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林业
㈠ 生态林和经济林有什么区别
生态林与经济林的区别,主要在于目的、经营措施、造林树种三个方面:
1、目的不同:生态林是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林是用于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的;
2、经营措施不同:生态林经营主要是利用自然地力形成和恢复林分植被,经济林采用嫁接苗、大苗、名特优苗等;
3、造林树种不同:生态林主要树种为松树、落叶松、金缕梅等,经济林主要树种为银杏林、香榧林、枣树林等。
(1)生态和林业扩展阅读:
青海省林业部门加快生态经济林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
青海省林业厅按照生态立省战略培育生态林业经济的要求,坚持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工程化的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集中力量,加大生态经济林建设投资力度,全年计划完成经济林建设任务36.48万亩,其中枸杞林21.76万亩、沙棘林7.66万亩、核桃林5.37万亩、
大果樱桃1.3万亩、黄果林0.18万亩和葡萄等经济林0.2万亩,计划投入资金2.256亿元。投资1000万元建设枸杞、核桃育苗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枸杞林8.83万亩,沙棘林0.15万亩,核桃、大果樱桃、黄果和葡萄等经济林已栽植完成。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种植,项目区农民建设经济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尖扎县农民栽植核桃林热情高,群众争项目,积极流转土地,多方筹措资金,现已完成8697亩的核桃栽植任务。
县乡级人民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宣传核桃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确保核桃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加快林业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将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㈡ 森林与人类、林业、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
关系非常密切,森林是地球的肺,有森林地球才会呼吸,森林能制造供地球所有生物呼内吸所需的氧容气。有森林才会有所谓的“林业”。森林里有用的木材能提供我们生存所需的房子、家具等的原材料。森林又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在生态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若果将森林从地球中消灭,无异于人类的自杀行为。
㈢ 中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什么
1978年启动、规划期长达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13个省区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这项跨世纪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许多县连片、乃至跨省连片连网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我国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国第一个综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工程建设十年来,至20世纪末已完成造林4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5.5万km2减少到21万km2。
在我国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上,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已建成1.5万km的海岸基于防护林带,有林地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护了656万公顷农田。
在广袤的平原农业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使全国795个县基本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原地区的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据专家测算,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近年来,沙漠区不断出现新的绿洲,全国治沙工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开发沙区540多万公顷,受风沙危害严重的4.33亿公顷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使这道天然屏障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项工程已在太行山区完成造林176万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我国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构筑了完善的中华大地绿色防护网络。
㈣ 什么是林业生态
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
㈤ 园林和林业的区别
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名称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功能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开发方式 从开发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利用原有自然风致,去芜理乱,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略加建设、开发,即可利用,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
另一类是人工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环境,如小游园、花园、公园等。
城市森林,即:在人类生存生活的城市领域内,精心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竹类、地衣、苔藓、野生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
城市森林可以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 降低污染, 减少噪声改善人民环境质量 。
城市林业与传统林业联系密切、相互促进。传统林业是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
传统林业是城市林业兴起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林业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土地利用性质的划分过程中,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方法。传统的从城市到乡村的划分法往往不准确,而且,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形式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新的概念和方法,如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可持续性土地利用、城市农业等都采取了更为整体化的观点。为了同时满足这2个方面的需要,具有整体性优势的传统林业被引入到城市绿地的研究中,从而促使了城市林业的兴起。城市林业建设以传统林业为基础:城市林业建设的每一环节几乎都要用到传统林业的方法,如:在城市森林植被的恢复设计、城市树木种植及城市森林规划过程中,参照传统的造林如识;增加乔木种植量,建立合乎自然状态下的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
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专,是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
城市设计应该融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城市设计,即整体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是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是整体城市设计内容的载体。
一般是把园林、绿地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这种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达上,也就是说仅仅对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则不同,它是研究三维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可见,随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已经显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进景观规划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没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㈥ 中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是哪些
1978年启动、规划期长达7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13个省区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这项跨世纪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许多县连片、乃至跨省连片连网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我国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国第一个综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工程建设十年来,至20世纪末已完成造林4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5.5万km2减少到21万km2。
在我国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上,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已建成1.5万km的海岸基于防护林带,有林地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护了656万公顷农田。
在广袤的平原农业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使全国795个县基本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原地区的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据专家测算,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近年来,沙漠区不断出现新的绿洲,全国治沙工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开发沙区540多万公顷,受风沙危害严重的4.33亿公顷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使这道天然屏障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项工程已在太行山区完成造林176万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我国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构筑了完善的中华大地绿色防护网络。
㈦ 如何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部门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规划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针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增加生态资源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保护建设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完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布局,在东北地区、西北风沙区、沿海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中小河流及库区、平原农区、城市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三)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林业改革支持政策,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增加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规模,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业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的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
(四)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安全根基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强化林业普法体系,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切实维护生态正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切实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生态文明示范县,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全体务林人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㈧ 如何理解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健康森林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明确表示,“生态”与“民生”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关键词。
改善民生、保护生态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两大重点、热点问题,其背后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而在以往的实践工作中,人们重视前者胜于后者,两大建设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提出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思路,把生态与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深刻认识两大问题的关系、推动两大建设协调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体现。
