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浮游生态学

浮游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1-02-04 13:43:08

Ⅰ 你好!请问浮游动物生态学好就业吗我准备考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

没有没有出息的专业,只有没有出息的学生。不管什么专业,认真学都会学有所成。
祝:成功!

Ⅱ 浮游生物指的是什么概念

应该游移于水中、一般不具备运动器官的水生有机体;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型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Ⅲ 浮游植物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说,遗传性和变异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质属性 (王焕校,2000) ,生物种群对特定污染条件的响应是客观存在的 (孙铁珩等,2001) 。不论是个体微生物还是微生物群落,其生长发育都严格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杨京平等,2002; Tansley A G,1939) 。通过研究矿区塌陷塘和参照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摸清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以及水域的营养状况,找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寻找最能指示其环境状况的优势浮游植物种属 (群) ,从而阐明矿区塌陷塘和非矿区湖泊限制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子,反映其浮游植物群落的构成特征,为控制塌陷塘的富营养化程度,合理开发和利用矿区塌陷塘,促进其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王振红,2005) 。

群落的研究可追溯至 19 世纪。群落的定量研究始于 Hesen (1887) 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工作,此后一段时间关于浮游生物的研究甚多。在 20 世纪前半叶,浮游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类鉴定、数量比较和个体大小划分等领域 (周晓燕,2005) 。Kolkwitz R(1912) 首先研究了德国一些湖泊中浮游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Birge E & Juday C (1922)研究了美国 Wisconsin 内陆湖泊的浮游植物数量和内含的化学物质,是较早开始研究内陆湖泊的浮游植物的人员之一; Fott B.(1931) 开始了浮游植物的 “被动浮游”特征和机理,揭示其浮游于水体中的本质; Griffiths B M (1939) 对英国湖泊中的 “水华”现象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的湖泊富营养研究。70 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的发展,有较多的定量分析 (如排序) 和模型模拟的研究。到了 80 年代,Wetzel (1983) 通过 《湖泊学》(Limnology) 一书将浮游植物生态学纳入了湖泊学研究的范畴。Reynold C S (1984) 将浮游植物生态学系统化和理论化,完成了 《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 (The Ecology of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一书,完整总结了浮游植物生态学自创立以来的研究成果; Gentner S R(1983) 等人深化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Dokulil (1984) 则开始关注大型浅水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生态学问题。Kyong Ha et al.(1998) 从 1993 年 4 月每隔一周对韩国的Nakdong 河浅水域的浮游植物研究表明: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Nakdong 河的富营养化程度很高,1993 年硅藻纲占优势,在春季和深秋出现峰值; 1994 年的 3、4 月优势种群为硅藻纲,5 月为绿藻纲和隐藻纲,11 月为硅藻纲。浮游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和演替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如竞争、捕食和寄生的支配,也受诸如理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人为扰动、水温、光照、电导率、pH 值、溶解氧和营养盐利用率的影响 (方文惠,2006) ,其中降水和人为扰动的强度及频率是控制浮游植物动态的重要因素 (Reynolds et al.,1988; Sommer,1989; Reynolds et al.,1993) 。

我国于 1953 ~1956 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人员对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众多的湖泊进行了调查,从而全面开创了我国淡水生物资源和群落的研究。国内的科研人员在湖泊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 《中国淡水藻类》、 《江苏湖泊志》等成果。孙军等(2004) 2001 年对冬季覆盖渤海 56 个测站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共发现浮游植物 3 门 37属 42 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物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型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尖刺伪菱形藻、浮动弯角藻、偏心圆筛藻、具槽帕拉藻 (Paralia sulcata) 和环纹劳德藻。其中的尖刺伪菱形藻、偏心圆筛藻和具槽帕拉藻是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的关键种。他们认为: 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同 1983 年同期资料相比发现,优势种没有较大变化,但其优势程度顺序和细胞丰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整个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有大幅度增加。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马徐发等 (2004) 1999年 6 次采样观测到道观河水库浮游植物有 7 门 89 种,平均密度为 251.75 ×104ind / L,平均生物量为 5.67 mg/L,优势种为肘状针杆藻 (Synedra ulna) 、小胶鞘藻 (Phormidiumtenue) 、水华微囊藻 (Microcystis flosaquae) 、颗粒直链藻 (Melosira granulata) 、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小环藻 (Cyclotella sp) 和小型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现存量看,该水库为中富营养类型,并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实验站对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近 30 年观测记录 (饶钦止,章宗涉,1980; 刘建康 1990,1995) 。藻类群落的组成也显示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 20 年间的明显变化。在 1956 ~1957 年,甲藻的数量占第一位,硅藻次之,这两门藻类占藻类总数的 60% ~70%,蓝藻和绿藻加在一起的数量比甲藻和硅藻的数量要少得多。60 年代以后,蓝藻和绿藻的藻类数量增加到全部藻类总数量的 50%。蓝藻越来越突出,硅藻则已退居很次要的地位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2002) 。王振红等 (2005) 通过分析淮南矿区生态环境对塌陷塘水体的影响及不同时序采煤塌陷塘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探讨了塌陷塘浮游植物对矿区生态变化的响应,阐述了塌陷塘的浮游植物演替不同于一般的水库和湖泊,其特殊性较为显著。

