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表演
① 原生态音乐的艺术表演
最早始见文学评论2001年第二期,研究俄罗斯文评的《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1]一文中出现; 尔后,《中华遗产》2004年第一期《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文,谈及几个民族所在的山川风貌及民族风俗,“原生态”仅用于文章标题;《东西南北》2004第六期《杨丽萍:生活“原生态”》文中“可以说,以“原生态”为精髓的《云南映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新西部》2004第七期《云南映象杨丽萍追逐“原生态”》文中“ 4月10日 ,杨丽萍领衔主演、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北京一流的保利剧院开始了其进京的首场商业演出……”;以上诸文无一语涉及音乐,更无对“原生态”一词的解释。后在网络上看到某人在“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说:“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了”*2。在《印象·刘三姐》相关的评价及介绍中也仅介绍为:“历经5年零5个月后诞生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以绵延1.654平方公里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的水域为舞台……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其间未见国内音乐界甚至张艺谋本人将其表演或音乐称之为“原生态”。某人同时还说道:“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自各种“印象”演出后,经各种媒体渲染,形形色色的“原生态”在国内艺术表演领域乃至各种商品宣传上逐渐出现。但何为“原生态”,却没有科学的定义。
② 原生态表演的意思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吗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广泛的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新说法。
其实原生态艺术活动在民间已经发展许久了,因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原生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最近一两年似4月的和风细雨慢慢的滋润着中国大地。
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那个时候,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了。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而央视“春晚”阿宝的出现,算真正使“原生态”有了正式的名分,结出了褒贬不一的酸甜苦涩的果实。原来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所不齿的“下里巴人”散发出了强大的魅力!纯朴的吟诵以一种朴实艺术的新形态走向了舞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正在进行的“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又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艺术的行列。也许,这株新型的野花将成为一门艺术领域的新星,从此将走入大家的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③ 怎样理解原生态舞蹈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有关。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靠。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奠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拟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 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
④ 什么是原生态音乐
最早始见文学评论2001年第二期,研究俄罗斯文评的《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1]一文中出现; 尔后,《中华遗产》2004年第一期《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文,谈及几个民族所在的山川风貌及民族风俗,“原生态”仅用于文章标题;《东西南北》2004第六期《杨丽萍:生活“原生态”》文中“可以说,以“原生态”为精髓的《云南映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新西部》2004第七期《云南映象杨丽萍追逐“原生态”》文中“ 4月10日 ,杨丽萍领衔主演、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北京一流的保利剧院开始了其进京的首场商业演出……”;以上诸文无一语涉及音乐,更无对“原生态”一词的解释。后在网络上看到某人在“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说:“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了”*2。在《印象•刘三姐》相关的评价及介绍中也仅介绍为:“历经5年零5个月后诞生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以绵延1.654平方公里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的水域为舞台……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其间未见国内音乐界甚至张艺谋本人将其表演或音乐称之为“原生态”。某人同时还说道:“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自各种“印象”演出后,经各种媒体渲染,形形色色的“原生态”在国内艺术表演领域乃至各种商品宣传上逐渐出现。但何为“原生态”,却没有科学的定义。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毁坏,北极冰川融化、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温度变暖乃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影响、危及人类生存的现象出现,使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危机等生态学术语被广泛使用。在此情况下,有的评论者不求甚解,将生态学的‘生态’概念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民间艺术类。于是,以上两个主要来源经媒体反复使用后,“原生态”一词在社会上开始流传……
⑤ 什么叫做原生态唱法
所谓的原生态就是指 歌手没有接触过外界世界,从小就在一个地区长大,歌声中没有掺杂外地口音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手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经过包装,声音是原汁原味的。以上就是它的定义。
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
(说白了就是歌手扯着嗓子在台上声嘶力竭地闭着眼睛撕心裂肺地狂喊)
⑥ 什么叫“原生态舞蹈”
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有关。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我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这种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
把握了以上要点,我们在挖掘整理原生态舞蹈时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了。
