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规划
❶ 任丘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规划思路与重点
规划突出“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绿色生态、转型创新、三规合一”五大规划理念。一、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确保生态及城市安全。三、针对任丘市两洼一淀一油田的复杂生态环境,划分生态功能分区,制定分区安全策略,构筑城乡生态安全大格局。
四、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明确产业转型重点。规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保护生态环境五大重点,实现集约循环、绿色低碳发展。
五、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彰显白洋淀和石油两大元素特色,打造以“华北水岸生态明珠、中国石油文化之城”为特色的生态宜居文化城市。
【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范围
1、总体规划范围:任丘市行政辖区,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9镇、6乡、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为1036.1(国土局统计数据)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范围:西北至县界,西南至大广高速公路—青惠公路,南至大石公路—辛惠公路,东至苟汉公路,北至赵王新河,总面积400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西至大广高速—天山道、北至北外环路—滨河路、东至京九铁路—东环路、南至南环路,面积190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
发挥任丘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环白洋淀的交汇地带和临近天津、黄骅两大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将任丘建设成为华北重要石化基地,环京津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宜居活力之城。
三、城市规模
根据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规划到201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96万人,城镇人口61万人,其中中心城区规划人口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55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13万人,城镇人口78万人,中心城区人口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9%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0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66平方公里。规划到203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48万人,城镇人口116万人,中心城区人口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8%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88平方公里。
四、城市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河北省新的增长极,建设“实力任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任丘”;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实施资源名城战略,建设“特色任丘”;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绿色任丘”。到2030年,把任丘建设成为“繁荣舒适、和谐宜居、低碳循环、城乡一体、独具特色”的京津冀明星城市。2、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打造“淀边生态市、清洁能源城”。
五、产业发展规划
立足“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无中生有”,利用京津研发与技术优势,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石化下游等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强化产业支撑,做大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快速崛起。规划构筑“一带、一轴、四区、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南北拓展打造现代都市产业发展带;“一轴”: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津保公路形成东西向民营经济发展轴;“四区、多基地”:1、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生产性、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现代综合服务基地、清洁能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2、西北部依托任丘白洋淀良好的生态水体资源环境,以淀边新区建设为契机,以“白洋新韵,清新任丘”为主题,导入任丘特有的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功能,塑造淀边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特色农业、高端商务研发、休闲度假等产业。包括空港博览商旅服务基地、高端商务研发基地、生态度假基地等。3、市域东、南部依托雁翎工业区以现有工业为基础,通过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建设辛石南区,引领民营特色经济区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重点发展摩托车、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力器材制造业基地、摩托车配件基地、通讯器材生产基地。4、生态农业发展区:市域其他农业生产区域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瓜果、农家乐、有机食品等现代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态农业基地。
六、城乡统筹规划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优化村庄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市、1个中心镇、9个一般乡镇、25个中心村、219个基层村”的城乡层级结构。城乡等级体系结构一览表
等级
名称
名称
数量
Ⅰ
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淀边新区、辛石南区
1
Ⅱ
中心镇
梁召
1
Ⅲ
一般乡镇
苟各庄、出岸、麻家坞、长丰、吕公堡、议论堡、青塔、于村、北辛庄
9
Ⅳ
中心村
大董各庄、马召、天门口、邓河口、东良淀、张村、南马村、南畅支、石村、毕村、锁井前街、正洛、西八方村、古州等
25
Ⅴ
基层村
