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强化生态保护

强化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 2021-02-02 22:30:00

『壹』 如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同农业文明一样,被扬弃也是其必然的“归宿”。因为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政治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生态文明?怎么样去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怎么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一、生态文明是一场关乎人类存亡的变革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方面变革,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管什么样的文明形态,都由三个层面的“同心圆”构成: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的构建也离不开这三个层面。

生态文明理念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子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因此,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性与生态性的全面统一。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动力,推崇物质享乐主义,最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

生态文明制度层面: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层面,生态文明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要求,发展中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体系,规范人类的社会活动,实现传统市场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核心是通过强化生态文化教育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而在工业文明3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将生态理念纳入制度考虑,漠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将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准则;把无限扩张的市场和计划建立在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虚幻泡沫基础之上。

生态文明物质层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物质层面,生态文明倡导有节制地积累物质财富,选择一种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毁自然环境的健全发展,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在生产方式上,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在生活方式上,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而工业文明以不计环境代价的方法掠夺式地发展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高污染,将生态环境变成了“资源库”和“垃圾场”,导致自然生态的急剧恶化。其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线型过程。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几大古文明的衰亡到工业文明的困境,从现实的发展需要到未来全人类的安全,生态文明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古文明衰落的启迪: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距今大约8000年前,人类迈入了农业文明时代。随着农耕作业的发展,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也不断加剧,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古文明衰落和变故的例子屡见不鲜:

尼罗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断地砍伐森林、过度垦荒和放牧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终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发展之本;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也是由于土地的恶化和人口的增加,导致“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最终走向了灭亡;过度开发造成的土地盐碱化,使伟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没落;同样,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的急剧衰亡,也归咎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这些古文明的衰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应该反思长久以来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不和谐关系,重新进行理性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人类文明同生态环境之间是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才能使人类文明之花常开不衰。

工业文明深刻的教训:生态文明是根除“顽疾”的“良药”

西方工业文明困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描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令全球震惊的观点:“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像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正如美国环境政治学创始人之一、旧金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约埃尔·卡西奥拉博士所说:“整个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秩序都建立在对经济增长无限追求的基础上,但是,无限追求经济增长的后果却是非常危险的。从生态学角度来讲,无限制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其短期内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长期来讲对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非人类都会是非常致命的。”

工业文明的本质是资源型经济,其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投入。而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续地破坏生态系统,最终会导致总崩溃。

工业文明在为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付出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的同时,也在逐步走向灭亡。

工业文明的教训告诉我们,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只发展经济不顾生态环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根除工业文明的“顽疾”,让全人类走向“健康”。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是工业化“救赎”之道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老路。虽然,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污染造成的水危机步步紧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气污染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频频登场……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化已经给全球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我们正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现实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又必须超越传统工业化。

让我们更加尴尬的是,环境污染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并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投入的需求还在不断加大,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有限性注定延续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举步维艰,路越走越狭窄。

生态文明的实践将缓和目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工业化与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工业化的“救赎”之道。

全球生态安全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之本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现代社会如同置身于朝四方疾驰狂奔的不可驾驭的力量之中,这种力量必然将现代社会带入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大量新型风险之中,这其中包括生态破坏和灾难。事实上,这种灾难正在不断逼近:核辐射和核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每一种都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仅仅其中之一的全球气候变化便足以让人们惴惴不安。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其受关注程度和热闹纷争场景足以说明,关系到全球生态安全的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生态危机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人类只有以平等的心态调整同自然的关系,才能摆脱巨大生态风险,远离灭顶之灾。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人类未来发展之本。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径和发展方略

虽然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无论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是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超越长久以来主导人类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先行者。今天,我们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顺利跨越工业文明,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让生态文明光芒照亮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党的第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总结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现已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全党、全民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有很大进展,出现了新气象。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要建立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观。虽然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生存、繁衍和发展,都要从自然中汲取“养料”。人类必须抛弃工业文明时代的“主观价值论”,进而选择将自己纳入到自然秩序中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融洽相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第一,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确运用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并且提醒,“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第二,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竭泽而渔”的传统增长观念。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在价值层面高度契合。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摒弃轻视生态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权衡利弊,确保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共存共荣;树立科学发展观,还要改变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革除不计生态后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学。不是把自然看做是被人类随意剥削和利用的对象,而是把它看做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

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

制度是文明的产物,标志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态文化、法律和经济制度,才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社会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态优先”的原则,纳入各项制度建设中,通过“生态优先”的各种制度设计,合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和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下的社会制度,应当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按照公平原则平等地分配自然资源和环境责任,以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

第一,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通过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化为社会行为,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斗争;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落实生态保护法治。制订与修改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强化监督与检查,确保其贯彻落实。通过法治建设调动社会各界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社会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自觉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境执法人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采取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激励政府、企业、民众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各级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行政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特别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超越传统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生态物质文明的关键。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革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那么,我们怎么实现这种转变呢?

