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观
㈠ 生态经济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内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容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二、性质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三、类型生态经济主要有三种类型:
(1)小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简称单一型生态经济;
(2)中观层面即企业之间的生态经济链,简称结合型生态经济;
(3)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生态经济层,简称复合型生态经济。
㈡ 生态经济实践有哪些主要的类型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践行生态消费观。
也没答案,生态学概论老师哪来的题。湖南农大的题目赞我一个
㈢ 生态经济评价的内容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强大,但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生态经济管理: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经济计划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从事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要做出生态环境经济评价;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加强生态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学要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㈣ 生态经济的思路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形式上。正是基于此,现代企业经营目标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生态管理”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生态型企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5、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㈤ 如何做大生态经济
参考相关新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郧县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要求,抢抓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带”和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战略部署,在“谋”、“试”、“调”、“建”、“治”上下工夫,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倾力打造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加快推进十堰滨江新区建设。
一、坚持规划为先,立足县情主动“谋”
郧县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实际,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探寻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在产业化推进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009年,郧县确立实施以“市郊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汉江沿岸生态经济带、国道沿线城镇经济带”为主要内容的“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并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率先启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2010年,市委确立“一城两带”战略、提出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后,郧县详细制定了郧县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在修订和编制规划中,积极与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丹江口库区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紧密衔接,发挥了决策、规划的正确引领作用。
二、坚持示范带动,柳陂片区先行“试”
2012年,郧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柳陂新集镇及其周边9个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移民示范区、国家级农村清洁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滨江旅游示范镇和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通过精心谋划,先行先试,加大投入,强力督办,示范区内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安置点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目前,该片区已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示范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库区蓄水后,将呈现出“江面碧波荡漾、路边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山上果树满园”的美好图景。
三、坚持产业为基,优化结构大力“调”
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考量,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夯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一是壮大生态工业,增强经济实力。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约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专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向零污染、无污染和高科技、高产值转型。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成生态产业基地70余万亩,畜禽生态养殖小区35个,新建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三是激活生态文化旅游业,增强发展活力。确立和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完成郧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加快滨江生态旅游城、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子胥湖生态旅游新区等“一城两区三园四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大力保护开发郧阳文化,使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坚持协调为重,城乡一体统筹“建”
郧县立足毗邻十堰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战略,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建设宜人宜居新城区、城乡统筹示范区,推进生态、绿色、美丽郧县建设。一是以“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发展格局为龙头,着力建设滨江宜人宜居新城区,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规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国省道沿线小城镇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生态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鲜明、建筑风格别致的生态环保型小城镇已现雏形;三是以移民安置点和公路沿线重点村为依托,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了星罗棋布的秀美村庄,彰显了农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五、坚持生态为本,环保优先坚决“治”
郧县坚持环保优先,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着重治理生态环境,努力使郧县的天蓝起来、山绿起来、水清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绿色生态郧县。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实施绿色招商。近年来,先后否决、拒绝了60多个近30亿元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二是开展生态水利建设。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着力实施以电替代燃料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三是严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环境质量监控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对高耗能、低效益、技术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关闭和技术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填埋场2座。大力开展库周清理,境内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㈥ 生态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经济学理论是由经济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经济学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使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经济学》在阐述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后,以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消费、生态经济价值和生态经济制度5个基本范畴为框架,构建了由系统篇、产业篇、消费篇、价值篇和制度篇五大篇章组成的全新体系,使得生态经济学具有了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在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等生态经济学基本规律,使得生态经济学研究从个别的理论层面上升到一般的规律层面。充分吸收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生态足迹核算理论、生态保护补偿理论、三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相互增殖理论、生态制度创新理论等,全书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㈦ 生态观的原理
关于如何概括生态科学所提供的新思想,使它成为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尚无一致的看法和界定。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和西方学者较多的称为“生态意识”,也有称为“生态智慧”、“生态思维”。80年代初,中国学者余谋昌称之为“生态观”。他认为生态观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生态观”这个名称是合适的,但是不能仅从思维方法上去把握,而应该在更广泛的自然观层次上来把握。
生态观应是人类关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建立在生态科学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并在人类-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哲学世界观的概括,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
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生态与环境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曾经依次具备了关于生物个体的、种群的、群落的以及系统论的几种生态观。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由以生物界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愈益结合的发展趋势,因而人类现在又逐步获得了关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观、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生态伦理观、关于社会法律问题的生态法学观、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观、关于哲学理论问题的生态哲学观、关于美学问题的生态美学观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态观。各种生态观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当今时代“生态学化”的趋势和特点。
㈧ 论述生态经济学名流派及其观点
1.停滞派
认为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技术的使用已经到达顶端,人口的示意图工也已经到了极限,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不能再继续发展了。
观点有零增长理论和增长的极限等。
2.观望派(无关论)
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带来的,与发展中国家无关。
3.乐观派(科学会找到答案)
提出了“没有极限的增长”的观点。保持持续增长比试图停止增长也许还要安全。
4.主流派(可持续发展论)
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生态环境对有毒物质的自然降解能力和对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人类将面临危机。
㈨ 谁可以阐述一下生态经济观生态经济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反映有关生态经济系统输入、输出、内部结构及整体功能经济信息的数值。是衡量、对比、分析和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
生态经济指标的分类:
按流量划分可分为:①反映系统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及子系统间相互输入的指标;②反映系统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及子系统间相互输出的指标;③反映输入、输出两方面因素的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其表现可以是输出减去输入的净效益关系,也可以是输出除以输入的比率关系。
按量纲划分可分为:①实物量指标,如水土流失量;②价值量指标,如污染损失金额指标;③指数形式指标,如生态经济效益指数。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指标(1年以内)、中期指标(1~5年)和长期指标( 5~50年)。指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对象系统的活动周期决定。例如,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周期长,一般采用长期指标。为了兼顾近期与长期利益,在计算中、长期指标时,可以采用贴现的办法将各年输入、输出量统一折算为现值(见),以利于方案比较。
按反映系统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生态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用某一方面的单独指标来衡量全系统的优劣,而须从生态、经济两方面各设立一系列单项指标。如用能量转化率、,生物生产率等反映生态状况;用产量、收入、费用等反映经济活动。除单项指标外,还要设立综合性指标,全面反映系统的状况,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经济损失指标等。
对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应采用不同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例如:①平原生态经济系统可以采用光能利用率、能量投入产出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森林覆盖率、氮素转化率、、人均收入、成本产值率等指标;②山区生态经济系统可采用植被(草、灌木、乔木)覆盖率、水土流失量、人均收入等指标;③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采用单位面积产草量、沙化面积、合理载畜量、人均产值等指标;④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以采用渔产量、捕获鱼鱼龄结构、捕获鱼鱼种结构、资金产出率等指标。
对于宏观生态经济系统,还应包括没有直接产品、其有用效果无法直接以使用价值量来衡量的一些因素,可以综合采用森林覆盖率,沙化面积,土壤流失量,耕地保存率,湖泊保存率,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灭绝量等作为生态方面的指标,与投资效果、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方面的指标共同组成宏观生态经济指标体系。
㈩ 简述生态经济学产生发展各阶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1、生态经济学概念的酝酿和产生阶段(1950—)
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最早提出,并首次明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生态经济问题的大辩论阶段(1970—1987)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涌现出了大批关于全球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论著,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辩论。1968年,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罗马俱乐部”成立。
3、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的成立,以及次年EcologicalEconomics刊物的创办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生态经济观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证明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从地方性到全球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世界人口的突然增加、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科学家探究上述问题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从一开始,他们发现,仅仅从生态学或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很难找到答案,只有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进行分析,寻求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此时,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它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