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是什么意思
⑴ 什么叫生态意义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版,也指生物权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中文名
生态
外文名
Ecological
拼音
shēngtài
词性
名词
来源
古希腊字
定义
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⑵ 企业生态寻源是什么意思
寻源
souring(寻源)就是找到资源,就是找到合格的供应商,包括符合资质的新供应商和新产品的供应商,主要应用在这几个方面:
1.为新产品找到供应商
2.由于产品生产转移而就近寻找低成本供应商
3.优化采购成本而进行全球采购
寻源基本上是一次性行为,除非是选定的供应商有问题,例如质量、交货、价格等,寻源会重新介入寻找新的供应商,大公司里可能有所区分,小公司基本上一组人员完成,由于其是一次性行为而且对产品的成本巨大,因此其角色相对战略一些,其一般是寻源经理与研发、工程部门以及采购工程师相配合来执行。
⑶ “生态文明”是什么意思
释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⑷ 生态学中的名词概念:1.非枯竭资源2.可枯竭资源的意思是什么
资源枯抄竭城市,是指袭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
2009年3月5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日前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此前,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共12个。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两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支持。2013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4 号对《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等5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其中包含“将'分两批批界定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城市'修改为'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
非枯竭资源=可再生资源
可枯竭资源=使用不当可消亡枯竭的资源
⑸ 生态学里的资源单位是什么意思
可以理解为资源类抄型或资源袭类群。
比如:
“森林生态系统内主要乔木的高度生态位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各个高度资源单位内资源利用的互补情况”
注意,“高度资源单位”,也就是将高度作为资源单位分类的标准。同理,还可以有深度、照度、生物量、植被类型等等资源单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⑹ 什么是生态资源的价值
你以血性之躯,风流在海与岸之间、紫的,潇洒在水与天之间,游人可乘小舟深入林中,高潮可以看到红树林的树冠,阴森森黑黢黢
⑺ 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什么意思
可以理解为资来源类型源或资源类群。比如:“森林生态系统内主要乔木的高度生态位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各个高度资源单位内资源利用的互补情况”注意,“高度资源单位”,也就是将高度作为资源单位分类的标准。同理,还可以有深度、照度、生物量、植被类型等等资源单位。
⑻ 什么是生态资源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
⑼ 生态文明 是什么意思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
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 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 http://ke..com/view/1206781.htm
⑽ 资源的含义
关于“资源”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公认的定义。从词义上看,中文中的“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英文里的“资源”一词为resource,它由re和source组成,前缀“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俄文里的“资源”一词为ресýрсы,也是指“财富的来源”。可见,“资源”一词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词义是很相近的。
但人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资源的概念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资源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关于广义资源的概念,历史上早有一些间接的论述,英国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指出:“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恩格斯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给资源下定义,但已经把劳动力和土地、劳动和自然界肯定为形成财富的源泉。这种论述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因此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不仅来源于自然界,而且还来源于人类社会,资源不仅包括物质的要素,也包括非物质的要素。
也有学者提出“总资源”的概念,认为“总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运行系统基本要素的总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资源。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这是一种狭义的资源的定义,仅指自然资源,而且还排除了那些目前进行开采、在经济上还不合算,但在技术上能够加以开采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以及目前无法开垦利用,但却有观赏、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功能,能作为旅游资源的沙漠、冰雪覆盖地等。
目前,在“资源”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上,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把资源当作广义的资源。认为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这一理解在资源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中被普遍运用。因为仅将资源理解为自然资源或社会经济资源难以解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很多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只有使这两大类资源实现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才能最终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2)把资源当作自然资源的代名词。美国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说:“资源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其实,他的著作所探讨的通篇都是自然资源。我国不少学者的著作,书名上标的是“资源”,而实际上论述的则是自然资源。有的权威性辞书,把“资源”条目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显然,指的也是自然资源。在许多场合下,谈论某一国家具有资源优势,或某一地区属于资源丰富地区等问题时,所指的实际上也是自然资源。
(3)把资源当作生产资源。西方经济学家赫帝(E.O.Heady)认为:资源与生产要素同义,是指使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原动力。可见,在这里所谈的“资源”实际上是生产资源。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理论,正是研究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4)把资源等同于产品,即原料。社会上通常所说的资源或自然资源,很多时候指的实际上是资源产品,即原料。
总之,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那么,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
刘治兰(2002)将自然资源概括为,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上文提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下的总称”,这里对人类的效用,也就是社会性效用,也就是说,资源一开始便与人口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人文性质的资源,更是具有直接而普遍的社会效用,比如劳动力和资金是构成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可以说是经济效用的代名词;又比如文化古迹资源,其主要效用是社会和心理,同时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经济价值。其次,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这是资源与人口必然联系的另一个侧面。阳光与空气这类事物虽然对人类具有极重要的社会效用,但人们并不视其为资源,这是因为与人类的需求相比,它们的供给是充分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或潜在的限制性,并被视为资源,比如阳光作为太阳能开发或日光被利用时就显示出相对的稀缺性。
必须注意,资源是个历史的范畴,又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内涵与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技术经济的提高而不断扩展、深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形成,为天然物产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创造了条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物质是“资财的源泉”,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概念。而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范畴也愈加扩大。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发展条件的研究始终把自然资源放在中心地位;后来,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充裕,只要有资本,就能从市场上买到劳动力和原材料,把赚钱的机器开动起来,因此,资本被视为发展的主体,“资本万能论”开始流行,虽然“能源危机”和一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增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但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又继续使资本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得以巩固。因此,这一时期,资本资源在资源的概念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城市迅速发展,人类用掠夺的方式开采自然资源,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使陆地上的自然资源承受着空前的压力,许多资源趋于枯竭,全球性“资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命运。从而,人们把人类美好的前景寄希望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些主要沿海国家中,海洋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支柱,它对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把海洋作为一个独特的资源系统归属于自然资源研究范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现代自然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不仅是指可利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部分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了能给予人类精神文明享受的自然环境部分。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部门,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保护。从而旅游资源也纳入到自然资源概念之中,并成为自然资源研究的内容。
近些年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基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导纤维、海洋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龙头的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自然资源和资本,而且越来越多地依赖人的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全球所接受,许多国家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先进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自然资源只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先进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并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资源的含义又得到了扩展,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都纳入了资源的范畴,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可以把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资源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和对于人类的相对稀缺性,而两者均依人类的需要而成立,从而构成人口与资源这一对地理学的重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