中城西、万各庄、苑临河村、西古贤、高李庄、前台基寺、东吴、东陈庄、东庄店、周村、田口村、
梁辛庄、梁沟一村、史庄等
219
2、中心城市规划构筑“一核、双轴、三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核”:将白洋淀绿色生态环境引入中心城区,构筑绿色核心;“双轴”:依托现状106国道和会战道,形成两条城市空间拓展轴;“三组团”: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城市空间拓展轴形成中心城区、淀边新区、辛石南区三大城市功能组团。3、加强京九客运专线、津石高速公路、任德高速公路、旅游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多条对外通道建设,构建市域内“两线两环六横九纵”的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强化任丘中心城区与京津都市圈主要节点城市之间联系,构筑任丘中心城区至北京、天津、黄骅港、天津港之间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道路以方格网为主、环路和放射路相结合。强化组团间道路联系,建立安全、快捷的交通网络。落实公交优先政策,调整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2015年达到13%,2020年达到34%。4、统筹城乡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分区布置,建立高标准的综合防灾体系,保障城乡功能完善和公共安全。5、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高标准全覆盖发展。6、划定“三区四线”,确定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管控体系。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七、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以白洋淀为绿肺、以水网为脉络、以绿道为骨干、以农田为背景,形成“绿水相伴、水城交融”的绿化景观格局,构建“一堤三脉、一核双轴、四廊六园”的生态绿地结构。“一堤”指保护千里堤,沿千里堤建设绿色生态休闲带;“三脉”指沿小白河、任文干渠、古洋河市域三条主要水脉形成的滨水休闲绿带;“一核”:指结合千里堤打造生态绿核,将白洋淀绿色生态景观引入中心城区;“双轴“指沿津保公路、现状106国道形成的绿化轴线;“四廊”指沿大广高速公路、津石高速公路、任德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形成的绿化景观廊带;“六园”指和洋公园、鄚州湿地公园、古州公园、玉古森林公园、水月公园、西口公园六座大型郊野公园。
八、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发展方向:重点向西向北发展,优化调整南部地区、控制向东部发展。2、用地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心、四片区”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按照“蓄水为轴、筑山营脉”的规划思路,以香山道为发展主轴,沿北环路与石化基地之间形成东西贯通的生态景观林带,形成东南部生活服务片区、西南部生活服务片区、东北部工业片区、西北部综合片区四个功能片区,沿香山道布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设施,形成公园式复合型城市主中心。以现状商业服务设施为基础,形成传统特色鲜明的城市副中心。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按照以“水”为脉、以山为“屏”、以“绿”为形、以“油”为景、以“史”为韵的规划思路,形成“玉带翠蔓、水连壁合”的城郊一体化的复合绿地系统,构建“一环、一廊、八园、多点、十六带”的绿地布局结构。打造“五廊连七带、六丛映一园”的石油特色绿地系统。(1)绿地布局结构——一环、一廊、八园、多点、十六带一环指沿大广高速公路、南环路、北外环路、京九铁路建设生态绿化廊道,形成生态绿环;一廊指沿北环路建设带状森林公园;八园指丘湖公园、龙山公园、石油矿山公园、雁翎公园、最古园、人民公园、南湖公园、儿童公园八座市级公园,多点指结合居住用地,沿城市绿带水网布置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园与小游园;十六带指梳理连通现状坑塘、河渠,形成相互交织的16条滨水景观绿带。(2)石油特色绿地系统——五廊连七带、六丛映一园“五廊连七带”即利用五条输油管线设施走廊、七条集油干管防护带,建设输油绿化廊道和集油绿化带;“六丛映一园”即在西部新区预留六座采油丛井公园绿地,利用废弃管网密集区建设的石油矿山公园。4、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一脉、双环、两核、四轴、六景、八点”。以生态防护为前提,以疆界文化为题材建造人工防护屏障—玉古山脉,作为城市的山水屏风;基于水网基底,结合16条滨水绿带,打造两个特色景观水环,内环以展示历史文化为主,外环以展示生态特色为主;结合城市中心形成两个核心景观区;以香山道、会战道、裕华路、渤海路为四条景观主轴线;营造“龙山文源、扁鹊医源、潜山油城、八家史廊、长堤烟柳、碧水荷香”六个特色景观;结合城市主要出入口规划八个主要景观节点。打造“水唱油吟、碧水连山、古韵今辉”的城市特色景观。
❷ 城镇的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与要点
第一篇 总论
前 言
1.0.1.1 为适应 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赋予城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对经国务院 年批准的 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建设部对送审稿审查工作于2000年10月完成,并将《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及有关材料报国务院待批。由于在此期间(2000年6月) 市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 撤市设区划入 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原上报的 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待调整后重新报批。根据2001年11月建设部来文(建规函〔2001〕351号)要求,对 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形成本次规划成果。
1.0.1.2 本次调整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 两个新区的内容。
1.0.1.3 本次调整工作是在《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的基础上,结合《 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片区发展规划》和《 片区发展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
1.0.1.4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2、《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9届86次〔1990〕27号);
3、《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市人民政府,1992年2月);
4、《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决定》( 市委、市人民政府,1992年4月);
5、《 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方案(1990-2005年)》( 市人民政府,1993年6月);
