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邑俚水库

邑俚水库

发布时间: 2021-01-25 12:50:14

① 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1、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2、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3、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② 慈城的历史

慈城镇
宁波市慈城镇
[1]是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辖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景明、望京、浮碧、古井4个社区,15个居民区,41个村,2008年人口约6万,是宁波市15个中心城镇之一。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鄮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慈城地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其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20余公里、距离北仑港约38公里;有市公交车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钟;西侧的余姚江即是浙东运河的部分。境内有萧甬铁路(箫山-宁波)、甬余公路(宁波-余姚)、慈骆公路(慈城-骆驼)、庄浦公路(庄桥-慈城)。杭州湾大通道贯穿慈城、进入宁波,使慈城成为宁波市北端的门户客厅上海远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2008年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慈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名人辈出,且具有优越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000年来,相继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宁波市中心镇。经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慈城将逐渐显示古色、绿色、山色、水色和现代经济特色。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和平居委会(光华路14号)、东街居委会(竺巷东路42号)、新民居委会(竺巷东路42号)、尚志居委会(尚志路62-1号)、北门居委会(尚志路62-1号)、慈东居委会(民权路34-1号)、得胜居委会(日新路38号)、支援居委会(中山路82号)、中山居委会(中山路82号)、解放居委会(雷家巷1号)、新生居委会(雷家巷1号)、妙山居委会(妙山卫生院内)、云湖居委会(云湖公有村)、街道办事处(民权路34-1号);金沙村(后新屋)、五联村(菜场)、公有村(回龙庵)、南联村、八字村(石人桥)、五湖村(湖头)、五星村(山林队)、妙山村(妙山桥)、三联村(杨家)、向上村(郭浪桥)、民丰村(高地段)、浦丰村、国庆村(横碧桥)、勤丰村(雷家弄8号)、新联村(山沿)、湖山村(湖山)、观庄村(后观庄)、山东村(礼睦庙)、山西村(姚家)、白朱湾村、南门村(裘街)、东镇村(觉民路7号)、北门村(中华路23号)、东门村(东门外路135-1号)、东山村(东山下)、慈湖村(大池头)、上岙村(梧桐下)、毛岙村(大路下)、毛力村(孔家)。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慈城设治始于吴越勾践时(约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县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为越国的屏障。
唐朝开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为令,迁县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汉名儒董仲舒云世孙董黯母患屡疾,喜欢大隐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担溪水供母饮,母病渐愈,以此故事以名县称为慈溪,属明州。
慈溪原属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讳,改为宁波府,下辖鄞、慈溪、奉化、定海(镇海),象山五县,后来到清咸丰间,将昌国卫(舟山群岛)改为定海,原定海改为镇海,是为宁属六县。
明永乐十六(1418年)慈溪县令失县印,请示于朝廷,诏令重铸新印,改溪字从谷,名为慈溪。
明嘉靖年间,慈溪县境滨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 ,积极防御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国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以解放路为界分孝东孝西两镇。1954年十月慈溪县治迁至今慈溪县浒山镇,旧慈溪改称“慈溪镇”,划归余姚线。一九五八年一度转为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 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复建制镇划归宁波市管辖。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东乡合并于慈城镇而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为区内最大的建制镇。一九九二年五月,云湖乡和妙山乡划归慈城镇。
2001年10月27日,乍浦乡划归慈城镇。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慈城孔庙]

慈城孔庙
孔庙(亦称文庙、学宫)
孔庙[2]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基地18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
根据旧志记载:孔庙是一个祀孔和县属的教育行政机构,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专设“教谕”和“训导”二署,置专职,以登记生员,并辅导学生。生员对县令和县丞皆以打拱作捐为礼,免除下跪.倘若生员犯法,则例须先行通知教谕和训导(当时称为学老师)召集乡试中式生员在明伦堂共议,查明实情,革去功名,作为庶民,则见令、丞时须下跪刑责所以“教伦”“训导”二学官在生员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孔庙石碑]

慈城孔庙石碑
慈城学宫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县令初建于县治西40步(据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庙地基,先师殿即大成殿居其中;庆历八年迁至县志东南一里,适居城之中部,历代累有兴毁,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修复较易。设若一但修复,则在浙东地区是为最为完整的文庙。在宁波市的文化景点上,发挥灿烂的光芒。
当时建庙之初,延揽色邑宿儒杜醇为诸生师。光绪志有传,鄞宰王安石有记。在宋建炎四年毁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仪门,并辟地建通道至学前埠头。明洪武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历洪熙至嘉靖35年毁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梯云亭等斋戾,宇祠廨字,清朝数经重修,获御书“万世师表”,御制“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置和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额,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国攻陷慈城,焚毁明伦堂及教谕住宅,同治元年邑人冯氏创捐重建,重修梯云亭,增建两旁斋房六间,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3]即钱宅之别称,坐落于宁波市慈 城镇 金家 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关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

[钱宅]

钱宅
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平面布纵长方形,硬山造前后二厅,建筑面积422余平方米,前厅五间,通面宽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壮,截面呈椭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圆舌形,柱料卷杀,前后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间四攒,次间二攒,塑斗作为靴斛,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钱照嘉陵七年中举,十一年中进士,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徵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间被毁〕。
该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筑的典型。
福字门头
该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 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
后进为一“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教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待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岳彩绘台门

[慈城镇]

慈城镇
大门之正南分为三开间照壁,也称影墙。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墙体由砖砌成,上部砖雕,顶端砌出中间高,两侧低约65厘米。通高约4米,原约40厘米。全壁分三开间,一明间宽3.4米,北距台门4.9米。二次间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长7米。 瓦当圆开,有龙葵花等纹饰。以两柱将明间与次间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间四朵,次间两朵,柱头有柱头科,背为一斗三井。座斗下为伏远瓣,无出跳。
实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门,尚残存数间。上部留芦芯、泥沫的墙体,珠式立柱。西方中厅与厅前为天井,在左右之隔墙,其中朝里一侧上端原来也有精细的砖雕,都已砸去。右边的天井又有一堵墙,左右两端有一道拱门,这墙将天井分为南北两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东厅为高平屋,硬山式的两开间,宋架结构类似布政房东大厅,此东厅,前有廊,西边门前开六扇柱子门,进六往东有门可以进入中间。东门前部下有栏墙,上面开柱子门四扇,地面为石板。东间有地板铺地,柱础全部是珠形。西间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还没有褪色。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4]
京剧界的一颗巨星——周信芳

[慈城镇]

慈城镇
周信芳(1895—1975),我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钱太希

[慈城镇]

慈城镇
钱太希(1882-1950)近代书法家,小学家。钱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聪马桥人,世代书香,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先受聘为嵊县中学国文师。抹云老人秦润卿创办上海修能学社,钱太希先生受聘为教师,后到效实中学任教。其教授文字学(小学)尤有特色。曾从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学,章太炎先生与冯君木先生誉他为“活字典”,冷僻俚语,能不加思索,都能获解。从梅调鼎先生学书法。钱太希先生博采汉晋、南北朝、隋、唐诸书法家元众长,又受晚清崇尚碑学之风影响而致力碑学,又崇晋王楷书。故落笔挥洒,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诸同人誉与任革叔为“ 浙东二炒”。近代金石书画泰斗赵叔孺对钱太希的字评价甚高。称其字“天资卓绝,下笔幽雅,无时下之俗”。沙孟海投于其门下,获受教益,称其师“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法家殆无第二手”。钱太希先生曾有《钱太希书品》行世,惜流传不广,晚年隐于慈城。
应昌期

[慈城镇]

