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微生态
⑴ 什么是微生态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版约关系的科学,权最早由1977年德国VolkerRush提出。经过30年的发展,微生态学研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微生态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自70 年代德国汉堡成立第一所微生态学研究所起,微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而令人瞩目。微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规律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与其内环境(包括微生物、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人类医学经历了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正在向保健医学迈进,微生态学则是保健医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基础学科。
⑵ 微生物有哪些功能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能引起人的哮喘病、肺水肿,当浓度高时人会窒息而死。一些工厂排出的废烟中常含有它,它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在美国、英国、日本发生的几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无不与二氧化硫有关。准确报告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对少量的二氧化硫十分敏感,通过人工培养地衣的生长情况,就能很方便地判断空气污染的情况。利用海洋中的发光细菌也能探测大气中的毒气存在。判断水的污染程度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是非常必要的。有一种两端都长有鞭毛的纟于回螺菌,它在污水中便失去了运动性,培养它们来检验污水是很灵敏的。噬细菌、蛭弧菌、乳节水霉都能作为污水的示菌。有种短柄毒霉对有毒的砷化合物高度敏感,物料中含百分之几的三氧化二砷它也能够测出来。
石油是重要的燃料,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油都埋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为了开采它,人们还得先进行勘探,看它藏在哪块地的下边。勘探时需要打井钻眼,把地下的土样拿来化验。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利用很简单的培养微生物的方法也能找出石油的藏身之地。原来油田虽然在地下,但油层中有许多烃类物质由于扩散作用能渗透到地壳表面,这就露出了油田的蛛丝马迹。这些烃类是一些微生物的好食品,烃类越多它们繁殖越快。这时只要从地面找出这些微生物,经过人工培养并测定它们的数量就可以得知这块地下有无油田。1957年国际上用微生物法勘探了16个地区,就有10个地区有油田矿藏。
⑶ 微生态失衡有什么危害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是最主要的,在微生态学发展的早期,学者们所说微生态失调就是指肠道菌群紊乱。实际上,人体微生态平衡不单单局限在肠道,在人的皮肤、口腔、呼吸道、阴道也都有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失调影响整个机体健康。
人体微生态失调就是:“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简单说,人体微生态失调就是体内菌与菌的失调,或是菌与机体的失调,或是菌和机体的统一体与外环境失调,使人体从正常情况转为病态。
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对照射的抵抗力明显大于其宿主,人或动物只要有数个Gy(戈瑞)就可产生病理作用,而细菌则需几百个Gy才能损伤结构,而且微生物在照射后对抗生素耐药性提高,毒性亦增强。②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Ⅰ度失调是可逆的;Ⅱ度失调是慢性失调,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如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Ⅲ度失调是急性失调和菌群交替症,临床表现为急性炎症,如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如耐药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正常菌群常导致医院内感染。③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有利于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因此,在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治疗措施占有重要位置。④其他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物质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肠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类杆菌和消化球菌等厌氧菌常可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⑷ 何谓微生态失调产生的原因有哪几种什么是抗原转变
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一、从医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微生态失调可分为以下4类:
1、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是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种类、总菌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的异常变化。按其轻重程度分为:①Ⅰ度失调,只能从细菌的数量检查上发现变化,在临床上往往没有表现或只有轻微反应,不加治疗,即可自然恢复;②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在临床上多有慢性病的表现,例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口腔炎或咽炎等;③Ⅲ度失调,表现为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原来占劣势的菌种演变为优势菌,进而引起疾病。例如葡萄球菌及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等,其他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等,都可引起Ⅲ度失调。Ⅲ度失调引起的疾病亦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2、定位转移:正常菌群由原定位的生态环境向周围转移,例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的转移。小肠污染综合征就是明显的下消化道菌向上转移的一个例证。上呼吸道菌转移到下呼吸道,下泌尿道菌转移到肾盂,阴道菌转移到子宫、输卵管等,也是常见的定位转移。许多正常菌群还可从表层向深层转移,侵犯黏膜上皮细胞、淋巴组织和网状内皮系统。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的异位寄生,也可引起疾病。
