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盈余

生态盈余

发布时间: 2021-02-08 16:39:04

1. 上海市人居绿地面积是多少城市绿化覆盖率是多少城市生态盈余是多少

11m2,8%,-9%

2.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专的文明发展道属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宣言书。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果我们不自救,没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那就是科技进步。尽管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无论已见证了多少发明的丰功伟绩,我们仍不应该被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解读所误导。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希冀很多,但希望不能过分。在这方面做好自我克制是最好的态度。

3. 关于生态需水量的定量理论<sup>[1]</sup>

由于在我国,特别是北方,生活、生产与生态(“三生”)的用水是共享的关系,“三生”之间自然存在着相互的矛盾与竞争。由于生活与生产过多地用水,普遍认为是挤占了生态用水,致使生态系统退化,其结果表现为森林、草场与植被的严重退化,包括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漫延,使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逐渐消失,实际是对生活与生产挤占生态用水的自然报复。当前的热点与难点,从应用上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需水量的定量及其理论问题。

由于生态需水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方法,因此,不同的水文水资源和生态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而有不同的要求与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遏制其不再继续退化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例如西北内陆区维持胡杨林生长,保持其地区的地下水埋深为6m所需保持给予的水量,从生态学的角度讲是不可挤占的水量。又如华北的“明珠”——白洋淀,使其不致干涸并保持水生生物生存而需从大清河下定义为最小生态需水量。显然,不同生态系统的这一需水量是极不相同的,不可以一概全。在已经形成“三生”水矛盾竞争的我国北方地区,重视生态需水,不挤占生态用水,预留最小生态需水量,应成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条原则。最小生态需水虽是某种意义上的权宜之计,但其现实性与易操作性应为当务之急。

第二,适宜生态需水量是以生态系统的水、热条件最佳匹配为标准。其定量是由能量(净辐射Rn)换算的水分当量(通过除以蒸发潜热L)与水分收入(P)相等为基础。即其比值为1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或者其比值趋近于1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在这种条件下,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但是,Rn/P→1的条件下并不时时处处存在。当Rn/P≥1时,“三生”用水处于竞争状态,生活与生产用水的发展使生态用水受到影响或被挤占;当Rn/P≤1时,水分有盈余,生态用水常能满足。盈余过多时还会形成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沼、河滩与三角洲)。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的P不完全等于一个区域的降水收入,P的含义是一个区域中各种形式水的收入(包括地面与地下客水的汇集)。对于前述的Rn/P≫1或Rn/P≪1,计算其适宜生态需水可通过人工方法加大或减小水分收入: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从水利措施上看,△P1称为补水(如灌水、引水等);△P2称为排水。△P1为适宜生态需水的需补水量;△P2为适宜生态需水的需排水量。

第三,区(流)域最大缺水量,或水文气候学定义的区域水量盈亏,其中最大的缺水量包含着区域的生态缺水。这一定义是参照了前苏联国际水文10年国家委员会组织撰写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出版的巨著《世界水平衡和地球水资源》。水文气候学定义的最大缺水量(D)的计算是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式中:P为年平均降水量(mm);E0为蒸发能力或潜在蒸发量(mm)。上式又可写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其中的E0/P是区(流)域的干燥指数。考虑区域或流域水量平衡,则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其中,R为年平均径流;E为年平均实际蒸发;△W为流域土壤蓄水变量,对年平均而言,可近似认为△W≈0。显然,结合流域水文的缺水量计算可写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6.3)式对西北内陆河出山口的径流散失区具有特殊意义。因内陆河出山口以外的降水特别稀少,不敷蒸发的消耗能力,且山口以外的径流难以产生,R值主要来自山口以上,如果R值一定,天然E0又难以控制,则实际蒸发量E具有生态意义。

若要实现最大缺水量D=0,则有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在未开发的内陆河或无人类用水的情况下,R是全区(流)域的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其生态需水量的不足(DE)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6.5)式中的蒸发能力或潜在蒸发量与出山口的径流量差值应是该区(流)域的天然最大生态需水量。

由于人类活动的进入,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建立,生活与生产用水的追加,通过截留R,造成DE在人类活动区增加,而在天然生态区的R减少,势必使原来信赖R的天然生态系统失水或使E减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原有天然生态系统的E值的计算确定各种生态类别的需水量。

由于内陆河区(流)域缺乏对蒸散(E)的观测,因此,采用气象方法得出潜在蒸发来分类估算,可用计算得到的E0折算生态区(Fi)的生态需水量(E)值。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6.6)式表示的是最大生态需水量,其中为保护生态类型(i)的规定面积,Fi实际是一个折算系数,显然不同,生态需水量不同。