慈城镇
1917――1999)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于慈城玉皇阁桂花厅两侧的楼房内。应氏为宁波大族,相传先世系汉代河南汝南郡名门,西晋末为躲避“八五之乱”而迁到浙江沿海一带,子孙繁衍,人才辈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称于世。
到抗战结束后,先生欣然应命到台湾银行任职,长达18年之久,期间历任总行营业,业务及国外各部经理,并升到副总理代总经理,采取了各种切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工商业实际需要的措施。
秦润卿

[慈城镇]

慈城镇
(1877――1966)名祖泽,号抹云老人,今宁波江北区慈城人,其父秦九龄曾任招商局帐房后常失业,坐守家中,门第清寒,15岁由其表叔介绍海豫源钱庄学业,由于深自体会到家境清贫,不能比拟富家子弟,因而生活俭朴奋发向上,逐级由学徒信房外职到经理、督理。
清宣统元年(1909)豫源改组为福源秦仍任经理,乃博采各银行,钱庄之长,改用新式薄遍,设资产负债表,开设信托等金融业务。民国6年(1917),上海南北市钱庄合并成立钱业公会,秦任副会长。后又升任会长,参与创建了钱业市场,现金公库和银钱业联合准备库。民国10年起创办『钱业日报』。
他不仅在金融领域卓有成绩,而且对故乡的教育事业也颇为关心。他于1915年在慈城西营建校舍,办学校,专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定名为"普迪小学"诚聘谢益三先生为校长,延聘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赵平复(即柔石)。著名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巴人执教,教学质量在当时全省私立小学中名列前茅

③ 翻译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乞食村落间,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以己不识字,每伺儿童入学,

此后,孩子们争夺满足侮辱的,于是发大愿,要广立义学。乞讨所得钱,长期不使用,几年,有两百多串。有聪明的人是打算说:“你积蓄钱没有好处,为什么不把母亲生下的孩子?一天用不完的。“武难的人,狡猾的人就自己推荐,愿为代。周武王把我的,并作苦自己吃,不能用一钱。狡猾的人用他们拙劣,去干死的。武帝多次找不到,愤怒到极点,病。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的忠诚,对他说:“义学不是可以赤手办理,这以后有了钱,我为代存,决不负你,不要听别人说不是,一次错误的。病好了”,并且每天乞讨,而且为人打工。又几年,钱成百上千,全部交给杨,兼收母子,这几天增加。杨劝他娶妻,为后代计,武力不可,说:“我的志向没有一刻忘记,现在将要用这钱设义学的。“杨商议命令设置在本庄,武庄距柳林还有数里,武帝嫌本庄与私人,并且担心奸人侵吞,不如柳林庄大,于是买良田,建立学校。近庄听说他的起义,都捐助。储蓄已经富裕,租粒出纳,平均有一定的规章。依次设置经、蒙两席,幼童延学生训练的,经席请求举人主讲,修丰隆,礼待更优异。入学日,武先对塾师叩头,第二普遍为诸生小孩,准备丰盛的食物,请地方绅士陪塾师喝,从站在门外,屏住呼吸来等待燕罢,而吃其余。,自认为请求别人不敢跟塾师抵抗的。既然开私塾,武往来私塾,一天,见塾师白天睡觉,跪在床前,长时间的,塾师醒,见而惊起,从此不午睡。有时遇到学生游戏,也向他跪了下来,学生就互相告诫不敢出地位。有人喜欢用,没有多少,必定叩头道歉,嘴里喃喃祝酒词,粗俗而有韵,这是自然的声音的。县令听说而意义的,叫到署,问他,不说,和他一起吃饭,不吃而去。武的头常常养发一把,蓄左就离开右,储蓄就离左右,貌寝身肥,蠢蠢欲动地乡愚啊。乞丐,与他蒸饼,吃碎的,留下他的整卖的,为了帮助学习费用。请他入座,不可。有人命令到明伦堂小休息,从的,低头抬头四顾,徘徊在。所设义学,开始在柳树林,其次临清、馆陶,共有四所。远近的人都称他为武好人,五十多岁去世。邑人感其意义,为他立祠在柳树林,祭祀的。这光绪庚子日以前的事了。

