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内容
Ⅰ 原生态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原生态 txt全集小说附抄件已上传到网络袭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原生态(16)
这片自由之地就是闹新房,所谓“三天之内无大小”。这句从老祖宗那里借来的古话在青三庄有自己的解释。他们的闹新房指的是,在新人成亲时,为表示喜庆,村里的人可以“无拘无束的”与新人嬉戏,在结婚的头三天里,不分辈分大小,只要你愿意,男女老少够可以加入“闹”的行列,新人只有配合的义务,没有拒绝的自由。“闹”有没有规矩或界限呢,严格说是没有,因为在这个惯例中只对被闹的新人提出了明确规定,而对闹者却以“无大小”三个字赋予了绝对的自由,因为没有标准,闹者则全凭兴趣和内心的伦理作为尺度,闹的过分时,有些家长也有出来干预的,但多数并不认真,因此这里的闹新房之风甚为酷烈,是新人最畏惧的一道大关,却也是村人关注的一大乐事。大概是受闹新房的启发,青三庄在规矩森严的男女关系中还留下了一道自留地,那就是“叔嫂之间无大小”,许是怕新人三天之后的生活太寂寞吧,这条不成文的规矩给媳妇和其小叔子之间留下了十分宽松的关……
Ⅱ 家居原生态的概念
生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环境生态学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
简介: 从学科体系上看,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按现代生态学的学科划分,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环境生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5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希望可以帮到您
Ⅲ 什么是原生文化
我们今天所讲的原生文化,也可谓文化的原生样态,是不是指在文化发生学意义上谈论的?是不是指至今仍然存在于人们交往行为,存驻于人们心理记忆中的文化存在?如果是,我们能否对原生文化作出如下的界定:即原生文化是或主要是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并在当今仍然存活,在人们交往行为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原生文化作进一步的界定。所谓农耕时代,按照有些学者的说法,可分为农耕、游牧、狩猎和采集四大类型。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文化,就是奠定在这种经济结构或经济模式基础上的文化,所以,原生文化是前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是所谓前现代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与现代工业文明具有明显的对抗性,但同时,如果制度安排妥当,它也是纠正现代工业文明,或使现代工业文明进而升华的重要机制。
可见,所谓原生文化,并不仅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只要人类还存在农耕经济、游牧经济、渔猎经济以及采集经济,就存在和它们息息相关的原生文化。而在我国,工商文明虽然有很大进步,但广大乡村地区仍然主要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尽管近十年来,这种情况在迅速改变)。在不少地方,还运用的是源自战国时期的农具,我小的时候,还运用这种数千年前的耕作方式扶犁耕作。可见,在汉族地区也照样存在原生文化。由汉人习惯所催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原生文化的典型表现。甚至在现代工商社会中,这种原生文化依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记忆和行为方式中。每年春节数以亿计的城市市民或其他工作人员返回乡下,欢度春节的情形;每年闭斋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回商关门歇业、返回乡里,与家人共同闭斋的胜景,不足以说明原生文化的广泛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流动吗?尤其文化的传承和继受属性,使得原生文化的某些内容自然会结构在现代工商文化中,成为构成现代工商文化的有机内容。
这样关照原生文化,是想进一步说明原生文化的广泛意义和一般属性,从而使原生文化研究的意义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具体说来,在“人是文化的动物”或“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视角观察,则与其他文化一样,我以为原生文化事实上关联着人类生存和交往的本性,即人的精神属性和思想特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形象地说:人是一颗思想的苇草。这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的基本差异。这也是西方思想家自来把精神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的缘由。原生文化就是人作为一颗“思想苇草”在农耕时代所编织的人们交往行为的意义之网;就是人类精神现象在交往行为中生动、形象的展示。如果失却这种意义之网,失却这种精神展示,人的存在就和苇草的存在没有什么两样——人和苇草一样,不过是碳水化合物而已。
原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产物,对我们而言至少意味着如下三种情形:其一、它是一种精神存在。即便在人们的交往行为中经常突出地表现为物质性的事实,但在这物质性事实的背后,仍然张扬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如有些人强调指出的那样,在诸多少数民族成员盛大的节日背后,具有明显的精神性的“夸富”因素。在汉族盛大的春节背后,更是蕴含着不忘祖先之恩、不忘天地护佑、喜庆一年丰收、企盼来年富足的精神意蕴。其二、它是一种精神传承。在现代工商文明体系中,原生文化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而且以其顽强的态势融入现代工商文明体系中,甚至成为工商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这足以表明原生文化在现代工商社会并不是“文明的碎片”,需要靠种种粘合剂来重新拼接、复原,从而没有在现代工商社会存留。相反,它还活生生地存在于、并流动在现代工商文明中,甚至成为现代工商文明的有机组成成分。其三、它是一种精神记忆。毫无疑问,现代工商文明对于原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但即便如此,原生文化还是会以精神记忆的方式存在于种种书写文字、口头传说以及行为复制中。除非一种文明在整体上被彻底消灭,否则,原生文化就会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精神记忆之中。
Ⅳ 原生态食品宣传相关内容有哪些
有关原生态的宣传很多,比如绿色健康,无添加,无污染等等还有走进福田娃,健康千万家,原汁原味,绿色健康
Ⅳ 什么是安卓原生态系统
原生是指Google公司发布的最原始纯净的安卓系统,没有经过手机厂商的任何修改。
Android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
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8月由Google收购注资。
2007年11月,Google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随后Google以Apache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
(5)原生态内容扩展阅读
Android本身是一个权限分立的操作系统。在这类操作系统中,每个应用都以一个系统识别身份运行(Linux用户ID与群组ID)。系统的各部分也分别使用各自独立的识别方式。Linux就是这样将应用与应用,应用与系统隔离开。
系统更多的安全功能通过权限机制提供。权限可以限制某个特定进程的特定操作,也可以限制每个URI权限对特定数据段的访问。
Android安全架构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在默认设置下,所有应用都没有权限对其他应用、系统或用户进行较大影响的操作。这其中包括读写用户隐私数据(联系人或电子邮件),读写其他应用文件,访问网络或阻止设备待机等。
安装应用时,在检查程序签名提及的权限,且经过用户确认后,软件包安装器会给予应用权限。从用户角度看,一款Android应用通常会要求如下的权限:
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彩信、修改/删除SD卡上的内容、读取联系人的信息、读取日程信的息,写入日程数据、读取电话状态或识别码、精确的(基于GPS)地理位置、模糊的(基于网络获取)地理位置、创建蓝牙连接、对互联网的完全访问、查看网络状态;
查看WiFi状态、避免手机待机、修改系统全局设置、读取同步设定、开机自启动、重启其他应用、终止运行中的应用、设定偏好应用、震动控制、拍摄图片等。
Ⅵ 文章前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原生态文化
前三节介绍的来原生态文化,并且自从三个方面介绍,实质上已经把同学的分析方向定在概括三节文字的内容上了.概括三节文字的内容,就很容易了,这类社科文的每节内容就是每段文字的支撑句,支撑句一般都是开头和结尾,那么,答案就很清楚了.
