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生态板
1. 童话故事都有哪些! 就是那些关于公主知道王子的故事 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
最初使用白雪公主这个词的地方是德国著名童话集《格林童话》之中的《白雪版公主》。原文讲述了一个权可爱美丽的公主因为后母嫉妒其美貌而被迫逃到森林,偶遇善良的七个小矮人。最后在他们帮助下,克服了后母的诅咒,找到真爱的王子的故事。迪斯尼于20世纪初推出了改编的动画长片,以后有多部影视作品以此为名,另有一系列相关小游戏。
2. 教育全球第一的芬兰,为孩子打造怎样的阅读生态
0岁宝宝亲历,芬兰为孩子打造了怎样的阅读生态圈?
2017-10-15 10:13阅读/图书馆
“如果这个评估没通过怎么办呢?真的说明孩子有阅读障碍吗?”我希望Heikki继续为我解惑。
“没通过不要紧,我们有好玩的阅读游戏来帮助孩子提升,它是GraphoGame软件,通过有趣的的闯关游戏,帮助孩子学习语言与字母的关系。”
研究发现,1-2年级学习跟不上的孩子,通过GraphoGame软件学习语言和字母的关系,会比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好,学习时间也更短。
这个计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孩子落后之初就及时诊断、协助和干预,且干预的过程是通过愉快的游戏。
芬兰的孩子如果没有通过阅读能力评估,也可以登录LukiMat教育网站,辅助在阅读能力和数学发展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完成幼升小的顺利过渡。
芬兰人相信,阅读是一切学科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慢慢盖起学习的大厦。
几百年前,芬兰路德教会规定,一定要先能识字,才能结婚。这样的历史,无形中在芬兰人的价值观中,扎下鼓励识字与阅读的根。
如今,芬兰人从0岁的诗歌绘本,到遍布全国大城小镇的图书馆,再到创造鼓励阅读的家庭小环境与社会大氛围,及早通过阅读能力测评找出需要帮助的孩子……阅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以孩子为出发点、全方位打造阅读生活方式的考量。
就这样,孩子通过阅读,飞到太空,潜入蚁穴。
3. 生态公园之一:自然保护区
一、概述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生命支持系统及生态过程,即自然界。人类早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进入工业社会后,加快了改造自然的步伐,在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企图摆脱自然的束缚,结果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酸雨危害、淡水危机、垃圾成灾、有毒化学物污染等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便在全球迅速展开。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将形形色色的保护区统一分为10个类型,1994年又给保护区作了明确的定义:“保护区主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并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①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环境监测,降低人为干扰,禁止公众进入);②国家公园;③自然纪念地;④栖息地/物种管理区;⑤保护性陆地景观/海洋景观;⑥资源管理保护区。这是按保护的严格程序依次递减的顺序划分的。
我国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其后按主要保护对象划分为9个类型: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⑥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⑦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⑧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⑨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我国的分类是以保护对象为依据,它比管理目标的分类更具体。这9个类型全部包括在本书风景成因分类之中,只不过风景的类别更多,加入美因子以后,划分更细。故本章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介绍部分自然保护区,以示风景区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分类的异同。但本书的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以及在讨论风景区与各类保护区的关系(表3-5)时,已参考了国际的目标分类原则。
自然保护区对人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由于人类的干扰破坏,许多自然面貌已难以辨认,只能依靠文献资料、考古等来推测,因而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段,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②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物种极为珍贵,袁隆平就是因为找到了天然野生水稻,才培育出高产的水稻品种;③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实验室;④自然保护区是向人们进行自然与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天然博物馆和课堂;⑤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胜地;⑥自然保护区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除前面已介绍的自然保护区之外,以下再介绍少数自然保护区,其资料主要来自谢宇主编的《珍贵的自然保护区》。
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1.墨脱自然保护区
