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熊猫爱生态
❶ 熊猫的生长环境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 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推荐于 2017-12-16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办公-京东文具耗材,品质学习,优质办公,欢乐无限
关注分数计算器的人也在看
办公,「京东文具耗材」精致耐用,简约时尚,专注细节,舒适耐用,实用之选!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2020年大熊猫基地地址_我刚从四川回来
达人分享刚从四川回来,整理了大熊猫基地地址,分享下我的旅程,这样安排比较合理
中山市明华旅行社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大熊猫基地_自由行景点大全附图-攻略
大熊猫基地,刚从四川旅游回来,新鲜出炉的四川旅游攻略,大熊猫基地?哪些地方好玩?游玩路线怎么安排?旅游需要注意什么,报价详情表介绍...
572020-06-06
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生活习性
外形特征: 1、大熊猫的手掌: 大熊猫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伪拇指,这有助于灵巧而紧紧地抓住竹子。 2、大熊猫的牙齿: 当大熊猫慢慢长到7月龄时就开始换牙齿,它的臼齿大小约是我们的七倍,具有宽阔表面,强而有力的颌骨及坚固的牙齿,有助压碎磨碾竹子 生活习性: 竹子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约占食物总量的99%,每天约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仅17%。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内,大熊猫主食竹类达9属40余种。在圈养条件下,为保证大熊猫的营养需求,还会为其提供适量的精饲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猫偶尔还会捕食竹鼠一类的小动物。 生长环境: 大熊猫生存于高山峡谷地带,每年的二三月,由于气候寒冷,积雪深厚,食物短缺,大熊猫需要下至低海拔地区觅食,导致年老体弱大熊猫发病率增高,所以二三月是大熊猫生病死亡率最高的季节。 (1)爱熊猫爱生态扩展阅读 繁殖方式 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于多雄争配制。 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4岁左右,雄性大熊猫6岁左右进入性成熟,野外大熊猫性成熟稍晚。大熊猫除发情配种季节外,其他时候一般是单独生活,各有其活动的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
134 浏览25052020-05-21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大熊猫是喜湿性动物,气候温润潮湿,通常湿度在80%以上,他们活动多在一些河谷洼地等缓坡地形,温度在20°左右。这些地方的土质肥沃,森林繁茂,最爱吃的当然是竹子。 02 大熊猫不害怕寒冷,也不会冬眠,哪怕气温只有几度或者零下几度,他们也爱在被积雪压住的竹林中生活,他们喜欢潮湿的地方,所以爱在阴湿天地里生活。 03 其实大熊猫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觉,但是他们的食量相当大,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吃,剩下的时间就是在休息。而他们休息的姿势也是很多很可爱,这也是这么多人喜爱的原因。 04 大熊猫因为身体胖嘟嘟和走路慢吞吞的样子是其可爱的特点,也是因为在大熊猫的生活环境里有足够的食物,没有天敌,他们是没有必要行动那么快,又爱吃又不运动当然会胖嘟嘟啊。
250 浏览13182020-05-23
大熊猫生活环境的特点
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习性 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1)爱熊猫爱生态扩展阅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导的团队与西华师范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保山博物馆、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了历史上和现生大熊猫的食性及其生活环境特征。 通过测定现生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动物骨骼中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确定了现生大熊猫在其目前栖息地中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 结果表明,食肉、食草动物和大熊猫明显处于不同的三个生态位,大熊猫的最低(δ15N=-0.3‰),这极有可能是由于现生大熊猫专食竹子造成的。 在云南的两个全新世中期遗址(塘子沟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动物及大熊猫的哺乳动物骨骼,这给测定历史时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提供了机会。 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出土骨骼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得到两个明显分开的生态位——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大熊猫。生活在云南(5000-8000BP)的大熊猫与当时的食草动物处于同一个营养生态位,其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4.2‰)与现生大熊猫(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食物的变化;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线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以同样的方法测定了来自云南两个遗址附近区域的现生哺乳动物样品,结果表明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其稳定同位素值与全新世中期的样品都没有差异,这表明了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基线并无变化。 因此,大熊猫在当时的食性很可能并不是专食竹子。此后,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全国七个不同化石点的大熊猫骨骼样品,结果发现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值与现生大熊猫的差异显著,且变异系数较大,这预示着大熊猫食性的复杂。 通过SIBER模型模拟历史时期和现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宽度大小,发现大熊猫在历史时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是现生的接近3倍,并有部分重合。