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型演化

生态型演化

发布时间: 2021-02-10 02:37:26

『壹』 根据神纪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简述无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

第一节 生物分类方法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国生物特有性程度较高,特有种超过一万种,如银杏、水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

一、人为分类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将动物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提出一种分类系统,能够准确的解析而又客观地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进化次序。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分类学综合运用了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态学、孢粉学、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也用于分类学的研究。更准确地反映生物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贰』 因为变异而产生的植物的图片

植物变异(plantvariation)是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引起的植物的生态、形态甚至遗传特性的发生变化。变异是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由于土壤污染而引起植物的变异有以下几种表现,如植物逐渐变异最终演化为新的生态型;植物的器官及其形态变化如缺少花瓣或出现缺刻;花颜色的变化;还有的植物个体变成矮小态和硕大态类型。大气污染物质如过氧乙酰硝酸酯能使被害叶子停止生长,出现畸形等症状;SO2、Cl2、O3、多环芳烃等引起的花叶症,也就是叶的颜色和形状发生改变等。利用植物的变异可指示环境污染的范围、性质、程度及其效应等。另外,利用那些变异后能适应在有毒矿床和冶炼废渣上生长的植物和所形成的植被,来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环境。

土壤无机物污染引起的植物变异

有几种变异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植物逐步变异演化成新的生态型。忍耐土壤金属污染的生态型的出现,是进化作用的例证之一,如剪股颖属植物细弱剪股颖(Agrostistenuis)常常在有毒矿渣上首先出现,这是生态型的选择结果。出现在比利时、波兰、德国和澳大利亚异极锌矿的土壤上的堇菜属植物芦苇叶堇菜(Violacalaminare)和菥蓂属植物芦苇叶菥蓂(Thlaspicalaminare)分别是欧洲堇菜(Violalutea)和高山菥蓂(Thlaspialpestre)的化学诱变型。土壤受氯化物、硫酸盐等无机盐污染出现盐渍化,植物长期适应这种土壤,变异演化成盐生植物生态型,如多浆性等。自然选择以持续不断的不易察觉的作用,使有机体由细微的个体变异演化为变种,有的进一步演化为种。第二种形式是植物器官的外部变化。如在某矿区锌污染的土壤上生长的钟形罂粟(Papavermacrostemum),花瓣出现缺刻现象。在铜和钼污染的土壤上生长的点瓣罂粟(Papavercommutatum),花瓣上出现黑色条纹。在镍污染的硅酸盐土壤上生长的掌叶白头翁(Pulsatillapatens),缺少花瓣;在镍沉积物的土壤上生长时,花呈白色。园林工人用施加铁、铝的办法可以使红绣球花属的一种植物的花变为蓝色。第三种形式是植株个体的变态,变成矮小态或硕大态。在新西兰生长的灌木海桐花属植物硬叶海桐花(Pit-tosporumrigidium)在正常条件下可生长到4米多高,而在蛇纹岩地区却变成一种几十厘米高的垫状植物。有的植物如蒿属植物(Artemisialercheana)和木地肤(Kochiaprostrata)生长在中等浓度硼污染的土壤上比生长在硼含量正常的土壤上的植株更大;而生长在高硼污染的土壤上的驼绒蒿(Eurotiaceratoides)则变成矮小态或畸形。

土壤放射性污染引起的植物变异

这种污染引起的植物变异,与上述变异大致相同。有花颜色的变化,如放射性矿区曼陀罗花(Datulastramonium)从纯白色变为洋红花;有形态上的变异,如有些植物缺少花瓣或雄蕊,并具有非常大的、绿色的萼片。生长在放射性污染区域的笃斯越桔(Vacciniumuliginosum)有6种变异的果实。还有其他的变异,如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下一个季节观察到各种谷物的产量都出现异常。

