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生态功能
1.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有哪些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三)丰富活动课程。
1、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逐步落实学校德育内容的最佳途径。每月第一周的周一“爱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每学年两次的安全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活动机制,并将这些活动直接纳入课程管理,以课程的规范来实施这些常规性德育活动。
2、社团课程。目前,学校的社团由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要求非毕业班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两年内按时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每次记入相应学分。社员的评价由指导教师和社长共同完成。
3、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从进入毕业年的暑假开始,针对毕业年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按时按需程序化的开展,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毕业时的“祝福高三”达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师生目标实现的结果。
4、综合实践课程。除国家课程中明确规定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外,学校目前正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在一个不是刻意创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知识、体验学科知识,给学生搭建知行统一的平台场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感触、渗透、体验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增长实践才干。
三、德育体系构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
上述课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而学会学到管理活动的能力,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随着课程化建设的深入,九十四中学深刻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活动这一载体,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德育,进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欣赏合作伙伴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人格。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九十四中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2. 生态德育的班会ppt,什么是生态德育啊
生态德育应该是关于生态方面人们的思想品德吧!譬如对于保护环境等等的话题
3.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版识,是现代社权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内面。加强学生的生态容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了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如果学生在校时没有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具备生态文明素质,走向社会可能会仍然沿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
5. 关于生态德育的案例.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及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如: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英语课,教学内容是Oxford English Unit 7 Let’s talk.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祝好朋友生日快乐,并适当渗透德育教育。一上课教师用节奏感很强的英语歌曲《Ten little rabbits》把孩子们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使孩子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当中,接下来教师以Free Talk为切入点,复习相关内容: How old are you? … 然后设计情境,今天是小猫Kitty的生日,我们一起给Kitty过生日好吗?Step1T: Let’s sing a song for Kitty, OK? Ss: OK! ( sing birthday song together.)T: If today is your birthday, what do you want?Ss: Present. (ball, doll…)T: Do you think Kitty like the ball?Ss: No.T: What does Kitty like?Ss: She likes fish.T: You are so clever. You got a star. (教室的墙上有英语之星评价表,老师会及时给表现好的同学在相应的评价栏里画一枚星星。)T: Now let’s prepare some fish for Kitty, OK? (学生兴趣很浓)Ss: OK!T:(Show CAI. There is a river) Let’s fishing. (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钓鱼,但是钓上来的都是鞋子,垃圾等)T:(老师表情很难过的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可以用汉语回答)Ss:(学生会大概答出环境污染,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为什么会导致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有什么危害)T: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让Kitty有鱼吃?Ss:(学生会想出一些环保的措施)T:让我们看一看,经过我们环保之后,十年之后,Kitty 再次过生日时怎么样。(Show CAI 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里小鱼在游来游去。)T:(接下去的环节是小朋友们一起给Kitty过生日)T:我们小朋友有没有今天过生日的?(如有,带领同学们一起给小朋友过生日)T:谁知道你们爸爸妈妈的生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简析:这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更可贵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切身体会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并且受到了孝敬父母的教育。“生态德育”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动力。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就着手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每个同学在班级里都有许多小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耍,学习,彼此都很熟悉,但用英语来给小猫,给好朋友过生日还是第一次,他们非常喜欢做,积极性极高,乐于思考,主动参与。学生在快乐中进行练习,并能很好地学以致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句型演练,创设真实语境进行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还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首先让同学说说看。请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说话,引导学生来开口说,任务明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马上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等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对句型已经很熟练的前提下,教师巧妙进行德育渗透,然后教师巧妙抽身,让同学们一起给小猫过生日,再给同学过生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从前教师满堂灌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作适当引导后适时地将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锻炼的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及时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由此笔者想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建立自信,并适时进行“生态德育”渗透,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具体指哪些方面