这充分说明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除了以竹子为食以外,还食用大量其它种类的植物,其专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还未形成。 由于埋藏条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长时期的样品无法得到有效数据。 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强抗降解能力的牙齿样品,测定其中牙釉质部分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大熊猫(包括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等)生活在什么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现在),都是以C3植物为食。 不同的是历史上大熊猫的碳同位素值变异系数更大,表明其食性较现生更为多样,而不仅仅是现生所食用的这些竹子。 同时,氧同位素的结果通常作为反映古气候环境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环境越冷干,越小则表明越湿热。 该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在历史上的栖息地比现今的生活环境复杂得多,其既能适应相对较干旱寒冷的气候,也能在温暖湿润多水的环境中生存,比如云南全新世中期的两个化石点据文献说明其当时应是亚热带森林地带。 通过模型计算比较历史时期与现生大熊猫同位素生境生态位宽度大小,两者相差悬殊,历史时期的是现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现生大熊猫的椭圆完全被历史时期的覆盖。 这与考古研究中,大熊猫化石出土地点的分布区特点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岛。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不仅生活在包含当前所栖息的高山森林地带,也栖息在一些亚热带森林、森林边缘,即森林与开阔地的结合处、甚至森林的开阔地,只是在演化历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才逐渐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的现生分布区。 由以上结果,该研究作者推测大熊猫食性的转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肉食(或杂食)到植食的转变以及从植食到专食的转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距今两百万年左右大熊猫就已经特化为专食竹子了。然而,该文章的发现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稳定同位素证据显示大熊猫从植食到专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还未发生。同样地,大熊猫历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栖息于各类环境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大熊猫食性演化及栖息地退缩研究取得进展
399 浏览86802019-03-07
熊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大熊猫(25张)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尔食用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要到泉水或溪流去饮水。
1224 浏览131332017-12-16
熊猫对生活环境有哪些要求?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的场所。
❷ 中国一直努力保护大熊猫的意义何在
大熊猫到如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国家保护动物了,他还是国家的政治工具,比如说内,中国与那个国家容交好了,有了经济关系,但是怎么才能让两国的人民清楚的感觉到两个是有好的关系的呢?送只熊猫。同时熊猫也是外国人民认识中国的桥梁,人们在动物园看到熊猫,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中国的,而且因为熊猫可爱,提到可爱的动物,也自然会联想到中国,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中国的逼格。
❸ 你喜欢熊猫吗具体说一下为什么喜欢
喜欢 大熊猫一直被称为中国的“友好大使”,积极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熊猫一直是个政治工具。据报道,从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国三个朝代一共向国外赠送了约40只大熊猫。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则天赠送给日本 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1936年至1945年,中国国民政府向西方国家赠送了14只熊猫。新中国成立后,熊猫去处更是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外交政策:50年代,中国向苏联赠送了两只熊猫;60年代,熊猫受到冷落,除了向朝鲜赠送之外,没有向任何其他国家赠送。到了中美关系解冻的7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继获赠大熊猫。 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1984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大熊猫与时俱进,摘下了“友好大使”的面具,戴上“商务参赞”的头衔,积极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开启了著名的“熊猫租借”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中国短期内向外国动物园租借大熊猫,对方支付租金。一时间,大熊猫成了财大气粗的创汇大户,国内相关部门争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猫,导致管理混乱失调,严重影响了大熊猫的保护。在国际环保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压力之下,中国后来停止了以商业目的租借大熊猫的做法,代之以“大熊猫合作繁殖”的名义。在这个名义下,向外国租借熊猫,通常为期十年,接收国向中国支付一千万美元,平均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是五十万美元,并约定在国外产下的大熊猫幼仔归中国所有,在熊猫2岁时应当交回中国。
❹ 人为什么爱熊猫
因为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很稀少也很珍贵,在人们的眼里熊猫是珍宝,那就是说有谁不爱珍宝的呢
❺ 保护大熊猫的生态学意义和保护措施是什么
人类活动只不过加速了这个过程。
保护大熊猫,只是我们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自我专宽慰。