『叁』 茶树的分区演化是怎样的

由于复第三纪中期的地制质变迁,和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产生了茶树同源分居现象,向着各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茶树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向外传播。一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沿 澜沧江、怒江等水系向西南方向,即向着低纬度、高湿度的方向演变,使茶树逐渐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因此,这一地区茶树生长迅速,树干高大,叶面隆起,叶上表皮栅栏组织多为一层,从而能使较为原始的野 生大茶树得到大量保存,栽培型的云南大叶 茶是其中的代表。这类茶树的特点是乔木型,叶长15~20厘米,叶宽6~8厘米,叶上表皮栅栏组织一层,花瓣5~16片,子房多为3 室,有毛或无毛,种子近球形或肾形。目前,该种及人工选育的后代已经传播到赤道南北回归线以外的世界各国。

『肆』 六棱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在青藏高原和川西各地的长期考察以及外国学者在毗邻的尼泊尔、印度等地独立的考察均证明六棱野生大麦皆以田间杂草形式存在的事实,恰好证实了这种推测的合理性。它和二棱野生大麦一样作为“古代野生型”遗留下来的“杂草型”,当初就已失去了自己的野生群落(那里变成了耕地)。高桥隆平(1963)证明二棱野生大麦和六棱野生大麦具有两对紧密连锁的基因,其基因结构为BtBtBt2Bt2。这也说明六棱野生大麦是来源于二棱野生大麦的六棱型突变体。六棱野生大麦在它发生以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种群,它可以脱离二棱野生大麦而单独存在。西藏六棱野生大麦的分布区很广,而且能够和二棱野生大麦及栽培大麦共生达数千年之久,说明它们不是来自天然杂交的后代,它们正是栽培大麦进化的第二阶段,即半野生大麦的阶段,它就是栽培大麦的直接祖先。单从起源和进化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称它为原始栽培种、半栽培种、半野生种。从六棱野生大麦的种内分化看,瓶型有柄变种比较原始(有柄对无柄,有柄是显性),无柄变种出现较晚。邵启全等认为,没有六棱野生大麦就不可能产生西藏的栽培大麦。西藏栽培大麦的本地品种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六棱型的事实,恰好从栽培大麦起源过程的终端,说明六棱野生大麦存在的缘由和重要性,证明它就是栽培大麦的直接祖先。还有Bachteyev(1956)在中亚发现的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变种小穗轴也具有长茸毛,而小穗轴具有长茸毛恰恰是“西藏生态型”的特点(参见表4-4)。这说明,它们是同属于一个物种的同一个生态型“西藏生态型”。

『伍』 中国苹果砧木资源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我国的苹果生产,历来重视对砧木的选用。在各个阶段、各地区,根据生产上的不同要求和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砧木。例如我国东北地区,苹果生产上多用山定子(抗寒性强)作砧木,部分区域也采用西府海棠作为苹果砧木。华北地区50年代前,多采用山定子作苹果砧木。由于土壤盐碱、石灰性及以山定子作砧木易发生缺铁黄叶病等,目前普遍用西府海棠作为砧木。而西北地区所用的砧木有楸子、西府海棠或山定子。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进先生根据其多年研究,并汇集述评建国后我国各地对苹果砧木资源的研究成果和科技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苹果砧木资源》一书,对我国苹果砧木资源的分布、不同砧木树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主要苹果砧木类型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苹果砧木区域化的利用意见,编入了主要苹果砧木彩色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苹果砧木的参考性专著。

本节拟部分引用杨进先生书中的资料,对我国苹果砧木资源再加综述。

(一)苹果属砧木资源的分布概况

表3-1-2所列为我国苹果属砧木资源中分布较广的12个种,同时可以看出,苹果属砧木资源中种类分布最多的三个省是陕西、甘肃和四川,这与李育农对我国苹果属植物分布示意图中所述是一致的。