④ 大安镇的《大安八景》

大安地处螺河中游,属半山区镇,北有巍巍狮子嶂,南以旗古山为屏嶂,地势北高南低,螺河自西南逶迤而下,从牛牯头至焦坑河道成“S”形状,将西南镇与大安镇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太极图。千年古县大安(唐武德五年置安陆县,县治驻今大安镇环珠村)素以悠久历史而著称;又以其殊异、密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群而闻名遐迩。以《大安八景》最为知名。
狮嶂龙泉景一河,惟有南洋叠种多。
鱼山响石拦水口,堀尾墩山接江波。
两桥清浊源流远,绿榕烟霞秋满河。
鹰地古榕遮后壁,犀牛望月照深河。
——这首自清代流传至今的“大安八景诗”,诗作者是谁,今己不可考。一般认为系当时文人集体创作,有说作者系“大安吴贡爷”。传说当年惠州府试时,宗师询问其家乡情况,“吴贡爷”以“八景诗”作答——这只是传说而己,并没有事实依据。【狮嶂龙泉景一河】狮仔嶂,狮仔嶂之简称,位于大安东北部,古称大安山,为大安来龙之所。大安与八万两镇以狮仔嶂雨水自然流向为分界岭,山之阳为八万,山之阴为大安。狮嶂连绵数里,叠嶂峰峦,气势雄伟,树木葱茏,怪石嶙峋,风景绮丽。山上多瀑布,尤以大安境内东北角“龙泉”场面最为壮观。每当暴雨骤停,站在大安墟内远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恢弘让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撼人心魄。波涛之声,十里可闻,此俗称“水吼仔”。沿山沟穿村越户,辗转汇于大安堀仔尾,为大安龙塘水,故曰“龙泉”。清乾隆十年王之正辑《陆丰县志》之《新建大安双桥记》云:“……会众水,一自旗头嶂”,“在县北一百里……陆邑祖山也……”)及风吹岭来,曰螺溪水,曰胶桐镜水;一由狮子嶂来,曰龙塘水。三派合襟……”狮子嶂山下一泉长流不息,且左右二涧可验天气阴晴,故名“灵泉”;其水清甘可口,据说人若长饮可鹤寿童颜。《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狮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会所募建“灵泉寺”,至今香火鼎盛,游人不绝。解放后,狮子嶂下拦河筑坝,发端于陆河河口镇内的三条溪的溪水汇于一处,是为三溪水库。灵泉庵前“石砻硿”,奇乃当地景,山谷中央乱石成群,水流奔泻入壑,水花四溅,声震八方,气势磅礴,游客慕名而至。【惟有南洋叠种多】大安圩扶安寨南门之外,称南门洋,原是螺河河道,清时逐渐淤塞成平洋,河道改至墟南边掘仔尾经过。南门洋土地广袤,从大安至连塘约(今坣头、梅林村),一望无垠,土地肥澳,砂质土壤,万亩良田,是古时“大安粮仓”。一年四季,春插夏种,秋耕冬播,间种返种,人无闲季,地无闲田。四时景色新。春苗万倾碧波,夏秧千里摇曳;秋季金风谷浪,冬至瓜果飘香。叠种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上下分层相间种植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产生不同的叠种类型。流传下来的如“搭仔番薯”、“芋沟豆”等农作称谓。也有在“番薯箱”上间种小麦、菜豆等农作物。大安属半山区,境内多丘陵,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叠种这种古代的农业文明,能够在人多地少的大安延续传播,意义重大。当然,也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叠种的,据老农介绍,只有砂质土壤才能在叠种中取得好收成。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鱼山响石拦水口】鱼山,鳄鱼山也,位于圩南二里螺河河道侧,山上有小庙,叫水口宫。与河西“诰杯石村”隔岸相对。山体由巨石构成,形狭长,如鳄鱼戏水,动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状如器物,“汤匙石”、“高椅石”、“眠床石”、“响石”……惟妙惟肖,数不胜数。临河古藤丛生,暗流湍急,击石有声,此“响石”之谓也。四时变声,昼夜换调,闻之疑为“此声只为天上有”。当年日军侵华,陆城沦陷,日匪沿河而上,进犯大安,兀见古藤拍石有声,砰砰作响,疑为战鼓,内心惊乍,刀落藤断,神器不再。大跃进时期,鳄鱼之石破坏殆尽。
【鱼山响石拦水口】鱼山,鳄鱼山也,位于圩南二里螺河河道侧,山上有小庙,叫水口宫。与河西“诰杯石村”隔岸相对。山体由巨石构成,形狭长,如鳄鱼戏水,动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状如器物,“汤匙石”、“高椅石”、“眠床石”、“响石”……惟妙惟肖,数不胜数。临河古藤丛生,暗流湍急,击石有声,此“响石”之谓也。四时变声,昼夜换调,闻之疑为“此声只为天上有”。当年日军侵华,陆城沦陷,日匪沿河而上,进犯大安,兀见古藤拍石有声,砰砰作响,疑为战鼓,内心惊乍,刀落藤断,神器不再。大跃进时期,鳄鱼之石破坏殆尽。自古以来,鳄鱼山被视为灵地,一直备受呵护,任何人不得破坏,更不能在山上造葬。据传,有一次被某姓人,偷葬祖先骨骸,全圩轰动,在“同身”的引导下,挖出隐葬“金斗”,罚大戏数本。鳄鱼山起“拦水口”的地理功能,水口宫门逆对滔滔河水。附近“南溪寮”有古桥一座,俗称“弯桥头”,现存遗迹。上游约1000米处,即是今天雄伟壮观的南安大桥。
【堀尾墩山接江波】堀仔尾、墩山是两个泛地理概念的地方名称。堀尾为堀仔尾之简称;墩山俗称墩山仔。堀仔尾溪是螺河改道后傍接古墟的河段,“十字街”等道路沿伸至此,接连堀仔尾古渡,客船往返两岸。上游西南方河道转弯处,墩山仔于滟涟江波中凸起,左接西南方之浩浩螺河水,中纳源自磁西宽塘垄之“罗(浊)水涧”右承流经大安中学锦山“三渡溪”,构成“三水合襟”之地理格局,是船运天然中转站,设有修船厂。因军事险要,筑有炮台一座,三层。昔时河道宽阔,水上运输繁忙,满溪“杉帮船”,杉排、竹排、竹伐,穿梭不息。晚上船火闪烁,月色融融。东岸大安圩“镇安石”之上,为客区水果、木材、山货上落点。“渡船头”为蚝壳码头(过去蚝壳灰是主要建材)。“大町坎”为东海上运的日杂等贵重货物码头,主要存放于后街(现存有当铺遗址)、纸街。“鱼行仔”为渔船码头,渔货主要存放于鱼街、东门街。河两岸两军、下寨、下寮、兰茶等村,行船为业,村里设有存放柴、草、木炭等货栈。据航管所统计,解放后大安曾拥有200多艘510吨的杉帆船。大安上承山区陆河客都,下接陆丰沿海福佬,是客家话和福佬话交汇之地,趣闻轶事也多与方言有关。大安人对“三甲地区”的人员惯称为“下脚四”。某人,一“下脚四”到大安买山货,一番讨价还价后仍未能成交,“下脚四”急道:“上五上,五上五六工”。意为“成不成,不成不用讲”。又一“下脚四”跟客家人买山货,因钱币破旧,对卖家说:“你去死,死不去,到窟仔尾溪跳。”意为:“你去使,使不出去,到窟仔尾溪边调换”。民国时,大安墟士绅陈启初家境殷实,当上县参议,一日他到窟仔尾如厕,恰闻两行船者,一问一答:“今日家事如何?”“赢过启初!”陈接腔:“要匀。”两人得知是陈议员,羞愧难当。这便是大安民谚:“启初的家事——要匀”的来由,比喻日常家庭开销一如既往。堀仔尾溪至今古迹依稀,勒石犹存。“山水逢赢”石面西迎千古长流之水,照看万年红日西坠。“一点头来便不顽”石落款为“江西吴展成”。