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增长、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不同,循环经济则是通过“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和资源的不断循环使用,来带动经济的效益型增长,以消除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力求达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终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对资源的利用表现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经济特征是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是走低碳经济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虽然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和衡量指标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低碳经济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将引领我们超越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结构洁净化、合理化,因而是我们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艺技术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创新两个方面同时并进,力求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新的起色。

三是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社会理念的实践基础,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小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产出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源,这与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完全一致。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清洁生产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每一种新近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也有承续。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和发展方式,我们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革除和改造。我们要终结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模式,而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不会终结的。

『贰』 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加强意义

1、目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方法

(1)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2)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3)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4)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3、意义

(1)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3)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只有如此,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水净的美好家园。

(4)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提到全局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强化生态保护扩展阅读

重要地位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

重大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2015年9月11日新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眼于理念方向,着力于基础性框架,明确提出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必将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牢制度桩基,夯实体制基础。

严峻形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

思想理念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 。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

政策方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途径方式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叁』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有哪些举措

首先,是要控制公共卫生的风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规范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即人类需要重新反思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不能再随意逾越与生态系统的界限。目前,全球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打击非法贸易,但这项工作面临诸多困难,非法贸易的背后也有着复杂的贸易链条。因此,全面禁止非法动物交易的一个关键就是减少消费,教育消费者不要去滥食,从源头上控制需求,这也是《决定》关注的一个重点。《决定》中将滥食定义为“陋习”。因此,在打击相关违法贸易的同时,重视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也同样重要,只有革除这种陋习,才能从源头上切断非法贸易链条。 换热器除垢清洗找哪家?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滥食的危害,逐渐形成公众意见,对非法贸易产生了一定社会压力,这是好的现象。因此,持续教育非常重要,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消费者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消费观念,构建健康生活习惯和文明理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文来自:中国水网

『肆』 如何加强生态保护

环境保护如果只注重污染防治,而忽视生态保护,很难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对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衡量,将不再局限于“水、气、声、渣”,而是要综合考虑污染和生态的各项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这一区域的综合环境质量。因此,科学地认识流域、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树立大环境保护观念,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总体推进,才能确保流域、区域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也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基础。生态保护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维护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伍』 如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陆』 为什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通过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稳定的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环境问题从根源上来看,是发展不当导致的。它和经济发展是一起的,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污染。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讲,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中: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第三,通过开展环保活动能够带动技术进步,更好的利用资本。第四,优秀的生态品质已然成为当前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凝聚性,带动经济发展。
2、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将环境保护好了才能够保护好人类。通过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安全,能够保证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吸入的气体安全,吃进去的食品安全。一旦水源或是大气等被污染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比如最近几年多发的癌症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分析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可知,像是之前非常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等许多的案例都能够告诉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此时人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了,人们更加关注的身心健康,关注的是生态健康,对于环境品质的规定越来越严苛。提升生活的品质,增加人的寿命,就成为了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
3、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国家仅仅的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将赶上了西方国家通过百年发展得来的成就,这种发展速度非常让世界震惊。不过,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成就的获取其实是以快速消耗资源以及危害环境而得到的。它是在透支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虽然只生产了全球产值的百分之四,不过使用的能源却非常多。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非常的不节约。历史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干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它们的存在严重地危及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柒』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全球3%的水资源支持了80亿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匀。未来,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将愈来愈严重。面对水——我们曾经说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没有几代“烟”的功夫,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水污染的严重性也随之达到了人民未成预料的地步;环境问题彰显出对未来生存——子孙后代的环境被我们这一代人所掠夺式的破坏,我们将要面临的、已经面临的思考;很快,曾经所讲的话,也神话般地破灭了,后人将抨击指罪。
2010年,我们所看到的,不下雨就干旱,一下雨就水灾;我们缩手无策,敢与天公试比高?谁能!我们正在接受老天的惩罚。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们50年就破坏了,后患无穷。
大跃进,深翻使得土地没有了生长力,三年自然灾害失去了粮食;高速经济发展,污染了环境,失去了清洁的水资源;人们有钱了,将失去了更多......。
人们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蓝藻的爆发,富人的罪过、贫民的遭殃,钱堆起来了,......大家都喝矿泉水。我们小时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环境保护,污水治理,人类为钱所破坏的,还是要花钱去把它解决好。
“淡水资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长,以及对更多更清洁水的消费需求的增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干旱贫瘠地区的扩大化。
2010年,我们看到了:有了山,水没了;有了水,山没了;有山有水,山和水都没了,变成泥石流了;有了泥石流,人没了!一切都是资源破坏,掠夺资源造成的。
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捌』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明确要求,为此,矿业界倡导发展绿色矿业,这是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矿发展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 “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 “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及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方针,实行矿山建设与环保设施同设计、同施工、同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实行矿山环评报告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以及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增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提高保护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新建小矿,必然严格执行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矿山,实行 “环保一票否决制”。禁止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活动,禁止土法冶炼金矿、硫矿、铅锌矿、钡矿、汞矿及土焦,禁止新建含硫大于3% 的煤矿,限制改造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在水库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支流新建污染水源的选矿厂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废石场、尾矿库必须正确选址,防止尾矿水的污染和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出风井应按安全规程选建在居民区下风向并保持规定距离。

『玖』 强化保护大自然的观念,切实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称为利富荣环的公众要工作。

善待大自抄然,尊重其他生命袭就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真正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珍稀动物.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 制定法律属于立法部门的职责.故选C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