“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三大任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坚持德育为先,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把这一关系我国教育长远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全面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坚决完成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东、中部地区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大力改变一些课程教材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加快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推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着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认真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工作。大力推进“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坚持“绿色通道”制度;积极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农村学校中的乱收费行为;信息公开,接受监督,进一步规范非义务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地逐步地解决好“择校”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努力开辟新的空间和渠道,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7. 什么叫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
从对环境一词的意义开始了解,发现它是人存在的「所在」,有著历史及社会两个面相,我们是承继著历史的与未来的进程,也面对著社会与周遭的环境.那麼,如柯立寇主张的科学环境伦理与传统的环境伦理的结合就有重新思考的必要.科学性直线式的时间观念,不重视传统等的特性如何结合传统的,感觉的,价值为导向的行为规范,这些都是要处理的问题.至於如何将这种环境伦理规范放置在正式的学校或组织不甚严密的教育体系中,教导学生接收此伦理规范,改变其环境行为及对自然的态度,这更是环境伦理教育学者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批评了上述全球化环境伦理理论上建构之不恰当,也明显的彰显出此一伦理理论无法提出教育方面的思索方向.那麼,我们需要的有关环境伦理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按照前面所提的三个预设,首先,在教育理论中,我们预设了所有的教育都是环境教育.人在环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份,也是历史传承的一环节,环境概念明确的彰显出人存在具有横面与竖轴的面相,不论我们设定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麼,如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定教育目标,或程序原则,但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有著相似的终极目的,如成就人的社会化或成就完全人(the whole person).此一终极目的指设著人在历史及社会纵面及横面的成就,那麼,我们相信奥尔的命题:「所有的教育就是环境教育」就可以了解了.
其次,任何道德教育,不管理论上多麼强调客观性,思考性,没有任何强迫性,但在行为规范上始终离不开「应然」的命题.伦理规范,道德命令等都是以「应然」命题形式存在,如西方宗教传统的十诫,或中国的伦理传统礼教等,都是以「应然」命题表达.许多环境伦理主张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自然整体的尊严,爱护自然,与保留自然的美学价值等等命题,都是一些规范性命题,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例外.
第三个预设是生态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教育应是一项以文化之存续及未来为导向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导者的教师们应常常以其传达的资讯是否能为未来七代以后的子孙们保留住生态文化为责任.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思考如何将环境伦理规范传达给学生,并建立学生对待环境或自然应采取的态度及立场.
在此三个预设之下,我们不是要提出哪些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条应该放在环境伦理或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我们要提出的是我们在设计环境教育课程及内容的安排上,应依循的原则.我们如何建构对自然的态度,环境伦理的理念是在怎样的状况下传达给学生才是生态教育的正当方法.因为,生态教育学者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主导的科学研究及教学方法有著保留,重新思索教学方法,生态教育活动注重的是透过语言隐喻形式表达或接受的潜态知识,这些教导的方式与内容中,隐含著我们对环境的感受,态度与对自然及土地的圆融关系,如此才可能建立我们生态道德观念.这也是道德教育比较注重「身教」或「潜移默化」的教法导向.
生态道德教育依循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包华士(C. A. Bowers, 1995)的主张,笔者提出下面三个原则:首先,认识清楚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功能,与透过语言传达的讯息.以传达观念及改变态度等具体功能为主的教育活动,语言应用是必要的,而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更非其他任何沟通管道所能超越的.在师生之间的交通上,语言是最具效力的.藉著语言或文字(文字是属次要的工具)传递著显态知识,解释与说明各种现象.不论是传统的教育活动,以经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或是后现代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被鼓励应用个人的智慧及选择建构知识,达到一致的结论作为某种知识的典范.这些正式的师生关系背后,学生学习到的可能不只是显态知识,也可以说学生由教师那儿获得的不只是明确的,以文字表达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些学生在不自觉之中吸收到的一些潜态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经由教师在语言中不自觉传达出去的,个人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是一些我们不会仔细或认为不必要再分析的理念,也就是一些理所当然的概念.如常听到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学的客观解释.」明显的,客观合理的解释排除了个人直觉或超自然的说明,说话者不自觉的就将现代性中诉诸理性解释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又如一些技术性或科技相关的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提有关某项科技的背景及其可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而只要求学生熟悉或熟练之.虽然其传达的思想并未藉由语言说出来,但却因为没有说出来,反而表达了一些自认的理所当然观点,藉著不说或沈默正表达了教师本身对此科技的评价,也就是默认其正面的价值.潜态知识还包括了应用语言隐喻所产生的影响,隐喻的使用影响到学生对资讯的吸收及消化.藉助隐喻传达概念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沟通的依据.隐喻是语言的一项特徵,与教育活动的关系尤其密切.我们常在以客观或笔纸方式测试学生学习效果之后,会询问学生「学到了什麼 」这种问题的答案就可能包括上述的潜态知识,学生也许当下无法回答,但在仔细反省之后,会想到一些答案的,这些答案可能不是明文知识,而是一些不自觉吸收到的理念,如实验态度,教师之说话与行为,甚至一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因此,师生关系不只是形式上的,更应该是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而师生关系圈就是一个生态情境.
