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西藏生态环境厅

西藏生态环境厅

发布时间: 2021-02-07 12:37:47

1. 33.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藏采取何种措施控制环境污染

197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事业走上正规化道路。1990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环保工作的统一领导。时至今日,西藏环境保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从自治区到各地区都设立了环境保护局,专职环保机构达12个,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防治污染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仅为消除拉萨的工业烟尘就投资了300万元。 1990年,西藏第一个现代化环境监测大楼在拉萨建成,并在拉萨周围设立了7个监测点,它装备了中国最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环境监测站台1993年也竣工使用,藏东昌都环境监测站正在修建,覆盖全西藏的监测网络将逐步形成。 同时,对所有可能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坚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1998年,由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监察厅等单位组成了环境执法检查组,取缔、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而且对污染企业提出限期整改。同时,还在《西藏日报》上公布了举报电话。 城市建设实行合理规划,强化园林绿化,并利用媒体、办知识竞赛、办《环境专版》等形式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技术和研究部门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工业污染源、野生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重要课题。

2.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吗

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性,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特点。
1.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加大。
2.沙化严重,植被覆盖率较差。
3.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4.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下,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3. 如何以最严格的制度守护西藏生态环境

西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是西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之路。

保护生态要谋长久之策,必须行固本之举。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架构了法制体系,为西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西藏久久为功。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项项制度法规严防污染进入雪域高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


如今,西藏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雅鲁藏布江、纳木错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一类或二类水域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萨等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0%以上。

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

王作堂

(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眉山,620010)

摘要本文从生态环境地质的角度出发,指出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在缺乏生态屏障保护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天然植被的过量掠取和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改变,诱发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防治对策。并期望有关部门和领导为西藏高原上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典型实例和经验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江两河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

前言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系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下同)中部流域地区的简称,位处西藏腹心地带,以雅鲁藏布江为轴线,东起桑日县,西止拉孜县,长440km,海拔3600~3900m,总面积6.65万km2,占西藏总面积的5.4%。范围包括一市(拉萨)两地(山南、日喀则)中的18个县(市、区)。其中拉萨市是自治区首府和拉萨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东县泽当镇和日喀则市分别是山南、日喀则地区地委、行署驻地,是区、地(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为西藏人口居住和城镇集中分布区,现有人口88.38万,占西藏总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占94.12%,农业人口达73万。

“一江两河”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水土资源、交通条件优越,矿产、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西藏的“金三角”,是西藏国民经济最发达地区,自古就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发展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区内耕地占西藏的35.23%,粮食产量占56.24%,农林牧渔产值占34.5%,工业总产值占23.97%。国内生产总值(GDP)占19%。

从“八五”开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1991年、2001年第3次、第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将其列为重点综合开发区。党中央、国务院从1990~2002年每年注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以水利建设为头,以农牧业开发为主体,配套建设必不可少的能源、交通项目”的开发建设。

但是,随着“一江两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扰动和改变日益加剧,也使众多阻碍该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规化(1991~2000年)》指出:“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过去长期粗放开发,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出现严重退化……严重影响到该地区综合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开展和加强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决策,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1.1生态环境脆弱,天然植被锐减

“一江两河”地区平均海拔3600~3900m,地势高亢,气候干冷,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层薄而质粗,广大山坡地水源涵养差,制约了植被的生长发育,在天然条件下植被生产量不及同纬度其他地区的1/10。由于长期的粗放开发,过去的天然乔木林和高大阔叶灌木林由于过度采伐,已退化为覆盖度很低的灌丛草坡,每年有6~10万亩灌木林遭到樵采和刨根等毁灭性破坏,从河谷坡麓线到4500m的山体下部,原有的草原植被发生退化,覆盖率下降,导致山体物理风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出现了大面积沙化和石砾化稀疏草原植被。非森林化过程以居民地为核心呈放射状扩展。拉萨市近郊山地灌木林已砍伐殆尽,灌木林的破坏范围仍在继续向外扩展。在近15年间,覆盖率在40%以上的灌木林地面积减少了70%。植被覆盖的锐减和局部枯竭,山麓灌丛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随之变差,水土涵养和调节气候的功能降低,生物群落、动植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重建和恢复原有植被十分困难。