此外,在生态需水量的定量研究中,区分生态需水量、生态用水量与生态耗水量是很有必要的。生态需水量(Dd)是由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加之其对水的利用与消耗,分为3种:即生态固有的需水量(Dd)、生态用水量是实际供给生态系统的水量(Ds)、生态耗水量(Dc)是De的消耗量。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们的关系应是:Dd>Ds≥De

4. 2、根据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是否可以得出导致当地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根据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是否可以得出导致当地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是(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该消费量的资源密集度)。供参考。

5.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什么和环境污染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生态盈余增长期)和环境污染治理相持期,环境保护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6. 请问有用过生态足迹法的吗数据是在哪收集的呀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1.1 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耕地是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草场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产能力大多较低。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但目前事实上人类并未留出这类土地,出于生态经济研究的谨慎性考虑,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考虑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损失。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
即rk=dk/D(k=1,2,3,… 6)
式中rk为均衡因子,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为1.1,草地为0.5,海洋为0.2。
1.2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
Ai=(Pi+Ii-Ei)/(Yi · N)(i=1,2,3,… m)
式中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N为人口数,本文m=33。在计算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热力和电力等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时,将这些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速率来估计自然资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1.3 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hm2/人):ef=∑rj/(Pi+Ii-Ei)/(Yi · N) (j=1,2,3,… 6;i=1,2,3,… m)
区域总人口的生态足迹(hm2/人):EF=N · (ef)
1.4 生态承载力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
1.5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7. 生态赤字是什么

生态足迹分析的指标体系

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基础上,生态足迹研究者建立了一系列指标来计量人地系统间 自然资本的供需情况和可持续程度。
1. 生态容量与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
传统研究中所采用的生态承载力以人口计量为基础,它反映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贸易、技术进步、地区之间迥异的消费模式等因素不断地向这个基于人口的“生态承载力”指标功能发出挑战。人们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本身的规模,而且也取决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因此单从其中一个方面来衡量生态容量是不准确的。
Hardin在1991年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容量为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生态足迹研究者接受了Hardin 的思想,并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
2. 人类负荷(human load)与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人类负荷指的就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它由人口自身规模和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生态足迹分析法用生态足迹来衡量人类负荷。它的设计思路是: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的量都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以,人类系统的所有消费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为生态足迹,它既是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 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需求。在前一种意义上,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目前所占用的生态容量;从后一种意义讲,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未来需要的生态容量。由于考虑了人均消费水平和技术水平,生态足迹涵盖了人口规模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力。
3. 生态赤字/盈余(ecological deficit/remainder)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 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 足迹的余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 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 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相反,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足以支持 其人类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 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消费模式具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4. 全球赤字/盈余(global deficit/remainder)
假定地球上人人具有同等的利用资源的权利,那么各地区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就可以定义为其 人口与全球生态标杆的乘积。因此,如果一个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模超过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赤字。这种赤字称为该地区的全球生态赤字。相反,如果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生态标杆,即该地区对环境的影响规模低于其按照公平原则所分摊的可利用的生态容量,因而产生盈余。这种盈余称为全球盈余。全球赤字用于测度地区发展不可持续程度,全球盈余用来衡量可持续程度。

8. 生态足迹方法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度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36]。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相应数量的废弃物,而提供这些自然资源并消纳相应废弃物则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予以支持;在给定人口和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则越大,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也就越大。生态学家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象地以“生态足迹”来表示。换言之,生态足迹是支持一个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之总和,简称生物生产性土地。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其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99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思想,认为区域生态足迹是为生产特定区域人口消费所需的资源和同化这些人口消费所产生的废物,需要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37]。1996年,Wackernagel和Rees出版了专著《生态足迹: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系统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方法[38]。Wackernagel等于1997年提出了国家与全球尺度的生态足迹评价框架,并对52个国家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39]。此后,生态足迹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研究与应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爱尔兰、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国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核算与分析。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我国,随后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在国内迅速展开。在WWF的支持下,有关研究部门自200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区域、城市开展了生态足迹实证研究,推动和丰富了生态足迹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40]

由于生态足迹方法具有的概念清楚、计算方法简便、涵盖信息量大、所需数据易于获得等优点,该方法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估、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用地规划、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评估等。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生态足迹方法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只能对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实际中土地功能具有多重性质,而生态足迹方法对土地的功能进行了简化,造成了计算误差等。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9. 什么是生态赤字

所谓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资源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因为吃、穿、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此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必定会排出大量废物,这些都必须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所以,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条件。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但协调并不等于持续,例如:即使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是相一致或相协调,也不能说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因为资源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所以,可持续发展除要求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什么是生态赤子,超出资源承载能力和零件,借外后代发展机会自然资本综合,就是生态赤子。生态赤子可以表达为损失的成本和借入的成本创造出来的财富,这个财富本身是要归还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