其向东仰视巍巍狮嶂常青之峰,纵观千秋晨曦东露。“镇安石”护佑万民吉泰安康。据老大安说,原来只有“镇安石”三字。1943年瘟疫流行,客家道士择此石施术作法,躯鬼赶瘟,仗剑刻石,增添“南无阿尼陀”五字。现没于堤坝之下。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历来沿海地区香火鼎盛,但地处半山区的大安也有两座妈祖庙:一是位于千年安陆古县环珠寨的陆军妈祖庙;一是位于堀仔尾溪的妈祖宫。前者建于明朝中叶,传说为向姓开基祖所建。后者传为宋代苏氏所建。旧时乌坎港澎湃汹涌的海水,溯河而上大安,咸淡交汇,“咸乌”游弋,物产丰富。堀仔尾妈祖庙距河岸50米,坐北向南,逆水而建,地名“落水金狮”。岸边两侧青龙白虎,临水巨石,状若狮爪。庙下是渡船头、大町坎、鱼行仔、桅仔,上百米即有两古桥。传说宋代苏氏至此开基,一日,苏氏与地师从后壁埔一路“掠龙”至此,地师忽问:要自己好,还是要大家好?苏氏答曰:大家好!地师闻言遂在此建妈祖庙。原来,地师见此地“龙度”甚佳,探询东家,若答“要自己好”,即在此建苏氏宗祠矣,但庇佑的只是一姓一族。传说,妈祖庙立后,大安墟风调雨顺,人口增多,山区货物顺流而下,沿海渔货逆水而上,水陆两利,货畅其流,巨贾商家云集。墟内人家不忘当年苏氏先祖博大情怀,至今仍存“凡红白喜事请苏姓人坐大位”古风。庙宇右侧之渡船头,即堀仔尾渡口,清代由对岸尚书埔吴姓族人管理。有碑刻三方。门口庙墙古碑。碑文伞格书写:后壁埔大园乃墟内来龙入脉之所均赖安宁现请司爷俞示禁不准掘土残伤龙脉业经签差协保巡查如敢故违鸣 究不贷道光廿一年六月 日公禁
【两桥清浊源流远】一溪一涧间,有一低一高两桥,如双凤比翼,如昆仲比邻。这便是《陆丰县志》志其事,境内人美称的“双凤桥”。碑文被毁。溪水源自狮仔嶂,为大安龙塘水。涧水源风吹岭,为胶同镜水。一清一浊,寒暖交替。溪水清,朝暖夕寒;涧水浊,朝寒夕暖。传说涧水之中有一活地,名叫“穿山甲”,当被人葬后,涧水即清。现为双层的人水两用桥。水利久年久失修,桥道荒废。桥边“桥头山”,旧时曾经兴盛一时,古迹仍存。
【绿榕烟霞秋满河】墟南“六角池”为生活污水排水口。古代螺河河道弯曲,河床深遂,两丈多高的船桅只能看到一截,赶鲜船归来时,至六角池外必须转帆,故别称“桅仔”。沿河榕树参天蔽日,蓊郁连片,如须气根,气象万千,悠悠垂向河面。天高云淡之秋,彤云朵朵,金碧辉煌。每当黄昏降临,河面轻笼薄雾,红彤彤如少女面纱,鲜艳夺目。此时,船儿归帆急,翩翩河上来,静美与动感,完美融合,相生相宜,美不胜收。
【鹰地古榕遮后壁】鹰地,大安墟内中部,今大安中心小学校园。其地势如雄鹰展翅,若归林下足对面松柏箖埔。有石倒钩,似鹰嘴,左右浑圆小石,如鹰眼。昔日鹰山,环境优美,篁竹参天,果树密布,巨石弥彰,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鹰山鸟瞰西门,背驮扶安寨,寨墙后有一小山坡名“后壁埔”。有巨松遮地,嗡嗡郁郁,下棋斗兽,纳凉戏嬉,其乐无穷。“扶安寨”建于隋朝末年,原是保护大安治安之寨,故名“扶安寨”。今北社寨内肚,为扶安寨的后壁山,故名“后壁埔”;于1949年解放后建肥料仓库,由供销部门接管。原建有圣人坛、伯公祠、太阳宫,在民俗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元孟兰会,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集资筹备祭礼。其中有十五会、十六会、十七会之分,可能是人多拥挤的原因,此“三会”是按片约定祭期的。例:十五会的群众应在七月十五夜普祭,继而十六、十七。总之,每年的这三日都必须在此普祭幽灵。圣人坛、伯公祠、太阳宫于1995年迁建“龙堂山”旁的平埔仔。鹰山系大安历史名地。道光廿五年,扶安寨内黄氏倡建学宫,原为私学,后改学校。革命时期,地下党员王国祥(字梦春)在此任教,“小鬼队”谢非也常至此活动。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场所。解放后,陆丰县政府批建“梦春楼”以烈士王国祥。1995年改建成“梦春教学楼”。鹰山对面松柏箖埔,有人将其列入八景之一,诗曰:松柏迭翠胜三山。松柏箖,松柏环绕、榕树林立之地。松柏箖埔位于大安墟外北方,内面宽阔、绿阴参差而有致、斜坡草地历来蚁虫不生,一向为大安文娱活动场所。埔中央一关帝庙,每届年农历正月十三帝君诞辰之日,一连演戏数十台。东南西北社群众,出八兽骑八仙迎神祭会。到处莺歌燕舞、鼓乐喧天,其热闹之势若风云涌动。故有“松柏箖埔弄大虎”俚语流传。松柏箖埔还是大安古时戏园,常年演戏。每年五月十三开始,大戏连连,做足整月。海陆丰古代有三处著名梨园科场,分别是碣石玄武山、陆城龙山、捷胜鹤山,但大安人有“三山不抵一箖”之说。此话怎讲?盖因该地地理条件优越也。松柏箖埔临湖傍山,地势平坦,坡度较缓,地势由低渐高,层次分明,无论站、卧、靠、座,全无遮无挡,视野开阔。草柔可席地,林密能遮荫,茶楼酒榭,四周环列,地上不管丢下任何残物,决无蚂蚁蚕食。松柏箖埔戏场规矩严明,男女分坐,中隔一路,通达四周。民国初年,国军进驻大安,住宿红楼。某日到场看戏,带队长官不听劝告,兵士挑凳阻于中路。戏散之后,墟内东、西、南、北四社头,“更寮脚数”四十多人,团团围住红楼,长官无奈,只得请头面人物陈启初出面议和,结果被罚大戏三本。松柏箖埔有一小山,状似螃蟹,蟹地也。有螃蟹状古墓,面东背西,规模庞大,气势恢弘。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因蟹忌壳灰,故墓身改灰沙夯筑为石头垒砌,再辅以碗、匙、碟、盘、瓷等器作装饰。古墓距旧街道仅50米,墓前竖二丈多高石蜡烛一对,山脚处建四柱三山门牌楼。登山环望,青山翠绿,螺水悠悠,东南帝爷宫耸峙,西北温厝祠巍峨。60年前丙戌年,海陆惠潮梅广等地温氏后裔筹资重修温厝祠。岂料,修建时与古墓后人起了争执,官司连年,后来温姓胜诉,然赢了官司输了钱。解放后,古墓拆毁,曾从地下起获瓷餐(碗、匙、碟、盘、欧等)约8000件。1928年,大安地下党在松柏箖埔秘密召开会议。东边鳄鱼山放哨的周木来发现敌人从陆城东来,忙赶回报告,撤退疏散时,在周厝巷被敌人射中腹部,肠露肚外,敌人赶到,周求补枪射死。地下党负责人王国祥撤至田心仔,隐蔽在沟中,也不幸被流弹射中头部,光荣牺牲。
【犀牛望月照深河】犀牛山为大安西南方位一小山,与大安墟隔河相望《县志》:“犀头山,邑北近西30里,状若犀牛,水口下一小水潭,土入以水深浅验其地之贫富,号为“圣潭”。犀牛山为现代军事观察点,东临深潭,峭壁悬崖,山势险峻,高数丈,形似犀牛,游河而上,俗有“吃兰茶,放两军”之说。“牛头”清泉,一年四季,长流不枯,曰“牛鼻水”。站在河对岸眺视犀牛山,水天一色,只见天上云飞动明月,河中水影走犀牛。山巅东面有一外江地,为“吴其(蚂蝗)地”。“吴其”吸食牛血,但惧怕壳灰,故用土葬,也无装修。传说因东家怠慢地师。几年后,地师徒弟至东家,断言坟内骨骸不在,信誓旦旦,挖坟打赌,果中其言。蚂蝗亲水,将要下河了!何法可安?答曰;重筑新坟。依其言,掺进大量石灰粉,谓之防滑。然蚂蝗被石灰淹死。地不灵也!原来,先前造墓,东家怠慢地师,几年后,地师命其徒弟依计而行。螺河,陆丰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沿河两岸人民创造了灿烂的螺河文化,留下众多传奇。早在唐武德五年,大安因拥螺河中转站的地理优势而成安陆县治,享有“金大安银甲子”之誉,纵观八景之分布,除“鹰地古榕”以,其余全都跟螺河有关。
文章摘自“汕尾日报” 梁水良

