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发布时间: 2021-02-10 00:55:43

Ⅰ 三峡生态系统

中国对三峡库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年均减少1%的速度下降。
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根本遏制,并出现良好转机。监测表明,三峡库存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3.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2.96万平方公里。减幅达15.97%,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因地形起伏大,易风化岩层出露面积广,降雨多且强度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胡甲均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十多年来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占治理工程总投资的一成左右。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三峡库区的居民拥有了稳固的生产用地,从而不需要象过去一样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坡,广种薄收来维持生计。长江水土保持局进行的卫星遥感测量显示,三峡库区过去的荒坡现大多已变为森林,使得库区水土流失区域大为减少。
据胡甲均介绍,近20年内,三峡库区的水田面积增加了143464公顷,梯平地增加103726公顷,果园地增加86233公顷,林地增加203571公顷;相应地,坡耕地减少了75525公顷,草灌地减少了545947公顷。
截止2000年底,通过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已达到2189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面积的3.76%。
胡甲均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国家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江水土保持局将继续把这一地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范治理的重点区,加强动态监测,增加投入,为三峡工程将来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

Ⅱ 谁能提供三峡导致环境破坏的具体情况

不利影响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项目复建,还要占用近7万亩耕园地。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果没有恰当而有力的措施,只坚持就近后靠,只在扩大耕园地上下功夫,势必造成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使生存环境恶化,农村移民不但无法致富,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尤其是在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既度以下坡地必须改造成梯地之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缩小。如何做到既要使农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一项重要任务。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人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因此,遵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三峡库区的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必须限期治理;对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须限期治理,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二项重要任务。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有的将会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就将一些已经预测到的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加以治理(有的可采取工程治理,有的可采取搬迁避让),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三项重要任务。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西陵峡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的近景景观受到一定影响;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因此,做好三峡库区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遵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四项重要任务。

Ⅲ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 的39.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
1.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1.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2.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2.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
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
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
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2.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2.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Ⅳ 高三地理:三峡库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由于其本身生态环境较好,受现代工业污染较小,武陵山、大巴山植被葱郁,绿树成荫;河流、水库、池塘多,水资源丰富且绝大多数水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成为重庆市少有的成片的绿色生态环境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经济资源,大打“绿色牌”、“生态牌”。本地区可以根据农牧林生产发展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牧林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应以名优特稀产业和产品为支撑,分段、分片发展名牌农业、优质农业、特色农业和城郊农业。第一,发展名牌农业。名牌抵“万金”,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的竞争,产品品种、品牌和质量的竞争。该区名牌农业,以夔门茶叶、奉节脐橙、石柱药材、涪陵榨菜、万州油桐等名牌资源为重点开发,分别在奉节、石柱、涪陵、万州等区县建立茶叶、脐橙、黄莲、榨菜、油桐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茶叶、脐橙、黄莲、榨菜、油桐等名牌农副产品生产,以及党参、贝母、木香、黄柏、杜仲、厚朴等20多种优质药材的生产和加工,生产和加工制造治疗保健药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第二,发展优质农业。水稻是粮食生产作物中的优质品种,市场需求量大。在万州至重庆巴南区之间的“农业带”,作为水稻生产基地,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农产品,满足该区和全国的市场的需要;第三,发展特色农业。根据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分布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城郊农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城郊农业发展以重庆城市为中心,以三峡库区为一线,以“涪(陵)、万(州)、宜(昌)”为各点,建立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圈层的城郊农业。总之,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 应注意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做到开发与治理并重,保护与利用并举,保障库区生态平衡,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 ,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等;设施畜牧业,如畜禽业、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农畜产品贮藏保鲜设施,如地窖、冷库等;环境调节控制设施,如地膜覆盖,温室和畜舍外补光、加温、通风设备、微滴灌、CO2施肥设备以及产品贮运中气调、冷藏设备等。

3.建立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

制定管理细则,提高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建立食物安全和检测系统,制订配套的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有重点地分区域实施试点和示范,进一步扩大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区;对资源开发、作物种植制度、养殖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体系,对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分区进行评估和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建立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和分区评估,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模拟运行系统以及动态监测系统;建立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体,对现有农业技术进行持续性评估,制定和推广提高农业投入物资利用效率的技术,如化肥、农药施用规程,以及节水、培养地力和多途径开发利用农村能源的措施等。

4.加强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要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围绕三峡库区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重点任务,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建立万州、涪陵、黔江、巫山4个重点监测网络和其它11个基层监测站,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质、人群健康、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主要内容包括:以水和大气质量为主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跨省河流水质的自动化定时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在线自动监测;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的生态与资源监测体系;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信息获取、加工、传输网络,并与传统方法相互结合,提高系统的总体可靠性。要建立通用的数据格式、可靠的信息交换机制和有效的会商协调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共享。

5.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一定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主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好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经贸、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土、建设、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行业指导和项目管理;其它各相关部门也都要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要注重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组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当地的规划。

