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水库
刘家峡介绍:
刘家峡位于青海与甘肃交界处,距离甘肃省会兰州市西南约八十公里。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
若乘船溯流而上,入峡时,但见两岸奇峰对峙,笔立千仞,还以为是桂林山水,乍看也会以为是长江的巫峡,由此可见刘家峡景色多变化。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
黄河过刘家峡流到兰州之前,汇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兰州以上,黄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上述支流,来自干流的很少。根据观测记录所得,在兰州以上的流域地区,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约为一千公吨。
刘家峡镇是永靖县城所在地。县城濒临太胡湖畔,上与炳灵湖相连,距省会兰州54公里,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滔滔黄河穿越其间,一水中分,形成川南、川北两片。经40多年建设,已形成美观整洁、功能齐全、繁荣兴旺的新型城镇。
刘家峡以其风光独特的黄河三峡,碧波荡漾的炳灵、太极、毛公三大人工湖,刘、盐、八三座大中型水电站,丝路明珠炳灵寺等胜迹,享誉全国,吸引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刘家峡的水质好,水面大,污染小;气候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刘家峡周边地区盛产的苹果、红枣、虹鳟鱼、鲤鱼、西红柿、草莓、黄河珍珠米等名优新特产品闻名遐迩;工业产品中刘化尿素、盐化聚氯乙烯、乡企产品碳化硅、硅铁、电石畅销国内外。
刘家峡最佳旅游季节:
甘肃临夏刘家峡旅游时间
临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西南35公里小积石山的大寺沟内,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
最佳旅游时间:夏、秋、冬三季。
刘家峡交通:
从兰州汽车西站有车到刘家峡水电站,约需要2小时的车程,车费5.8元。从刘家峡返回时末班车时间为17:30。
刘家峡住宿:
刘家峡饭店. 住宿. 地址:刘家镇什字街88号
刘家峡美食:
刘家峡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聚居区,所以这里的特色小吃主要还是以永靖和临夏的传统为主,在一般的馆子里都能吃到当地的常见小吃。主要有:手抓羊肉、油香、馓子、麻花、酥馓、牛羊杂碎、发子面肠、酿皮子、甜麦子、荞粉、凉粉、棕子、烤羊肉、糖瓜、地锅洋芋等。
门票:20元
『贰』 西宁市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求推荐。
1、塔尔寺
塔尔寺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诞生的地方。由于寺院规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为人们游览参观藏传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
2、老爷山
老爷山,又叫元朔山、北武当山,距西宁市30公里,因山峰顶部建有太元宫(即关公庙),庙内雕塑有关公像而得名老爷山。是西宁附近山势雄伟,风景最优美的山峰。老爷山自古以“苍松蓊翳,石磴盘梯,川流萦带,风景佳丽”而闻名遐迩。
7、西宁市人民公园
西宁人民公园是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位于城西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南岸。公园于1959年始建,后经数次扩建,现占地四十余公顷。主要游乐设施有花卉区、人工湖、儿童游乐区、动物观赏区及美术展览馆等。西宁人民公园始建于1959年,位于城西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南岸。
始建时,总面积36公顷,后经数次扩建,现占地40余公顷,是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园内游乐设施主要有:动物园、花卉区、人工湖、露天剧场、灯光球场、儿童游戏场和餐厅、茶室等游乐观赏服务设施。
8、青海藏文化馆
青海藏文化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现代展陈和表现理念为基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全方位介绍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景区。
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于一体,充满梦幻般神秘色彩和强烈的感性震撼力的藏文化馆(已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它座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湖畔,与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相距不到1公里,藏文化馆与古老的塔尔寺遥相呼应、彼此互衬。
『叁』 黄河下游的支流
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从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较大。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为两大支,西支为正流称乌兰木伦河;东支称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两河合流后称窟野河,两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沟甚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流域西北部地区属风沙和干燥草原区,植被稀少,风蚀严重。
流域内出露的岩层多为砂岩或砂页岩互层,呈水平排列,强度低,易风化。基岩上部为红土、红色土与新黄土。新黄土由风积而成,中值粒径大于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常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短历时暴雨强度可达每分钟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涨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极高。温家川水文站实测,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现过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属黄土高原与荒漠地带接壤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东胜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当规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输入黄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自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无定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兼有这两种地貌特征。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流域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面积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3%,地面为第四系松散的沙土和沙质黄土所覆盖,地貌形态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滩地,水蚀轻微,风蚀剧烈。二是河源梁间区,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4%,沟蚀特别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21.4%。三是黄土丘陵沟整区,位于流域中下游,面积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4.39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77万吨。