墨脱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南部,面积62620hm2 ,有从热带到寒带完整的生物和生态系统。这里仍保持着原始状态,是特有的天然基因库和宝贵的研究基地。在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地区,是壮丽的热带景观,山坡上是常绿阔叶树组成的热带森林;24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2400~3800m的山上为暗针叶林,速生和高产的针叶树高达40余米,构成摩天森林;海拔4700m的高山上为灌丛和草甸,有些柳树只有30~40 cm高,有些灌木长长的枝条匍匐在地面上,高山草甸植物茎秆更矮,有长着茸毛的叶子和发达的根系;再往上,常年白雪皑皑,高等植物无法生长,而在岩石上却有近百种植物,雪莲是最突出的野生植物,可治疗多种疾病。保护区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包括4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2.尖峰岭自然保护区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群山之中,总面积7762hm2 ,以其原始热带雨林而闻名于世。落叶树很少,板根高出地面4~5m,绞杀植物众多,木质藤本植物粗大。这里的雨林按海拔高度可分为5类:在较低的小山上为热带半落叶季雨林;200~700m的地方为热带常绿季雨林;250~750m的峡谷里为热带沟谷雨林;海拔700~1000m的山上布满了热带山地雨林,树木普遍高达40m,基部有板根;海拔1100m以上为矮林,奇形怪状,上面布满苔藓。
保护区的坡垒和海南紫荆木耐腐朽、抗病虫,作为航海船体可用数百年。高山蒲葵一片叶子可为3人遮雨,树蕨需一人伸开手臂才能抱住。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飞鼠能飞得像鸟一样快,还有珍稀的黑长臂猿生活在此。
三、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1.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面积5240hm2 ,沿海南岛东北海岸延伸,是中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占我国红树树种的80.6。大多数红树只有2~3m高,叶片形成茂密的华盖,涨潮时漂浮在海面上,叶片能将过多的盐分排泄出去。红树为“胎生繁殖”,其种子悬挂在母树上时便萌发幼芽,落地扎根,或沿岸漂流,4个月之内均能扎根生长。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在于它的根能形成稳固而稠密的网络,抓住水里的淤泥、碎石、碎片,筑起坚固的天然围栏,阻挡潮水对海岸的冲击,保护岸后的农田,落叶经细菌分解成养料,成为海洋生物的食物,红树林的茂密华盖和丰富的食物使之成为鸟类的天堂。因而以红树林为基础,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系统。
2.垦丁自然保护区
垦丁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湾省南端的恒春半岛,总面积32640hm2 ,西海岸的珊瑚礁临海而立,海岸下遍布裙板状珊瑚礁。东海岸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高达300m,冬季东北季风将白沙吹到高地上,形成沙堆;夏季大雨,又将沙子冲回海里,形成广阔的沙河和沙子瀑布。海岸森林的主要树种有棋盘脚树、莲叶桐。山地植物群落的季风林有1233种维管束植物,原始森林是珊瑚礁植物、热带雨林和季风林的混交林,保护区有鸟230种、蝴蝶162种,占台湾蝴蝶总数的三分之一。
保护区以海洋生态系统闻名。236种硬珊瑚和大量软珊瑚以其美丽的颜色装饰着海洋世界,并为1015种珊瑚礁鱼、146种海蚌及种类繁多的龙虾、螃蟹提供栖息地。另有134种海藻,有绿、棕、红等各种颜色,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
四、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白鳍豚是一种大型水生哺乳动物,体长2~2.5m,体重100 多千克,每胎生1~2头幼豚。它的视力很差,靠回声定位识别目标,喜欢在江河交汇、鱼类丰富的地区生活。
白鳍豚是世界上幸存的4种淡水豚之一,以前曾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但现在只有在长江中下游才能见到,且数量极少。据调查,长江中的白鳍豚,1986年大约有300 头,1993年大约150头,最近不到100头,有人估计,如不抢救,将在25年内绝灭,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
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洪湖市,面积135km2 ,建于1988年。区内小河密布,生态环境极好,是白鳍豚适合的栖息地和庇护地。
2.海龟自然保护区
世界上有7种海龟,我国有5种,最大的海龟有时宽达2m,体重150kg。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绿海龟通常长1~1.3m,体重100kg。雌绿海龟每年返回出生地一次,4~10月夜间爬到海滩上产蛋,依靠阳光50~70 d后即可孵出幼龟。
我国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建于1985年,位于广东惠东县的海龟湾,是一片隐蔽不受干扰的原始环境,有1000多只海龟每年来此。保护区将孵出的幼龟饲养很短一段时间后即放入大海。
保护区建立后,绿海龟的数量逐渐增加,现已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3.坝王岭自然保护区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建于1980年,位于海南岛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山区里。原始雨林郁郁葱葱,生长有1000多种植物,为长臂猿、水鹿及其他40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和1000多种鸟类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栖息地。
五、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花坪自然保护区
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龙胜各族自治县和临桂县之间的蔚青岭山脉。在保护区1114种高等植物中,银杉最令人注目。1000万年前银杉曾遍布欧亚,后遭遇冰川,被认为已经绝迹。1955年在花坪发现了银杉,引起了世界植物界的极大兴趣。为了拯救这濒危孑遗种属,1961年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银杉是高大常绿针叶树,叶子背面有突出的银色叶脉,生长在海拔1400m左右的陡峭山上,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差,处于绝灭的边缘。
保护区的野花达200多种,四季重葩叠锦,艳丽无比。这里是真菌的世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真菌,莲花菌长着花瓣形的叶子,高1m,重50kg左右。长在树上像一把大伞的真菌,足够4~5人遮雨。林中有500多种野生动物。
2.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以其极为美好的原始景观、种类繁多的古老物种和独特的地貌而闻名于世。全世界有1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该保护区就有13种,故享有“绿色王国”的美称。许多古近-新近纪或白垩纪的孑遗植物、古老珍稀生物群落仍处于原始状态,保存着天然的野生状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珙桐林,其花朵盛开时如同一群白色的鸽子停留在树上,因此,又被称为“鸽子树”,已被引向全世界。保护区还拥有野荔枝、栗子、山核桃和猕猴桃等大量食用植物,动物种类极多。梵净山地貌奇形怪状,风景优美,变化无穷。