认清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与功能,语言不但能传达资讯,也因为其在人类历史与社会中沟通与再现的特性,如思想的表述,隐喻的使用等等.因此语言本身带有价值.在明显的状况下,语言传递著显态知识,但更深入了解之后,语言或沈默都在传达著说话者的意图与价值观.在师生的关系中,课程内容的传递,显态知识的获得及其成果都是可以清楚的表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的潜态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更容易改变个人的思索,行动,甚至认知方式.这一类的教导可能不是来自明文的规则或教案程序,而是在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之后,老师的言行可能就是学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不论学生是否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模仿教师之某些言行,教师都有明显的影响力.若这个说法成立,那麼教育的成效就不只按照可观察或测试的结果来决定,可能包括「视其言」与「观其行」了.如此,为达到教育目的,则需要考虑各层面的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道德教育的目的若是在改变学生态度及行为,那麼,道德知识的传递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建立及出自其自律的道德行为.生态道德教育包含了生态知识的传递及生态伦理的建立.在生态知识方面,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在认识目前人类环境所面对的各种危机及对自然的认识之外,更需要具备对产生环境危机因素的认识与警觉.若在未警觉的情况下,将造成生态危机的观念藉著潜态知识传达给下一代,则我们希望为未来子孙保留住的生态永续文化之目标将无法达成.从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由海德格提出对现代科技造成人文方面的负面影响的文章开始 (Heidegger, 1977) ,环境保护或环境伦理学者找到了清楚的理论依据,对现代科技贵族社会,资讯时代的来临加以批判,认为无限制的科技发展是环境恶化与人文精神的丧失的原因之一,同时更溯源到现代哲学之产生,心物二元论的提出,肯定人类心灵优位的思想,与个人主义造成人类智慧的启蒙运动,理性科学知识与人类控制自然的想法占据知识合法性,如此,正当人类在骄傲於对自然研究,开发新智慧的能力时,这些现代性的思想方法却渐渐的破坏了自然界的原貌及人类永续生存的可能性.为了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教师们必须警觉到自己在获取的知识过程中,有多少是受到现代性的影响,有多少会间接造成我们环境的问题,在强调及沈默上传达一些现代性思想,甚至在应用隐喻来澄清概念时,将个人理所当然的信念一起传达给受教者等等.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虽然,我们是要肯定时间的重要,但我们是用金钱或有价物质来衡量.此是经过西方文明洗礼过后之现代说法,似乎不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句子来得有人文气息. 生态道德教育就有必要要求教师们认清现代性,警觉到个人在环境及生态社区中的位置.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环境与有机体的复合体 (organism plus environment)(Bateson, 1972, p. 483) .由有机体及环境互动关系造成两者相互依赖的生存,生物进化的单位应是整体关系.