多年来,无定河被列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区治沙成绩很大,流域内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拦泥淤地坝库工程,特别是在无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拦泥的库坝,有效地拦减了泥沙。通过综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经有所改变,据川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5.3%,年输沙量减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响)。近年来,流域内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并已进行开发。1997年,无定河流域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较大的变化。据河津站实测资料统计,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紧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问题。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盆地,称关中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流经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三阳川注入渭河,河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07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县注入渭河,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据张家山站资料统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2亿吨,是渭河的主要来沙区。泾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峡和下游的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为峡谷河段,其余河段河谷较宽,平凉至泾川间,河谷宽2~3公里,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泾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带汇集,常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马莲河是泾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境,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境内,流域面积7478平方公里。这两条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于大荔县境汇入黄河,河长680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北洛河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芦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华池县的子午岭,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蚀轻微。据壮头水文站资料统计,北洛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流域的上游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地区。据刘家河水文站资料统计,上游地区控制面积只占全河30%,年输沙量却占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岭和东部的崂山、黄龙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水源涵养条件好,是流域的主要产水地区。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黄。
泾河、北洛河虽属黄河二级支流,但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多把它们作为独立水系研究,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缓,入黄口附近河段历来受黄河河道摆动和洪水顶托影响。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发生溯源淤积,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涝灾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洛河流域北靠华山、崤山,南倚伏牛山与长江水系毗邻,东南以外方山与淮河为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走向大致与黄河干流平行。流域内的土石山区占流域面积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并有大片森林覆盖,水源涵养条件较好。黄土丘陵区占流域面积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植被稀少,人烟稠密,耕垦指数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冲积平原区只占流域面积3.5%,分布于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历史上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古都洛阳即位于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区高达900毫米。流域内暴雨较多,而且降雨强度大,雨区面积也较大。暴雨中心常出现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阳石呙镇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高达734.3毫米。据历史资料分析,洛河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由于洛河邻近黄河下游,洛河发生大洪水对黄河下游威胁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峡谷段河谷狭窄,岩性坚硬,有许多优良坝址。洛河两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多呈对称平行排列。最大支流为伊河,位于流域南部,以熊耳山与干流相隔,集水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31.9%,流向与干流平行,河谷形态亦与干流相似。次大支流为涧河,位于流域北部,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7.1%。这两条大支流都在洛阳至偃师间汇入干流,它们与干流一起组成扇状水系,往往伊、洛、涧河同时发生洪水,汇流集中,形成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别建成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起到了削减洪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丹河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历史上是黄河决溢迁徙的地区。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黄河河道两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的水系,几经演变成为今日的金堤河。