六、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由喜马拉雅山地和藏南高原宽谷盆地构成。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围的山峰是现代冰川的中心,几大片冰川从峰顶分散开来,布满山坡和周围的峡谷。珠穆朗玛峰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由冰川凿磨而成,其南部有许多冰川湖和冰碛台地。5100~5400m间发育冰塔林地貌生态系统。由低而高,可以看到从亚热带到寒温带完整的自然景观。喜马拉雅山北面,覆盖着4种半干旱灌丛草原生态系统:高原亚寒带灌丛草原,高山亚寒带草甸,高山寒带冰缘,高山冰雪带生态系统。高大的山系两侧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南部为温暖、湿润和多雨的山地季风气候,北部是典型的寒冷和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
保护区的参天巨树非常丰富,如喜马拉雅铁杉高达60m,使周围其他树木显得十分渺小,它是古地中海气候中的典型植被,幸存数千万年之久。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类多得惊人,有许多是珍贵稀有和濒危动物,如长尾叶猴、雪豹、藏野驴……珠穆朗玛峰周围经常出现巨大的旗状云团,还有几十种其他奇形怪状的云团。
设立保护区的目的,在于保护世界最高峰的自然景观在世界上独特的地位。保护区由3部分构成:①核心区,包括科学保护区和绝对保护区;②科学实验区,分布于核心区的周围,以保证核心区不受人类破坏;③经济开发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8 ,保护区70 的人口住在这里,管理办公室和服务中心也设在这里。保护区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划分的自然保护区9种类型中,与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有关的自然保护区,见前文风景区所列实例;有关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的自然保护区,见本章第三节,均不赘述。
4. 网上哪里可以看到童话《白雪公主》的英文版
英国:
《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62年,共分为四卷,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的游历,反映了当时现实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部讽刺文学的巨著,充满了作者的奇异想象和幽默夸张的情节与对话,那些虚构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理想社会的追求。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靠叔父抚养长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此间曾任邓波尔爵士私人秘书、英国国教会教士以及乡村牧师等。1710年到1714年为托利党内阁大臣主编《考察报》,托利党人失势后,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作圣帕特尼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而他的讽刺小说则影响更为深广,所以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水孩子》是金斯莱专为孩子写的一部古典童话名著,也是1906年牛津大学选定的英国儿童的教研书。故事讲述了在英国北方一个大城市里,一个名叫汤姆的扫烟囱孩子,受尽自己师傅的虐待,幸亏仙人救了他,把他变成了一个水孩子。他在水中结识了许多水中动物和许多与他一样的水孩子。后来,在仙人的指点下,他帮助自己受难的师傅悔改了过去的恶行,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在这个童话里,作家把丰富的知识与奇特的幻想结合在一起,作品中,关于自然界的描写都极为真实而生动,另外,作家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查理•金斯莱(1819~1875)是19世纪英国作家、诗人。他的童年大半在英国西部沿岸的渔村度过。1843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当了牧师,曾参与发起基督教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后任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他写了多部揭露英国小工场中残酷剥削工人的小说。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数学家卡罗尔,兴之所致,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这个手写本近年在英国影印出版了)。后来在朋友鼓励下,卡罗尔将手稿加以修订、扩充、润色后,于1865年正式出版。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王后、国王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大梦醒来。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遍了全世界。
刘易斯•卡罗尔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卡罗尔后来又写了一部姐妹篇,叫《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并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起风行于世。
《宝岛》又名《金银岛》是斯蒂文森为他妻子的前夫之子写的少年读物,出版后受到了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惊险色彩,为人们揭开了冒险者世界的一角。故事是由男孩吉姆讲述的,他参与探险,去寻找埋藏在一个遥远的海岛上的财宝。机警而大胆的吉姆发现了海盗们的阴谋,海盗们打算从这次浪漫航行的组织者手里把宝物夺走。经过了无数次惊险的遭遇,勇敢的旅行者们到达了荒岛,在岛上找到了一个曾经当过海盗的人,并且在他的帮助下掘出了财宝。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1850-1894)是英国小说家,苏格兰人,出生在爱丁堡。斯蒂文森1867年在爱丁堡大学先攻读土木工程,不久改学法律,1875年成为一名开业律师。不过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给杂志撰稿,1878年他出版了游记《内河航行》,次年又出版了《驴背旅程》。1879年他到加尼福尼亚,第二年在那里与奥斯本夫人结婚。尽管体弱多病,他却从未中断写作。他为各种杂志写了大量散文、小说、游记和自传等,他还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出版的小说有《新天方夜谭》(1882)、《宝岛》(1883)、《化身博士》(1886)、《绑架》(1886)《快乐的人们》(1887)等等。1888年因为健康原因,斯蒂文森同夫人前往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岛,1894年在该岛上去世。