⑤ 永平县的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3年永来平县面积2884平方千米自,辖3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72个行政村。 名称面积人口所辖村镇政府驻地博南镇410平方千米4.70万人胜泉、苏屯、沙鲁、卓潘、坡脚、七屯、桃新、新田、花桥、初一铺、青羊厂、曲硐、东庄老街杉阳镇472平方千米4.40万人杉阳、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寿、兴隆、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盘龙、抱龙。杉阳龙街镇464平方千米2.20万人龙街、古富、普渡、上、邑俚、贵口、田心、桂新、青禾早、安吉、羊街龙街龙门乡297平方千米1.20万人官上、石家、龙门、光映、大龙午、大坪坦、李子树迤羊街厂街彝族乡363平方千米1.90万人杨柳树、岩北、七昌、岔路、炉塘、老鹰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义路厂街水泄彝族乡396平方千米1.64万人水泄、阿林、阿波、文库、咱咧、世兴、乐把、瓦厂、狮子窝牛街河北斗彝族乡482平方千米1.26万人北斗、梅花、上寨、新、黄连、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北斗

⑥ 罗定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名胜古迹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北纬22°25′11〃~22°57′34 〃, 东经°03′08〃~111°52′44〃。广东省省辖县级市。中心城区56.5平方公里人口42.5万人,全市总面积2327.5平方千米。总人口127.5万人,(2010年),在外移居的乡亲27.5万人,中国百家姓中,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目前罗定居民大部分都是汉族,区内少数民族17个,有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畲族、回族、满族、黎族、布依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 市人民政府驻罗城街道 现任市委书记 陈敏、市长 陈作权 城市名片 中国南江文化之乡、中国玉桂之乡、中国22度阳光大米基地、中国镜菜之乡 邮编:527200。 代码:441230、445381。 区号:0766。 车牌:粤W。 拼音:Luoding Shi。 市花:叶子梅。市树:桂树。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罗定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一部分为云开大山山地,东面为云雾山山地,中部、东北部和南部为盆地、丘陵地带。全境形似东西南为边围,向东北开口的箕状盆地。罗定红盆内满布红色粉砂岩,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为省内山区罕见的盆地。西部缘为高山区,有10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最高峰为龙须顶,海拔1327米。东南缘为云雾山余脉,延伸至金鸡、苹塘、●塘等地一带衍生为岩溶地貌,峰林耸立,溶洞广布。罗定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无严冬,气温偏高,热量丰富,春秋暖和,雨量变幅大,温、光、热地域差异明显,干旱及倒春寒灾害较多。全年平均日照率42%,平均气温在18.30~22.10℃之间。累年降水量在1260~1600毫米之间,平均值在1400毫米左右。罗定地下水总储量为3.60亿立方米;地表水绝大部分汇集于罗定江及其支流,其中11条二三级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溪涧较多,落差大,水能可开发量6.27万千瓦。罗定江发源于信宜的鸡笼山,流经罗定境内的11个乡镇,由郁南县的南江口注入西江。罗定江全长201公里,流域总面积4493平方公里。其中罗定境内长81公里,流域面积2220.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50%。罗定江流域风光如画,孕育着底蕴深厚的文化,被清代广东才子宋湘称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罗定博物馆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罗定市辖6个街道、17个镇:罗城街道、素龙街道、附城街道、双东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罗镜镇、太平镇、分界镇、罗平镇、船步镇、塘镇、罗定苹塘镇、金鸡镇、围底镇、华石镇、榃滨镇、黎少镇、生江镇、连州镇、泗纶镇、加益镇、龙湾镇。
[编辑本段]区划变迁
梁为罗阳郡,因罗水得名。明万历年间,以讨平罗旁置州,因名罗定。1912年置罗定县。1993年4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72号)撤销罗定县,设立罗定市。 2000年,罗定市辖4个街道、20个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866190人,其中:罗城街道 82360人、素龙街道 96854人、附城街道 25227人、双东街道 15432人、罗镜镇 53785人、太平镇 48436人、分界镇 20624人、新榕镇 13399人、罗平镇 60245人、船步镇 53485人、满塘镇 29505人、苹塘镇 29564人、金鸡镇 25666人、围底镇 31573人、华石镇 23844人、榃滨镇 35259人、新乐镇 19657人、黎少镇 39549人、生江镇 32322人、连州镇 39810人、泗纶镇 39369人、都门镇 11394人、加益镇 17579人、扶合镇 21252人。 2002年,罗定市辖6个街道(罗城、城东、城西、附城、双东、素龙)、20个镇(华石、苹塘、金鸡、围底、**塘、船步、罗平、太平、罗镜、新榕、生江、连州、分界、黎少、泗纶、加益、榃滨、扶合、新乐、都门),306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 2003年12月,撤销新榕、都门、新乐三镇,分别并入罗镜镇、泗纶镇和附城街道办。调整后,罗定市辖6个街道、17个镇:罗城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素龙街道、附城街道、双东街道、黎少镇、生江镇、连州镇、泗纶镇、加益镇、扶合镇、罗镜镇、太平镇、分界镇、罗平镇、船步镇、金鸡镇、苹塘镇、围底镇、华石镇、两镇、榃滨镇。 2005年5月,罗定市辖6个街道(罗城、城东、城西、附城、双东、素龙)、17个镇(华石、苹塘、金鸡、围底、塘、船步、罗平、太平、罗镜、生江、连州、分界、黎少、泗纶、加益、榃滨、扶合)。 2005年10月14日,粤民区[2005]49号批准罗定市扶合镇更名为龙湾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罗定市辖6个街道(罗城、城东、城西、附城、双东、素龙)、17个镇(华石、苹塘、金鸡、围底、塘、船步、罗平、太平、罗镜、生江、连州、分界、黎少、泗纶、加益、榃滨、龙湾)。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罗定是千年文化古邑,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经过数千年德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 到1700多年前德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制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陈法念举族定居罗定。他们“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陈氏家族一连五代都担任罗定越族酋长。和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合称岭南三大酋长。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属两大酋长管辖:粤西南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冼夫人为酋长,叫俚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尊陈法念为酋长,叫僚人。唐朝,在岭南推行怀柔俚僚的政策,陈氏家族的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念),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 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描写当时罗定少数民族聚居,文身凿齿,瘴疠肆虐、生活贫困的情况。陈氏豪族的陈集原在唐武周年间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骈词工丽,后被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罗定市工业以省级先进企业广东液压泵厂、罗定无线电厂为支柱的机电系列企业,以水泥为支柱的建材系列企业,以林化厂为支柱的化工系列企业,以嘉达纺织厂、银利纺织厂为支柱的轻纺系列企业,以市服装集团公司为支柱的服装系列企业形成五大支柱产业,还有世界最大充电器生产厂雅达电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罗定市农业基础扎实,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尤其市引、蓄、提、电相结合的水利水电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粮食十多年来持续稳产高产,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5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评价中心评为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排名29位),1997年造林荫道1007公顷,成为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罗定市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2年,罗定市达到广东省绿化标准。1996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外向型经济起步早发展快。“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320家,遍及电子、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等10多个行业,项目规模由小到达,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广东省山区县(市)出口创汇大户之一。1996年7月,海关总署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罗定海关”,隶属广州海关领导,为罗定和周边县市的对外贸易和交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基础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在建的的有云岑高速公路、江罗高速公路、阳高速公路,全部高速公路会在2012~2013年建成,有通往云浮、岑溪、阳春、信宜、南江口等5条共长210公里的一级加大标准水泥路;有可供82座客机升降的飞机场,有自筹资金建设的南江港码头。能源方面,实行自办水电、获电和连接省电网三项并举,实现村村通电。全市水电装机容量4.76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0.7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4万千瓦的油电厂即将建成投产。通讯方面,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中继线路光纤化,程控电话、图文传真、移动电话使用十分普遍。 市政发展快,城区格局新。城市建设围绕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城区建成面积已达16.1平方公里,街道总长140公里。城区建设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罗定市的城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扩大到56.1平方公里面积、40万人,成为以轻纺和建材工业为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13个创建文明城市试点之一。1996年底罗定制订并通过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1997年,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广东省“南粤杯”。
[编辑本段]人力教育
教育基础较好。自古以来,罗定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辖区内有一所普通高校——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全市现有37所中学、493所小学,在职教师10936人。有罗定中学、廷锴纪念中学、罗定实验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3所重点中学。市面中学有素龙一中,泷洲中学,泷水中学等。 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社会总劳动力49.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3万人,城镇劳动力16.5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13.8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0.7万人,在各类企业业的外来员工有1万多人。
罗定八景:
龙龛蜕骨、牛石仙踪、双龙晓雾、四凤朝阳、 东桥塔照、南岭梅先、泷江渔唱、径口樵歌。罗定城市绿道(文道) 旅游景区 罗定文塔-----位于罗定市城区泷江河旁,三面环水,十分美丽。 龙湾生态旅游区 罗定孔子庙 连州仙境茶园生态旅游区 连州蒲垌风景区 连州战斗纪念公园 苹塘石山峰林风景区 龙龛岩--岭南第一唐刻 聚龙洞--亿万年的龙宫 三元宝塔--广东古塔之最 博物馆--看战国文物 蔡廷锴将军故居--抗日名将的家乡 美食推荐: 罗定豆豉鸡 罗定皱纱鱼腐 龙湾氹仔鱼
[编辑本段]全国征联大赛特色奇观
广东榕树王 在罗定市加益镇石头村河坝寨有一棵17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树,是广东单枝第一大榕树,因此被人称为 “广东榕树王”。 这棵大榕树离村寨约三四百米,像一座小山丘,站在榕树底下,浓荫蔽日,凉意顿生。只见巨大的主干上生出9根枝干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就像9条游龙一般(见小图),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最粗的枝干估计要四五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枝干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主干上有个巨大的树洞,洞口之大,如一头大象。 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说,据他目测,这棵“榕树王”树高超过30米、占地面积近十亩。当年他的爷爷也不知道这棵榕树的树龄有多大,有的人说有500年,有的说800年,目前还无人来考证。 前些时候有不少游客出于好奇,尝试着合抱大树,结果需17人才能合抱。 “榕树王”附近还长着几棵榕树,虽然与“榕树王”相比小了很多,但树干也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中,广东有10处入选;地处粤西边界的罗定市有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类重要发现———第一初级合作社旧址和长岗坡渡槽名列其中。 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因此也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当地30多万群众一直受惠。更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29年多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工程质量过硬。 说起渡槽,它曾经在上世纪的神州大地红火过一阵子。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用来把远处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镇、农村以供饮用和灌溉。现在许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着渡槽,创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现代化渡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水利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引水灌溉就成为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就在这种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 “这个渡槽把以往白白流掉的太平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当年指挥修建长岗坡渡槽的原罗定水利局老局长陈海顺对笔者介绍说,“而金银河水库灌溉的农田占全县所有农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过去罗定穷得有名,穷在缺水,十年九旱。1955年遇上8个月大旱,全县有20多万亩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万亩无水灌溉,半枯半死。其实,罗定境内有六条主要河流,流量并不小;但过去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水利设施。半个多世纪前,罗定大办水利,经过40多年的水电建设,全市的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引太、引泗、引沙等六宗引水工程,特别是“引太灌金”成为最大系统工程,而长岗坡渡槽是这一工程的关键大型建筑物。 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动工兴建,1981年竣工通水,历时四年多。渡槽设计过水流量25秒立方米,长度3450米,砌石拱渡槽1750米,共5200米,这个长度在当时是全国之最。渡槽宽6米,高2.2米。渡槽共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高高度37米。长岗坡渡槽的设计曾做过两次方案,最后由原肇庆地区水电局派来工程师孔祥华与罗定县水电局工程师梁中承担设计和施工。两位工程师从设计上反复推敲渡槽结构,寻求省钱、省料、安全的设计方案。工程采用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长的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单钢材就节约了300多吨。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都经过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于严格把关,每条都精雕细琢,贴接得密密实实,通水以来没有发现一处漏水。 近日,笔者驱车来到罗定市罗平镇平垌村,远远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飞架,气势雄伟。来到一个跨拱下,只见四条并排的肋拱横跨在两个槽墩之间,肋拱间每隔一米有一根横梁将四条肋拱连接起来。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组由大及小的复合拱。同来的罗定市水务局副局长王云峰介绍,与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撑、混凝土倒制出来的肋拱不同,叠加在肋拱上的复合拱是预制件,在修造好肋拱后 一个个镶上去的,这种连拱加复合拱的独特设计增强了跨拱的稳定性,同时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观赏性。笔者顺着渡槽的走势望去,一个个大跨度的连拱似长虹卧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气;而连拱上并列有序的复合拱则如一排排阵形整齐的雁阵,展翅齐飞,错落有致。笔者又拾级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杆,拉杆将槽两端固牢。渡槽上两边还有人行道,可供两个并排行走。刚下过暴雨,槽内水流湍急,直往下游冲去。站在拉杆上,脚下水流奔腾而去,确有“逝者如斯”的感受。 望着表面粗槽、略有沧桑的渡槽,笔者感受到了当年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铁锤、钢钎,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陈海顺老局长回忆说,高空浇筑混凝土作业,除了很高的肋拱采用卷扬机运送混凝土外,绝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沿着排栅挑土去的。砌筑槽墩高达25米,也是靠肩膀将100多公斤重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抬上去。 罗定水利建设的显著成就,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来客,尼泊尔贵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真有本领!”1979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换新装》还编上了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课本。