『肆』 刘家峡水库的风景介绍
黄河上游来河段,有许多峡谷和自川地相间出现,河水穿过千岩壁立的深邃峡谷,水势有如万马奔腾,景色十分壮观,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刘家峡。刘家峡位于青海与甘肃交界处,距离甘肃省会兰州市西南约八十公里。刘家峡水库有一个很大的水力发电站,可供应陕、甘、青三省的用电。
到刘家峡游览,可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飞舞;进入峡谷后,但见两岸奇峰对峙,壁立千仞,景色变化多端,足可与桂林山水、长江的巫峡相媲美。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
黄河过刘家峡流到兰州之前,汇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兰州以上,黄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上述支流,来自干流的很少。根据观测记录所得,在兰州以上的流域地区,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约为一千公吨。
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水库大坝处有电厂和刘家峡旅游公司提供各式游船,游客可乘船直达水库西南端的炳灵寺石窟参观游览。一般游程约需二至三个小时。
『伍』 小兴安岭的山峰支脉
平顶山,位于铁力市的桃山镇(桃山林业局辖区)东南方向,介于新兴、奋斗、南河3个林场与双丰、通河两林业局交接处,是桃山与双丰、通河毗邻名山,亦是桃山境第一座大山。距桃山40公里,东南西北走向,长10公里,距新兴林场12.5公里,距奋斗林场9公里,海拨1429米,由于山势较高,植物受红外线影响,多低矮匍匐生长,山顶树木为偃松和草类。因山巅平直,故名平顶山。
小城墙砬子山,山高而陡,石峰较多,最高海拔为1223米,如城墙一样横卧在铁力市的朗乡林业局辖区小白林场西南部30公里处,故得此名。
大青山,位于正岔河林场施业区内,与小城墙碰子山遥相对立,海拔高度为1014米。
五花顶子山,海拔高度为1227米。东西走向,横卧在铁力市朗乡林区六道沟林场南部。由于海拔高,初霜较早,其它山峰尚郁郁葱葱之时,此山顶部却已是五花山了,故而得名。
馒头山,座落在铁力市朗乡林区三道沟林场施业区内,海拔1088米,山顶浑圆,酷似大馒头,故而得名。
耳朵眼山,位于朗乡林区折棱河林场施业区内、主峰海拔1166米,远望其轮廓,与人的耳朵形状相似,并以1条主沟向主峰延伸,故称为耳朵眼山。此山地形复杂,木材采集和运输的难度较大。
卡伦山,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154米。山间多桦、杨、柞树和人工松林。
大黑山(黑河市境内),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罕达气乡南部的小兴安岭脊上,海拔867.4米。山顶浑圆、平坦,平坦面积达15平方公里。边缘为兴安落叶松环抱,中间岩石裸露,树木稀少,地表被越桔、杜香、偃松、鹿蹄草覆盖。岩石表面生长泥苔藓类,植被属大兴安岭植物类型,土质瘠薄。
南松木山,又称“松木山”。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西部向阳村北,与黑河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753米,是孙吴县境内的最高峰。山势较平缓,呈东西走向,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山体以花岗岩为主。植被垂直分布为3个带:山麓为落叶松环抱,中间被松、桦混交林所覆盖,海拔500米以上出现低等植物。
白鹿山,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克林乡南部,属小兴安岭山脉。相传鄂伦春猎人曾在山中见过“白色鹿”而得名。山体东南——西北走向,长16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795米,是逊克县境内的最高峰。白鹿山为库尔滨河东源。山间多红松、桦、杨等林木。
守虎山,位于黑龙江省嘉荫县南部与伊春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原为无名山,1960年冬,汤旺河林业局的采伐施业区延伸至此,因常有老虎出没,工人不敢人山作业,林业局请来猎手5人,在山上守候3天3夜,捕获1只东北虎,另两只逃遁,因此得名“守虎山”。主峰海拔787.9米,为嘉荫县最高点。东为结烈河河源,西为窝河、二清河河源。植被为原始红松林。林中有珍禽、猛兽栖息。
观音山,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嘉荫县境内,东临黑龙江,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雄伟,海拔319.6米,面积28平方公里。观音山名称由来,一说,山上昔有观音庙,故名“观音山”;一说,远看犹如一尊座北朝南的观音像,故名“观音山”,又名“佛山”。山势由南向北递增,势若惊鸿,涌向黑龙江畔,临江之处群峰耸立,高300米左右。乘舟凭栏仰眺,山峰形如巨椅,椅上似有观音静坐其上。山脚陡坡处有3个洞呈“品”字形排列,其上怪石嶙峋,藤萝攀绕其上,草木丛生其间,大者名曰狐仙洞,深数米。植被为阔叶次生林,多为杨、桦、柞树等。野生动物有驼鹿、狍子、野猪等。
保兴山,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嘉荫县城东12公里的黑龙江畔,属小兴安岭余脉,三面江水环绕,主峰海拔504.2米,面积45平方公里。北侧临江,山势陡峭险峻,对岸为俄罗斯城镇巴斯科沃。东侧一山呈等腰三角形,状如金字塔。盛夏登山可观看变幻无穷的云海和壮观的日出。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名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名山镇西1公里处,北濒黑龙江,海拔134米,面积0.4平方公里。因孤山耸立,非常明显。清代称“托萝山”,萝北县名源于托萝山。名山林木茂密,风景秀丽。山脚下黑龙江中有名山岛,长2100米,平均宽250米,面积0.25平方公里。岛上树木茂盛,多有黄鼬、貉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出没。
望云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境内,属小兴安岭东缘。东距黑龙江20公里,登山顶可眺望黑龙江,曾得名“望江峰”。因山体特征奇异,站在山上,云雾缥缈,故改名“望云峰”。海拔777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
北山,又名“凤凰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城凤翔镇北2公里,属小兴安岭余脉,海拔190米。山势较缓,面积0.7平方公里。传说,曾有凤凰于此山头飞起,长鸣一声,飞向梧桐河。山前凤翔镇由此得名。此山南临哈萝公路,北连绵延的山区,为萝北县城的屏障。
敖包山,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讷河市二克浅乡境内,嫩江左岸,属小兴安岭余脉。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216.4米。山势缓和,风景秀丽。
朝阳山(五大连池市境内),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朝阳乡中部,属小兴安岭山脉。山势呈东西走向,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林木丛生,以柞、桦、杨树为主。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猪、猞猁、飞龙鸟等。盛产蕨菜。