《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集》中最短的一篇,但却是最富有优美诗情的一篇。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巨人的花园里鸟语花香,景色美丽。但那个巨人却很自私,不准孩子们进花园去玩。结果,春天也不来了,花园里永远是冬天。巨人后来终于醒悟过来,打开大门,欢迎孩子们进来。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当巨人死去的时候,他身上盖满了白花,仿佛是纯洁的孩子向不再自私的巨人表示敬意。
奥斯卡•王尔德(1850~1900),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一个著名的牙科医生家里。他从小时候起,就读书用功,成绩优异,曾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的经典著作,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早在他的童话为世人所知之前,年仅二十四岁,他的诗作就荣获大奖;在他短短的创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岁),行文演论,无处不是智趣横生。1876年,他到意大利和希腊旅行,进一步接触欧洲的古代文化。后来他迁居伦敦,经常接触当时英国文艺界名流,发表自己对文学的见解和观点,对他后来的文学活动一很大影响。然而他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出版了。这本书立刻轰动一时,书的作者也成了人们注目的中心。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话集问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话:《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这部书并未像王尔德的第一本童话那样立即大受欢迎。而是渐渐地,特别是在王尔德死后,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集。 1895年,王尔德因诽谤罪而入狱,被监禁两年。出狱后,他迁居法国,郁郁不得志,最后病死在巴黎的一家小客栈里。他的早年逝世,是世界文坛上的憾事。
《柳林风声》描写癞蛤蟆大少爷靠祖传家产过活,挥霍浪费,追求新奇玩意儿,最后上当受骗,差点儿连家也保不住,幸亏他的朋友们帮他夺了回来。因为作者对动物的生态十分熟悉,因此童话中的鼹鼠、河鼠、癞蛤蟆等等角色写得既是“人”又是“动物”,河鼠的善良、助人为乐;鼹鼠的温顺憨厚;獾的慈祥和蔼以及癞蛤蟆的鲁莽、愚蠢却又坦率、慷慨,都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在他的独生儿子AIastair六岁时,他为儿子编讲故事,儿子听得入了迷,暑假也不肯到外地去过,他只好答应用写信的方式把故事继续写给他看。1907年他写给儿子的一扎信,就是这部《柳林风声》的基础。
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曾经引起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他曾写信告诉作者,他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3遍。格雷厄姆酷爱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描写及其流畅、丰富。《柳林风声》在1908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1920年AIastalr死了。1932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去世。除《柳林风声》外,他还留下两本书:《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1895)和《做梦的日子》(Dream Days,1898),深为英美不同年龄的人喜爱。
《彼得•潘》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蒂家,教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在空中飞,并把他们带到了虚无岛。他们一到岛上,历险就连连不断。他们遇到了印第安人、海盗、美人鱼……由于海盗胡克的作祟,战争不断爆发,海岛无宁静之日。但尽管不幸事件接踵而至,彼得•潘却总能大显身手,想出巧计搭救伙伴们。
杰•姆•巴里(1860—1937)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18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任过编辑,1885年迁居伦敦,从事新闻主笔工作,并开始创作小说。巴里早年爱好戏剧,1897年,他把他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获得成功,此后,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1928年巴里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兔的故事》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主人公彼得是作者儿时的一只宠物兔子,在作者的笔下,他成为一个单纯可爱,又有些调皮的童话形象,在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淘气又胆小怕事的彼得兔、冒失的本杰明兔子、尖酸贪婪的小老鼠塞缪尔.胡子、不喑世事又挺有主张的杰米玛鸭子、大智若愚,心胸开阔的平小猪……他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山村,永远不会老。
毕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家庭,在世的时候发表了21个故事和两个幼儿歌谣集,都是单独发表,独立成书的。第一个是《彼得兔的故事》,发表于1902年。毕翠克丝•波特创作故事的时候总是同时创作插图,每个故事都有几十幅精美生动的插图紧密配合故事情节。1903年之后,她一直在风景秀丽的湖区(Lake District)山顶农场(Hill Top Farm)居住,毕翠克丝的农场生活在她后期的故事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姜和酸菜》里的零售业兴衰就是索瑞村里的小店,而《馅饼与小肉饼盘子》里的猫狗茶会写的就是可爱又可笑的乡村社交,《夹心布丁卷》里猖狂得敢收拾小猫的老鼠夫妇就住在毕翠克丝买下的老房子里!