在对现代性的认识中,现代化科技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电脑教学,教育科技或电脑发展的结果,在表面成果上是网路发达,资讯传播迅速,与人联络及沟通的无远弗届,可以说是人类的进步,但同时出现的是一个相当负面的结果.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可以透过电脑传送资讯,学生可以在师生不见面的情形下,获取知识及规范律令,有人认为如此可能更容易使学生自在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或教师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丧失了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及沟通与感情的发展机会,同时更强化了现代性注重的个人主义.在教学活动上,在藉由电脑传达资讯的同时,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在伦理行为上,也不必考虑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或伦理行为的选择了.同样的,如上述在全球化科技发展的结果,无关心态度的出现,及虚拟世界的建构,人在不与其他人与物接触的情况下,无法产生关系,不必为他人或后代子孙设想,更无须考虑我们与我们之「所在」的环境之永续问题了,是否须为个人行为负责,是一大疑问了.伦理,甚至环境伦理理念的传达或教导都可能形同虚设.但是在想到永续生态文化的可能中,我们有必要承认传统的一些具备永续生态理念的思想,传递这些思想就要靠生态道德教育.我们的第二个原则便是:生态道德教育中,认清个人教导中隐含的现代性思索方式,及其造成之理所当然的一些观念,这些正是在我们行为中造成生态恶化的基本理念.同时,确定道德教育应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与教导的活动,如此才产生「活」的师生关系.
教师们若能认清生态道德教育的上述两项原则,就能深入思考个人的教导内容与方法,实施於自己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思考及应用我们的第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是涉及到课程内容与教法,若我们肯定道德知识的传递是靠著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那麼,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除了「身教」或「潜移默化」的方式之外,在内容的教导,也应该涵盖著与生态相关的概念与知识.这些知识不应以在现代化影响形成的知识为主,如以个人为社会基本单位为出发点的认识,科技知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索方式,以抽象语言传达的全球性及普遍性知识,藉助机械式隐喻了解的生命与世界,及成就专业人员以适应中立性的普遍知识环境等.生态永续文化的理念并不是靠纯粹理性,科学思考,或实验证明取得的,它们来自於不同知识层面,具备人文精神面,由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整体圆融关系体验出来,形成人在自然,关心自然,及爱护自然等发自内在的感情认识,是以全面性,历史性,及圆融性承继著传统对生态永续未来的远见眼光了解的世界与生命观点出发,不同於以经济利益或眼前生活满意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生态知识体系使用的表达方式,一部份是一种创作神话叙述方式 (mytho-poetic narrative) 传达的故事,寓言,及神话,许多生态理念或对自然之应然态度都含蕴在内,从描述人与自然之紧密关系,对宇宙万象的叙述是以人的经验为原点,解释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全体人类与事物的相互关连的圆融整体.宇宙并非是与我无关的研究对象,那麼,甚至在宇宙及世界之科学认识理念下,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就不是无关心的态度,而是有著与人密切相连的人文知识体系之一部分.人是依存於此人文,神话传统延续下来的文化体系,此一文化体系又是依存於整体自然的生态系统.
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以神话或故事叙述方式传递知识的方式是我们人类教育活动的原始,儿童在未接触正式的书写文字训练以前,其接收的资讯都是来自故事,它们是在一个口语环境中成长的 (Egan, 1986, p. 243) ,接触不同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与外在世界的实物连接起来,产生意义.未经书写文字的传达,儿童对世界的了解是具本土意义的.在其进入正式教育体系中,读写文字的训练,将其了解经验脱离其地域性及关系性,而养成抽象的思索方式,与儿童的生活及文化脱离关连性,将知识内容架空.土地,自然环境只作为思考的对象,发展出来的意义成为标准化.书写文字成为知识主流,而以口语传递的知识,及其与自然相关连的意义在教育体系中,未受到重视 (Sheridan, 1991, p.30).
在现代性科学及科技思索主导下的知识内容,时间观念是以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直线式的延续为主轴,对过去或传统往往被认为是旧的,保守的,落伍的,迷信的,甚至是独断的,需要改变或放弃,这是错误的看法 (Shils, 1980, p.5).但是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东方思想,发现时间的超越性格,超出了个人经验的时空因果关系,人由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这可以说是相对论物理学的一种洞见 (Capra, 1991, p.186-187).时间不是分割成为段落的,任何过去事件,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预测,都对现在的决定有所影响.时间是整个的概念,不分过去,现在,或未来,是无限的有限概念.那麼,传统与求新的改变应该同样重要,尤其是一些以神话叙述形式表达的观点,包括发展完整的代代相传的自然伦理思想,更应该受到重视.传统是有机体,是文化中的历史部分,人们随时携带著它.希尔斯 (Shils) 认为传统应该是像自然界中的树木一样,它是树根,既使老根渐渐死亡,但仍有新芽的成长,它本身不会成长,需要土地及养分,世界的人文传统,也是需要靠人们带引及传递才会持久.