6、《 市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规划》( 市城市规划局、 地理研究所、 师范学院地理系,1991年11月);
7、《 市市域规划(1989-2010年)》( 市城市规划局、 大学地理系);
9、《 市国土总体规划》( 市计划委员会,1991年);
11、《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市人民政府,1996年3月);
12、《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穗府11届76次〔2001〕8号);
13、《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市人民政府,2001年4月);
14、《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000年5月);
15、《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的决议》(2004年5月);
第一章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1.1.1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1.1.2 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1 在 区域中的地位
1.2.2 城市化水平预测
1.2.3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1.2.4 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第三章 规划区范围、期限、城市性质与规模
1.3.1 规划区范围
1.3.2 规划期限
1.3.3 城市性质
1.3.4 城市规模
第四章 城市空间布局
1.4.1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4.1.1 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1.4.1.2 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
1.4.2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
1.5.1 交通发展战略
1.5.1.1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
1.5.1.2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具体目标。
1.5.2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点发展政策
1.5.2.1 机场
1.5.2.2 港口。
1.5.2.3 铁路
1.5.2.4 城市快速轨道
1.5.2.5 城市道路。
1.5.2.6 物流中心。
1.5.2.7 客流中心。
1.5.2.8 智能交通。
1.5.2.9 其他交通设施。
1.5.3 交通发展的政策
1.5.3.1
1.5.4 城市道路系统总体规划
1.5.4.1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主骨架道路系统与基础性道路系统组成。
1.5.4.2 主骨架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主要为城市长距离、快速的对内、对外交通出行服务,解决出入境或过境交通,城市组团间跨区交通,组团内交通出行需要。基本组成要素为:高速路、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
1.5.4.3 基础性道路系统是城市的次一级网络,主要为城市中、短距离、内部交通出行服务,实现点与点之间的可达性。基本组成要素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1.5.4.4 城市道路主骨架网络状结构总体上呈环形放射加方格网状,三大组团的主骨架道路系统总体布局为:
1.5.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体规划
1.5.5.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及其他有轨交通组成。
1.5.5.2 轨道交通线网由 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和利用国铁提供市郊列车服务的三类线路组成,参见表1.5.5.2。线网总长747公里,其中城市轨道线640公里,城际轨道线( 段)40公里,市郊列车线67公里;车站总数350座,其中换乘站61座,城市轨道线车站18座,市郊列车线车站18座。线网基本构架由“交通疏导型”和“交通引导型”两类线路构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织的轨道交通系统,并有良好的辐射能力。至2010年, 将建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八号线及十四号线的全线或部分线路,线路总长度255公里。
1.5.5.3 轨道交通线网将使中心城区与片区中心之间的交通时间基本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与佛山、东莞等周边地区交通时间基本控制在1小时内。
1.5.5.4 规划的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如下:
表1.5.5.2 轨道交通线路一览表
编 号 线路简称 路 由 长 度 站点数 性 质
一号线 18.5km 16 城市线
二号线 32.0km 25 城市线
三号线 84.5km 30 城市线
四号线 67.0km 23 城市线
五号线 41.0km 30 城市线
六号线 36.9km 20 城市线
七号线 33.5km 16 城市线
八号线 34.5km 28 城市线
九号线 79.0km 34 城市线
十号线 30.5km 11 城市线
十一号A线 25.5km 23 城市线
十一号B线 16.0km 7 城市线
十二号线 53.0km 22 城市线
十三号线 28.5km 10 城市线
十四号线 60km 19 城市线
---- 67.0km 18 市郊铁路线
---- 17.4km 10 城际线
---- 11.1km 6 城际线
---- 11.5km 2 城际线
汇总 747.4 350
第六章 城市生态环境
1.6.1 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1.6.1.1 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形成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把 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1.6.1.2 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完善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和交通绿化走廊。到200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2010年绿化覆盖率不少于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1.6.1.3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构筑融通城乡生态格局的“水网”。强化河湖水网自然水环境建设,以珠江和河网水道为脉络,完善城乡生态格局。强化珠江前后航道的景观规划和建设。抓紧市内河涌的综合治理,充分展现 岭南水乡的风貌。各类河、涌堤岸河床要采用合理的开发、整治和保护模式,充分保护和维育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保护饮用水源,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1.6.1.4 全面治理水环境、大气、噪音污染,基本形成各环境功能区分区明确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