《国王的女儿哭着要月亮》讲述某天晚上国王的女儿爬上最高的烟囱要月亮,误以为女儿失踪的国王听信保姆的话,导致一连串的罢工,与此同时,因为国王的女儿索要月亮而没有得到应允,使得动物们决定打倒“黑夜”和“白昼”。四月一日,被谣传激怒的全世界所有的国王都派军队向这里进攻,黑夜与白昼都翻了个,此时国王的女儿看到了月亮漆黑的一面,于是回到了王宫,一切又复归于正常,过去的一切很快被世界所忘记。
5. 谁能帮我找这篇文章:“自然 淡泊 雅静”的自然生态观——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探析 不胜感激
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排斥地兼容吸纳,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应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自然品质、自然美及其暗含的哲理。
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造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石头资源丰富的欧洲与树木资源丰富的日本,其住宅建材的不同显然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而日本的住宅由于结构体即为室内,这种建造法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式住宅与和式室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所以,日本的室内史即是住宅史,这与欧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此亦是笔者在本文开头应特别指出的。
一、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的。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此外,在用建筑表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屋等阶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住宅是天平年间建造的近江紫香乐宫的中纳言藤原丰成的板殿。在那里,用屏风、帘帷、幕布等来划分内部空间。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了椅座与平座,公事时则使用御椅。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神社是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以正殿为主体。正殿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木构架,底部架空,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被称作“竖鱼木”的原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并相互交叉,被称为“千木”。神社内的柱子、板壁、栏杆等木构件处理成素面,木纹清晰,色泽柔和。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或围栏上,常设有一种被称为“鸟居”的大门,其形式为一对木柱上架设一根两端悬出的横梁,梁下又横穿又一根两端挑出的枋木。鸟居的形式虽然简单,但比例精妙,姿态朴拙而又轻逸,具有一种特别的冼练美。到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泥墙小屋)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3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往往在一栋住宅的若干房间内择其一间,做坡屋书房并进行装饰,以适应僧人与武士的生活方式,其室内地板稍高于其它房间,并有香炉、烛台、花瓶成对的陈设在地板上。
到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一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造,则常选取于山野之郊,依山傍水随形就势而筑;若是在住宅中辟出一隅而建,则多与野趣庭院相结合。它讲究动静之变,往往以一间单独的书斋为中心,气氛沉静、优雅、纯洁。取材与构造通常为木柱、泥壁、或毛竹做的窗棂,惯用带皮树干为木质构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数寄屋式的住宅形式。“数寄”(日语音译)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初由中国传人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数寄屋是一种平台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画,意境古朴高雅。在日本,闻名遐迩的桂离宫(公元1616—1661年建成)其建筑与庭院一体化,呈现出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空间形式,突出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幽雅美,是数寄屋式建筑的传世经典之作。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的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合,逐步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到明治时代(公元1868—1911年),政府把日本置于与欧美近代国家并列作为目标,招聘外国建筑师建造西式建筑。因此,室内装饰逐渐采用了“西、日折衷”的形式。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建造的明治宫殿,为以后日本的建筑、装饰和家具界树立了一个双重结构的典范:公共部分用西洋式,对内部分用和式,使内外有别。至今,西式家具在日本仍然占据主流,而双重结构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一般日本居民的住所,客厅、饭厅等对外部分是使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卧室等对内部分则是使用榻榻米、灰砂墙、杉板、糊纸格子推拉门等传统家具的和室。“和洋并用”的生活方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全西式”或“全和式”都很少见。
二、日本和式住宅建筑的特点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和式住宅的分割多用推拉格子门(平滑移门),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住宅的地板常高架于地面,一般比室外高600mm左右,有时悬空达1000mm,这样使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地板上铺设“榻榻米”(一种草编的席子),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论地。
茶室是日本居住建筑中一类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
它追求一种淡雅、清寂的趣向,体现了传统的禅宗精神。茶室最初与禅宗有关,禅师们常用饮茶来保持自己在打禅沉思时的清醒。茶室室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榻榻米”那深色边框所限定的地坪的几何外形,以及木本色的柱子与房梁,以其清晰的线条勾划出室内空间的范围。茶室天花本身也是一种轻巧的木格子,上面铺着不加修饰的薄板。在空间划分上摈弃了曲线,这使得住宅在优雅、简洁方面有了一种几何美感。茶室中往往都设有壁龛,它作为室内的视觉主体与审美中心,用来挂装饰轴画和摆放装饰品等。壁龛里的地面是一高约100—200mm的地台,上面是低吊顶的天花。地台上设有一个矮的茶几,现在也有将之省去的。地台或茶几上通常陈列着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或一个陶碗,或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香炉等,龛壁上则挂一幅有卷轴的字画。在这里,朦胧的画面与幽暗的壁龛十分的协调,寂寞、淡淡的阴影永远不变的静静的沉淀和笼罩在那里,给人一种虽在尘世之中,却又一尘不染,或又有似在尘世之外之感。
[1][2][3][4]
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要选用各种自然材料: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等。最为考究的室内构件要数壁龛旁的柱子,要求有刚柔兼具的自然弯曲,苍劲古朴的天然纹理。因此,为求上品主人往往不惜重金以求之。
在选用天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组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在这样一个限制非常严格的区域中使用如此多样却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种欲以最少而获得最多的愿望。单独的主人入口与狭窄的客人入口,半透明的“数寄”式格子窗以及偶尔设置的天窗,是其与外部世界仅有的联系,这种私密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也达到了一种放松静思、超尘脱世的完美境界。