事实上,大熊属猫现在已经基本退出野生动物圈,脱离了食物链。大熊猫这种食物单一的动物,被自然淘汰是迟早的事,和自然界再没有关系,何况它们又那么可爱唱点反调。
生态学里,大熊猫除了可以消耗竹子,唯一的贡献就是有独特的基因片段,说不定啥时候人类可以利用
❻ 大熊猫生活环境的特点
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习性
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6)爱熊猫爱生态扩展阅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导的团队与西华师范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保山博物馆、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了历史上和现生大熊猫的食性及其生活环境特征。
通过测定现生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动物骨骼中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确定了现生大熊猫在其目前栖息地中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
结果表明,食肉、食草动物和大熊猫明显处于不同的三个生态位,大熊猫的最低(δ15N=-0.3‰),这极有可能是由于现生大熊猫专食竹子造成的。
在云南的两个全新世中期遗址(塘子沟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动物及大熊猫的哺乳动物骨骼,这给测定历史时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提供了机会。
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出土骨骼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得到两个明显分开的生态位——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大熊猫。生活在云南(5000-8000BP)的大熊猫与当时的食草动物处于同一个营养生态位,其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4.2‰)与现生大熊猫(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食物的变化;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线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以同样的方法测定了来自云南两个遗址附近区域的现生哺乳动物样品,结果表明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其稳定同位素值与全新世中期的样品都没有差异,这表明了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基线并无变化。
因此,大熊猫在当时的食性很可能并不是专食竹子。此后,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全国七个不同化石点的大熊猫骨骼样品,结果发现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值与现生大熊猫的差异显著,且变异系数较大,这预示着大熊猫食性的复杂。
通过SIBER模型模拟历史时期和现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宽度大小,发现大熊猫在历史时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是现生的接近3倍,并有部分重合。这充分说明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除了以竹子为食以外,还食用大量其它种类的植物,其专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还未形成。
由于埋藏条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长时期的样品无法得到有效数据。
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强抗降解能力的牙齿样品,测定其中牙釉质部分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大熊猫(包括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等)生活在什么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现在),都是以C3植物为食。
不同的是历史上大熊猫的碳同位素值变异系数更大,表明其食性较现生更为多样,而不仅仅是现生所食用的这些竹子。
同时,氧同位素的结果通常作为反映古气候环境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环境越冷干,越小则表明越湿热。
该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在历史上的栖息地比现今的生活环境复杂得多,其既能适应相对较干旱寒冷的气候,也能在温暖湿润多水的环境中生存,比如云南全新世中期的两个化石点据文献说明其当时应是亚热带森林地带。
通过模型计算比较历史时期与现生大熊猫同位素生境生态位宽度大小,两者相差悬殊,历史时期的是现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现生大熊猫的椭圆完全被历史时期的覆盖。
这与考古研究中,大熊猫化石出土地点的分布区特点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岛。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不仅生活在包含当前所栖息的高山森林地带,也栖息在一些亚热带森林、森林边缘,即森林与开阔地的结合处、甚至森林的开阔地,只是在演化历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才逐渐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的现生分布区。
由以上结果,该研究作者推测大熊猫食性的转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肉食(或杂食)到植食的转变以及从植食到专食的转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距今两百万年左右大熊猫就已经特化为专食竹子了。然而,该文章的发现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稳定同位素证据显示大熊猫从植食到专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还未发生。同样地,大熊猫历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栖息于各类环境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大熊猫食性演化及栖息地退缩研究取得进展
❼ 为什么世界人民都爱熊猫
因为稀少啊,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你想象一下如果大熊猫像狗和猫一样普遍,人人家里都能养一头,谁还会那么喜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