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政府
❶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一、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1.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中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2.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运动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生态政治运动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政治运动。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政治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会议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不能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污染,还要用一种更完善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1992年6月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随后即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将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虽然我国政府在生态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随着全球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的生态管理已不能应对现实状况,其表现出的一系列缺陷与矛盾,有待于我们构建新型的生态型政府。
二、建设生态型政府
所谓的生态型政府就是追求现实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它的本质属性即是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或者说是以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为根本目标与基本职能的政府。
人类生态管理始于对森林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对政府的林业职能进行反思。一些国家的林业管理者逐步转变认识,把管理的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到生态建设。这样,生态管理的概念开始形成,即把生态纳入人类管理范畴,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作为主要目标,注意研究生态规律,把保护环境的原则贯彻到立法和政策制定之中,实现对生态的现代管理。目前还没有关于形成生态管理统一的定义。美国林务局认为:生态管理“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和环境的各种价值进行折中,以保持国家的森林和草地为多样、健康、多产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生态管理是“在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国内学者认为,生态管理是依据法律,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环境制约生产和人的行为。农业社会时期的政府崇尚“天人合一”,曾经把生态管理作为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可以把那时的政府看成是朴素的、低级的生态型政府。现代的生态型政府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科学知识迅速发展,人们生态意识又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政府自觉的发展理念与目标。
政治生态化,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我国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很多,而且我国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仍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也作为考核政绩时的一项考核内容,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