6.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长江两岸重点实施“长防工程”、“长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自然保护区。沿长江、乌江、大宁河和沪蓉国道主干线、318国道、319国道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施三峡库区绿色产业带建设工程,在长寿至奉节沿江区县实施库岸消落区保护与景观林草复合带、低海拔高效农牧区和高海拔及瘠薄断片陡坡非耕作区的景观生态林草牧复合带建设,完成万州、涪陵、巫山等9个区县的库岸林、水土保持林、优质伏季水果、草业及草食牧业等示范建设任务。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1)经济利益简析:
实现目标产值:160。996亿元
税金:20。76亿元
纯利润:32。4921亿元
(2)、发展长江水系油桐生态经济林,一业为主,多业为辅:在5--6年桐油产量达60万吨/年(历史黄金时代30年代曾达15.095万吨),产值:72亿, 纯利:12.96亿
发展的潜在的燃料油植物物种油桐为主、其它如麻疯树、绿玉树、续随子、蓖麻、乌桕、苦参、米糠、东京野茉莉、苍耳、苦苣菜、红花、光皮树、红瑞木、重瓣榆叶梅、欧李、油菜、播娘蒿、海甘蓝、微孔草、黄连木、色木槭、亚麻、芝麻、天仙子、桉树、木棉、油茶、沙棘、山桐子、榛子、文冠果、喜树、油莎草、油楠、油橄榄、海蓬子、接骨木,辣木,月见草,希蒙得木,南藤,五棓子、茴香、山苍子等为辅
特别推荐间种附加值高的富含α-亚麻酸的油料植物:香薷(野紫苏)一年草木生长在荒山、路边、山坡,适应性强,耐寒,果实含油量31.5%;脂肪酸组成(%):棕榈酸4.8;硬脂酸1.0;油酸10.9;亚油酸17.8;亚麻酸64.9
风车草(麻叶风轮菜):多年生草木,生长在荒山、路边、山坡,适应性强,耐寒,果实含油量11.5%;脂肪酸组成(%):棕榈酸8.9;硬脂酸1.4;油酸6.2;亚油酸24.5;亚麻酸59.0
狭叶芥荆(青兰):多年生草木,生长在荒山、路边、山坡,适应性强,耐寒,果实含油量15.8%;脂肪酸组成(%):棕榈酸5.0;硬脂酸2.7;油酸11.6;亚油酸21.3;亚麻酸59.4
蒿黑(紫花罗勒)一年生草本,耐旱喜光,果实含油量18.4%;脂肪酸组成(%):棕榈酸9.7;硬脂酸3.3;油酸12.1;亚油酸23.2;亚麻酸51.7
紫苏;一年生草本适应性强,喜欢潮湿地方,实含油量38.2%;脂肪酸组成(%):棕榈酸8.1;硬脂酸1.3;油酸14.0;亚油酸17.2;亚麻酸59.4
野生紫苏(红紫苏)生长在荒山、路边、山坡,适应性强,实含油量27.7%;脂肪酸组成(%):棕榈酸6.5;硬脂酸2.3;油酸15.4;亚油酸14.3;亚麻酸61.5
鸡冠紫苏,适应性强,无特别要求,实含油量29.8%;脂肪酸组成(%):棕榈酸7.8;硬脂酸2.3;油酸15.0;亚油酸11.9;亚麻酸62.7,其它酸0.3
(3)耕耘和从事天然油脂业大有前景
天然油脂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市场前景广阔: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油世界》资深专家Thomas Mielke分析,到2007年底,全球生物燃料的生产能力会达到2000-2100万吨。目前每个国家都在制订自己的国别能源政策,尤其是生物能源政策,到08年晚些时候,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原料供应,生物能源的产能将出现原料危机。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与韩国三星公司在菲合资建立生物燃料提炼厂首先目标是开辟一个12万公顷的桐油树。
(4)、建油桐生态工业园,综合开发系列桐油及其精细化工产品;
重点项目:
①划定油桐等经济作物种植特区建丰产油桐经济作物基地200个
②20万吨桐油真空连续脱水精炼装置
③20万吨的大型油脂化工
④10000吨桐酸丙烯酸酯橡胶
⑤建成以桐油、桐饼、桐壳为原料的10万吨/年生物柴油厂;
⑥10万吨桐饼脱毒蛋白饲料
⑦建设中国三峡国际游艇俱乐部项目;举办中国三峡国际桐花节;在每年或间年桐花盛开期(4月)15日)举办一次中国际桐花节,邀请中外客商光临,,经济技术交流,商品展览,经济技术洽谈,合作,休闲旅游, 赏花观景,同时繁荣三产业,开放三峡,繁荣三峡经济,让三峡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三峡.
(5)、为该项目的实施,拟定:
划定长江水系油桐及多种生态经济作物种植特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行桐农、公司经济一体化管理;(为确保三峡水库安全,国家已将三峡库区长江水系退耕还林,国家支持);中国桐油要成大业,必须是规模化、集约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种植、加工、贸易、开发研究一体化;全面规划、逐步实施,以桐养桐、以桐油资源的发展和资源的应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油桐植物研究所,负责油桐等经济作物的基因培植,优良品种开发;
建立桐油高科技工业园;
以花为媒设立中国三峡国际桐花节,进行经济、技术贸易、文化艺术交流;
设立科技情报信息中心;中国三峡国际桐油贸易中心
设立旅游 ,休闲,娱乐,会务服务公司等机构。
(6)、项目的意义
①项目的完成全方位整合长江水系生态资源,本项目及生态、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繁荣三峡经济,使三峡地区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环境、人居环境、配套政策与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等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成为最佳的创业和生活环境;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技术水平、综合竞争能力,发展高科技,油桐高新技术产业化得到了较快发展。龙头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科、工、贸、学于一体的实业集合体,配置多种不同规格的实验、生产、办公、会议洽谈、信息中心、商务中心、培训中心、多功能学术交流厅等设施。
②项目的完成有利于改变三峡地区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
③项目的完成将为三峡移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项目富于千家万户,可安置上万移民。

Ⅳ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392.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

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

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

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

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

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

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

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