生态与民生实现最佳结合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简单地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与生活。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表现为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面。改善民生,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生态与民生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建设领域,它们的概念、内涵、任务与目的各不相同,但这两大问题、两大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时曾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可以说,生态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民生的改善。同时,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缓解生态问题。近两年来,国家林业局从生态视角认识民生问题、从民生角度认识生态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林业有多种功能、有多重效益,决定了林业在满足人们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需求中,能够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林业的首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的生态需求、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享受良好生态、宜居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林业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可以生产出丰富的生态产品,营造出优美的生态家园,这些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至关重要。人们常说,环境美不美,要看绿和水。没有森林和绿色,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方面,林业大有可为。可以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从来就离不开林业。“树叶蔽身、摘果为食”和“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生动描写了先民们是如何依靠森林来生存的。到了今天,我们住的房子、用的家具、吃的食品、穿的衣服等很多都取材于林业。林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可以生产出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10多万种产品,同时林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是现阶段最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正在深入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8700多万农户得到了26亿多亩林地的使用权和价值数万亿的林木所有权,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林业作用独特。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充分反映了森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森林文化历久而弥新,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品格与特征,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人们对森林文化更加渴望、更加追求,对森林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更加迫切。大力弘扬森林文化,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产品,可以收到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良好效果。
赵树丛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林业局要把发展民生林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更丰富更优质的林产品,让森林更好地造福社会,让林业更好地服务人民。
生态建设全方位融入民生
近年来,生态建设作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一项重要强农惠农举措,其使命不断被强化。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改革继续深化。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全国确权集体林地27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7.7%;发证面积25.78亿亩,占确权林地的95.5%,894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林下产值达2300多亿元。建立农民林业专项合作组织10.77万个,林权管理服务机构1435个,林权流转逐步规范,林权保护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森林保险投保面积14亿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676亿元。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共识,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助政策获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决定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继续退耕还林,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获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到6个省(区、市)138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由200个扩大到300个。新增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处,启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全年恢复湿地2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面积9万公顷和6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确认了11处国家重要湿地。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完成造林9012万亩。全年生产林木种子3000万公斤、苗木300多亿株。共营造珍稀储备林165万亩、速生丰产林981万亩。
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加强。全国林地“一张图”拼接和入库工作基本完成,16个省(区、市)成立了濒危物种履约执法协调小组。截至11月底,全国共查处、侦破涉林案件27万多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1.2亿亩,无公害防治率达87%,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控制。
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883起,受害面积1.5万公顷,伤亡21人,同比分别下降28.5%、48.8%和76.9%,连续4年实现“三下降”。
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7万亿元,增幅21%,提前三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全国木材产量达8088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2.07亿立方米,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量达1.46亿吨。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536万亩,销售额达到1068亿元,出口创汇4.8亿美元。油茶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产量超过37万吨,实现年产值245亿元。国家级森林公园达764个,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突破5.1亿人次、比去年增长15%。
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新增10个国家森林城市、1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和7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年中央林业投资达1400亿元,比2011年增加180亿元。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省份。
如今,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绿色增长和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吃上丰富健康的绿色食品,享受健康的生态文化,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愿望。实现生态良好,改善民生福祉,是中国林业承担的新使命,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新航标。
改善民生促进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与民生的互促共赢,除了推动生态融入民生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民生生态化,就是通过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和住房生态化,实现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代教育是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价值的统一,而且生态价值日益融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价值中。但我国现有教育尚未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工业文明教育理念与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模式远未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现代教育中,促使工业文明教育模式转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业难也是基本民生问题,扩大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大力促进绿色就业和创业意义重大。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贫穷和失业的增加加重了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因为更多的人不得不更直接地依赖这些资源。近几年,我国绿色产业方兴未艾,国家出台了各项立法及政策,为绿色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据预测,最具前景的十大绿色职业是农场主、育林人、太阳能安装师、建筑节能工程师、风力涡轮机制造者、生态保护工作者、绿色企业家、资源回收商、可持续发展智能软件开发者、城市规划师。目前,国内出现了一批绿色创业领军人物,为绿色创业者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劳有所得也是基本民生,分配不公加剧生态保护压力。就个人收入差距而言,贫困人群急于摆脱贫困,又缺乏其他有利条件,只好用自然资源来改变生活状况,向森林、河流求生路,滥砍滥伐,结果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破坏生态平衡。就城乡收入差距而言,城市扩张侵占大量林地、耕地,城市垃圾运往市郊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城市废水排放引发城市及周边农村的水污染。有专家认为,农村面临污染问题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生态不和谐,既影响农村人的生活与健康,也通过水、大气和农产品影响城市人的生活质量。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正在深入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贡献巨大。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我们视发展经济为解决贫困的唯一出路,忽视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的作用,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覆盖面窄、资金不足、统筹层次低、城乡反差大等问题, 进而导致部分民众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贫困使底层民众迫于生存压力而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农民原本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使其陷入毁林开荒、过度农垦、与森林争地的境地。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确保广大人民基本生活,才能避免贫困人群对破坏自然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住房难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建设绿色保障性住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以及环境经济效应,没能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景观、增加了节能改造的工作负担。针对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状况,相关部门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发展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住房应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目标。
林业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贡献力量
以2003年中央9号文件和2008年中央10号文件为标志,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五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
赵树丛指出,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是林业转型升级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和职责。必须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协同推进,互动双赢。一要始终坚持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思想。真正把生态建设放在林业的核心位置,努力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牢固树立服务民生抓生态、改善生态惠民生的思想。既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林业建设成果,也要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热情。三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决反对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野蛮掠夺式开发和生产,坚决反对漠视群众生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统领中国林业发展,使林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课题。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林业不仅有生态功能的公益性,又是绿色经济的宝库,还担负着重要的民生意义。林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关系到几亿人口的就业和生计,是“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人类文明起源于森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林业是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林业具有可循环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丰富的林业资源,是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的优势在林、潜力在林。林业要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增长、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绿色发展,是林业担负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所在,又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要坚持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掘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和林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满足社会对绿色林产品的需求,增加绿色经济总量。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决定着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让人民享受生态,兴林致富。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全体务林人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
美丽中国的梦想为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画卷徐徐展开,高举生态和民生两面大旗,林业发展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人民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