表3-1-2 我国主要苹果属砧木资源的分布

注:1.*表示产种量;其中****极多(>2500kg),***多(>500kg),**中(>50kg),*少(<50kg)。

2.新疆野苹果,包括塞威氏苹果和吉尔吉斯苹果。

(二)苹果属砧木及其主要类型

1.山定子

〔Malus baccata(L.)Borkh〕

乔木。树干光滑,不易开裂。新梢无毛。叶片椭圆形,先端微尖,基部楔形,叶缘有细密锯齿;幼叶有托叶,子叶长大后即脱落。花白色,花柱5或4,基部有茸毛。果实近球形,果径0.8-1.0cm,成熟果为红色或黄色,萼片脱落,果柄长3—4cm。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出种率为4.4%。种子少,千粒重为6.7g。

山定子的变种和变型很多。顾模发现我国东北中部山定子有阔叶山定子(Malus baccata var.latifolis Skv.)和椭圆山定子(M.baccata var.silvatica Skv.)两个变种及圆锥形山定子、梨形山定子和扁圆山定子三个变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在1986年出版的《河北省苹果志》中指出,河北分布的山定子变异类型达2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保存有绿茎红果山定子、紫茎紫果山定子、大果山定子、雁北山定子及耐盐山定子等山定子的变异类型。

由于山定子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因此,山定子长期适应于各地的自然和风土条件而形成很多生态型,如东北山定子、沁源山定子、黄龙山定子等等。

2.毛山定子

〔Malus manchurica(Msxim)Kom.〕

乔木。枝叶状态与山定子近似,但叶缘锯齿细钝,基部近于全缘。果实较大,且呈椭圆形或倒卵形。此种与山定子在形态上的区别除叶缘细钝和果形较大且呈椭圆形外,最明显的区别是叶柄、叶脉、花梗和萼筒外部有稀疏茸毛。

1956年,顾模在《东北中部果树资源的调查》中指出,此种在东北中部地区有一个变种,即圆叶毛山定子(Malus manchurica var.savitehi Skv.)。

3.丽江山定子

〔Malus rockii Rehd.〕

乔木,长有针状枝,枝条下垂。叶片椭圆形,先端渐尖,叶缘有不等的细锯齿。花白色,花柱4—5。果实圆球形,果径约1cm,果色红或紫红,萼片脱落,果柄长2.5—4.0cm。果实10—11个月成熟,出种率为1%。种子小,千粒重为8.0g。

丽江山定子的类型较多。潘德明等调查发现,我国滇西北的丽江山定子有梨形果山定子、长圆形山定子、小果形山定子、扁圆形山定子、短柄山定子、文海山定子和白沙山定子等类型。李时荣等的述评认为,分布于云南的丽江山定子中表现突出的有丽江大山定子、丽江小山定子、维西小海棠和九子海山定子等四个主要类型。在1987年出版的《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文集》中,宗学普等撰文指出,西藏的丽江山定子分布较广、类型较多,其中林芝山定子具有无融合生殖的特征。

4.锡金海棠

〔Malus sikkinensis(Hook.f.)Koehne〕

小乔木,老枝上有刺状枝。叶缘锯齿尖锐,叶背有稀疏柔毛。萼筒和萼片外被柔毛。花白色,花柱5。果实梨形或近球形,果径1.3—1.8cm,果实底色黄色,阴面紫红色,有白色果点,萼片脱落,果柄长2.0—2.5cm。果实10—11月成熟。

潘德明等的调查发现,锡金海棠的主要类型有德钦海棠、大沙铃果、雾露底海棠、文海海棠和沙铃果等。

5.湖北海棠

〔Malus hupehensis(Pamp)Rehd.〕

乔木,枝条坚硬。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叶缘锯齿尖锐,叶柄紫红色。花白色,花柱3—4。果实球形或近球形,果径约1cm,果色红或黄色,果面有红晕,萼片脱落,果柄长2.5—5.0cm。果实10月上旬成熟,出种率为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湖北海棠在湖北境内有大叶型和小叶型两个主要类型。杨进等发现,山东的湖北海棠则有平邑甜茶和泰山海棠两个类型。