⑦ 江西鄱阳的经济现在怎么样我只要确切的数据,比如人均收入是多少网络覆盖率情况

基本内容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4215公里。全人口约近15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鄱阳县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鄱阳镇。著名的鄱阳湖即在此。鄱阳县1957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著名的鄱阳湖即在此,鄱阳也因此有了中国湖城的美誉。鄱阳县1957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17.7℃,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4天。

全县辖14个镇、15个乡:鄱阳镇、田畈街镇、谢家滩镇、石门街镇、四十里街镇、油墩街镇、金盘岭镇、高家岭镇、凰岗镇、双港镇、古县渡镇、饶丰镇、乐丰镇、饶埠镇、侯家岗乡、莲花山乡、响水滩乡、枧田街乡、柘港乡、鸦鹊湖乡、银宝湖乡、游城乡、珠湖

乡、白沙洲乡、团林乡、昌洲乡、三庙前乡、莲湖乡、芦田乡。共有32个居委会、49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鄱阳镇。

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其中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5%。西部属鄱阳湖平原,北部赣、皖省界低山绵延,中部及东南为广袤的低丘岗地。水域面积948.7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2.5%,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千米水域在该县范围内。昌江、乐安河分别自县东、南入境,西至鄱阳镇汇合成饶河;漳田河、潼津河斜贯境北,西向汇入鄱阳湖;滨田、游城2水南入昌江。有军民、滨田等大、中、小型水库359座。属亚热带地区,天气温顺,年均匀气温16.9℃-17.7℃,年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长达274天。

全国商品粮、棉基地县,油料出产百强县,水产量居全省第一。有金、银、铅、锌、煤碳、萤石等矿产资源。农业主产水稻、棉花、油菜,兼产芝麻、花生、籽瓜。水产丰硕,特产银鱼、珍珠。产业有机械、造船、化肥、水泥、电力、纺织、陶瓷、煤炭、酿酒、食物等厂矿。名产脱胎漆器。有珠湖银鱼、东湖鲫鱼、鄱湖鳜鱼以及藜蒿、春不老菜等特产。

杭瑞高速公路九景段、济广高速公路景鹰段,即将开通的昌德高速公路在鄱阳与上述高速公路形成环城高速公路网,209省道纵横交错贯串县内。昌江、潼津河、乐安河、西河四大水系和鄱阳湖与黄金水道长江贯通,鄱阳港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永福寺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芝山、东湖、莲山汉墓群、鄱阳湖长山岛、内珠湖瓢里山、东湖十景等。