1.2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一江两河”地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860.9km2(279.1万亩),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97.5%。集中分布在贡嘎、扎囊、乃东、曲水、南木林、拉孜及日喀则等县(市)的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河段和拉萨河下游等地。由于风沙作用强烈,流沙面积不断扩大,极目所处活动、半活动沙丘,沙丘链随处可见相连成片,局部地段已向山前冲洪积扇及山坡上扩展。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7%。其中,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达那谷—大竹卡地区和曲水—泽当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该区河谷土地面积的46.5%和44.1%。按行政区域而论,日喀则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977km2,次为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分别为542.2km2和341.7km2。导致土地沙漠化固然与干旱环境和强劲的季风吹扬有关,但人类活动过度对植被樵采和掠取,扩大了沙漠化的面积,推进了沙漠化进程。每年约有数百亩土地、草场被流沙覆盖、吞噬,公路被沙埋、阻碍交通。目前沙覆盖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两倍以上。土地沙漠化严重危害植被、农田、牧场、水利设施、交通运输、民航,埋压城乡建筑物和污染环境,使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1.3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西藏高原地壳的急剧抬升活动,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和植被不发育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天然环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烈影响,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4.9万k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3%。据抽样统计,在坡麓地带和洪积扇平均每平方千米有冲沟0.251条(最深20m,最宽达25m),裸岩面积0.053km2(最大达8km2)。拉萨河、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别为11kg/m3和36kg/m3;雅鲁藏布江干流年输沙量达1390万t。个别年份侵蚀度则更为严重。区内西部为严重水土流失区,其次是山南地区和拉萨河地区。大面积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耕层变薄,板结而贫瘠化,降低土壤肥力,土质变坏,库(塘)淤积难以发挥效益。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天然植被的锐减,水土流失和道路修建、边坡开挖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诱发和加剧了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有2721处,因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万元。区内重要城镇拉萨市、泽当镇、琼结县城等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之巨。每到雨季,交通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频频发生,不断毁坏城镇、水利设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上百至数百公顷农田被冲毁或淤埋。

1.5草场退化严重

“一江两河”地区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区的温性草原,全区共有退化草场115.37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24.3%,其中重度占19%,中度占37.7%,轻度占43.3%。拉萨市草场退化面积占草场面积的32.7%;山南退化草场5.62万公顷,占草场面积的20.86%,其中重度退化草场占草地面积37.9%;日喀则草场退化面积达21.16%万ha,占草场面积79.5%,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22.4%。草场退化的主要表现为草场可食饲草减少,毒草繁衍,鼠害严重,土壤沙化。造成退化的原因,固然和草地超载放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不适当的甚至毁灭性的樵采植被等人为破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草场退化严重阻碍了牧业的发展,也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1.6城镇地下水污染

“一江两河”河谷平原地区是西藏城镇和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城镇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天然防护条件较差,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局部地段已出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三废等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拉萨市、日喀则市、那曲镇、泽当镇等城镇局部地段地下水已形成轻—中度点状、面状和条带状污染,并有扩大趋势。

1.7水文状况恶化,土地干旱严重

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调节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出现地表迳流增加,地下水迳流减少,导致干旱河谷不断扩展,旱灾频繁发生而周期长。冬、春、夏连旱最长日数为156~228天,即便6~8月的雨季,干旱频率也在40%以上。全区干旱面积现已达59.57万亩,缺水量231.21万m3/d。干旱区多分布在主干河流的两侧支谷中下游地带,现有耕地和林草地处于干旱状态,大面积宜农荒地因干旱而难以开发。一遇大旱,粮食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牲畜因缺乏饲草而大批死亡,人民生活比较贫困,严重制约了农牧业发展。

1.8土地盐渍化

“一江两河”地区具有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而该地区农业灌溉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导致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宽谷区和林周盆地等地下水水位较浅的重要农耕区,部分耕地已出现盐渍化现象,面积已达2.87万公顷,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

2防治对策

2.1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政府制定保护法规提供依据

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进行调查,总结该地区在进行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资源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在自然资源开发中保护生态地质环境的对策措施以及开发后恢复或建设生态地质环境的建议等,为该地区各级政府制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提供基础性科学依据。

2.2建立生态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预测和监测

鉴于“一江两河”地区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有必要扩大地质环境的监测范围,充分利用“3S”技术,开展“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工作,拟建生态地质环境“动态”空间数据库,从而实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预测和监测,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同步进行。

2.3开展生态环境地质专项示范调查研究,编制相应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

国际上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起步较早,应用先进技术研究解决和监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已大量开展。我国虽已意识到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的环境负面影响,但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江两河”地区拟采用生态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3S”等先进理论和方法技术,选择具有不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类型的典型地区(段),开展生态环境地质专项范围调查研究,并编制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或规范,示范指导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2.4加快“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程规划提供依据

尽快查明“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现状,编制“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现状图和“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程规划图。并以此为依据,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为建设与恢复“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进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一江两河”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程的规划提供依据。

3结语

“一江两河”地区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定,在缺乏生态屏障保护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天然植被的过量掠取和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改变,诱发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系统向紊乱、衰退的渲替趋势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也制约了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使该地区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发展,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及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工程规划等工作已迫在眉睫。可以预测,只要生态环境地质规划各项工程内容得到全面落实,并付诸实施,该地区一定能够建成西藏高原工农业发达,三个效益显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地区。

参考文献

[1]陈梦熊.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5(3):3~6.