此外,湖北海棠还有很多生态型,如石屏野海棠、庐山野海棠、蒲红海棠等等。

6.垂丝海棠

〔Malus halliana Koehne〕

乔木。叶革质,形为长卵至椭圆,叶缘有浅而内曲的钝锯齿。花淡红色,多半重瓣,花梗细长而致花有下垂性,故名垂丝,花柱3—5,有毛茸。果实卵圆或椭圆形,果径0.3—0.7cm,果色紫红色,萼片脱落。果实9—10月成熟。种子较大,千粒重为13.0g左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在河西地区有垂丝海棠的四个类型。

7.小金海棠

〔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

乔木。叶片有深裂刻,叶在芽内呈席卷状,叶形为卵圆形,叶缘锯齿粗钝。花白色,花柱3—5。果实椭圆或倒卵圆形,果径1.2cm,萼片脱落,果柄长2.2—3.1cm。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较大,千粒重约12.5g。

8.苹果

〔Malus pumila Miller〕

变异较大,由乔木至丛性灌木。叶形为广椭圆形至卵圆形,无裂刻,叶缘锯齿钝或锐。果实圆形、长圆形或圆锥形,萼片宿存。嫩叶、新梢、花梗上有灰白色柔毛。

苹果的变种有四个,即道生苹果、乐园苹果、红肉苹果和垂枝苹果。而变形颇多,现代苹果栽培品种几乎都是该种演化、培育而成。

9.新疆野苹果

〔Malus sieversii(Ledeb)Roem.〕

乔木,树干较光滑。叶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叶缘锯齿钝,叶背被绒毛。花粉红色。果实圆、扁圆或圆锥形,果径2.5—6.0cm。果实7—9月成熟,出种率为1%—2%。种子较大,千粒重为24g。

此种类型很多。1956年,新疆农业厅调查认为至少有长红果型、红果型、黄果型、白果型和绿果型五个类型,更多的尚需进一步调查。

10.沙果

(Malus asiatica Nakai.)

乔木。叶膜质,叶形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叶缘锯齿尖锐。花淡红色,花柱4—5。果实扁圆形或近球形,果径4—5cm,果实底色黄色有红斑,萼片宿存,周围隆起。果实较大,出种率低。

主要类型有茅尖花红、矮花红等。

11.海棠果

〔Malus prunifolia(Willd)Borkh.〕

乔木或小乔木,树干较光滑。叶形椭圆或倒卵形,叶缘锯齿尖锐或呈齿状。花白色,花柱5。果实圆形或卵圆形,果径2.0—2.5cm,果红色或黄色,果柄细长,宿萼且萼洼隆起。果实8月中、下旬成熟,出种率为1%。种子较大,千粒重17—20g。

此种类型很多。我国西北地区楸子有13个类型,山东有红果型和黄果型2个类型,包括著名的崂山柰子和莱芜茶果,吉林黄海棠,山西汾阳红林檎,河北热滚子和平顶海棠等等。

此外,生态型也很多,如青海楸子、富平楸子、烟台沙果、阿曲海红、保德海红等。

12.海棠花

〔Malus spectabilis(Ait)Borkh.〕

小乔木。叶形椭圆或倒卵形,叶片有光泽,叶缘有内曲的细锯齿。花粉红色,半重瓣,花柱4—5。果实圆形,果径20cm,果色黄色,几乎无梗洼,梗基部肥厚隆起,萼片宿存。

13.西府海棠

〔Malus micromalus Makino.〕

小乔木,树皮有裂纹。叶革质,叶形为长椭圆或长卵形,叶缘锯齿细锐。花淡红色或白色,花柱5,间有4者。果实扁圆或圆形,果径1.0—1.5cm,果色红色,萼片一般脱落,少数宿存。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出种率为0.7%—0.9%。种子大,千粒重为20—30g。

