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1. 求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节。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2.能力目标:
1、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4、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5、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三、说教法:
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
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
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教学法。 四、说学法
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 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1.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而且我们在前一节课中有已经讲过生态因素以及类型,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是这里的一个难点,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用解释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直观的体现这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通过学生讨论,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老师:既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何联系。(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讲诉此处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诉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平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在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习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学会分析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学生经常会被这里面复杂的网络关系搞的混掉。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的情感,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生物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掌握难点,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8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8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4.这个模拟场景中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因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体位置关系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先迅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构特征。
四、课堂练习:
1、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 ( )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 )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的是 ( )
A.蓝藻 B.草履虫 C.蘑菇 D.蝗虫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5、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
A.水藻、鸟
B.小鱼、大鱼
C.小草、昆虫、细菌
D.水藻、虾
6、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1)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即无机环境。包括太阳能、热量、水、CO2、O2、N2、各种矿物盐类、其他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它们既是构成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同时也构成生物的无机环境。太阳能是驱动所有生态系统运转和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主要能源,为生物生长提供所必需的热量。岩石、土壤、空气和水构成了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为生物生长提供了空间。水、CO2、O2、N2、各种矿物盐类则是生物代谢的基质。
(2)生产者
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学能合成作用的细菌(自养生物)。它们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外界摄取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将能量储存起来,供自身或其他生物需要。太阳能和化学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进入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惟一的能源。
(3)消费者
消费者由动物组成,它们只能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能量。消费者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草食动物也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直接从中获取能量。肉食动物也称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或相互为食。杂食动物也称兼食性动物,既吃植物又食动物。
(4)分解者
分解者也称还原者,是分解动植物残体的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它们靠分解生态系统中产生的废物和死亡机体中获取能量,把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释放回环境中去,供植物再使用,故称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2.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时具有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的生态系统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可运转系统。
形态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内外配置、质地与色彩。如绿色植物的垂向分层,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外貌整齐,而热带雨林冠层参差不齐。即使在地面以下,也有分层现象,如植物根系在不同深度上的配置,构成地下根系结构的分布特征。
营养结构是一种以营养为纽带将生物和非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链状结构。虽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多变,但生态系统中进行的物质循环则是永恒不变的。
链状的营养结构也可理解为食物链。食物链是指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自然界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例如,碎屑食物链,是以高等植物的枯枝败叶为基础的,它们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再为多种动物所食,构成方式如下:枯枝落叶→分解者或碎屑→食碎屑动物→小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一般来说,食物链环节不会多于5个,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时,营养不断地在减少。
3. 求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说课稿谢谢。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这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7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结构》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1节。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这一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一个伏笔。
二 说学情
知识: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学生群落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 基础上近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已有知 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通过创设 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能力与思维:学生已经认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 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 清楚,但学生对捕食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食物链的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②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资料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如何突破)
1、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对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理解,并利用推理的方式归纳其知识网络。
2、通过图解和习题当堂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与关系。
教学重点:
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②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③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如何突破)通过图例分析和游戏模拟理清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的关系。并通过课堂练习,分析判断某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相应地位。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法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观察、 推理图解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以大量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与关系。
学法
本节课以发现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联系实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应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由请位同学描述幻灯片上的一幅图片,引出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在摄影师眼里他们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色,那你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下课前我要请同学们讲讲你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提问设下悬念,并使同学有紧迫感,下课前老师要提问的,所以会更认真的参加学习。
2、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3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回答下面问题:
①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问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②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③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启发点拨,重难释疑(10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是这里的一个难点,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讲解,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②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③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④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合作探究,应用拓展 (5分钟)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联系的。
实验设计:
选 6 位同学上来扮演6 种生物。
首先明确哪位同学具体扮演哪种生物,然后明确各自的食物有哪些。游戏开始,各自找食物并排成一排,由捕食的关系组成各种食物链。
问:这个模拟场景中各种生物处于第几营养级,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关系。
5、归纳小结,当堂演练(10分钟)
1、 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 ( )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 的错误描述是 ( )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的是 ( )
A.蓝藻 B.草履虫 C.蘑菇 D.蝗虫
4、从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5、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
A.水藻、鸟 B.小鱼、大鱼 C.小草、昆虫、细菌 D.水藻、虾
6、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设计意图)进行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与练习,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布置作业,加深理解(2分钟)
六 板书设计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1)要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两者要有联系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
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4.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分两类: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其中成分又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几类。缺一不可,所以都要写上。
5.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态结构,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时间变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等。形态结构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气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费者、分解者的形态结构。其二为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6. 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组来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源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6)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扩展阅读
基本结构:
1、时间结构。生态系统随时间的变动结构也发生变化。一般有3个时间长度量,一是长时间度量,以生态系统进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中等时间度量,以群落演替为主要内容;三是短时间度量。
2、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3、分类。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