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坑水库
A.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附近有没有水库
惠州水资源丰富,大大小小水库20多处,这也是我们钓鱼人的福气,现列举部分供大家参考:01 角洞水库-惠城区汝湖;02 观洞水库-惠阳市潼湖;03黄沙水库-仲恺区惠环;04 鸡心石水库-惠阳区秋长;05沙田水库-惠阳区沙田;06大坑水库-惠阳市永湖;07风田水库-大亚湾澳头;08招元水库-惠州城区矮陂;09 伯公坳水库惠阳区芦洲;10白盆珠水库-惠东县白盆珠;11 花树下水库-惠东县梁化; 12黄坑水库-惠东县铁涌;13显岗水库-博罗县湖;14联和水库-博罗县福田;15水东陂水库博罗县公庄;16 黄山洞水库-博罗县石坝;17下宝溪水库-博罗县杨村;18 梅树下水库-博罗县柏塘;19 庙滩水库-博罗县仍图;19稿树下水库博罗县罗阳;20天堂山水库-龙门县天堂山;21 白沙河水库-龙门县王坪;22七星墩水库-龙门县南昆山;23红花湖水库-惠城区龙丰;24鸡笼坑水库-惠城区三栋;25莲塘布水库-惠城区三栋........
B. 这几天哪里可以赶集
你这个问题问抄的太笼统了袭,大家都不知道你住在哪里,回答问题的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别人说他那里可以赶集,你也去不了啊。
C. 韩江水系及其流域概况
韩江是广东省东部大河,发源于紫金七星岽,沿莲花山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汇五华水于河口,至兴宁水口称琴江;琴江于兴宁水口汇宁江入梅县畲坑境内称梅江;梅江汇程江河于梅城,石窟河于丙村,松源河于松口,之后折向南流入大埔县境至三河坝,属韩江上游。梅江在三河坝接纳自福建而来的汀江和梅潭河后称韩江,韩江流往大埔县南部的高陂和丰顺县东北部再入潮州市潮安、汕头市澄海注入南海(图12.1)。
韩江水系在梅州市境内干流河长343km,比降0.39‰,集雨面积14691km2。因此,梅州市大部分面积属韩江中上游流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2.7%)。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岭谷众多,串珠状盆地明显,降雨充沛,因而形成以梅江为主干流的梳子状水系。流域内河道的主要特点是:盆地的河床坡降小,洪峰流量大,沿河两岸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工农业生产主要基地;山区河流河床坡降陡,天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发展小水电的有利条件,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淤积了下游水库和河床,易造成洪泛,还影响航运和水利水电工程效益。
图12.1 梅州市主要河流分布图
除此之外,梅州市境内仍有1153km2面积分别属于榕江和东江流域(表12.1)。
表12.1 梅州市水资源量(河川径流)统计表
续表
D.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畲坑镇彰坑村有一位叫刘法娣的女士吗
各色人工霆发够明天给人家会对人体
E. 宁江的流域概况
发源地属闽赣边境武夷山系,阳天嶂为最高峰。从罗浮区北部的阳天嶂发脉向东南至罗岗东北面的狐子嶂,分东西两列山系。由东至东南为铁山嶂山系,沿兴宁与寻乌、平远、梅州市梅县区边境至水口梅江北岸,长约80余公里;由东北至西南为南山嶂山系,沿兴宁与龙川、五华边境伸展至水口西北部,长约70公里。
上中游属宁江两翼平原之外侧及其上游罗岗河的河(溪)谷地域,间有台地,以砂页岩台地、红色岩系台地、花岗岩台地为主。红色岩系台地,大面积分布于兴宁盆地内,界于阶地与丘陵之间,沿盆地边缘绵亘,呈波浪形起伏的浑圆丘状为主,海拔250米以下,相对高差25至50米,地形坡度10至15度。砂页岩台地,主要见于河谷和盆地内,由于地层经过褶皱和断裂影响,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垅岗状排列。花岗岩台地主要见于花岗岩出露地区,多呈平缓的波浪状形态,一般风化层较厚,易开垦。