二克山,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城北2公里,为火山丘。由两座对峙山峰组成,因而得名。山体由玄武岩构成,海拔430.7米,呈东南——西北走向,面积1.2平方公里。表层为沉积的风砂土,下层为火山灰。南坡为人工松林,北坡为自然林。山上曾有庙宇多处。二克山西北5公里处的金城乡古城村,是金代“蒲峪路”故城遗址。
老白山,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境,小兴安岭主脉南坡中部,青黑山西侧,因山峰积雪时间较长而得名,海拔1068米。北有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体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山峦起伏,山间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黄菠萝、水曲柳、柞、椴等十余种。珍贵的中药材有党参、刺五加、五味子和木耳、蕨菜、猴腿等山特产品。林中野生动物主要有鹿、獐子、狍子、黑熊、野猪、松鸡、飞龙鸟等几十种。大丰河发源于老白山南麓。
摩天岭,山名。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部与伊春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支脉。因山势突兀高峻而得名。山峦方圆4平方公里,主峰兀立于群岳之中,极顶平坦,海拔846.3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山上多为针阔混交林。为汤原县西北部群山中的最高峰。
青黑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汤原县与伊春市、鹤岗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南段支脉,南北走向,绵延百余公里,层峦叠嶂,逶迤蜿蜒,平均海拔750米。主要山峰自北而南有小白山、金顶山、摩天岭等,主峰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由茂密的森林所覆盖,山色呈青黛,故名“青黑山”。山间多杨、桦、云杉、红松等林木,野生动物有鹿、熊、狍子、野鸡等。
将军石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鹤岗市南境,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雄伟,山顶有一巨石突起,形似一威武的将军,故名。
驿马山,俗称“野马山”。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西北15公里处,北扼哈(尔滨)萝(北)公路。驿马山,是一座孤山,山体平地拔起,北侧陡峭,南侧平缓。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333.3米,面积约8.5平方公里。植被多为阔叶林。山体东部有少陵河,西部有漂河,汇流于山南。山上建有60米高的电视转播塔。
骆驼砬子,旧名“巴彦苏苏山”。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东北20公里,巴彦、木兰两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海拔540米。山势陡峭,奇峰对峙,山体中凹,形似骆驼,以此得名。是大黄泥河和五岳河的发源地,植被为阔叶林。登上山顶,可俯瞰县城,遥望松花江。
蒙古山,又名“蒙古尔山”、“蒙古鲁山”。位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城西35公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险峻,大致为南北走向,海拔668.5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南一隅一峰突起,石壁峭立,西南角尤为陡绝;西有罅道,尚可盘行。中央平坦,约0.5平方公里,为金代古城遗址,故当地人称其为“城子山”。是大、小石头河和杨树河的发源地。山上生长杨、桦、柞等阔叶树。
交界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通河县北部与铁力市东南部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1227米。呈南北走向,北部高峻,伸入通河县境内渐缓,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有黑熊、狍子、狼等。是西北河、小东北岔河的发源地。
四平山(绥棱县与庆安县交界处),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棱县四海店镇东与庆安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南坡,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5.5平方公里,海拔666米。四平山是绥棱县境最高点,努敏河的发源地。山势陡峭,植被层下为岩石。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猪、鹿、狍子等。
桃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铁力市内,属小兴安岭山脉。山势复杂,基本上是西北——东南走向,海拔442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3℃左右,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28天,正常下霜日期为每年9月15日前后。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为198天。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但年际降水量相差较大。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足,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茂密,动物繁多。
大篝山(铁力市朗乡林区称四平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铁力市朗乡林区胜利经营所南部,与伊春市带岭交界处,小兴安岭山脉南坡。面积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03.4米(一说海拔1178米 )。森林茂密,远看一片绿色,故名。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桦、杨树等。 因山顶部平坦而宽阔,并有冰 湖终年不化。远远望去,山峰呈现较规则的梯形状,故又而得名四平山。山顶部设有航空标志和带岭林业实验局设立的30余米高的电视转播塔。山上有19座风力发电机组。
摩云顶子,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木兰县东北部与通河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西南伸入木兰县境,东北延绵于通河县,主峰海拔961.8米。因山势高峻,山顶常云雾缭绕,故名。是木兰县境内的最高峰,木兰达河的发源地之一。山上林木苍郁,多红松、杨、桦、柞等树。
元蘑顶子,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凤山镇北部,属小兴安岭山脉,为大青山的主要山峰。呈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8米。山势陡峭,巍峨壮观,因盛产元蘑而得名。为六道河子发源地。植被以红松、桦、杨等针阔混交林为主。野生动物有熊、狼、狍子、野鸡、飞龙鸟等。
东大顶子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三站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的山体,呈南北走向,面积约50平方公里,海拔631.7米。山势平缓,是乌拉浑河的发源地。植被为柞、桦、杨等阔叶林,野生动物有鹿、狍子、熊、野鸡、飞龙鸟等。西侧有大通河和大通河水库。1988年辟为国际狩猎场。
