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习性
A. 植物的生态学特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 生态学 ?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那对于植物来说,它是自己本身个体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相关关系的问题。
而他本身,周围又有什么呢?
生物角度:本种植物,其他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
非生物角度:阳光,空气,水等。
个人觉得 应该从 个体、种群、群落 几个层次来分析其特性吧。
--在此仅提供一个思路---
B. 什么叫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习性
生物学习性复(Biology habit):生物自身的生制长发育规律。
生态学习性(ecological habit):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
举个例子:
A:生物学特性是制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 生物学特性是制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①系统发育,指树木从地球出现到消灭的整个过程。 ②个体发育,一个树木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死亡的整 个过程。 ③年生长期,树木在一年中休眠、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发育 规律。 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B: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谓园林树木的 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 因子、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子。
C. 生态学是干什么
一、生态学(英文名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二、由来
“生态学”(Ökologie)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词logos (意即:研究)和oikos (意即:房屋、住所)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三、发展分期
1、萌芽期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
2、形成期
生态学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8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至此,生态学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3、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D. 生态学是什么
生态学的渊源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其动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其后,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生态学与普通博物学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动态的特点,他们把生态学视为博物学的理论科学;持生理学观点的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普通生理学的分支,它与一般器官系统生理学不同,侧重在整体水平上探讨生命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事植物群落和动物行为工作的学者分别把生态学理解为生物群落的科学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动物行为科学;侧重进化观点的学者则把生态学解释为研究环境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科学。
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均记述了素朴的生态学观点。
形成期 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德国植物地理学家人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19世纪,生态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五摄氏度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猫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生态学、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中都重视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也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的内容。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至此,生态学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数理化方法、精密灵敏的仪器和电了计算机的应用,使生态学工作者有可能更广泛、深入地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复杂的生态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整体概念的发展,产生出系统生态学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生态学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继IBP之后,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机构。
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看,生态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在方法学方面,研究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高不开生理学方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技术,而且群体调查和系统分析更高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技术;在理论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和自稳态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学,而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可说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共同发展出的研究体系。 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
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大致可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说明。
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对种群自然调节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生产实践。例如,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常见的有:
食物链,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
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既包括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质形式的转换。
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要求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扩散,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形成了广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飞禽走兽。一般说,发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质代谢是进多出少,而当群落成熟后代谢趋于平衡,进出大致相当。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明显。
在改造自然的话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如下: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
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这一定律是G.哈定(G.Hardin)提出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正文:
大致可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4方面说明。
● 种群的自然调节 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对种群自然调节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生产实践。例如,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
● 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常见的是:①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②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
● 物质的循环再生 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既包括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质形式的转换。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要求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扩散,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形成了广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飞禽走兽。一般说,发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质代谢是进多出少,而当群落成熟后代谢趋于平衡,进出大致相当。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 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分支学科 ①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②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③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④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⑤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基本原理应用的思路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它们的复杂性同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思路,我认为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人类社会组织,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
较为流行的几种思路如下:
1、实施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事实上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人类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3、生态伦理道德观
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模式。新型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应该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人类行为不仅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从生态学中分化出来的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建设等等,都是生态学基本原理推广的成果。
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生态价值观念,应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时倡导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持续、健康的消费观。 其它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m,1997)