3、血行感染:血行感染可作为易位菌传播的一种途径,而血行感染本身又是一种易位感染。完全健康的人群中,有4%~10%的人有一过性菌血症。正常菌群的定位转移中,血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正常菌群进入血行虽然常见,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形成感染,只有在身体衰弱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发生感染。
4、易位病灶:正常微生物群在远隔的脏器或组织形成病灶。这样的病例多与脓毒败血症连续发生或同时发生有关。
二、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对照射的抵抗力明显大于其宿主,人或动物只要有数个Gy(戈瑞)就可产生病理作用,而细菌则需几百个Gy才能损伤结构,而且微生物在照射后对抗生素耐药性提高,毒性亦增强。
2、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Ⅰ度失调是可逆的;Ⅱ度失调是慢性失调,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如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Ⅲ度失调是急性失调和菌群交替症,临床表现为急性炎症,如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如耐药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正常菌群常导致医院内感染。
3 、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有利于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因此,在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治疗措施占有重要位置。
4、其他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物质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肠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类杆菌和消化球菌等厌氧菌常可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⑸ 什么是功能性添加剂,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功能性添加剂指通过饲料添加, 进入动物体内发挥一定生物学功能的添加剂。按物质属性可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在化学本质上属于已知的营养物质, 但这种营养物质已经超出传统营养的概念,属于营养性添加剂。功能性添加剂按物质功能可分为生长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采食调节剂、代谢调节剂、畜产品品质调节剂和微生态调节剂。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1、 生长调节剂: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调控、改善、促进生长, 或者是在某些条件下, 可稳定体重、保持体况的一类添加剂,大部分情况下的作用就是提高生长。
2、 免疫调节剂:当前研究应用较多的免疫调节剂有以下几种。
糖类: 包括来自植物的多糖以及低聚糖;
蛋白类:包括抗体(Ig 卵黄抗体)、氨基酸、小肽;
脂类:PUFA(不饱和脂肪酸);
核酸:核苷酸;
微量养分:矿物元素、维生素;
植物提取物:酮、苷;
其他:抗氧化剂、防霉解毒剂。
3、 采食调节剂:采食调节剂调控的方向是提高采食量和控制采食量,其调控机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化学、物理调节来达到调节的作用。
4、 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主要指肠道的内环境, 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消化道形态结构,消化液的组成,食糜的理化性质,pH 值,温度,微生物的菌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这些要素统称为微生态环境。凡是能调节微生态环境的物质称为微生态调节剂。
5、 畜产品品质调节剂:影响畜产品品质的因素包括营养、遗传、疾病控制、饲养管理以及加工技术等。
⑹ 微生物生态功能分类
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环境生物学,水微生物,宇宙微生物等,一般上是根据微生物的进化水平和各种性状上的明显差别,可把它分为原核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三大类群。
⑺ 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测 线索细胞 找到 阴性
你好,阴性的结果应该是没问题的。应该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勤洗澡、勤换内衣,但不宜盆浴、游泳,沐浴时注意不要着凉。要特别注意阴部清洁,可每晚用洁净温水清洗外阴部,以防止病菌感染。
⑻ 哪些种类属于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菌、益生素、利生菌、活菌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对动物有益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有的还含有它们的代谢产物或(和)添加有益菌的生长促进因子,具有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其微生态失调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功能。对建立良好的水域微生态环境(包括养殖对象体外和体内的微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依据不同标准,微生态制剂可以分为:
(1) 按使用目的划分,有生长促进剂、免疫促进剂和水质改良剂等。
(2) 按菌种不同划分,有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酵母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硝化细菌制剂等。
(3) 按菌种组成划分,有单一制剂和复合制剂。复合型制剂能适应各种条件和多种宿主,效果最好,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4) 按物质组成划分,有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
益生菌(probiotics):指一类通常分离自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而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它可以通过动物消化道发挥其生物的竞争性排斥作用,帮助建立有利于宿主的肠道微生物区系,从而预防疾病,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
益生元(prebiotics):指低聚糖类物质等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能有选择性地促进动物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改善动物健康的有机物质。
合生元(synbiotics):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结合的生物制剂,可以同时发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
(5) 按剂型不同划分,有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