铧子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岔林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山体,西北一一东南走向,面积约85平方公里,海拔680.7米。因山峰形似铧尖而得名。山势平缓,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有部分原始林。林子河的发源地。1988年在此山中采到重8.5两重的人参。
圆帽顶子,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西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806.7米。山体上半部陡峭,下半部漫缓,形如圆帽顶子,故名。植被多为桦、柞、杨和水曲柳等林木。
烟囱山,俗称“补天遗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迎兰乡千顷平川阔野之中,属小兴安岭南麓余脉。是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形如烟囱,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海拔172米。是一座秃山,每逢阴雨连绵或冰雪消融之时,顶峰积水便从石缝飞流而下,形成圆周飞瀑。春季则有成群候鸟来此筑巢,繁衍后代。
四块石山,又名“月峰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与铁力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主峰由四块巨石叠起,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979.5米。南坡陡急,北坡徐缓,面积6平方公里。植被为原始落叶松、红松、白桦、柞树等。四块石分“东四块石”和“西四块石”。主峰比较开阔,山上有20多米深的岩洞3处。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五大连池市境内,属小兴安岭西侧中段余脉。因1719—1721年(清康五十八年至六十年)火山爆发堵塞白河而形成5个相连的偃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锥,故称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喷发时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动。由12座老期火山和两座近期火山组成。即:老黑山、火烧山、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西焦得布山、东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4座拔地而起的独立火山锥,分布在7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海拔355.8—602.6米不等。多数有火山口,火山口深度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少数具有复合的多个火山口和多个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山湖。火山锥体坡度一般为10—20度,少数可达25一30度。火山口内的坡度一般比火山锥体坡度陡。火山锥体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和玄武岩构成。最近一次火山爆发而形成的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于1719—1721年,距今仅270年。
老黑山(五大连池市境内),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0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北有近期喷发的火烧山,西、西南有早期喷发的南格拉球山和药泉山,东临五大连池。山顶呈黑色,故称“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喷发,是我国少有的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海拔515.5米,相对高度164米。底座直径1600米;火山口呈漏斗状圆形,直径350米,深136米。火山口北侧有两个缺口,为火山熔岩溢出的通道。整个山体为黑色浮石、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而成。表面由黑褐色岩石覆盖,西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桦、杨、柞等树。山体四周是较为平缓的熔岩台地。北侧裸露地表的大面积熔岩“石海”,浪峰叠出,气势磅礴。远望一片汪洋,近看石涛汹涌,非常壮观。呈带状分布向南流的熔岩,延伸17公里,形如巨大的长龙,被称为“石龙”,也是老黑山的一大奇观。
火烧山,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2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南2公里有近期喷发的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与老黑山同期喷发,是我国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喷发规模比老黑山小。因二次爆烈式喷发而使火山锥破坏,形如残破瓦盆,故当地群众称“两半山”。整个火山锥体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积而成。海拔392.6米,相对高度73米。底座直径800米,火山口内径450米,深63米。火山锥体南坡较陡,北坡徐缓。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锥四周较为平坦,大面积火山熔岩裸露地表。各种火山地质地貌现象保存完好,熔岩形成的石海,波涛汹涌,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药泉山,位于五大连池市区西侧,属五大连池火山群。相传昔有达斡尔族猎人在山下射伤一鹿,伤鹿涉及矿泉即愈,故将矿泉视为药泉,药泉山因而得名。为老期火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最小的火山丘,海拔355.8米,底座直径550米;火山口呈圆形,口径230米,深32米。火山口呈圆椅形,口内地势平坦,西南侧有一缺口,修有进入火山口的通道。锥体东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有茂密的柞、桦林。火山口内昔有钟灵寺,今于山颠建钟灵亭。站在药泉山最高点东缘可俯瞰五大连池市区全貌。
科洛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县境内,属小兴安岭西段余脉,东南60公里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多次喷发,形成23座火山锥和约35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火山锥分六列成东北——西南分布在长40余公里、宽18公里的古老断陷盆地内。火山群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锥并有火山口的有7座,即科洛南山、孤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卡山和481高地。火山口深度5—50米,内径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对高度最高的为科洛南山,比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锥体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弹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附近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植被稀少,微地貌十分发育。