⑦ 原生态民间舞和剧场民间舞蹈的区别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目前舞蹈界所指称的民间舞,是一个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国内艺术界和国际同行产生误解的概念。因为民间舞的含义原本是由民众自发兴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比较恰当的名称应该叫“土风舞”)。而今天我们所称的“民间舞”,实际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这两大板块的“民间舞”已经决然形成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成为带着强烈的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品种,呈现着鲜明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
严格意义上的民间舞(以下称“原生态民间舞”)具有浓郁的农民文化的特征,本色、直白、鲜活、朴实,喜逗乐、少格局,并且渗透着较强的族群意识和来自生命本体的感召力,与剧场民间舞存在着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差别。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对其差别进行舞蹈本质的理性观照:
从舞蹈构成的物质基础一人体着眼。原生态民间舞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平素的自然状态,这一点,从许多采风录像和实地民众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剧场民间舞,舞蹈的物质基础储备精良,舞者无一例外地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表演时其身体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形态审视。原生态民间舞,其动作姿态相对随意,表演中尽管也有一些相应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规定,但原生态民间舞毕竟不受太多的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而剧场民间舞则是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舞蹈的风格性因素(包括动作、体势、形态、韵律)提取出来进行改造发展—或留其形、扬其神,或变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规范化。因此,与原生态民间舞相比,剧场民间舞是对原生态民间舞动作形态的抽象变形和风格韵律的极致性强化。
从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像藏、蒙、苗、傣、维等民族,其随时随地即兴舞蹈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也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所以,原生态民间舞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是一种娱乐手段,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态民间舞中单纯的情感释放或插科打浑的内容占多数,舞蹈所表现的也多是民众日常生活所闻所见,浅显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态民间舞在迎神赛社活动中,担负着迎神祭神的任务,成为民间祭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剧场民间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审美属性外,与原生态民间舞还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征,这便决定了它与原生态民间舞的本质区别——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和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因此,它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涉及到对不同舞种和创作手法的借鉴,文化内涵的挖掘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环境、族类传统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学习与研究。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把黄土升华为象征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黄土黄》;有了寻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有了感伤时光流逝的《残春》;有了赞美母亲情怀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轮回的《阿姐鼓》;有了灵魂与社会冲撞的《好大的风》;有了直面人生沧桑的《扇骨》;有了……毫无疑问,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会、命运、灵魂等深层文化的命题和思考,显然都不是农民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固有的自觉追寻—尽管这些东西作为文化的积淀会不同程度地从原生态民间舞中折射出来,但却绝非原生态民间舞自觉表现的内容,而无疑是文化人的种种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结,是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探微,充分体现着上层文化的属性。
综上所述,国内舞蹈界之所指称的“民间舞”(实为剧场民间舞),其实并不“民间”。因为正像前文所述,剧场民间舞已经具有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原生态民间舞经受了一个文化过滤和异文化输入的过程,过程之后,原生态民间舞实质上已脱胎换骨,变成与民间原始状态有相当距离、纯舞台表演性的一种艺术审美形式—剧场(含学院派)民间舞。可见,中国舞台上的“民间舞”,最终没有将民间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时代精神肖像”的艺术创造使命下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原有的农民文化属性。从舞蹈品种建立的视角,这种改变无可厚非。
⑧ 什么是生态演出
原生态
⑨ 如何解释什么叫“原生态”
原 生 态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广泛的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新说法。
其实原生态艺术活动在民间已经发展许久了,因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原生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最近一两年似4月的和风细雨慢慢的滋润着中国大地。
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那个时候,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了。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而央视“春晚”阿宝的出现,算真正使“原生态”有了正式的名分,结出了褒贬不一的酸甜苦涩的果实。原来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所不齿的“下里巴人”散发出了强大的魅力!纯朴的吟诵以一种朴实艺术的新形态走向了舞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正在进行的“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又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艺术的行列。也许,这株新型的野花将成为一门艺术领域的新星,从此将走入大家的音乐,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