1.6.1.5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中提出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消除规划实施的潜在消极环境影响。
1.6.1.6 根据《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我市严格保护区面积为 平方公里,控制性保护利用区为 3平方公里,引导性开发建设区为 平方公里。
1.6.2 生态空间布局规划
1.6.2.1 以 市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为基础,构筑两道“绿色生态走廊”,打通纵贯南北的“生态通道”,保护三个“城市绿心”,建立各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架。
1.6.2.2 “绿色生态走廊”:以 北部、 西北部生态源为核心,由源间联接及源间辐射道联系,形成横贯 北部的“生态走廊”;以 区东部生态源为核心,沿 路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向东延伸至 、 山林地区,构建 中部的“ 绿色生态走廊”。
1.6.2.3 “南北生态通道”:由 西北部生态源、 区东部生态源及其源间联接、南北向辐射道共同组成“北部生态通道”;以 区北部及 生态源为核心,与其南北向辐射道及南部水网生态隔离带共同组成“南部生态通道”。
1.6.2.4 “城市绿心”:以 山风景名胜区、 区果树保护区、 水网密集区作为城市绿心。
1.6.2.5 “生态隔离带”:在各生态源周边缓冲区、自然河流通道外围及农田开敞区域建立各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
1.6.3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6.3.1 的生态敏感(保护)地带位于市域的中北部与南部。
1.6.3.2 生态功能区划共分三类地区:生态管护区(含严格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含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生态协调区(即引导性开发建设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区),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策略。
1.6.3.3 生态管护区是指绝对保护、禁止进行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开发建设的地区。该区包括《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 市严格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自北向南延伸的中、低山林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二级以上的保护区以及城市组团间的结构性生态隔离带。该区拥有 市大部分的森林生态资源,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6.3.4 生态控制区含《 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控制性保护利用区,是指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的地区。该区属自然保护区、山体、林地、河流水体的毗邻地区,一般耕地,以及与整体生态维育紧密相关或现状建成区中生态结构不合理的地区。该区也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建设区产生的环境污染与人为干扰等影响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更好地维护生态管护区。
1.6.3.5 生态协调区即《 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引导性开发建设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区,是指适于进行建设,但必须重视与生态协调的地区。该区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现状建设区以及适宜开发建设的生态非敏感区或低敏感区。该区应注意生态补偿,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关系。该区绿地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6.4 生态分区控制导则
1.6.4.1 生态管护区(含严格保护区):
1、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立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至2010年,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各类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2、城市建设不得占用该区范围内任何用地,对在该区内的村庄或工矿用地应逐步搬迁,并作好生态恢复工作。
3、加强管理力度,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
4、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影响范围涉及 市域甚至范围更大的周边地区,故对本区影响不大的自然生态要素亦应加以维育,以期整体生态条件得以保护。
1.6.4.2 生态控制区(含控制性保护利用区):
1、在该区周围划出一定范围用地作为对区域城乡生态安全格局起重要作用的地带,并严加控制,以防可建设用地过度开发或开发范围过大而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2、加大区内建设规模和强度的控制力度,村镇建设也不宜过大过密,强调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
3、扩大绿化概念,引导基本农田保护区、林地、园地、水系与城市绿地形成一体化系统。
4、积极引导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同时配套环境保护设施,严格杜绝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企业在该区落户。
5、在控制区内,对新功能区确定和土地利用必须慎重选择。
1.6.4.3 生态协调区(即引导性开发建设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区):
1、城市发展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规划与建设强度相适应的市政环保设施,切忌出现透支环境容量的过度开发行为。
2、城市建设区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绿化、净化,实现城市建设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3、滨海地区或 水系两侧用地用于城市建设时,应加强滨水地带绿化建设,美化滨水景观,同时配套分流制污水管线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防水体污染。
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7.1 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1.7.2 保护原则与指导思想
1.7.
1.7.3 城市空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
1.7.