嘎丛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二站村北,主要沿门鹿河谷分布,为晚更新世喷发。属小兴安岭山脉。共有嘎丛山、大黑山、白山等4座火山锥,比较明鲜的有3座,呈北东向排列,为质形火山及熔岩丘,由玄武岩构成。其中嘎丛火山有火山口;白山海拔704.3米,是嘎丛火山群的最高峰。在其东部还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喷发。火山锥顶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所覆盖,山麓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生长。
白山,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三站村北14公里,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704.3米。山峰突起,北坡陡峭,断裂状岩石裸露;南坡稍缓,是嘎丛火山群中的高峰。由于火山灰露于地表,远看白色而得名。主峰无树木生长,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覆盖,北坡脚下有成片兴安落叶松生长。岩石为火山沸石及火山岩,可为建筑业提供轻体建材的原料。
四季屯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孙吴县与黑河市交界处,东临黑龙江,属小兴安岭山脉。因其地处四季屯附近,因屯得名。是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喷发的死火山,由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和尖顶山4座火山锥组成。二架山是孙吴县与黑河市的界山。火山锥体不高,均为喷溢型。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尖顶山海拔分别为255米、266米、251米、313米。山体多由浅红色、黑灰色火山玄武岩构成,上覆30—100厘米厚火山灰和土层,生长着柞、桦等林木。
『陆』 高中地理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图示该河段
C。负值侵蚀,后负值减小,沉积
『柒』 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什么时候开工
这只是一个梦,梦圆不知要等到何时
沙尘暴肆虐标志:中国水危机来临,已威胁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了应付严峻的挑战,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分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先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调水串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年调水1000亿立方米以上、自流入黄河。利用黄河、青海湖盆耳海和万家寨水库(与岱海联营)小浪底水库等工程优先输水甘、宁、蒙、晋、秦、京、津、冀。
具体方案:
第一期工程
西藏桑日县藏嘎村东南的朔玛滩,(东径92°14′,北纬29°14′)正扼雅鲁藏布江干流加查峡谷上口,地形地质条件好,规划此为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取水口,设计在此建水库。
朔玛滩水库,坝高90米,拦截雅鲁藏布江。设计正常水位3588米回水至拉萨西南曲水桥,总库容48亿立方米;第一期工程,按3568米运行,蓄水26亿立方米。朔玛滩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海拔高程3510米,35年系列平均径流总量328亿立方米(近七年380亿立方米),取水300亿立方米有保证。库水溯真曲至沃卡热玛西嘎,开凿朔工大隧洞(朔玛滩至工布江达,60公里,穿郭喀拉日山凹腰部,埋深浅,约250米,施工条件好,打支洞容易,可分30段开凿。圆洞型――过水隧洞宜圆型,下同――直径14米,过水能力每秒1486立方米,年输水400亿立方米)至工布江达县朗曲,顺流而下到仲沙入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一级大支流)。
在林芝上百巴(东径93°42′北纬29°51′海拔3249米)筑坝(高298米)拦尼洋河,(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可取水150亿立方米)使水位达3528-3542米,形成200亿立方米大水库。回水流程(非一般回水,专指进库隧洞口至出库隧洞口的距离――下同)148公里。溯巴河至八松湖。在八松湖上游开八易隧洞(联通八松湖与易贡藏布)。隧洞14公里(直径16米,过水能力每秒2000立方米,年输水500亿立方米)穿分水岭导水入易贡藏布。
在易贡藏布上八盖(东经94°06′北纬30°26′高程3176米)筑坝高368米,拦截易贡藏布形成百亿立方米易贡藏布水库。易贡藏布是雅鲁藏布江二级支流,但水量十分丰富,仅上八盖段年径流量180亿立方米,可引水150亿立方米。水库壅高水位至3519-3539米,库区沿霞曲扩展,回水流程50公里到结村。开凿金岭大隧洞(13段,总长39公里,直径18米,过水能力每秒2500立方米,年输水680亿立方米)穿越金岭导水至边坝县达龙麦曲河,顺河而下入怒江。
同时在波密县松宗东筑坝(高286米)拦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一级大支流);再在松宗北建268米坝,拦截加热藏布并开渠联通形成松宗联合水库。水库水位提高至3520米,回水溯加热藏布到通拉,打隧洞(3段总长9公里,直径11米,过水能力每秒890立方米,年输水200亿立方米)到八美冻曲,顺流而下入怒江。
在怒江朔瓦巴峡谷(东经93°32′北纬30°26′高程3137米)筑坝拦江。此处,两岸数千米高山对峙,峡谷窄深,河宽仅几十米,且有一江心岛形成中流砥柱,筑坝条件极好,高几百米皆万年牢。这里怒江年径流总量356亿立方米,可引水300亿立方米,坝高389米,抬高水位达3500-3518米,形成1000-1188亿立方米特大水库。回水流程256公里溯马曲至布宿村。开凿布恩大隧洞(布宿至恩达镇,13段39公里。直径21米,过水能力每秒3480立方米,年输水1119亿立方米)穿越他念他翁山到恩达入澜沧江支流紫曲。
在紫曲年拉山口下游筑坝(东经97°20′,北纬30°46′高程3196米,坝高286米)壅高水位至3482-3500米,形成水库。回水滨达溯左岸支流朗错河北上,做输水工程过分水岭至国桥,导水拉龙河,北流入澜沧江支流昂曲。顺流向东到昌都小恩达(东经97°14′北纬31°10′高程3249米),筑坝成库,坝高241米(水位达3480-3498米)。回水溯昌都北沟向东溢流入扎曲(澜沧江主流)。在昌都蹲达(东经97°10′北纬31°12′高程3246米)筑坝(高254米)拦扎曲成水库,水位3479-3498米。(这样,紫曲、昂曲、扎曲就串联成了百亿立方米澜沧江昌都大水库。澜沧江在此年径流230亿立方米,可取水200亿立方米)回水流程100公里溯扎曲河东北行,入左岸支流沙河至康巴,(昌都县牧场)。开凿康卡大隧洞(昌都县康巴至江达县卡贡51公里,直径23米,输水能力每秒4154立方米,年输水1300亿立方米。施工条件好,埋深约250米上、下,打支洞容易,可分20段开凿)沟通澜沧江水系和金沙江水系。导水入子曲,顺河而下,东流过江达县城至同普入藏曲(金沙江支流)。在藏曲下游解放筑坝(东经98°28′北纬31°31′高程3231米,坝高246米)抬高水位至3455-3470米,形成水库,回水北上漫过同普,溯左岸支流德格沟向东发展。修输水工程过分水岭(过水能力每秒 4200立方米,年输水1338亿立方米,)导水到岗托北河入金沙江。至此大西线出西藏进入四川。
在金沙江德格河口上游(东经98°33′北纬31°41′高程3128米)筑343米高坝形成水库,提高水位至3453-3469米,建渠引水沿金沙江左岸而下,入赠曲(金沙江左岸一级大支流)。在入口下游高程3175米处(东经98°56′北伟31°24′)建296米高坝拦河,提高水位至3451-3468米,形成水库(藏曲水库、金沙江水库和赠曲水库形成200亿立方米的金沙江联环大水库),溯赠曲,回水流程136公里到打错(海拔高程3428米)。
在打错开凿22公里(分10段开凿)金雅大隧洞(联通金沙江――雅砻江,直径24米,过水能力每秒4800立方米,年输水1500亿立方米)过分水岭至打火沟,顺流而下入雅砻江。