关于生态学的几点补充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所以应该会有极为前途的一面,却往往被其他的生物工作者所鄙夷,认为其“假、大、空”,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
生态学的产生就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极为紧密,它是用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而对一个生态工作者来说,生态要求人掌握的知识那是相当的全面,至少要对生物,环境,水温,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要是生物和环境要有相当扎实的功底,所以说一个生态学家要懂得的东西很多。
做生态的都很苦,要到处采集样品,调查原因,还要回来做实验分析,辛苦是难免的。
在这里我还想讲讲关于生态的几本参考书,首先作为一个生态学入门的人来说,内蒙古大学的李博院士所编写的生态学是一本极为好的参考书,不论是从内容还是排版,都堪称经典,其实上面有人介绍的杨持只是他以前的一个下手(李博院士已经去世了,可叹)。还有一本是北师大的孙儒泳院士编写的基础生态学,也是一本不错的书,孙院士现在还健在,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生态学分支很多,譬如从事草原生态学的,在北京的植物所很厉害;从事水生生态的,在水生所全国数一数二,这里得提一下一个极为厉害的人,刘建康院士,他是淡水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现在已经93岁高龄了,依然每天上班,精神也很好,称得上是一个元老级的人物。
生态学有前途吗?这是很多人会疑惑的一个问题,个人观念认为:如果你把前途完全看成“钱”途,那奉劝你不要从事生态学研究,如果你真的想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敬一点微薄的力量,可以考虑。
E. 什么叫生物学习性,什么又叫生态学习性
生物学习性(Biology habit):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生态学习性(ecological habit):生物与环境长期回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答应属性。
举个例子:
A:生物学特性是制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 生物学特性是制树木本身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①系统发育,指树木从地球出现到消灭的整个过程。 ②个体发育,一个树木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死亡的整 个过程。 ③年生长期,树木在一年中休眠、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发育 规律。 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B:生态学习性是指园林树木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谓园林树木的 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 因子、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子。
F. 针蔺的生态学特性
在山东,4月上旬至4月下旬萌发,6~7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生育期185天左右。可进行有专性和无性繁殖。根状属茎在地下10~15厘米的浅泥横生,节间疏散,盘根错节,非常发达,在节上产生许多须根和芽,通过根茎繁殖大量新株丛,再生能力强,也可通过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落水传播,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生长。针蔺是一种广布的根茎型水生或湿生种,生境多为池沼、湖泊、河流和沟渠等处,在通风透光,温度较高的夏季,生长迅速鲜草产量100~160千克/公顷。群落结构单纯,盖度在60%~85%。群落常见伴生种多为水生或湿生植物,如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眼子菜(Potamogeton sp.)等。有时与藨草(Scirpus sp.)或小香蒲(Typha minima)组成共优群落。
G. 生物生态学习性研究成果有那些
生物生态学习性研究成果有很多,对生物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H. 联系实际论述生态学、习性学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发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大脑科学证明,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学前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价值有巨大的隐蔽性。
先导性: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公益性:学前教育既是对新生一代的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是父母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社会和谐
学前教育的对象:学就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对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0~3岁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3~~6岁的儿童教育称为幼儿教育。主要研究托儿所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托儿所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在教育目的任务原则等方面基本一致。
任务在于总结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并借鉴外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帮助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科学的对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新生一代基础教育做科学的指导。
学前教育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营养学,钢琴,舞蹈,绘画美工,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遗传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识、实习、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六十天左右);在大三即第六学期末组织试讲,第七学期实习、考普通话证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此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特殊,也有根据国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支教(进行为期3--4个月即一学期的支教,包括实习)。
随着婴幼儿生育高峰的临近,使得“幼儿园短缺”、“幼师短缺”等问题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婴幼儿家长对此更是颇为担忧。“2007年我们国家要求儿童入园率需达到80%,但到2008年我国儿童入园率才达到47%,这个数字跟国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专家说:幼儿园短缺和幼师短缺是有一定关系的,“2011年北京市现有的资源只能满足一半的学生入园,也就是刚刚满足了50%的幼儿的需求,幼师的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基本存在的。”
2011年两会召开,把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推上了一个至高点,为了解决幼儿入园难的社会问题,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幼儿教育,除了公立园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外,民办幼儿园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素质幼儿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北京法制发展报告》在北京首发。报告中指出到2015年北京幼儿教师缺口1.46万人。这以数据引起了幼儿家长、学前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幼儿师范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早期教育方面,0-3岁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初生婴儿的脑发育比15岁孩子快1000倍。很多思想和智力是在3岁前打下基础的。0-3岁是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于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接受并重视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我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不仅是大城市,就算是三、四线城市也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亲子园”“亲子中心”“早教中心”等早教机构,但专业的早期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很多人都会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以这种趋势下去,学前教育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它的前景也是非常好的!
I. 什么是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树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称为树木的生态学特性即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生物与生俱来的特有的内在品质。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一般来说,生物学特性包括了各虫态生活习性,幼虫龄期,生活史,发生规律,行为,等等。生态学特性一般就是说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等。
(9)生态学习性扩展阅读:
园林树木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长周期各阶段的性状表现。具体包括:由种子萌发,经幼苗、幼树逐渐发育到开花结果,直到最后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
生物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性。人们对这些共同的特征、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使内容十分丰富的生物学成为统一的知识体系。
生物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
早期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是从生物发光、生物电等问题开始的,此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物理学新概念,如量子物理、信息论等的介入和新技术如 X衍射、光谱、波谱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围和水平不断加宽加深。
一些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间捕捉光能的反应,生物膜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课题。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量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控制论等也都属于生物物理学的范围。
J. 关于生态学
1、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把人放在中心的位置,生态学基本原理既可应用于生物,也可应用于人类自身及人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
2、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其意为“住所”或“栖息地”。从字意上讲,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所着《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此后,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提出了不同定义。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认为生态学时“研究生物(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指出生态学是“科学的自然历史”。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E•P•Om(1956,1997)采用了新的定义,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颇多,我们认为E•Haeckel的定义是适宜的,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异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全球)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又异常复杂,使生态学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可将其划分如下:
1)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生物的组织层次可以从分子到生物圈,与此相应,生态学也分化出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或生理生态学(Physiological Ecology)、种群生态学(Popullation Ecology)、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Syn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与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2)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些特定类群(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上述各大类群中的小类群,甚至每一个种都可以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可分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3)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分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有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l Ecology)、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 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s Ecology 或Island Biogeography)等。
4)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涉及到各部门应用的如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学、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保育生态学、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生态工程学(Engineering 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等。
此外,还有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对其赖以饱腹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因此,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上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在一些中外古籍中,已有不少有关生态学知识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专门论及水土和植物,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公元前100年前后,我国农历已确立了24节气,它反映了作物、昆虫等生物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记述鸟类生态的《禽经》,记述了不少动物行为。在欧洲,Aristotle(384-322,B.C.)按栖息地把动物分为陆栖、水栖等两大类,还按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及特殊食性4类。Aristotle的学生、古希腊着名学者Theophrastus(370-285,B.C.)在其着作中曾经根据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区分不同树木类型,并注意到动物色泽变化是对环境的适应。但上述古籍中没有生态学这一名词,那时也不可能使生态学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例如,着名化学家R.Boyle在1670年发表的低气压对动物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发现,就一物种而言,发育期间的气温总和对任一物候期都是一个常数,被认为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先驱;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在《草学基础》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气候、水分与高山深谷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他的学生A.Humboldt发扬了老师的思想,于1807年用法文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并指出“等温线”对植物分布的意义;178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促进了达尔文“生存斗争”及“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并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及“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且日趋成熟。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促进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使不少生物学家开展了环境诱导生态变异的实验生态学工作。1866年Haeckel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于1895年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着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作者本人改写,用英文出版,改名《植物生态学》(ecology of plants)。1898年波恩大学教授A.F.W.Schimper出版《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这两本书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叶之前生态学的研究成就,被公认为生态学的经典着作,标志着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的分支科学的诞生。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20世纪初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着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度。在此期间出版的有关着作有Jennings(1906)年发表《无脊椎动物的行为》;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1913)的《温带美洲的动物群落》等。在植物生态学方面,继Warming-Schimper之后,在生理生态与群落生态方面出现了大量着作。例如,G.Klebs(1903)发表的《随人意的植物发育的改变》;美国H.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B.H.Cy KAYEB(1908)发表的《óPЯНСK森林群系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美国F.E.Clements(1904)发表的《植被的结构与发展》;英国A.G.Tan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生态学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开始了种群研究,并将统计学引入生态学;例如,英国生态学家A.J.Lotka(1925)提出了有关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出版的动物生态学教本与专着有:美国生态学家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C.Elton(1927)的《动物生态学》;V.E.Shelford(1929)的《实验室及野外生态学》;中国费鸿年(1937)《动物生态学纲要》;苏联KaiiikaoB(1945)的动物生态学基础》等。1949年W.C.Allee等合着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要发展,出版的专着有:瑞典Du Rietz(1921)的《近代植物社会学方法论基础》;法国Braun-Blanquet(1928)的《植物社会学》;英国A.G.Tansley(1923)的《实用植物生态学》;美国F.E.Clements(1916)的《植物的演替》及F.E.Clements与J.E.Weaver(1929)合着的《植物生态学》;苏联B.H.CykayeB的《植物群落学》(1908)与《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着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
(1)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所创建,继承人为G.E.Du Rietz。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2)法瑞学派:有两个中心,一在瑞士Zurich大学,一在法国Montpellier大学,所以又称为苏黎士-蒙伯利埃学派,他们联合创建了“国家高山和地中海地植物研究站”和“Яцье地植物研究所”。他们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并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代表人物为J.Braun-Blanquet。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3)英美学派:代表人物事美国的F.E.Clements与英国的A.G.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着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
(4)苏联学派:以B.H.Сукауёв为代表,他们注重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他们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此外,这一时期英、美等国还相继成立了生态学会,英国生态学会于1913年创建,美国生态学会于1916年创建;创办的一些生态学刊物有《Journal of Ecology》(1913)、《Ecology》(1920)、《Ecological Monographs》(1931)及《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32)。
20世纪50~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中心。如德国的H.Ellenberg对生态幅度与生理幅度以及生态种组的研究;Wurzburg大学O.L.Lange植物生理生态研究;英国北威尔士大学J.L.Harper对植物种群的研究;法国Toulouse植被制图中心(以H.Gaussen为代表);美国康乃尔大学植被分析研究(R.H.Whittaker为代表)等。
四、生态世界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发展观。该观念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在其一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旨在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观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发达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自然观虽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其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人类首先必须将自己 在生物圈和自然界中进行合理的定位,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3)养成生态伦理道德观。以往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对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行为。新型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应该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人类行为不仅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生态伦理道德观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以此观念来规范我们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调整、善待自然和其他生物。
(4)建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坐标点,承认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用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取代“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观念。同时,在消费观上主张一种有利于物质,自然良性循环的消费,主张适可而止的消费观和持续健康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