下游属平原阶地,地面平坦,起伏舒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分布于合水以南沿宁江、梅江两岸,包括兴城镇、宁中、宁新、龙田、叶塘、新陂、福兴、永和、坜陂、刁坊、坭跛、新圩、水口、下堡等全部或部分乡村,约3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由于受东西两大断裂控制,造成断陷盆地,湖盆堆积和第四纪河流侵蚀作用而成的冲积洪积平原(俗称宁江平原),其东半部是中生代末期以来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粉沙质泥岩等碎屑岩类沉积物;而西半部为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岩类沉积物。在上述地段沿宁江两岸数百米至千米处均为洪积、冲积堆积区域,一般高出河床1至数米。地表土地肥沃,土层较厚,而在宁江河主要支流如黄陂河、罗岗河等河谷中均可见河谷平原,冲积物厚度不大,多小于15米,易自然灌溉,属县内主要农作物高产区。 黄陂镇,地处县北部。东邻龙北,西连罗岗,南靠岗背,北接黄槐。1949年6月,成立黄陂区人民民主政府。1957年称黄陂乡。1958年9月,成立黄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岗背公社,1978年又分出黄槐公社。1983年改称区后,辖粒坑、龙溪、陶古、陶塘、径口、大联、翁公、中心、甘砖9个乡。区址黄陂圩,距县城36公里。全区面积73.26平方公里。黄陂圩原名中洞圩,在禾村三圳溪。明朝为全县十二圩场之一。后因洪水冲毁,迁至现址,更名黄陂圩。到清雍正年间,发展成3条街道的小圩镇。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梅州市梅县区梅西镇、平远石正和兴宁市北部乡镇均有人到此交易,为兴宁市较大圩场之一。解放后,圩场规模有所扩大,赴圩人数常有8000至1万人。全区四面环山,中间为狭长盆地。陶塘、陶古、中心、径口、甘砖、禾村等乡,有数千亩联片耕地,称为“黄陂小平原”。70年代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黄驶河道裁弯取直,加筑堤围;调整排灌系统、平整耕地,建成稳产高产农田。1985年水稻9879亩,年总产稻谷7205吨,年亩产816公斤,是兴宁市水稻高产区之一。生姜是传统土特产,主要产地为龙溪、陶塘、翁公、粒坑、大联等地。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以挖煤、烧石灰、制水泥、炼铁和运输业为主,带动其他副业。1982年4月,出席煤炭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煤炭战线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大会。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856千瓦。至1985年已办县属电站1个,装机容量1880千瓦。
罗岗镇,位于兴宁市北部。东接黄陂、黄槐,西邻龙川县,南连大坪、坪洋,北靠罗浮。面积155.9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东北面有大望山、虎子嶂、马子嶂、东瓜嶂,西北有黄毛嶂、龙母嶂等。1949年6月,成立罗岗区人民民主政府。1951年5月并入浮岗区。10月,从浮岗分出设罗岗区。1957年分设罗东、罗西两乡。1958年9月,两乡合并成立罗岗人民公社。1978年分设罗岗、下岚、官庄三个公社。1983年三社合并成立罗岗区,辖白水、蕉坑、蕉一、元潘、德丰、罗中、罗东、联兴、官庄、澄清、溪美、溪联、五福、霞岚、红旗、徐溪、福胜17个乡。区址罗岗圩,距县城40公里。毛竹产量居全县之首,油茶仅次于罗浮,居全县第二。办有溪尾、古坑、棚板桥、白水、霞岚、红旗等7个林场。罗岗圩始建于明朝,是仅次于龙田、坭陂的第三大圩场,上市产品多是木薯、木炭等山货土产。农历二、五、八日为圩期,赴圩者常有1万多人。罗岗煤矿从蚊帐顶起,绵延于霞岚、坪洋、福胜、联兴、官庄一带,蕴藏量1710万吨。
大坪镇。位于兴宁市西北部。东邻坪洋、合水,南连叶塘、叶南,西接龙川,北靠罗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155.08平方公里。1949年6月,成立大坪区人民民主政府。1957年。分设大坪、坪南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大坪公社。1978年3月,大坪公社分为大坪、吴田、兰亭3个公社。1983年10月,三社合为大坪区,辖小碰、吴田、岭河、布骆、屏汉、白云、祠堂、坪中、鸽池、咨洞、黄坑、大福、河岭、上大塘、下大塘、陶坑、将军塘、兰亭、朱坑19个乡。1985年有9268户,47366人。区址大坪圩,距县城29公里。大坪圩,建于明朝初年。原有店铺矮小,街道狭窄,解放后经扩建、新建,圩场规模扩大。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赴圩人数常有五六千人。上市农副产品较大宗的有稻谷、大米、木薯、豆类、牲畜、果品、原木、竹及竹木制品等。本区荒山多,历来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经30多年来的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治田,水土流失有所控制,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木薯是主要农作物之一,生产木薯干片为全县之冠。紫胶生产也发展较快,是县紫胶生产基地之一。