在日本岛国的国土上,是一幅幅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映变化的景色,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春樱花、夏深绿、秋红叶、冬白雪,表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他们热情的赞扬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锐。平原山川的景色、气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在这种自然观理念指导下建造的建筑与营造的室内氛围,尤其是人们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很注意: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是通过墙体把居住生活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必须具有遮风避雨、防寒御暑的功能。在和室住宅中,人们将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和“茶庭”用写意 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正是这种自然观的集中反映。
在建筑总体上,和室建筑还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追求自然,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理想的住宅及室内不是希冀通过它来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着眼于温馨亲切的空间氛围。
三、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
日本建筑通常都非常简单,室内风格也是如此,但室内的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被称为“隐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在这里,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为人们在虚饰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天地。
和室的设计,源自传统的日式住宅。故而它的地板、支柱、壁面和门的大小,都有平衡的比例。典型的和室,地上铺满榻榻米,采取跪座姿势较多,房中家具较少,移动方便,所以能随时可改变其用途。地面、墙壁、天花板也用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
和式室内的重要特征是视点低,也就是室内的家具都很矮,进门塌塌米,人们席地而坐。另外,日本室内风格中的造型比较明快。室内装饰简洁、变化不多,色彩较单纯,多以浅木本色。同时,日本人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现代和式建筑中比较注意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来安排居室,使住宅努力追随大自然的阳光、风和绿色。在充满着木材纸张(糊于移门窗扇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气息所形成的氛围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幽静和美的感觉。
和室中常把实用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中央,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色泽柔淡的砂壁涂料涂饰于壁上,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其远离日光。这样,无论在室内何处,我们都能欣赏到这朦胧的日光投射在昏黄色的墙壁上,似乎在勉强地维持着“落日的余辉”。阳光和阴影使白天的室内永远有一种下午时分的韵味和感觉,物体的视觉特征变得丰富起来,粗糙的表面也变得异常的柔和。和室室内很少采用人工照明,自然光由深深的屋檐下透过低矮的窗格,经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唯一来源。和室室内人为的痕迹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与自然更贴近。
具体的说,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室内多用(平滑)推拉门扇分割空间,开闭自由方便;
2、室内大量地使用木装修,如天花、隔断多为木质材料;
3、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夜间则铺上寝具席地而卧;
4、擅长表现室内饰材的质感与色泽的自然美,讲究构造美;
5、室内环境色彩素洁、淡雅,陈设洗练;
6、室内家具造型简洁,带有东方传统家具的神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日本和式建筑与室内所体现出的一种“自然、淡泊、雅静”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乃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的真正本质。今天,日本和式建筑室内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乐土。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由“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的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20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的设计文化观)、“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简朴生活”的茶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而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进入21世纪,在人们一改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并非贫穷、简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的独具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与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会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6. 请问福湘生态家居板多少钱一块其生态板有哪几个系列一般什么价格谢谢!
我们河北厂家 17mm 从135到160价格不等 注要是木心不同
7. 急!急!急!。。。。。。
说说公墓的问题吧!
公墓作为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而又影响着城市绿化风格与水平。绝大多数公墓是建在城郊的荒山瘠地上,因而积极探索和研究山地城市公墓的生态绿化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山地既是自然资源、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地,又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殡葬文化中心的山地城市公墓,其规划、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殡葬文化的进程。由于山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山地城市公墓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沿袭平地的规划理论方法、结构布局模式及技术指标体系等,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山地生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城市公墓的鲜明个性与地方特色逐渐消失。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忽视绿化建设,在规划中忽视山地自然生态特点,盲目沿用平原的绿化模式,不能构成有效的山地绿化系统,导致环境结构混乱、生态环境失调。因而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体现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格局内在秩序,是实现山地城市公墓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绿化模式的建立
由于山地城市公墓地形地貌复杂,山峦、沟壑、溪流等自然要素往往切割、插入甚至横穿城市公墓,使公墓用地呈零散状,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块状、带状和楔状区域,因而平地公墓的“环状+楔形”的绿化模式(图1)很难适用。