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其类型及生态型也很多。此种的主要类型及生态型有河北的八棱海棠、平顶花红、扁红海棠和海红,山东的莱芜难咽和青州市的林檎,陕西的果红、果黄和海楸子,山西的圆林檎、马奶林檎、楸子和伏果,内蒙古的八棱子、海红子、冷果子、海红和红果、黄果林檎子等。

14.三叶海棠

〔Malus sieboldii(Regel)Rehd.〕

变异较多,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叶椭圆或卵圆形,叶缘锯齿尖锐或有内曲锯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花柱4,间5。果实球形,果径6—8mm,果色黄色或红色,萼片脱落。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出种率2.5%。种子较小,千粒重为8.2—8.7g。

主要类型有山东的红三叶海棠和黄三叶海棠,陕西的花叶酸秋楸,甘肃的花叶小石枣,浙江的花叶海棠及云南的维西三叶海棠和镇雄三叶海棠等。

15.陇东海棠

〔Malus kansuensis(Batal)Schneid.〕

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3—5裂刻,叶缘锯齿细锐,叶脉、叶柄被紫红色。花白色,花柱3—5。果实椭圆形或倒卵圆形,果径1.0—1.5cm,果色黄红色,萼片脱落,间有宿存。果实9月中、下旬成熟。种子较小,千粒重为8.0g。

主要类型有无毛陇东海棠、光叶陇东海棠等。

16.山楂海棠

〔Malus komarovii(Sarg)Rehd.〕

小乔木。叶片5裂且较深。花白色,花柱3—4。果实圆形,果色红色,萼片宿存或脱落。

17.变叶海棠

〔Malus toringodes(Rend)Hughes〕

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但变异很大,叶缘锯齿钝圆。花白色,花柱3,间有4—5。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径1.0—1.2cm,果色黄色、有红晕,无石细胞,无梗洼,萼片脱落。

变种主要有雅安变种、武山变种和西藏变种海棠。1976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报道了变叶海棠的四个类型,即灰绿大白石枣、黄绿大白石枣、吊石枣和圆石枣。

18.花叶海棠

〔Malus transitoria(Batal)Schneid.〕

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至广卵圆形,有3—5深裂叶,叶被柔毛,叶缘锯齿不齐。花白色,花柱4—5。果实近球形或长圆形,果径0.8—1.1cm,果色黄绿,有红晕,无梗洼,萼片脱落。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种子较小,千粒重5.4—8.3g。

花叶海棠的主要类型有陕西的花叶杜梨,青海的花叶海棠,西藏的长果花叶海棠及圆果花叶海棠,甘肃的石枣、白石枣、野楸子和马杜梨等。

19.西蜀海棠

〔Malus prattii(Hemsl)Schneid.〕

乔木。叶卵圆、椭圆至长卵圆形,叶缘锯齿细密。花白色,花柱4—5。果实卵球形或近球形,果径1.0—1.5cm,果色红或黄,萼片宿存。

20.沧江海棠

〔Malus ombrophila Hand-Zazz.〕

乔木。叶卵圆形,叶缘锯齿细锐。花白色,花柱3—5。果实近球形,果径1.5—2.0cm,果红色,萼片宿存。

21.河南海棠

〔Malus honanensis Rehd.〕

灌木或小乔木,树干光滑。叶卵圆形至广卵形,裂片多而浅,叶缘锯齿钝或锐。花白色,花柱3—4。果实为球形或近球形,果径0.8—1.0cm,果色黄红或红紫色,萼片宿存。果实9月中旬成熟。种子较大,千粒重为15.0—16.2g。