合水镇,位于兴宁市中部。黄陂河、罗岗河汇合于此,故名合水。南与龙田相邻,西接叶塘,西北毗大坪,北与坪洋、岗背为界,东与龙北相连。1958年9月从龙田划出。建立合水公社。1983年10月改为合水区,辖溪唇、富和、五联、双溪、乐群5个乡和合水农场8个管理区。1985年有3373户,17588人,其中农场4766人。区址合水水库主坝东,距县城13公里。合水水库居于区中心地带,库区18958亩,其中水域占地1万余亩,最大库容量1.1亿立方米。合水农场是兴宁市水果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是蕉柑,次为温州蜜柑、茶枝柑、椪柑、年桔、化州桔等。橙有雪橙、甜橙、五月红夏橙。品种齐全,早、中、迟熟俱备,产品远销梅州、广州、深圳、香港等地。1961年兴合铁路通车,1970年兴建梅隆铁路,铁路局和中心站设在合水。公路四通八达。区内各乡和管理区都有机耕道相通,除五管区外,均可通汽车。四、五、六管理区有机动船4艘往来。合水是兴宁市的旅游胜地,有花塔、湖心亭、八角亭、革命烈士纪念碑。有山有水,有鱼有果,风光旖旎。1985年成立合水旅游服务公司,增添旅游设施,新建三层楼房为招待所,内设120张床位和音乐茶座、舞厅、电子游戏等。还有花艇、麻雀艇、水上飞机各一艘,飞船二艘,鹅船、水上脚踏船10艘。乘座飞船可览湖光山色,登花塔可眺望锦绣河山。在旅游高峰季节,一天游客多至数千人。
龙田镇,位于兴宁市中部。东与石马、宁塘相连,南与宁中接壤,西与叶塘为邻,北连合水、龙北。面积42.44平方公里。1951年从龙石区分出,设龙田区。1958年9月成立龙田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龙田区,辖金星、凉伞、龙盘、曲塘、坪埂、鸳塘、环陂、居公桥、五一、蓼塘、丽溪、碧园、羊岭、高陂、水陂、石壁16个乡。区址龙田圩,距县城9公里。兴平公路和梅隆铁路兴合支线从龙田圩经过,纵贯本区南北,连结赣南、平远和兴宁北部地区。龙石公路东通石马、梅州市梅县区、宁江河龙田段有3座大桥,与叶塘、新陂相通。交通方便,是兴宁北半县较大的商品集散地。明朝初年建立龙田圩,是仅次于县城的大镇(兴宁市向有“头龙田,二坭陂”之说)。民国时期,集市交易以大米、杂粮、果品、蔬菜、生猪、竹器、石灰、煤炭为大宗,其中大米(有来自赣南、龙川)交易额每圩多至500余石(每石约100公斤)。解放后,扩宽街道,陆续兴建农贸交易市亭。农历二、五、八日为圩期,赴圩人数常有1万至1.5万人。本区属丘陵平原相交地带,以农业为主。特产龙眼,已有600多年栽培历史。盘石、五一、蓼塘仍有300多年的老树。为兴宁市元肉(俗称龙眼干)产地。木制品颇负盛名,圆、方两类产品俱全。圆匠以环陂乡烟墩窝为主,家家娴熟此艺,主产水桶、尿桶、尿杓、猪盆、鸡盆、脚盆、脸盆、锅盖等;方匠主产床、桌、凳、柜、橱等农家具。许康裕家私店精制家具,擅长雕刻装饰,“许家师傅”闻名全县。
兴城镇,位于县境西南,宁江河畔,兴宁盆地中央。东与宁新区接壤,西与福兴、新陂两区相连,北与宁中区毗邻。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为历代县治所在地。城墙初为土垣,后改为砖城。最后一次重修在清朝末年。现大部分墙基仍在,上面兴建厂房和住宅。除南门(迎薰门)仍保留完整外,东、西两城门均已拆除,北门则仅存内门。原城区范围不大,改筑砖城后,城围长626丈,城内面积0.98平方公里。兴城镇向以商业繁荣著称。早在明末清初已成为潮盐转销地。抗日战争期间为粤东重镇。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1979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内外贸易活跃,成为粤东一大商品集散地。民国18年(1929年)以前,兴城由县政府直接管理。民国20年开始设立附城镇公所,负责管理城镇行政事务和社会治安。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附城区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10月,改称城镇人民政府。1957年更名为城镇人民委员会。1959年6月,成立城镇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复称城镇人民政府。兴城镇是兴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县衙、民国县政府设于此。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38年5月,曾是广东省第六(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解放后,县党政机关及其所属部、委、办、局等办事机构均设于兴城镇。