针对山地城市公墓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山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分析为基础,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种适应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结构的生态绿化模式即“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图2)。它在形态上呈现出宽窄变化的廊状绿地(绿廊)连接块状绿地(绿块)而形成不规则、开放式的网状绿化结构。
所谓“绿块”,是指城市公墓内小块状生态单元,它们是构成山地公墓自然生态体系的基本感知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特点,能形成微小气候环境。它们遍布公墓区域之内,可达性强,最易为人们所体验。在自然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山体和水域两方面,如山冈、山谷、陡坡、坎、沟、岭上的原始植被,河、岩、滩等附近的自然绿化;在人工形态上,主要有公共绿地、绿化带、游园等等。所谓“绿廊”,是指沿自然的河道、溪谷、山脊或山谷绿带及水体、山地特有崖壁立体绿带、梯道绿带、殡葬功能区(如墓区)内绿带等。这样通过绿廊将公共绿地、游园、景点等一系列绿块连接形成整体绿化网络。
从山地城市公墓自然生态来看,山地城市公墓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绿地体系符合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结构的理论;城市公墓是一个由基质——廊道——嵌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人或物)相互联系和作用(如在公墓中单一方向性的单向型人流和来去往返性的选择型人流等),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公墓系统所承担的生态功能。
在“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中,可将城市公墓景观中的主体部分——殡葬建筑、殡葬功能主体(如墓碑等)及道路系统视为城市公墓景观的基质,将外观和肌理上与基质明显不同的绿块视为嵌块,将绿廊视为廊道。这样,山地城市公墓的绿地系统规划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完善的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
2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特点
从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出发,“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2.1 适应性
由于自然山水对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分割和限制,城市公墓的开发与发展呈现出组团状或带状。“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它顺应地形,随坡就势,将相对零散的城市公墓空间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公墓空间,使绿化体系真正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一模式中,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分析对公墓园林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与有害因素,针对有害因素采取营造相应的块状绿地(风景林、小游园等)的方法加以遏制或抵消,这些极具针对性的块状生态绿地,是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的艺术配置。这种绿化模式借助绿廊将城市公墓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自然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园林景观的互借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2.2 渗透性
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两部分互相渗透而形成的组合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因素对生物群落生境具有一定的影响,特殊的气候和立地条件,为植物生长造成了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新的生境。在公墓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进行生态工程的结构复制和功能模拟,使公墓园林生态结构优化,整体协调。在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中,运用植物、建筑、水体等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因地因时地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功能。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是从山地自然生态的内在机理出发,在公墓中见缝插绿,深入城市公墓的每个角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例如,山地城市公墓中有一些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山地公墓道路多劈山而筑,一面倚山,一面临崖,在这些地段合理配置攀援、垂直、地被植物等立体绿化,同乔、灌木以及最下层的地被植物易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绿化率和绿视率,使植物高低相竞、充满生机盎然的情趣,而且体现出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系统性
由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破碎,而这种网络状的整体绿化模式,能起到强化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作用,并促使其生态结构形成开放空间框架,由于自然山水的差异将会显示出独特的景观风貌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墓特色危机”。
这种绿化模式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顺应地势向外扩展,不仅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而且可以引导城市公墓空间的发育,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持续、协调发展的良性绿色生态骨架,这不仅有利于山地城市公墓的分期建设,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好关键性的地理要素,从长远角度控制山地城市公墓景观生态质量和变化趋势,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动态景观生态体系。
2.4 可达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归自然成为时尚,人们不仅向往浏览名山大川,而且更注重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的接触。“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加强了特殊市民(即到殡葬园区活动的人)与绿地的亲近性,便于市民到达,使用频率高,市民可参与性强,真正起到了城市公墓绿地的作用,使人们在进行殡葬活动之余有“山水之怡、林泉之致”,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
2.5 文化性
绿化体系的设置可以在公墓中特殊地段同公墓的历史文化保护或文化娱乐设施相结合,使之成为文化绿网。绿地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墓的优势,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把握每一个“绿块”的文化主题、空间性质、艺术特点以及人的感受,通过绿廊将之串联起来,建立完整的殡葬活动网络,使山地城市公墓除了具有殡葬功能外,还成为可游、可赏、可探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殊场所。
我们追求的意境所要表述的主题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即园林生态文化,因而要考虑到绿地的文化氛围,绿地除植物自身的形象外,其广场、憩地、建筑物、雕塑、文化活动内容也应提高思想和艺术档次,这正是公墓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结合部,如在公墓绿地中可设置体现厚养薄葬的传统雕塑小品。
2.6 经济性