主要类型有山西的武乡海棠。

22.滇池海棠

〔Malus yunnanensis (Franch)Schneid.〕

乔木,树皮光滑。叶片圆形或宽卵圆形,裂片多而浅,叶缘复锯齿锐。花白色,花柱5。果实球形,果径1.0—1.5cm,果色红色,果面上微具柔毛,果点细密明显,萼片宿存。果实10—11月成熟。种子较大,千粒重12.1—14.5g。

滇池海棠的主要类型有四川南江的山花红等。

23.台湾林檎

〔Malus formosana Kawak.et Koidz.〕

乔木。叶片长椭圆状卵圆形至卵圆披针形,叶缘锯齿尖锐不整齐。花黄白色,花柱4—5。果实球形,果径3—5cm,宿萼。

24.尖嘴林檎

〔Malus melliana(Kawak.et Koidz)Rehd.〕

灌木或小乔木。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叶缘锯齿钝。花粉白色,花柱5。果实球形,果径1.5—2.5cm,萼片宿存。

(三)其它苹果属砧木及异属苹果砧木

可以用作或试用作苹果砧木的植物资源还有下述一些。

1.小海棠

〔Malus soulardii Britt.〕

从国外引入的栽培种。乔木,树干较光滑。花白色,花柱5。果实扁圆形,纵径2.6—3.0cm,横径2.0—2.4cm,果粉多,果色黄绿,阳面有红晕或彩霞,闭萼。果实9月成熟,出种率0.4%,种子大,千粒重20.1g。

2.金县山定子

〔Malus jinxianensis J.Q.Deng et J.Y.Hong〕

邓家祺和洪建源1987年报道,在辽宁金县发现近似山定子,但为山定子系的苹果属的一个新种,并定名为金县山定子。

乔木。叶片椭圆形至卵形,稀近圆形,叶缘锯齿细锐,有时锯齿尖锐并呈钩状或下弯。花粉白色,花柱3—4。果实倒卵球形,果径约1cm,果色紫红,萼痕较大。果实成熟期10月上旬。

3.稻城海棠

〔Malus chengensis C.L.Li〕

1989年,李朝銮报道在四川稻城发现苹果属一新种,定名为稻城海棠,隶属于真正苹果组山定子系,是迄今该系中唯一植株被绒毛的种类。

乔木。叶片椭圆披针形或椭圆形,叶缘锯齿圆钝。花白色,带粉红,花柱5。果实梨形或倒卵长圆形,纵径1.2—1.8cm,横径1—1.5cm,萼片脱落。

4.其它苹果属中用于砧木的尚有产于云南师宗、罗平等地的师宗打枪果及浙江北部的樱桃叶海棠等,因其是否属于新种尚未定论,请读者需用时参考有关资料。

『陆』 哪种自然原因导致亚洲白肤色人比欧美人个子小用物种进化的因素解释。

按照进化论 欧洲人和亚洲人都属于人类,人类目前最好的解释是猿猴进化而回来。按答照达尔文的观点,生境是导致生态型产生的主导因素。生境的差异引起物种在外貌的区别,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差异,从而在肤色体型出现差异。

『柒』 想知道,为什么欧洲人与亚洲人处在不同的大陆,却进化出了相似的染色体条数,没有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 这是科学未解的东西之一。大哥 你真看得起我们啊 !
按照人类的科内学,按照进化论容 猿猴——猿人——智人——现代人,欧洲人和亚洲人都属于人类,人类目前最好的解释是猿猴进化而来。欧洲人和亚洲人都是一个物种——猿猴进化出来的,所以有相似的染色体。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境是导致生态型产生的主导因素。生境的差异引起物种在外貌的区别,正如欧洲人和亚洲人,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差异,从而在肤色体型出现差异。而这种适应环境的差异形成遗传机制的差异,后代遗传下去,差异固定下来。
物种最重要的区别是生殖隔离。欧洲人和亚洲人没有生殖隔离,他们的后代可以继续生育,这是同一个物种的表现。
个人意见,供参考。这是人类学家还在研究的问题,具体原因可以向他们求证。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