编辑本段鄱阳概况
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鄱阳县地处全国第一大水湖鄱阳湖东岸,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鹰(鹰潭)腹地。东达景德镇市,西濒鄱阳湖与九江市都昌县、彭泽县及南昌新建县交界,北接安徽东至县直达安庆,南邻乐平市、余干县、万年县,直通南昌、上饶、鹰潭。全县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国土总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以丘陵、平原、水面为主,其中耕地114万多亩,山地234.1万亩,水面141万亩,湖滩草洲27.81万亩,概称“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园”。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历史悠久、人文蔚起
鄱阳县于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也即陶渊明曾祖父)为世人称道。陶母训子,开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后人。唐“大

历十大才子”吉中孚饮誉江南。羁金15年的“苏武第二”洪皓,坚贞不渝,精忠报国。洪迈著《容斋随笔》,被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工诗善词的南宋词人姜夔,开音乐先河。南宋节烈丞相江万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国,一直激励后世。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屏等专家学者学有所成,声名远播。历史名人颜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阳留下千古佳话。 鄱阳赣剧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阳赣剧团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资源丰富、物产众多
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

,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风光旖旎、名迹众多
鄱阳县有曾产灵芝的芝山,有晋文学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称为的“小海南”——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遗址——巍峰峭壁的狮子叠嶂、云雾缭绕的避暑胜地莲花山。莲花山风景区内既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各种天然名贵树种保存完好,又有全国大二型水库——军民水库,此地居民皆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谓是山清水秀,好一个世外桃源。 鄱阳县拥有鄱阳湖较大的水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类,是世界重要保护湿地。丰水期,湖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面浩浩荡荡,滚滚东去;枯水期,草洲辽阔,芳草萋萋,芦花飞舞,候鸟出没期间,或闻鹅嘶鸣,或观鹤舞白。荡舟碧波,可观鄱最湖日落日胜古迹众多,有宋朝年间的永福寺塔,有江万里率全家投河以身殉国的止水亭,有陶侃衣冠冢,有古老的文庙,有可与西湖媲美的十景东湖,有全省最大的莲山古汉墓群等。

编辑本段鄱阳风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鄱阳地处“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是环鄱阳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鄱阳湖畔正在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承接和中转作用,周边辐射十余县市近千万人口,市场空间,充满无限生机。鄱阳县史有“舟车四达”、“百货归墟”之美誉。县城距景德镇、九江机场、南昌昌北机场分别为半小时、1小时、2小时车程,一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形成。境内乐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经鄱阳湖直通长江,鄱阳港是江

西省重要港口,千吨货轮可直达长江。“两高一铁”(景婺衢铁路)建成后,鄱阳将进入江浙沪4小时经济圈。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鄱阳县科学规划,认真按照全面开发东湖,快速建设“城北”,有序改造“老城”的总体思路。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创新城市经营理论,通过招商引资,城市经营广开渠聚集资金,促进城乡良性互动,进一步突出扩大就业空间、扩大人居空间、扩大亲水空间、扩大旅游休闲空间这四条“主线”,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充分依托县城山水环绕、依山襟湖、古迹留痕的优势,构建“一湖(东湖)二带(饶河景观带、中心大道影观带)、三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区(城北区、城东区、老城区、风景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县城主干道美化亮化,引资建设了饶州大道、鄱阳商贸市场、饶州小商贸市场、建材大市场等,逐步建成“水陆交通便捷,集居人口众多,水乡韵味浓郁,工贸旅游发达,片区功能齐全”的生态水城。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鄱阳县总面积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约近16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毗邻皖南。鄱阳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74天。山脉为黄山余支,县域经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欹,低山、丘陵、湖区平原兼有。拥有234万亩山地经济、野生、珍贵树和113万亩宽的水域,其中30万亩优质可养水面。是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鄱阳镇。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北与彭泽县和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同余干、万年接壤;东于景德镇、乐平市为邻;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

水域面积94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该县范围内,境内大小河流225条,总长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库359座,总库容6.5亿立方米,水资源非常丰富;

县境内东北高为低山,向西南方向渐变为丘陵和湖区平原,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

全县土地总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5%。耕地总面积108.02万亩,其中水田81.74万亩,旱地26.28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14万余公顷,覆盖率达29%。

鄱阳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达2098小时,平均气温在16.9℃-17.7℃,1-2月为最冷天气,月平均气温为4℃-5℃,极冷最低温度日为零下8℃,7-8月份平均气温高达28.8℃-30℃,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为集中雨季占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为台风雨季带,全年无霜期274天,太阳辐射数为115千卡/平方厘米。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鄱阳县2010年GDP达到80.5亿,增长率达15.7%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

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编辑本段地方特色
四季时鱼
鄱阳自古“稻饭鱼羹”,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鄱阳湖滨,鱼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长此以往,食有所择,烩有所究,于是有“春鲇、夏鲤、秋鳜、冬鳊”四季时鱼之分。

春鲇:鲇者,粘也。鲇鱼有涎遍布全身,腥滑粘腻,所以有此雅名。做为底层鱼类,喜性荤食,常栖深水污泥之中。入秋则蛰伏泥淖,春时非常活跃,进食日增,体膘时长。鱼的味在其脂肪,这时候的鲇鱼,鳍刺皆被厚厚的黄油包裹,食后让人加倍感到肥美鲜香。据《本草纲目》说, 鲇有和脾养血之功,春食鲇鱼,不仅鲜美无比,更使人精力倍增。

夏鲤:鲤为广食性鱼类。长期以来,鲤为吉祥的象征,"鲤鱼跳龙门",使鲤在人们眼中有着升腾的隐喻,年节婚庆,红白喜事,都喜欢以鲤鱼入席。然而,鲤鱼味道真正鲜美,唯有夏季。这种鱼仲春产卵,消耗较大。只有随着水温上升,食物增多,因为产卵而消瘦的鲤鱼,才会渐渐变得背圆体丰,肉脂明显增多,味道愈显鲜美。

秋鳜:在一些地区,因为唐人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而有了歧误,认为鳜鱼是春时的宠食。而积累几千年食鱼历史的鄱阳人,根据鱼的生长习性断言,此鱼秋天吃食是最佳季节。鳜在农历三、四月产卵,是嗜荤鱼类,随着它的长大,食欲也逐日增大,凭着它的阔嘴坚腭和一个特殊的胃囊,饕餐不息,吞食不已,鱼膘也逐日增厚,肉质鲜嫩,皮紧若面筋,味美如子鸡。当然,鳜鱼是四时佳鱼,而这个季节食用尤为上乘。

冬鳊:鳊鱼的正名叫鲂。“鲂者,腹内有肪也。”《诗经》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此鱼为中水鱼群,农历四、五月产卵,入秋后喜在河港深潭集群越冬,因而并没有进人冬休状态,不像别的鱼,冬休后食欲减少,体膘下降。所以有渔俚说:“入冬之鲂,美如牛羊”。冬鳊,依然是其肪如凝,肉嫩味美。加上这种鱼有调胃气,利五脏,去胃风、消谷的功效,非常有益于人体在冬天的养护。

鄱阳三鲜
四季时鱼为大多数人所知,鄱阳三鲜的称谓很多人不大清楚。不过把这三种鱼说出,人们也就不感到生疏了,这就是银鱼、鳗鲡和鲚(即凤尾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虽然,银鱼并非鄱阳特有,但鄱阳银鱼名扬遐迩,独享盛名。说鄱阳银鱼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农历九月出水,它与其它银鱼品种“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鄱阳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当然这里所指的鄱阳银鱼,实际上是鄱阳珠湖银鱼。珠湖为内湖,水肥草丰,饵料生物极为丰富,加上极少污染,水温正常,是银鱼最理想的繁殖场。所以,珠湖银鱼是鄱阳湖银鱼的上品。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