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绿色植物达到的,要从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叶面积总数三方面来考虑,按照植物生态与造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通过乔、灌、草相结合,阳生与荫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人工群落,提高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可适当提高栽植密度和上下层次,以后逐步间伐,既保证了人工群落的科学性,又提高园林的经济性,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其景观效果的稳定,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保存性、观赏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建立人工群落,设计时兼顾远期效果和近期效果,适当选择药用植物、果树、油料植物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适当选用大规格苗木,提高园林的经济性。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可以利用山地城市公墓的任何地段,甚至可以将公墓内大多数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纳入到绿地系统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占用好地,从而缓解了山地城市公墓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由于带状和网状绿地同传统的大块绿地相比,相同面积下增加了绿地边缘的长度,从而使更多的周边土地升值(碑墓穴位畅销),不仅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实例分析
双凤山陵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属有较大山丘分布的洪积冲扇区,其四周有自然天成之景和人文景观可借。
3.1 双凤山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划特点
双凤山依靠地形地貌表现出内部环境的自然美,其空间性格倾向于平坦旷远之美,与峰峦岭岫、崖岩洞府相比,更显得平易近人,具有现实感和人情味。两山中间形成洼陷、低平的狭长地带,表现为低落幽曲的空间性格,易于渲染陵园气氛,所以从原地形出发,加以变化,做到曲折有度,沿狭长地带略做纡盘,修建一条主路,发挥曲径引人入胜之功能,显示出幽静深远的自然风貌,使行人处于庄重氛围之中。从广场沿北风山腰修建一条台阶式人行路,为“步移景换”创造了优越条件。沟谷向东延伸到东北部洼地,改造成人工湖,湖水引自源泉渠的分支,从陵园西北角沿北围墙贯穿陵园,显示出水系的自然美。陵园内部环境还通过建筑突出了平面布局及立体轮廓的形式美(图3)。
3.2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块”
3.2.1 山系“绿块”
北凤山759株油松构成“北凤松涛”风景林的景观;南凤山1150株侧柏构成“南凤柏香”凤景林的景观。这两个大型园林景观构成了陵园的主旋律,在园内大部分观赏点都能观赏到北山之松和南山之柏,雪压松柏时则呈现出雄伟多姿的冬季景观。
北凤山西麓以刺槐为主,辅以核桃、黑枣、每至春末夏初,串串洁白的刺槐花竞相怒放,花香四溢,放眼望去,犹如皑皑白雪,形成了“槐岭春雪”的景观,成为冬景、夏景的过渡。两山之间的沟谷内植苹果、桃树,形成春花夏(秋)实的连续景观。
南凤山东麓,稀植侧柏,以柿树作主景,侧柏、银杏、合欢、金银木作陪衬,秋天形成“柿丹映翠”景观,各种树木姿态多样,树形参差,配合山丘起伏,创造出山林野趣,既做到秋景的突出,又做到向夏、冬景的过渡。
3.2.2 殡葬功能区骨灰林
骨灰林以松、柏类常绿树木为主,根据地形条件变化和殡葬业务需要分布在墓区的不同区域,这种“绿块”既具有安葬骨灰的殡葬功能,作为风景林又具有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 公共绿地
业务服务区和生活行政区的公共绿地主要以草坪为主,采取小游园形式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具有殡葬园区特色的公共绿地。
3.3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廊”
3.3.1 水系“绿廊”
整个水系在植物处理上以突出夏景为主,并注意到与春、秋景的过渡处理。在入口处理上,巧妙采用了借水手法,园门内凹而建,使园内水系露出门外,通过水系处理形成小河,河上修桥,使来人先过桥后进园,先见水后见山。从门到广场通过植物和建筑产生“由障到半障半露”的过渡,作为陵园的起景,紧紧扣住“庄严、肃穆”的主题,在广场上可透过树木观赏到陵园的中心景点——北凤山建筑群,同时又能透过树丛见到东部游览区,既增加了环境对人的感受,又可满足游园驻足心理,丰富游园情趣。在陵园东北部是在原有低洼地形基础上开掘出的人工湖,驳岸用青石垒砌,湖中设有汀步通往湖心岛,湖岸及小岛上植垂柳,间植碧桃,增添了这一景区的游趣。该湖水巧借源泉渠分支为水源,其入口设在北凤山西北部园墙处,通过处理,使其从石隙中呈瀑布跌落水潭中,环经北凤山北部,通过溪流的曲折宽狭变化,使水断、续、隐、现、急、缓、聚、散出不同的水景,最后经园门桥而流入宽阔的湖中。溪旁植垂柳、碧桃、配以文冠果等花灌木,形成“流水桃花满涧香”的动景。
3.3.2 道路“绿廊”
园内主路联接着各功能区,又可成为游览导景的路线。主路两旁密植侧柏,使道路盘曲于坡坨之间,迂回于密林之中,产生“曲径通幽”意境。从广场通向北凤山建筑群的阶梯人行路,路旁植蜀桧、紫薇,与阶梯的节奏感相协调。游览小径多突出一个“野”字,路旁散置山石,植榆叶梅、紫薇等花灌木,根据生态绿化原则,植自播能力强的草本花卉,在林下野生花卉的衬托下增加园林自然野趣,丰富了园林景观。
3.3.3 殡葬功能区“绿廊”
墓区内各区界植蜀桧、大叶黄杨球、银杏、红叶李等,墓碑间植蜀桧;南、北凤山建筑群以千头柏、雪松、油松等为主体,配以少量珍珠梅、紫薇、丁香等花灌木,苍松翠柏的暗绿色基调与建筑物灰白淡雅之色形成强烈对比,从色彩上渲染了景观的浑宏庄重。北凤山通往墓区的中轴线道路两旁由大叶黄杨绿篱封闭,产生肃穆之感。因墓区内石质材料较多,在地面处理上多植草皮或把生长力较强的禾草根茎植入红石板或其它硬质材料(具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水泥预制品或石块)的缝隙内,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既符合生态原则,又满足丧主和游客要求。
3.4 网状生态绿化整体效果分析
双凤山陵园绿地系统规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与周围环境之借景、对景关系,使内外呼应,形成有机整体。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了适应性、渗透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图4)。
在进行生态绿化建设时,植物配置注重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满足生态环境和园林组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结合果树、药用植物,把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发挥了其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由于在园林绿化中注重自然美的再现,使公墓绿化具有一定的可达性,通过在殡葬功能区域设置反映殡葬文化的雕塑、园林小品等,增强了园林的文化性。
4 结论与分析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针对山地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通过对山地独特的景观结构单元的充分认识与控制,保护脆弱的山地环境,保护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维持山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山地自然生态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公墓的建设。只有真正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并把握其内在机制,才能找到山地城市公墓系统规划的正确方法。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提出是对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有益探讨,但任何绿化模式或体系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山地生态环境,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深化。建立一套适宜于山地公墓自然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与体系,对于更好地改善山地城市公墓环境质量、促进公墓生态的良性循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城市公墓的理想目标,促使山地城市公墓走上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