传统生态理念以神话叙述方式的故事型态传达,我们了解到,说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没有地位,故事的细节常常因历史的进程而有更动及变化,故事的内容可以引用在社区中的任何人与人际关系上,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个人.故事的意义是外在於文字表达的抽象概念,是来自故事中的山,川,地,及万物的具象隐喻.自然事物的存在不是指为人而存在的,故事的真理不是以一单独的观念可以把握的,它是活的,多元的,由动物,山川,树木等自然事物显示出来,没有阶级高低之分,也没有分属於不同范畴的认同问题,这是我们与土地及自然为一体的生命哲学,若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思考生命是无法进入此一经验内容的 (Kane,1995, p. 255).土地与我们之间并没有隔阂,我们使用土地命名,同时藉由故事或人来认识土地,彰显出人与土之间不可分的感情 (Basso, 1999) .
生态道德教育的特性,有著使用叙述方式,将生态理念融合於故事之中,人与人及面对面的教导,传递著人与自然的圆融观念,形成教育体制中常被忽视的合法知识.因为只有透过这种教学方式与知识内容,我们才有可能建立环境伦理,改变道德行为.在教师养成期间,除了强化教师们的生态环境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工作中,建设学生之思维方式.在各种教导方式之应用中,生态理念的传达是需要不同於现代性注重理性科学解释,或透过其他媒材的教导型态,依循我们的第三原则,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内容与教导方法注重本土的,直接的,叙述式的,接触的,藉由故事,寓言,隐喻,及哲学观点传达的过程.
8. 急~求高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啊
通过生态道德建设,使人人合理生产,合理生活,合理消费,反对一切与社会卞义回生态道德建答设不相符的生产、生活、消费观念,把生态道德的观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行为中去,自觉抵制不良习俗,为生态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性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马克思卞义伦理学告诉我们,仟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实践,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否体能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这也就是说,生态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卞要取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污教育的力量是显{的易见的,只有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性个民族的生态意识,刁一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9. 求问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生态德育
王学凤 辽宁省朝阳县台子乡馒头营子小学 122600
摘要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生态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从目前关于环境教育的现状研究区域看,对城市环境教育研究得多,而对农村的环境教育研究得比较少,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生态道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义务和责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领会生态德育精神,并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更好地开展农村小学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工作。
一、 要提高农村小学老师的生态道德素养,增强实施生态德育的自觉性。
学校要提供老师接受生态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老师接受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树立生态道德理念,明确生态道德的深远意义,并且能把所学的生态道德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要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自觉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建绿色校园、绿色社会,让学生每天置身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体验生态美。老师要在生态道德的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榜样的巨大作用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老师示范带头为学生做出表率,实质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强有力的号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例如,老师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乱丢杂物、不乱吐口香糖等。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的氛围。
二、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科教学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
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发动老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环保教育因素,备课不忘环保教育渗透,讲课强调学生环保意识形成。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是含有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它囊括了许多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老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包含着一定比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与生态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做必要的引申和扩充。
三、学校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各项活动的开展,是道德养成、深化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学科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与本地实际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尽可能将课内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农村小学应以少先大队牵头开展一系列生态教育活动,在校内通过办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专题讲座等来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召开有关环保的主题班队会,建立绿色责任区,并以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环保理念。不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环境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学生之口说出来,意义深远。在校外开展红领巾护路护树活动,珍爱生灵、爱绿护绿、节约水电、抵制污染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重视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四、 要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
师生携手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将学校的花草树木、长廊绿地等环境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将学校挂放的名人名言、宣传画报,教室宿舍的文化建设一起纳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范畴。除此之外,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是可以成为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的,因为在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中既有优美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同样也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的情境,学生通过对这些情境的体验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
学校生态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开展学校生态德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做到合理有序、坚持不懈,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 生态德育教育进校园作文
问题补充:拜托,是写作文好不好? [编辑本段]溺爱概述 溺爱—over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