1.7.4 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历史风貌区保护
1.7.5 城市历史文物古迹和近代革命史迹保护规划
1.7.5
1.7.6 城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
❸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生态小镇,儿童小镇,旅游小镇,现代农业小镇规划设计要点
园区特色化,特色商业化,农业现代化,休闲园区化,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上,按以“农”促“绿”,以“旅”带“农”的融合构建新“绿色”新“业态”,新“创新模式”新“运营方式”进行规划建设。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不错,最早以农为优势进行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规划比较创新,中农富通是最早做农业规划,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是最早做美丽乡村综合体,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规划,在第五界中国县域现代农业高层会议中提出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 田园小镇规划设计案例比较多,规划站位比较高,创新好,主要在农业+小镇规划,农业公园规划,绿色经济示范带规划,美丽乡村综合体,农村三产融合,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比较多,可以参考多了解。
❹ 求一篇关于生态规划或者城乡规划的论文,中英对照的最好,只有英文也可以~只有中文的不要
关于生态规划系统科学论文
摘要:生态,规划,科学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编辑本段计划要点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现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长期计划。其目的是:通过规划,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保证人类社会生存活动不妨碍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生态规划是在人类生产、非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平衡的综合性计划。一般包括:①保证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和永续利用的计划和措施。②保护自然系统生物完整性的计划和措施,如严禁滥捕野生动物,合理采集野生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等。③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矿产、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计划和措施,以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④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计划和措施。⑤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计划和措施,以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生态规划按不同的层次分为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等;按不同的类型划分为城市生态规划和农村生态规划等。 制定生态规划,应根据本国、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生态建设性状指标包括:划分城市和乡村使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比例;划分城市内工厂、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划分乡村地区农田、园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确定人口容量、资源使用、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指标等.
❺ 什么是城乡生态规划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回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答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❻ 城乡规划类专业都有那些
城市规划专业主要含括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回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答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城市规划专业主要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
拓展资料:
城市规划专业,规划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有关行业、专项和区域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规划咨询,主要是指行业、专项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咨询服务。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按所覆盖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❼ 什么是城乡规划的统筹性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考试吧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后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力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的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休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❽ 城镇空间 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 什么时候提出
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新田园小镇。按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一体,以特色小镇为统领,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径为支撑,以农业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农业公园的规划建设,建议应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将现代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以美丽乡村的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民俗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和趋势,挖掘地域山水资源,规划设计重点亮点项目,通过具体项目建设实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模式。
农旅综合体在规划建设中,适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按照“生产、生态、文化、生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角度出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新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2、通过创建新型的农村生活方式,用现代农业与城镇发展空间充分融合,衔接,打造特色的城乡生态空间。3、按高效,充分尊重生产、生态空间的交通系统,形成对农旅综合体建设基础。4、在绿化、休闲空间、生态配套设施方面进行有效统筹对接。5、构建多元持续的在农旅综合体规划建设实施保障体系。再次: 首先,应结合农业产业基础,镇村体系,镇村职能,进行农业农村一体化规划;打造区域生态资源特色,发挥区域资源联动优势;确定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生态农业产业为支撑,公共配套设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综合性规划要点。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案例确定把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作为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构建区域绿生态核,经济发展单元。其次,生态农业规划注重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形成绿色产业体系重要一环;最后,在产业布局与城乡生态空间协调方面,突出融合共生区域一体,形成完整的城镇生态服务体系,并结合区域交通环境,产业政策,现状资源情况,在农业产业项目选择上,进行科学准确定位,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与镇、村进行相衔接统筹规划。总之,生态农业规划是构建区域城乡生态空间的基础,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的关键技术,以区域统筹,强化城镇功能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打造合理的运营路径为保障。
❾ 如何解读现代农业与村镇一体化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突回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答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村镇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农业规划专家提到现代农业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进一步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❿ 拥有乙级城乡规划资质的公司能否做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规划设计或者生态农业园设计的项目啊
一般来说可以做,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有多个相关资质,具体需看项目体量的大小。远景设计研究院新农村规划设计专家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下,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主要由其规划设计来决定。具体可从区域着手分析,重点把握农业产业性质、乡村地域和文化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农村绿色竞争力,最终实现特色新农村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