Ⅳ 什么是浮游植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
中文名称:浮游生物 英文名称:plankton
定义1:游移于水中、一般不具备运动器官的水生有机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生物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浮游于水层中,没有或仅有微弱游泳能力随波逐流的水生生物。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
定义3:生活在水层中游泳能力很弱或没有而随波逐流的一类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体形细小、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水生生物。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养过鱼的人都知道鱼吃鱼虫,去江河或池塘边玩的人都见过小虾,类 河流生物
似鱼虫和小虾这一类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切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型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 硅藻和甲藻是大陆架区生产者的优势种,其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磷虾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蛇尾的长腕幼虫和藤壶的无节幼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磷虾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南极海洋中的磷虾数量最多。浮游动物属消费者。有孔虫类和放射虫类的壳是海洋沉积物中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它们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借助它们寻找沉积矿产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故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浮游植物
如果我们从大海或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许多浮游动物和植物。它们大都由一个细胞组成。包括单细胞动植物,细菌,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以及很少数的大型种等。如果仔细观察还会注意到不少鱼类以吃小虾,鱼虫等浮游生物为生,而小虾鱼虫又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生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要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否则,池塘,江河,湖泊就会失去渔业上的经济价值。另外,远古时代海洋、湖泊的浮游生物曾是形成石油的重要基础。 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型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Ⅳ 浮游生物按大小分类有何生态学意义

浮游生抄物按大小分类有何生态学袭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主要营树栖和攀援生活,有绿色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海洋中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其生长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海流、扰动、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种类组成繁殖、数量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浮游动物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作为鱼类等高层营养者的饵料,其数量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鱼类等的资源量,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浮游动物既是初级生产的消费者,也是次级生产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动物食物链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Ⅵ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几乎所有水体中都有种类繁多的生物生存。这些水生生物在水体中占有各自的栖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几个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漂浮生物、着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其身体构造。这些生物隶属于不同的门类,因此浮游生物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生态学上的意义。本书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 (周晓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1) 浮游动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是位于食物链前端的消费者,有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有的以细菌、碎屑为食物,而它们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来源。因此,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同时,利用浮游动物的分布以及季节或年度变化,掌握浮游动物的数量及其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发展渔业养殖提供依据。

(2) 浮游动物在水质改善上起着 “水质净化器”的作用。浮游动物还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浮游动物对许多物质,特别是外来的污染物质的敏感性以及积累、转移作用,也使它们在研究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影响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能量、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它们通过摄食及其垂直移动能够有效地将上层的初级生产量主动泵入其他水层,成为真光层颗粒有机物的沉降输出过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动物对于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迫使浮游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一方面,浮游动物与水体质量关系密切,其中不少种类对水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动物特殊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适应于相应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种属和数量变化总是与一定的水文状况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浮游动物的种属和丰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

Ⅶ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分为哪些类型这种划分类别有何生态学意义

浮游生物按大小分类有何生态学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专大部分属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主要营树栖和攀援生活,有绿色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海洋中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其生长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海流、扰动、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种类组成繁殖、数量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浮游动物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作为鱼类等高层营养者的饵料,其数量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鱼类等的资源量,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浮游动物既是初级生产的消费者,也是次级生产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动物食物链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Ⅷ 浮游生物生态演替

本次研究从生态学理论出发,对矿区不同时期形成的塌陷塘,比如塌陷年龄 (简称“塌龄”) 100 年、50 余年、10 余年的塌陷塘,研究这些水域中微生物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生产量、叶绿素 a 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确定环境微生物 (个体、群落) 及其与生境之间的联系,以其来探讨塌陷塘的环境微生物生态演替规律。此成果,一方面可用来预测新生塌陷塘在未来开采年限内的污染状况及趋势,从而对煤矿在不同开采阶段而造成塌陷塘污染的因素予以控制; 另一方面,对于开发绿色养殖业提供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这个研究设想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遗传性和变异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质属性 (胡家骏等,1998) ,生物种群对特定污染条件的响应是客观存在的 (王焕校,2000) 。不论是个体微生物还是微生物群落,其生长发育都严格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孙铁珩,2001;杨京平,2002) 。