鳗鲡:又称白鳝,简称鳗,洄游性鱼类。此鱼在秋季游入深海产卵,幼鱼变态后,进入淡水生长。形状如蛇,肉鬣连尾,无鳞有舌,大者长数尺。肉嫩如豆腐,味美似河豚,为荤食属性鱼类。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尼克酸含量较高,有补虚羸、怯风湿、治虚劳骨蒸、风湿痹痛等功效。

鲚:俗名凤尾、刨花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食用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倍受美食家青睐,曾有这样的诗句称赞它:“耸肩下惊雷,腮红新出水。尾似姜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正是如此,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才有这样的诗:“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鲚鱼肥。”这种鱼无论是煎是炸或作鱼鲜,都令人舔唇咋舌,赞不绝口。

鄱阳三鲜除鳗鲡稍稍稀疏之外,银鱼和凤尾都是鄱阳大宗出口的特产。

独特虫鱼
虫鱼学名暇虎鱼,亦称春鱼,端午节前后才有;体长约15-20毫米,通体晶莹,散有黑点。虫鱼是世界上体长最小的鱼种,“小鱼一斤千头”。所以唐代有人这样记述:“鱼大如针,易以为酱也。”虫鱼生长在有岩洞的水中,春汛时,随水至洞产卵,初夏长成复出。有诗这样描写它的生长习性:“牛湖洞口水痕平,飞云洞里虫鱼生。倾筐莫待日停午,翠釜烹米味自清。”对于这种小鱼,古人一直看重。南宋范成大说:“肉白而丰,味似虾而松美。”鄱阳人以它为待客珍品,或佐以炒蛋,炒春不老腌菜,炒辣椒以及作羹、或为面的底汤,无不鲜美。由于这种鱼在初夏才有,本县均以它焙或晒干食用。虫鱼“和中益气,令人喜悦”,为县内一大特产。

少刺黄颊
黄颊鱼古称鲨,俗称黄牙头,又名黄刺鱼、黄骨鱼。青黄色,腹部淡黄,头大扁平,全身无鳞,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黄颊鱼白天栖于江河湖水的底层,夜晚则浮在水面,食性较广。此鱼以肉质细嫩无软刺而著称。用本县特产春不老腌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鱼祛风、醒酒、消水肿、利小便,益胃和五脏。

肥裙甲鱼
中华鳖,团鱼、脚鱼,因背有甲,故名甲鱼。鄱阳多湖塘河汊,此鱼尤多。相传,宋孝宗年间,鄱阳人洪迈在朝为官,一次宫筵,孝宗问及洪迈家乡有何特产,洪迈回答:“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从此这两种动物都成为本县特产。鳖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有滋阴壮阳,软坚散结之功效,深得人们喜爱。

东湖黑鲫
鲫鱼古称鲋鱼,属鲤科。东湖水草丛生,有各种微生物和藻类植物,极宜鲫鱼生长。此湖所产鲫鱼因此而个大体肥,鳞呈黑色而著名。大者1.5千克,小者0.5千克,肉嫩味鲜,格外清香。如清炖食之,口感尤佳,绵长而略带甜味。此鱼健脾利湿,温中下气、下乳汁,是四时皆宜的鱼类。

鲜嫩虾仁
虾仁,又称虾米,有干鲜两种,是鄱阳湖大鲜虾去壳挤制而成。干虾仁柔韧鲜美,色泽粉红,是本县历朝贡品。鲜虾仁白嫩微红,鲜嫩爽口,一度成为酒楼宾馆的主要佳肴用料。

上等珍珠
鄱阳在唐朝贞观年间便有人采撷珍珠。本县中部的珠湖,便因历史盛产天然珍珠而得名。此地所产蚌珠粒大色艳,光泽照人,多为贡品。建国后,本县各地广泛开展人工培殖,不仅产量大增,而且质优珠美,深受青睐。

庙前白莲
白莲,又称家莲,主产于鄱阳三庙前。白莲是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开白花,藕细实多,莲果壳薄仁大,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庙前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产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

莲湖瓜子
鄱阳种植瓜子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有鄱阳人洪皓带来西瓜种子回乡种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培育,鄱阳瓜子以壳薄肉厚味香而享誉省内外。鄱阳瓜子产地较多,以莲湖为著名:片张中等,平正无纹,色黑光滑,仁粒饱满,甘香可口。

横溪大豆
横溪为鄱阳县拓港乡所属,这一带所产大豆以颗粒大、色泽好、出浆多、味鲜美而闻名远近,称之为“溪豆”。据传,溪豆始于东晋后期南北朝时,一千多年经久不衰。自清代起开始销往上海、祁门等地。近年来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清塘莲藕
鄱阳县凰岗镇太阳埠乡清塘村,有塘因盛产莲藕而著名。此塘之藕既不要种植,又不用施肥,所以藕实,根茎肥大,洁白如玉,嫩甜香脆,如同水果。当地广为流传谚语说:“清塘藕、赣州梨,彼此难分高和低。”

鄱阳“春不老”
“春不老”为鄱阳名菜,仅产于东湖四岸及上土湖的西门、高门一带,也就是在鄱阳镇旧城周边生长,出城数里则变为芥。“春不老”虽为芥菜的一种,但生在鄱阳镇却与芥菜有了很大差异。其色如墨,叶片较芥为小,且肉质紧密,有茸毛,叶茎肥大如菘(白菜),呈羽状或不整齐羽状分裂。叶片辛香浓烈,八、九月种,初春收割。制成齑,本地称之为“春不老腌菜”;有蒸晒为霉干菜,称之为“春不老盐菜”。或沤肉、或煮黄颊鱼、或作羹、或独炒,香脆爽口,健脾开胃,回味绵长。

藜蒿
藜蒿学名白蒿,菊科多年生野草,古代称之为蘩。明代李时珍说:“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陆生辛味重,不及水生者鲜美尔。” 藜蒿惟鄱阳湖13点高程的湿地才为正宗。以藜蒿嫩茎炒食,为时尚佳肴。鄱阳湿地面积大,野生藜蒿产量大。

脱胎漆器
鄱阳髹漆工艺传承久远,到明清时日渐显著。1914年,张席珍老先生,仿景德镇瓷器帽筒,制作出黑退光脱胎漆器帽筒一对,被湖北客商买走。次年,这对帽筒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四等褒奖。此后,鄱阳髹漆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但制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创汇,而且先后两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 鄱阳脱胎漆产品有300多种,花色达2000多件,曾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欧洲和北美,是我国髹漆工艺品的重要产地。

驿前渔钩
鄱阳是淡水鱼的重要产地,渔具生产工艺先进,其中用铁丝制作的渔钩,至今仍是鄱阳县的独特产品。相传,这种手工技艺是在一百多年前从湖北大冶传入并继承下来的。驿前鱼钩向以钢火适度,钩刃锋利,价格低廉著称。 近年来,除生产捕捞天然鱼的渔钩之外,还研制出适合休闲垂钓的系列玩具渔钩,受到世界各国垂钓者的青睐。

饶州渔卡
饶州渔卡,扬名国内。这种用毛竹桠削制成的渔具,品种众多,工艺精致,对保护鱼类资源和发展渔业生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传,渔卡是姜太公发明的,直钩钓直鱼,说的就是渔卡。渔卡削成后,如同竹针,捕捞时弯成弓形,套上芦苇制成的筒筒,插上鱼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渔卡虽冠饶州,实际上却是鄱阳镇管驿前村的重要特产。

饶河戏
宋朝以南戏为基础,经过元、明两个朝代,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戏。因此,鄱阳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戏剧之乡”的称号。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