[2]魏伦武.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3(1):6~8.

[3]魏伦武,赖绍民.西南地区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探讨.四川地质学报,2002,9(3):153~155.

[4]刘玉海.黄河中游区域地学环境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2):73~76.

5. 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 然的干预越来越来深入,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危 机,人们不得不思索,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资源环境是有价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使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各具特色,在各种生态环境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原生态的脆弱性及敏感性,这就决定了西藏的生态环境很容易受到 外界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相比于低海拔地区要困难得多。 西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生态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人民因为贫困而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开发本地区资源,但是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则限制资源开发,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西藏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西藏人民和政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确保生态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开发西藏,促使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保证西藏经济良好发展的趋势 下,促使西藏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使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这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西藏生态补偿制度。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析了西藏的地理环境,论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阐述了西藏草原、水资源、森林及矿业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把西藏地区 经济贫困与生态保护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从研究西藏生态补偿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引入西藏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文献, 为西藏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第三部分就西藏几个重点领域进行生态补偿的分析、论证及实施;第四部分作为在西藏进行生态补偿的结论 和展望、阐述了建立西藏生态补偿制度必要保证、说明了西藏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本文比较系统的论证了建立西藏生态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在西藏地区,生态保护及生态地位在我国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藏的生态保护还有明显的 不足之处,生态补偿研究有待加强、生态补偿制度有待完善。故此,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重视、能为西藏建设提出一些建议、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6. 西藏开展生态建设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一 生态环境太脆弱
二 无霜期太短,生态恢复很慢
三 食物链太单一,一旦破坏,很难修复
四 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不利于长效监管
五 高原缺氧,困难重重
六 经济基础差,经费捉襟见肘

7.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是否严峻,哪些因素导致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涌入,西藏的环境也开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看到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几个人都抱不住的,不知几百年的大松树,。对野生动物的大量猎杀(对动物的猎杀主要是内地人,由于藏族是全民信奉佛教的,是不杀生的),破坏了生态平衡,高山草甸沙漠化很严重。这些问题虽然也引起了某些有关政府部门的注意,但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可怕的是大多政府领导没有环保意识,以牺牲环境去换取所谓的经济发展。这样下去,若干年以后西藏将没有绿绿的草原,绿绿的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也将不复存在。气候变暖,雪山容化,美丽的西藏也将不复存在。 不光西藏大多数政府官员几乎没有环保意识,人民群众的的环保意识也很差,(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环保意识都普遍较低,包括本人)生活垃圾随便丢弃,一起风,空中飞舞的全是塑料袋,给外来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严重破坏了人们对纯净西藏美好印象。据我了解西藏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只是简单的掩埋,或集中堆积在一个地方,有的甚至向河流里倾倒。或许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西藏不再象以前纯净。

8. 西藏的生态环境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异性

西藏面积有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12、5%。西藏拥有辽阔的“三向”地带,其经度跨越近21度,纬度跨越有10度,而海拔高度由600米左右上至8848米。有无垠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棋布的湖盆、众多的水系。由于空间的范围与形态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故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多样而特异。西藏高原生态特异性表现为:

一、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群的类型丰富

从环境要素来看:

(1)气候类型。西藏主要有10个气候区:① 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②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③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④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气候区;⑤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⑥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⑦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温润气候区;⑧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⑨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⑩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西藏的气候类型几乎包括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按热量的差异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按水分的多少包括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在一些山区,海拔由低到高,可历几个气候带。

(2)土壤类型。西藏的土壤类型有20余类,仅森林和宜林地主要有14类:①棕毡土;②漂灰土;③酸性土壤;④棕壤;⑤搓褐土;⑥褐土;⑦黄棕壤;⑧黄壤;⑨黄色、赤红壤;⑩黄色砖红壤和可造林的土壤;A、阿嘎土(山地灌丛草原土);B、草甸土;C、沼泽土;D、砂土。

(3)地貌类型。西藏的地貌奇特多姿。按其形态成因可划分为12个地貌类型: ①极高山;②高山;③高寒中山;④高寒低山;⑤高寒丘陵;⑥山麓倾斜平原;⑦高原谷地盆地平原;⑧湖积平原;⑨冲积平原;⑩冰渍丘垄;A、侵蚀虫中山;B、侵蚀低山与丘陵。

西藏的地貌包括了平原、丘陵、谷地和山体等所有地貌单元,再加之各种地形要素(海拔、坡向、坡度)的影响,热量、水分以及土壤配合状况的变化,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类型极为丰富。

再从生物群及其景观来看:

(1)生物种类。西藏的植物种类丰富,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占高等植物的1/6,其中木本植物约1700多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就有近50种,多组成高大粗壮、结构完整的森林群落。西藏的植物中,拥有一些古老、子遗、特有的珍稀的物种。西藏还有1000余种具有珍贵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种数占全国野生药用植物的2/3。

西藏的动物种类据目前资料看,脊椎动物有648种,其中鸟类有473种,98亚种。西藏的一些动物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物环境中,具备了适应性强、耐高寒的特性,如牦牛、犏牛以及野驴等。西藏的药用动物亦有100种。

(2)植被类型。西藏有纷繁的自然植被景观。根据所处山体位置、水热状况及相应的植物类群,主要划分:①高山草甸;②高山草原;③亚高山灌丛草原;④干热河谷灌丛;⑤湖沼草地;⑥森林,以及人工栽植的旱地和水田。

森林植被类型则可分为十大类群:①高山、亚高山灌丛疏林:②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云、冷杉林);③亚高山落叶松林;④亚高山柏树林;⑤山地温带硬叶常绿栎林(高山栎);⑥山地温带铁杉林;⑦山地温带、亚热带松林;⑧山地温带、亚热带落叶常阔叶混交林;⑨山地亚热带常绿叶林;⑩低山季雨林、雨林等。

在西藏辽阔的“三向”地带内,由于生态类型的丰富多样,几乎呈现了北半球主要气候带的各植被类型和森林类型。

二、生物种群的分布广而多

从牧业的草、畜分布来看,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有12、4亿亩,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1/4,为西藏土地面积的2/3,天然季节性草场(放牧草场)的分布上限可达海拔5500米,而西藏的多种牲畜生存活动于广阔的高原面积和山体,藏羊的活动上限达5800米,牦牛则更高达6000米。

西藏的农业面积虽不大,仅占土地面积的0、2%,但农作物的分布具有区域性、斑块性和主体性的特色。很多作物的分布上限为世界作物种植高度上限的最新纪录。西藏的小麦多分布于海拔3000—4000米的范围内,冬小麦最高种植上限达4200米,青稞分布高达4760米,油菜、马铃薯可分布至4600米,碗豆、荞麦达4400米,而喜温的作物玉米、蚕豆、向日葵等可以达3800米,至于分布于亚热带的喜暖作物水稻,在西藏的分布上限可达2300米。

西藏的森林在藏东南高山河谷与峡谷区分布绵亘逶迤,森林面积有632万公顷,为全国第二大林区,占全区土地的5%。在垂直分布方面,西藏的森林分布在海拔600米左右直至4300米(灌丛疏林高达4500米)的坡面上,成带成层,垂直带谱丰富而完整,几乎包括了北半球从热带至寒温带的森林类型的植物种群。而西藏的果树分布高度亦远超过其他省区,核桃的分布上限达4200米,苹果引种栽培的高限可达4000米。

西藏的动、植物种群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分布特点及优势,是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特异性所决定。西藏地处低中纬度,海拔由低至高,太阳辐射强,高原面和大气增温作用显著,至使生物的分布与栽培上限远高于其他省区。

三、植物的产量高、个体大

西藏从农、牧、林的总产量及平均产量来看,水平是不高的,但也不乏高产优质物种产区。西藏是一些农作物的高产区之一,冬小麦亩产高达1743斤,青稞1226斤,水稻1512斤,玉米1800斤,油菜822斤,蚕豆1065斤。一些块茎、块根类作物和蔬菜个体大,萝卜每个重高达20斤,甘蓝有重40余斤者,马铃薯每个有达2斤,干蒜头一个有重0、2——0、3斤。至于苹果,元帅品段的,在西藏生长表现良好,色香味具佳,一个可重达0、9——1、0斤。

而西藏的森林,在生长环境优势下,生长高大健壮,单位面积蓄积量很高。波密林区的云杉林,年龄约250年左右,主林层平均胸径110厘米,立木最大胸径达230厘米,主林层平均高度67米余,最高立米达72米,单株立木蓄积量有大至120立方米者,每公顷林木蓄积量最高达3500—3800立方米。在平缓台地上的高山松林,每公顷蓄积量亦高达900立方米。在海拔较低的察隅林区洪积阶地上,云南松的树高过64米,胸径90—100厘米的立木比比皆是。西藏除拥有高大、长寿、健壮的林木外,一些灌木林种,如杜鹃、花揪等高可达10余米,而沙棘在林缘滩地,可生长成小乔木以至中乔木状,在海拔3500米处有树高20、5米,胸径76厘米的沙棘植株。

综上所述,可见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类型丰富,以致生存、分布着相适应的丰富而珍稀的生物种群。又由于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源优越,光、温、水的配合好,而且更有气候和土壤肥力综合高效地段,故而形成了农牧(草)林的优质高产区。西藏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牧、林生产的宝贵基础资源!

9. 如何解决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碰撞

我们倡导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