Ⅶ 怎样理解原生态舞蹈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有关。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靠。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奠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拟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 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
Ⅷ 什么是原生态人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广泛的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新说法。
其实原生态艺术活动在民间已经发展许久了,因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原生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最近一两年似4月的和风细雨慢慢的滋润着中国大地。
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那个时候,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而央视“春晚”阿宝的出现,算真正使“原生态”有了正式的名分,结出了褒贬不一的酸甜苦涩的果实。原来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所不齿的“下里巴人”散发出了强大的魅力!纯朴的吟诵以一种朴实艺术的新形态走向了舞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又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艺术的行列。也许,这株新型的野花将成为一门艺术领域的新星,从此将走入大家的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歌曲,原生态歌曲是一种结合民间艺术、民俗,未经过商业化、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歌曲,乡土味十足,未经过任何修饰.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作为评委,他认为为原生态唱法组选手打分除了硬性地从音准和音色上衡量,还应该留意选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风格。
【原生态民居】
《网络全书》上写着:民居,近代将宫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筑统称为民居。所谓民居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民居分为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又分为原生态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建筑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较好传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态民居。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承载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
【原生态舞蹈】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有关。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这种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
【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一)当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认识到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时,无不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有机会领略纯正民间歌谣的韵味,更无法真正体验独具审美特征的原生态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内涵,因而势必形成群体价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存,原生态民歌失传最快,保存更困难,应该优先得到保护。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对文物遗存的保护中,原生态民歌总是被遗忘的对象。
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普通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一些民歌的功能丧失了,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随之萎缩。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是历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坚持教唱原生态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传承和传播音乐文化为己任的专业教学领域,在经历了“文革”时期对民间音乐的全盘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对原生态民歌的强烈冲击后,原生态民间音乐教学渐渐被边缘化了,民歌、戏曲、曲艺课程越开越少,甚至被无端砍掉。专业院校少有可供学习和参考的音像资料,去民间采风没有经费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和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很多学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体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从不去认真学习民间传统风格和技术,因而民族声乐学生民族艺术营养严重不足。
(二)在没有任何媒体宣传造势的情况下,一张将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元素创作而成的唱片的畅销,使一些唱片公司发现了对民歌进行风格化再包装的商机,纷纷将触角深入传统原生态民歌,挖掘民族音乐的时代审美内涵,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原生态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商业利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强大推力,使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传统音乐题材和风格复归的强劲趋势,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开始以民间传统音乐为素材,大量写作“民族、古典、流行音乐语言三位一体”的“民歌翻唱”或民乐改编式的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不同于传统原生态民歌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从民族民间的歌谣中汲取灵感,并大量借鉴了欧美爵士、蓝调、说唱乐等特点。在经历了20世纪城市文化中民族音乐的低迷之后,“新民乐”演唱会出现了少见的火爆场面。“新民乐”的兴起,作为“乐失而求诸野”的特殊音乐文化现象,表明了国人力图摆脱文化价值“中心”论的偏颇,追求传统文化价值复归的趋势。“新民乐”对原生态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不失为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专业音乐人采用大量民歌素材,创作了许多具有较广泛影响的优秀的民族风格音乐作品,于是人们误以为专业化创作才是民歌发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进现代音乐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节的组织者在“创新”的旗号下,仅仅从票房价值和经济效益出发,将民歌的外延无限扩大,随意捕捉几个题目,请几个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个名为“民歌节”的艺术活动,彻底变成了商业化炒作。
诚然,传统应当是变化发展的活的生命体。作为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理当得到鼓励。然而,创新必须对原生态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真切的关怀。民歌创新与发展,绝对不能以丢掉民族艺术的个性特色、颠覆传统艺术、迷失文化精神为代价。从乡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转变,历来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趋势。然而都市民歌的继续发展,必须不断从原生态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专业音乐工作者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对于中国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无疑仍将是维系原生态民歌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是中国民歌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那些以出格为己任,视怪异为创新的“民歌”创作,决非中国民歌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各地的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俗风貌,孕育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歌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国民歌的搜集量多达40万首。这样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优势,在世界各国中也比较少见。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最精炼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态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歌,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适应性转型。然而,那些依附于农业社会典型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须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必须维护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歌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