沿雅砻江到甘孜县南多村(东经99°55′北纬31°37′高程3378米)筑坝(高80米)拦江成40亿立方米水库,使水位升至3440-3454米,做工程串绒岔沟,托坝东河,开渠导水入达曲。在入口下游(东经100°21′北纬31°37′)高程3376米处建80米高坝拦河,升高水位达3438-3450米,形成水库。利用分水岭垭口,作工程引水入尼曲(雅砻江支流)。在尼曲将达庄(东经100°35′北纬31°40′高程3296米)修建160米高拦河坝,壅高水位和达曲平形成联合水库,总库容40-50亿立方米。从甘孜水库算起回水流程118公里,溯尼曲加热柯河北上,并向东开将翁(将达至翁达)隧洞(长6公里,直径25米,过水能力每秒5100立方米,年输水1600亿立方米)到翁达区明达沟,顺流而下入色曲(大渡河西源)。
沿色曲到两河口东径101°00′北纬32°02′高程3098米,筑坝(高356米)抬高水位至3435-3449米,形成90-118亿立方米大水库。回水流程86公里,溯杜柯河(大渡河支流)到壤塘,做输水工程引水至门朗沟,下流到南木达入则曲,顺流而下入麻尔柯河(大渡河支流)。沿麻尔柯河而下到县伐(高程3153米),筑坝(高296米)抬高水位达3433-3447米,形成50-60亿立方米水库。回水流程59公里,溯柯曲至艾琼海子,作个小工程则可引水至日格达河,顺流而下入阿曲。为了不淹阿坝县城(海拔高程3275米),做旱坝顶槽过阿曲河谷,输水至查理河。在查理河口(高程3226米)筑坝(218米)使水位达3432-3442米,形成20亿立方米水库,回水至麦尔玛村。(麦尔玛属阿坝县,是水源区的最后一站,过一个小山巴颜喀拉山余脉即是黄河)。
在麦尔玛开输水工程,(过水能力每秒5400立方米,年输水1680亿立方米)过分水岭到纳革藏玛入贾曲。输水工程进口3412米,出口3406米,从查理河至贾曲73公里北流入黄河(东经102°08′北纬33°20′河底高程3399米)。
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朔玛滩到黄河直线距离1076公里,实际流程1239公里,(干线开凿隧洞总长231公里,余1008公里即为利用天然河道建成的水库区包括输水工程库域延伸部分)。总落差189米,平均比降万分之1.52 ,完全自流引水入黄河.粗计年引水1280亿立方米,保证年入黄河水量不小于1000亿立方米,投资1250亿元(2004年价),线路避开泥石流,大滑坡和强震区,淹没损失小,不淹县城,移民约两万,工期5年,(从开工之日算起,不包括前期工作,引水入黄河止).第二期工程
1、开动西巴霞曲引水工程,年输水入朔玛滩水库400亿立方米,并利用西巴霞曲至朔玛滩水库落差(400米)建200万千瓦发电站,照亮西藏。
2、朔玛滩水库达正常水位3588米,(第二期工程达到正常水位后,第一期工程所有水库水位都要适当增高;各坝第一期工程即按正常水位校正,一次建成故不必再增高)并留防洪水位3596米,坝顶高程3599米,以此为等高线,建曲水至泽当百公里防洪堤,确保贡嘎、扎囊、泽当不淹。堤顶宽10米,以此为基础建拉萨――朔玛滩高速公路。渠化雅鲁藏布江泽当――曲水段,造良田100万亩,促进西藏腹地经济大发展。
3、修建朔林大渠,朔玛滩水库至林芝百巴水库的386公里输水渠,渠宽60米,深18米,流量每秒1380立方米,年引水300亿立方米;加沿途接纳入流水,年入尼洋河水库400亿立方米。拉萨――泽当――林芝――工布江达(作过山工程)――墨竹工卡通航,即环郭喀拉日山大航道。
4、建拉易引水工程,将拉月河和加拉白垒山水引入易贡藏布水库,每年引水90亿立方米。
5、建锡约尔河―里龙河引水工程,引水跨雅鲁藏布江入尼洋河水库,每年百亿立方米。
6、建勒易引集水工程,把易贡藏布北岸勒曲、夏曲诸支流水,收集引入八盖易贡藏布水库,年50亿立方米。
7、八松湖向易贡藏布增开一条隧洞,增大输水能力。
8、建波通引水工程,把波堆藏布(帕隆藏布支流)水引入打龙河,流到通拉入松宗水库,年50亿立方米。
9、建岗日嘎布-帕隆藏布引水工程,年引水250亿立方米入松宗水库,利用300米落差,建150万千瓦发电站。
10、建第二条通拉――八美隧洞,增大向怒江输水能力。
11、在冷曲口下游筑坝形成第二怒江水库,蓄冷曲和朔瓦巴下游怒江水,并引玉曲入库。利用玉曲到怒江的1500米落差建百万千瓦电站。用此电,提第二水库水入朔瓦巴水库,年150亿立方米。
12、从八易隧洞起直到黄河各座隧洞都要增开另一条隧洞,以增大输水能力使符合第二期工程引水达2006亿立方米的要求。
13、在察雅县城东修建289米高坝截流麦曲,(澜沧江支流)形成水库,提高水位至3504米,然后修引水渠到澜沧江左岸。为了不淹昌都,建旱坝顶槽输水过澜沧江河谷,由年拉山口入紫曲水库,年输水30亿立方米。
14、建热藏引水工程,金沙江右岸一级大支流热曲,第一期工程没有提及,第二期工程应建坝成库,打隧洞引水入藏曲水库,年40亿立方米。
15、建拉加峡水库,在黄河拉加峡筑318米高坝拦河,使水位达3400-3406米,回水300公里到贾曲口,形成近300亿立方米大水库。有此库,引来的水才好调蓄分配,因此该库虽然安排在第二期工程,但必须在第一期工程启动一两年即开始,力争第一期水入黄河前竣工蓄水。
16、建拉青大渠,从拉加峡水库引水到青海湖边入耳海(淡水湖),216公里,渠宽80米,深15米,总落差174米,比降万分之8,流速每秒2-3米,流量每秒4400立方米,年输水能力1328亿立方米,青海湖――拉加峡黄河――大渡河两河口水库,……千公里通航。
17、建青岱大渠,青海湖到岱海修建2000公里大渠,年输水800亿立方米,供水甘、宁、蒙、晋、冀、京、津、辽、吉并利用1500米落差,在西宁、兰州建五千万千瓦大电厂群。青海湖――西宁――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岱海――大同――北京――天津――渤海通航。
18、建青蒙输水工程从青海湖耳海引水至大通河――黑河,下张掖,直到内蒙额济纳旗居延海……年输水200亿立方米,供水河西走廊、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及腾格里沙漠,并利用1800米落差在张掖建1200万千瓦特大电厂;建成大柳树水库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供水通航。
19、建青塔大渠,从青海湖向新疆引水,年200亿立方米,供水塔里木盆地改造沙漠并利用2400米落差,建1500万千瓦大电厂。
20、建黄黄工程,从甘肃省玛曲县黄河拉加峡水库做工程引水入洮河,顺洮河而下,沿右岸3300米等高线修渠到岷县东山入纳纳河,做工程过分水岭,(过水能力每秒1000立方米,年输水量300亿立方米)导水入武山县榜沙河,到鸳鸯镇,筑坝成库,引水到黄土高原(供黄土高原绿化用水)平凉――固原――延安――榆林――准格尔入黄河万家寨水库。灌溉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 同时在鸳鸯镇(1900米)分流渭河-西安-潼关入黄河,并利用1400-2000米落差,在天水建千万千瓦级特大发电厂。
引来的水就可以一分为三:
第一期工程引水1000-1280亿立方米,直接从黄河下流500亿立方米;从拉青大渠向青海湖耳海引水300-580亿立方米;向黄黄工程输水200亿立方米,开始向沙漠进军。
第二期工程引水达2006亿立方米,黄河下流仍维持500亿立方米;给青海湖耳海增至1200亿立方米,给黄黄工程增至300亿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投资1000亿元,工期5年,全面启动绿化沙漠工程。
第三期工程
启动大西线第二梯级工程,也叫副线。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沿2200米-1000米等高线引丹巴曲,察隅河,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珠江上游)、长江诸干支流水到甘肃省定西祖历河入黄河;从宝鸡入渭河。渠化渭河,黄河北干流-汾河,沟联滹沱河,使宝鸡-西安-临汾-太原-忻州-石家庄-北京-天津通航。此工程主要是拦截长江、珠江洪水,年引水1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长江、珠江水患并在长江珠江下游干旱时保证供水)如此,大西线总引水到北方达3800亿立方米。年发电1万亿度,照亮全中国。绿化沙漠10亿亩,北国江南;建成朔天运河万里大航道、(天津渤海-岱海经蒙疆出国至里海、黑海、西欧……通航)联通全国主要江河成网,互补互济,实行国家水资源总调度,使8000万人就业,年创GDP29万亿元,全国小康和谐社会、中国富强甲天下。彻底解决中国水问题。构建朔天,还我河山,绿尽海涯,再造中华。再造一个无干旱也无洪患风调雨顺的锦秀中华。
[ Last edited by 天龙八部 on 2005-10-03 at 17:06 ]
上贴: 天龙八部 发布日期: 2005-10-03
上面摆了朔天运河这么多好,哪让我们再看看其他不同的观点.