坭陂镇,地处兴宁市中南部。北连坜陂,西接刁坊,南邻五华县,东靠新圩区。宁江从西北向东南纵贯。面积76.71平方公里。1949年5月设坭陂区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与刁坊区合并,称陂坊区。1951年从陂坊区分出,设坭跛区。1957年称坭陂乡。1958年成立坭陂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坭陂区,辖笃陂、新民、大新、汤一、汤二、将军、东山、理中、宣明、文东、柑子、官跛、合湖、湖柏、河心、黄垌、王村、角塘18个乡。区址坭陂圩,距县城15公里。坭陂圩是兴宁市较大圩镇之一。明清时期先后建有文昌祠、尊经阁、玄帝宫、财神庙、八角亭等。解放后,街区面积扩大,现有大小街道12条,即河唇街、咸鱼街、宫前街、宫门口、布行街、朝阳街、米行街、大兴街、福旺街、猪牛行、三鸟行、笠麻行等。1982年后扩建市亭21栋和新建农民街1条。农历三、六、九为圩期,赴圩的主要来自县南各区乡及五华、梅州市梅县区等地群众,常有1万余人。1985年集市成交额846万元。解放后,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耕地面积扩大。1985年,耕地27721亩,种植水稻23861亩,年总产稻谷2.03万吨,年亩产859公斤,是本水稻高产区。坭陂猪属华北型大耳猪,具有早熟、适应性强、生长快、产仔多、母性好等特点。1976年评为广东省地方良种猪。织布是本区的传统工副业。解放前,多数农户都有织布机,有布乡之称。主要生产“三丈白”、“九六”和“加阔”布等,经染、浆、碾后销往江西、福建等省。解放后仅有少数集体厂生产,产量大为减少。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较多。华侨、港澳台胞向来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1978年以来他们共捐资人民币400万元、港币450万元,计修筑水泥乡道2540米,修建中、小学校舍10多间。
新圩镇,位于兴宁市南部宁江下游。东邻梅州市梅县区畲坑,北连永和、径南,西靠坭陂,南接水口和五华县边境。东部为山丘地带,西部是宁江平原,宁江和官汕公路穿行其中。区址新圩,距县城21公里。面积117.79平方公里,耕地24058亩,其中水田18974亩,旱地5084亩。1985年有7302户,37015人。1950年建立新圩区人民民主政府。1958年成立新圩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新圩区,辖新北、新里、崇上、石崖、船添、蓝布、虎洞、大村、民新、茶新、曹田、双头、观丰、在塘、蓝二15个乡。区内涝洪灾害严重。早年水稻年亩产仅二三百公斤。后经宁江、观丰、新丰、大村等河道的整治,以及在宁江和西沟等处兴建机电排灌站,农业生产才比较稳定发展。传统手工业主要有陶器业和爆竹业。陶器生产有200多年历史,始于船添乡,后扩及新北、蓝布等乡。爆竹业约有80多年历史,始于大村乡,后扩及茶星、曹田、民新等乡。
水口镇,地处兴宁市南部。因宁江在此汇入梅江,故名水口。东邻下堡和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西连五华县油田、大坝,南靠宋声,北接新圩,西北与坭陂接壤。1949年6月,成立水口区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4月,水口、新圩合并为水新区。翌年7月,丰顺县所辖坪畲、叶华两地划入本区。同年10月复设水口区。1957年水口区分设水口和水西两乡。翌年9月又合并为水口人民公社。1962年,水口公社划分为水口、宋声、下堡3个公社。1978年3月又从水口公社分设水西公社。1983年,并水西为水口区,辖井下、井联、光华、洋槐、盐新、水洋、小丰、彭洞、益华、大坑、邹洞、荷树、达新、英勤、水东15个乡。1985年有7405户,35935人。区址水口镇,距县城30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全区遍布丘陵,丘陵之间是小盆地和河谷地带。明朝开设水口圩,曾在此设水口巡检司,是兴宁南部一大集市。民国时期,船只来往频繁,许多货物经水口转运。解放后,圩场扩大,农历一、四、七为圩期,有兴宁、五华、梅州市梅县区、丰顺等4个县区的群众来此贸易,上市货物繁多,品种齐全。赴圩群众常有5000至8000人。1985年集市成交额453万元。水口镇在官汕公路线上,1960年水口大桥建成后,结束了南北交通靠渡船的历史。水上运输发达,建国后成立水口水运公司,有机轮船通五华水寨、梅州、潮州、汕头等地。汽车客运不仅可通邻近各县城,且可直达广州、汕头、深圳。解放前水旱灾害频繁,水稻年亩产仅三四百公斤。解放后,粮食生产由低产地区变为中高产地区。水口特产英勤沙梨,有100多年种植历史,皮薄果大,果味酸甜适口,果肉嫩脆多汁,单株最高产量达500多公斤,每株平均200多公斤。1964年,种植面积2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