理目标。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措施和策略,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自然性原则、经济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应该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要求。
2.协调性原则
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河流生态系统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协调统一,形成河流景观中的一道亮点,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3.自然性原则
要在尽量维持河流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思路,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尽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
4.经济型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应考虑经济方面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的管护,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最小化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3. 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
1、生态护坡的概念
生态护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目前国内外对其还没没有明确的定义,绝大多数人认为岸坡上种植植物就是生态护坡,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笔者认 为生态不仅仅包括植物,它应是一个系统
的含义。生 态河道护坡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护坡。特别是水位变动区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态 ,这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生态边坡。 其具体内涵为 :
1) 首先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岸坡 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
2) 生态护坡是开放式的系统,它是与周围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不断与周围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 ;
3) 生态护坡是动态平衡的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它们互为食物。保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 ;
4) 生态护坡是动力式 的系统。它与水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水流对岸坡有冲刷作用,岸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岸坡生态系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媒介 ;
5) 生态护坡是整个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协同发展的,它的生态功能好坏直接影响其他生态子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还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 ;
6) 生态护坡 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生态护坡设计原则
生态护坡 系统将植物生长基质 固定在袋体内,同时利用植物根 系的“ 锚 固” 作用而使护坡更稳定和具有抗冲刷能力 ,同时生态护坡还具有造价低 、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 , 在 国外
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生态护坡设计的基本原则为 :
1) 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 ;
2) 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 防的稳定要求 , 并降低工程造价 :
3) 尽量减少刚性结构 , 增强护坡在视觉中“ 软效果 ”,美化工程环境 :
4) 进行水文分析 , 确定水位变幅范围, 结合植物调查结果 , 选择合适的植物 :
5) 尽量采用 自然的材料 , 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
6) 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
3、护坡栽种植物的选择
在栽种植物以前,应首先进行上程区域的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景观 、安全性 、地域适应性及生 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件进行
严格的选择:
1) 适合气候 、气象条件的树种 ;
2) 土壤要求低 ;
3) 原有品种 ;
4) 抗病虫害能力强 , 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小 ;
5) 寿命或者效果发挥时间长 ;
6) 具有能够美化环景的效果 ;
7) 容易维护管理 ;
8) 具有市场性。
4. 城市河堤治理内容是什么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从传统水利角度来讲,河道治理过程重点要关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个因素,这3个因素直接影响河道治理的成败。河道设计水位要依据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同时,要使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断面的选择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选择的河道断面有很多,如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等。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因此河道的空间布局受到多重限制。采用矩形、梯形断面设计可提高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率,但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了河流水体与河岸间的物质能量交流,景观和生态效果上表现不佳。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
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流是一个线性系统,要根据线性工程的特性和经济可行原则,选择适宜的设计尺度,其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基于生态原理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如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点等)的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一水陆两栖一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河道滨水空问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如防洪、堤岸、滩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河道生态恢复意味着河道及滨水地带生态功能的恢复,能够支撑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衍生。一般来讲,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功能、通道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源汇作用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硬质衬砌形成的堤岸可认为是人工廊道,根据人工廊道的距离一效益分析,随着距离的延长,其经济效益逐渐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会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5. 生态河道治理的介绍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1。
6. 河道治理需要什么资质
河道治理分为几块,河道整治需要水利方面的资质。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治理步骤:
1、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2、定生态河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3、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4、别河道的主要天然资产和主要间题。
5、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
6、定保护资产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7、定优先河段后,列出保护和改善这些河段重要资产的所有方法。
8、定生态河道治理详细而可度量的目标
9、析目标的可行性。
10、定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
11、计修复工程的评估方案。
12、组织修复工程的实施。
13、证修复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时间进度表,进行明确的任务分派,落实资金来源,组织项目评估。
14、实施修复工程。
(6)生态河堤治理扩展阅读:
①河道治理治理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
②治理依照河势演变规律因势利导,并要抓紧演变过程中的有利时机;
③河槽、滩地要综合治理;
④治理过程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清主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布设工程;
⑤对于工程结构和建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节省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网络—河道整治
7. 河道如何整治
为改善木材流送条件对河道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其内容包括:①河道治理。疏炸和清除流送路线上的障碍物,用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滩、堵岔、导流和护岸,或用漂浮型诱导设施诱导木材,对沉积形成的滩险采取疏浚措施等。②径流调节。修筑闸坝工程存贮径流,再按一定时段重新分配,以增加流送水深,提高流送能力。③水位调节。即修筑壅水坝淹没障碍物。这项工作多在设置径流调节闸坝工程时附带进行。④修筑人工水路。即修筑绕过或穿过滩险的渠道、筏道以及舍弃原河道而在沿岸另筑的人工渠道。上述几种措施通常根据河道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木材水运方式单独实施或综合采用。
单漂流送河道整治
①炸礁:施炸前应对阻碍流送的滩险做详细调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拟定爆破方案。因浮行原木在水流轴线附近较为密集,处于该位置的礁石需先炸除,边侧的后炸除;阻碍严重的先炸除,一般的后炸除。炸礁后要观察效果,然后决定续后的施炸方案,以逐步改善流送条件。中国在流送河川上炸礁多采用枯水期钻孔爆破作业法。凡爆破工程量大的石滩,需对炸礁和设置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拦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取较优方案。②修筑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河道经初期疏炸能够进行流送后,治理重点即转移到解决木材的大量搁浅插垛上。中国山区河川洪期水流表面流速多在4~5米/秒以上,漂浮型诱导设施难于工作,故治理工程建筑物以固定型为主。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可用于封堵、遮拦导致木材搁浅插垛的边滩、岔流、漏壕(纵贯边滩,大水过流、中小水干枯的岔壕)、中滩(大水淹没、中小水裸露的江心滩)、江心岛以及处于边滩尾端的回水区。中滩和江心岛迎水面可修筑分水鱼嘴导引木材。为防止水流淘刷地质松软的河岸及避免木材在岸边搁浅,可修筑丁坝或顺坝护岸工程。(见河道整治工程建筑物)③疏浚河道:当边滩或中滩迫使主流流向过分弯曲,致使木材运行不畅、滩上大量积垛,或利用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滩堵岔会束缩水流过水断面导致对岸严重冲刷时,可考虑采取疏浚措施取直河道。疏浚施工应先按预定路线开挖4~6米宽的导沟,然后抛石筑坝截断原河道,导沟即可被水流拓宽冲深成新河道。截流石坝纵轴线应与新开河道水流轴线基本一致,最大交角不得超过20°。④设置漂浮型诱导设施:对不能或不宜修筑固定型治理工程而流速又较小的障碍河段(如停材严重的回水区、多支岔河段),可设置漂浮型诱导设施导引木材。中国因山区河川流速高、结构坚固的漂子在洪期也常不能安全工作,故多利用流送原木,临时连成单根原木漂子,或绑扎成2~3根原木的束状漂子,以解决中枯水位的木材诱导问题,洪水到来之前即行拆除。对一些重要且流速较低的区域,如诱导木材进绠、过坝、过桥孔等则应采用有抗洪能力的金属漂子、钢筋混凝土或钢丝网结构薄壁箱形漂子和原木螺栓结构漂子等。
排运河道整治
①石质滩险治理:其主要天然障碍物是妨碍木排通行的基岩滩、崩岩滩、跌坎及急弯等导致打排的石质滩险,因此初期治理也以炸礁为主。中国中南、华东地区人工放运的木排宽度在2~3米之间,流送线路宽2.5~3.5米即可,相应的疏炸工程量较单漂流送河川少。疏炸后的滩险如果水流漫散、纵坡陡峻或槽道参差不齐会磨损木排索具,导致散排时,可砌筑浆砌石筏道,以束水导流和形成人工水路。落差超过3米的跌坎也需修筑筏道与下游衔接。有打排危险的急弯河段可通过疏炸缓和弯度,或在下游修筑壅水坝,降低弯道流速。②径流调节:山区河川因大水期水流急,难于放排,多利用平枯水作业。对一些不能满足最小流送水深的小河需进行径流调节,多采取日调节方式,修筑小型闸坝工程。③河川的综合利用:中国放运木排的山区河川多途经农业区,随农田水利和小型水电事业的发展,修建了大量低水头闸坝,给木排放运带来很大困难。木材过坝和水利水电矛盾突出,应在互利原则下就工程布局、水量分配及过坝设施投资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解决河川的综合利用问题。
8. 生态河道治理的治理步骤
步骤1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当这一步完成时,应该描绘出一个总体的目的,或者是一个蓝图,勾勒出修复工程完成后河道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可见的蓝图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步骤2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生态河道治理是流域管理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河道有许多功能,需要根据河道功能,列出利益相关者,包括机构和公众。
步骤3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对河道未受干扰之前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和河道功能的影响。
步骤4 识别河道的主要天然资产和主要间题
生态河道治理也是保护和改善天然河道资产。资产就是河道已经具备的,并满足相应河道功能目标的那些良好条件。许多河道资产都受到河道问题的威胁,或已经退化。在这一步中,要识别出河道的主要资产、退化资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步骤5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
河道的生态治理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个功能受关注的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需要注意的是,修复工程不应该总是从受损最严重的河段着手, 有时候也需要从现存的最好的河段开始。
步骤6 制定保护资产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确定优先河段后,列出保护和改善这些河段重要资产的所有方法。
步骤7 制定生态河道治理详细而可度量的目标
对应于上一步到出的策略和措施,制定详细的、可以度量的目标。
步骤8分析目标的可行性
上一步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吗?许多因索,如费用、政治、其他河道用户的反对等等。都将可能改变原已确定的优先权和侧重点。完成这一步后,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最终决定。
步骤9 制定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
在第6步中,已经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在这一步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呢?可以什么也不做,可以进行规划控制,甚至改善或重建整个河道。
步骤10 设计修复工程的评估方案
第7步中制定的可估量目标在此成为对工程进行评估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评估都一定要求很详细。
步骤11 组织修复工程的实施
为保证修复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时间进度表,进行明确的任务分派,落实资金来源,组织项目评估。
步骤12 实施修复工程
只有实施了修复工程,才能使得对生态河道治理目标的蓝图变成现实(也可能没有实现预定的蓝图)。在这一步骤中,需要运用那些在评估规划中收集的资料对工程进行正式评估 。
9. 生态河道治理
邦源环保就是做这个生态河道治理的,如果你有什么问都欢迎来咨询,因为你这个打开不知道具体想问哪方面,故不能帮你彻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