大 西 线 考 察
受中国水科院院领导委派,我院水资源研究所阮本清博士和遥感中心陈子丹高级工程师,于1999年5月18日—1999年6月22日,参加了由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组织的“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考察队”,他们随考察队一起从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开始,沿3600—3000m左右海拔线,先后经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部分干支流,分别对调水区水资源条件,地质、地貌,调水线路以及调水工程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一个多月的考察时间里,他们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和感性认识。
7月15日下午2时—4时30分,院学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汇报会”,我院及水利部有关领导和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汇报会由高院长主持,水资源所阮本清博士和遥感中心陈子丹高级工程师汇报了考察情况及收获。主要汇报内容如下:
1、当前西线调水的六种方案的基本概况。这六种方案分别为:①小西线调水方案(黄委会方案),调水量195亿m3;②建大电站抽水的藏水北调方案(中科院中考会方案),调水量435亿m3;③自流引水为主的高线方案(黄委会方案),调水量575亿m3;④自流为主的中线方案(贵阳水电勘测设计院方案),调水量920亿m3;⑤自流与提水相结合的低线方案(长委会研究方案),调水量800亿m3,远景可达1000亿m3;⑥全自流的低线方案(郭开等人的方案),调水量2006亿m3。
2、介绍了本次考察组织情况和考察队人员构成。
3、考察路线及调水线路(本次考察是郭开设想方案的调水线路,因本次考察经费是郭开方案的支持者筹集的)情况。
4、重点汇报了调水区的水资源条件及可调水量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调水区2900m-3600m海拔线间年均河川径流来水量在1550亿m3—660亿m3之间,在考虑调水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后,最大可能调水量应控制在1000亿m3左右,并且还需要结合受水区的用水需求、工程规模等因素,分期逐步实施。
5、有关对郭开方案调水工程的考察情况,他们认为:①郭开调水方案设想宏伟、构思具有一定的巧妙性。但许多数据有较大夸张(如调水2006亿m3等),可作为比选方案之一作进一步研究;②郭开方案调水工程非常艰巨。如大坝高度超过300m的有若干个;还有落差超过500m、过流能力超过4000m3/s的倒虹吸,在高边坡、地质条件较差、河网密布的地方修建大断面引水明渠,大断面长隧洞等许多技术经济上的难关,局限于目前国内已掌握的技术,很多难以实现。
6、有关这次考察的感受,他们认为:①“大西线调水”所研究的问题是大半个中国的国土整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探讨有很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开展此项研究十分必要;②目前调水区的技术基础工作非常薄弱。如水文站网布设得密度不够、某些国际河流没有整体的流域规划、缺乏统一的较高精度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等。在开展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过程中,应首先把这些基础性技术工作开展起来;③“大西线调水”工程应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开发一段发挥一段效益。并提出我院作为全国水利水电行业的权威研究机构,在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等阶段均应有一席之地,并力图发挥重要作用。
两位博士和与会有关专家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高院长在汇报会总结中指出:目前对大西线调水问题首先要从宏观上作工作,如受水区用水需求问题、调水方案的可行性问题、调水区的技术基础工作等。并对两位考察队员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取得的考察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口头表扬。
上贴: 天龙八部 发布日期: 2005-10-03
再造西北的乐观设想使人兴奋。但令人悲观的可能也时时存在。不要说社会学者们指出的移民灾难;不要说环保主义者们预计的生态危机,仅一个因素,就可能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一项耗资巨大却功效甚微的黑洞和笑话,那就是水量.也就是说:可能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才发现捉襟见肘,无水可调。
千万不要说工程已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让我再重复一个数字:目前黄河全河干流设计引水能力超过每秒6000m3,仅下游引黄地区引水能力就达每秒4000m3,而黄河在正常年份的总径流量才有每秒1839m3——这些引水工程可也都是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的。
④“大西线”
“大西线”工程有各种方案,都是由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经研究后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设想的一些工程没有现实的技术可行性.就我国未来16亿人口的发展形势看,也没有大开荒、大移民以至兴建“大西线”的现实必要性。
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及清华大学、中国水利科学院组成的调水方案评价课题组,对郭开提出的《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的评价》进行了专题论证,结论是:郭开提出的南水北调朔天运河方案是不成立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关于大西线的争论随着调水项目实施和缺水的现实必将延续一段时间,不论您持哪种观点,都不要为反对而反对,为支持而支持,如58年我们一拍脑袋就曾提出过西线”调水5000亿******”(为什么西线调水研究进行得这么早,从开始的年代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哈).我们现在西线调水一期只有170亿,比当年的口号降了不少.
朔天运河方案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方案,但决不是一个”疯了”的方案,因为他所设想调的水是雅江等下游大部出境的,与引长入黄有根本的区别,目前也还在探索更易实施的路径和办法.即便下文也只是说目前的三线也只能保证到2050年,以后还要另觅出路.
『捌』 三峡水库下游水流向那里
三峡水库的水下游就是长江的中下游,河水最终流入东海。三峡水库位于湖北宜昌,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以下为中下游。
长江中游
宜昌市至湖口县为中游,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等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等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
长江下游
湖口县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千米,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8)大通河水库扩展阅读:
三峡水库历史沿革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1993年进入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
2009年,长江三峡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为17年。
2009年8月,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获得通过。
『玖』 刘家峡水库的修建时间 高度及容水量
1988年3月修建,高度40米左右,容量达到95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