生态演替 (ecological succession) 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广义上讲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生态过程,狭义上讲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变为另一类型的质变、且有顺序的演变过程。生态演替研究与农、林、牧和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是合理经营和利用一切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关于生态演替的基本理论和机制研究,Clements(1916) 创立了 “单元顶极学说”(mono-climax theory) ; Tansley (1939) 提出了 “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 theory) 和 Whittaker (1953) 的 “顶极 - 格局假说”(climax patternhypothesis) 。Connell 和 Slatyer 等提出了演替机制的三种模型即促进、抑制和忍耐模型。虽然这三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和描述性研究,但 Connell 和 Slatyer 模型不能解释多物种的演替序列。Pickett 针对这种需要提出了一种综合原因框架演替机制 (杨京平等,2002) 。作为演替理论基础的物种属性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区别、种的进化与生态系统或群落的进化的差异 (Pickett S T A et al.,1987) ,以及复杂补水来源所造成的生物种群演替机制等问题,尚没有解决。国内学者对生态演替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刘建康等 (1999) 通过对淡水生态的研究认为演替中物种的出现和存活与概率有关,并且认为群落演替是个比较宏观的现象,因而可以使用较宏观的尺度去研究,并提出了淡水生态演替趋势。张德全等 (2002) 依据 Gause 假说 (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 ,提出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spiral rise theory) 。严国安等(1997) 对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控制因素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是从微齿眼子菜阶段、微齿眼子菜 + 大茨藻 + 金鱼藻 + 狐尾藻阶段、微齿眼子菜消失阶段、大茨藻阶段到大茨藻 + 狐尾藻 + 苦草阶段。崔秀丽等 (1999) 对白洋淀生态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白洋淀已进入湖泊演变的衰退期,富营养化是使白洋淀处于湖泊开始进入衰退演变时期的主要原因,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简化,生物量剧增加速了湖泊的衰亡。胡春英 (1999) 对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认为影响长江中下游 5 个湖泊区 (扁担塘﹑桥墩湖区﹑南青菱湖﹑北青菱湖﹑黄家湖) 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水草的演变。吴洁等(2001) 分析了近 60 年来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情况,指出西湖浮游植物的演替模式———从清洁水体优势种的隐藻门静水隐杆藻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发展到蓝藻门的蓝纤维藻占优势,随后出现由水华束丝藻爆发的水华,优势种明显稳定在蓝藻门的水华束丝藻、螺旋鞘丝藻、拉氏拟鱼腥藻及曲氏平裂藻并且大多终年占据优势到近年来小型蓝藻又逐渐取代了大型蓝藻的优势地位: 颤藻、中华尖头藻和微小平裂藻,数量明显增加。项斯端等(2000) 于 1991 年在西湖湖底作的 15 个深度 1m 左右的钻孔,根据其内微化石藻的垂直分布探索西湖近 2000 年藻类种群的演替,结果显示淡水西湖形成后藻类的垂直分布由下而上可分为 3 带:

(1) 附生藻带 (短缝藻 - 桥穹藻 - 异极藻组合) : - 85 cm 至 - 45 cm 层段,以喜酸性及真酸性的附生藻为主,适应于当时的沼泽生境。

(2) 附生藻向浮游藻过渡带 (水华束丝藻 - 直链藻组合) : 通常在 - 30 cm 至 - 40 cm层段,以不定性成分为主,并有少量喜碱性藻种出现,湖体显示中营养状态。

(3) 浮游藻带 (缢缩脆杆藻凸腹变种 - 四尾栅藻 - 螺旋鞘丝藻组合) : - 30 cm 以上,以喜碱性藻种为优势,藻量增大进入富营养化时期。到 -10 cm 以上层段喜碱性藻种藻量形成峰值,显示进入超富营养化时期。

迄今为止,关于煤矿塌陷塘的微生物的生态演替序列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查出相关报道。煤矿塌陷塘是人类生产活动形成的特殊人工水体,是一个具有补水来源复杂和水体动态变化特性的动态次生生境,在矿业城市生态环境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要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倍加关注广袤而处于动态变化的煤矿塌陷塘的生态演替规律研究,以便很好地预测煤矿开采过程中塌陷塘未来的污染状况和趋势,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防范和水域的合理开发利用。

Ⅸ 如何区分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版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权,主要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隐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