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乡
① 关于东营市的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② 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新城简介
2009年3月1日,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被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武版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意见》的通知”(武发〔2009〕6号)明确定位全市规划建设六大重点功能区之一。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是蔡甸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武汉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和产业布局优化的需要,更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模式,实现中部崛起功能配置的需要。并对蔡甸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武汉市的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
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
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④ 如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民安美丽家园
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内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容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袁建良代表认为,一方面,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污水、垃圾、空气污染、噪音等乡镇本身的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镇贴近农村的优势,带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⑤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分批还贷款可以一次还清吗,
生态文明自然美.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的标志.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
科学规划布局美.一是要根据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扩镇、并乡并村,使乡村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坚决处理农村违法用地、违章建设.二是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
三是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生产发展殷实美.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切实保护耕地,力争粮食丰收.二是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⑥ 民乐县生态宜居搬迁强制
生态宜居搬迁是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城乡结合”等政策的。全国都在搞类专似的,比如棚户区改造等属等。
搬过去都是新房子,房价平均2000/平米(根据楼层上下浮动),可以贷款最高15万,还款最高15年限,利息一分不掏,国家补贴。稍微算下账就知道“有利可图”(民乐平均房价多少?贷款一点都不操心,没利息只还本金,15年房子升值多少?)
4,50多岁,的确有些难办。(人到了4,50岁没啥特殊技能找工作难,这是全社会都存在的问题)3,40岁的可以去打工。60岁以上的特困户会被统一安置到园区公办养老机构,保障基本生活。也有相应政策,有公益性质的岗位可以安置,比如保安,门房,保洁等。身体好的还是可以找的打打工的。
不搬可以,大家都搬去环境好的园区了(园区周围配套设施齐全,孩子上学,就近打工都方便),村里周围没几个人影了。过几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了。也没你所说的“地老板”(就是那些家里有地,外地打工赚钱,不种地的人)租地给别人种了。
这正是此次搬迁工作的难点之一,县里也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刚说的公益性岗位,协调周围企业放宽年龄限制等等。
最后:
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
重要的话说3遍。
⑦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这句话有语病吗
这句话没有语病。
这句话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
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这些概念都是首次见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
(7)生态宜居乡扩展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两相对照,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 “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不难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 “升级”,从而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⑧ 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因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内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容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这就需要有制度性安排,对规划落地给予持久性支持。
(8)生态宜居乡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扶贫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始终牵挂着老乡家门口的路好不好走,强调要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
⑨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正兴战略的几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⑩ 如何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现在城市提出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的创造,这是国际化的一个标准,就是要使我们的城市能够对外开放必须有这样的条件,我觉得北京是借助奥运会把自己的城市的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出人文、科技、绿色理念建设北京,管理北京,北京通过奥运会,创造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区。
中央提出来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或者是把宜居城市作为政策目标,是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的经验后提出的。大家知道最早英国在早期工业化的时候,那时候环境是非常差的,工业在城市的中心,周围就是地窖式的居民区,这些工人甚至连自来水系统都没有,还是公共的水井,如果一个水井出了问题,就造成了很多人的灾难,统计当时在30年代,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英国先后发生了三次祸乱,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维也纳因为鼠疫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传统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乡对立的基础上,广大农民破产落户城市,也造成大面积的贫民窟围绕着中心城市。除了这一个问题以外,我们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城市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空气环境质量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流行病猝不及防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给我们城市带来的问题应该反思,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的道路就是要解决这些城市发展,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中国政府提出来宜居城市首先是总结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另外最近些年来,90年代以后,联合国的一些组织大力的提倡和呼吁这个问题,我看到的材料就是9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界人类住区大会,明确提出了发展“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对什么是宜居性也做了概括性,就是指城市的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和质量,对人们的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对所在社区居民的满足感和独特的作用。而且在这里面提出要实现这样宜居的环境,要实行有效的群众参与,公众参与和建设体制机制的变化。首先联合国人居中心宣言里面提出了一句环境的创造,首先通过城市的布局来解决,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筑密度,运输以及人能够方便的获得基本物品,以及各种服务和利用公共设施,所有这一切都对城镇的可居性和宜居性有关键性的影响,这是城市化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社会质量的状况和特征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宜居性的核心内容,这里面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是公平,所有人都应该享受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权益,享有充分的食物、清洁的水和空气,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的机会,能平等的取得资源。环境的质量也是构成宜居城市社区的核心标准,环境的标准主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消费、运输各个环节当中,以及管理方式当中,要尽可能的利用科学技术,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使资源在各地区,各城镇分布大体平衡,使城镇生态系统得到尊重和延续,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生物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维持时代人类生命和幸福得以保持的空气、水、森林、土壤的质量。所以综合起来看宜居城市,从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文件里面他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也是比较宽广的概念,所以宜居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居住的空间,包含着空间布局,环境质量,社会标准,所以通过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文件的叙述,把它概括宜居城市,用四句号概括,首先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第二宜居城市也是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第三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第四就是宜居城市还是具有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这样的一个居民点。
从我们国内的有关专家论述来看,我想在这里面提到吴良镛先生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这里面他从人居环境系统里面阐述宜居城市的理论,在这个导论这本书里面他吸纳了城市科学家,运用他的宜居城市环境系统模型提出了城镇居民点不论大小,都包含着五大系统,这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这五大系统应该说构成了各居民点的基本的系统体系。只有这五个系统平衡协调的得到发展,城市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如果某一个系统受到了破坏,或者是受到了损坏,这个系统就会不健康,也就不可能再持续,所以宜居城市从这个角度讲又是我们人居环境系统的完整的表述,所以吴良镛院士在这本书里面明确提出了,处理好人居环境的五个观点,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发展人居环境,推动宜居建设的重要原则,为创建宜居城市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想基础。
所以概括的讲,强调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宽的带有社会学的,也有环境学、工程学综合的概念。宜居城市是从物质环境,空间布局、社会法制、文化精神、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市民创造一个效率、公平、和谐、方便兼顾、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宜居城市和以人为本我认为总体上是一致的。
原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建设部的支持下,曾经就宜居城市的科学指标体系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6个一级指标。六个一级指标:
一是社会文化度的评价指标,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公众参与,美国这个教授讲到了西方的规划的参与,现在我们也提出来,好像在形式上方法上还有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经济富裕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GDP的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的财政收入,就业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恩格尔系数,还有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等等。因为要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经济还是基础,要一定的财力做基础。
第三就是环境优美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上午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
第四个就是资源承载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淡水资源的总量,现在我们全国的城市号称400个城市缺淡水,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现在不缺水的城市都是远距离的饮水,现在我们的水源也不够,有些水被污染了,所以现在城市发展面临承载度的问题,另外就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问题,还有一个用地比例问题,还有居住问题,居住用地比例在城市规划用地指标体系当中大约是按照国家标准32—33%,加入是人均用地100平米的话,大概是32—35。现在又有居住用地占的比例很高,并不是比例越高越好,太低也会影响我们的居住环境。另外就是城市的特产资源这方面构成城市的重要条件。
第五是生活便宜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城市服务设施,交通、商业、市政、教育文化体育,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住房,公共卫生等。
第六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现在城市的安全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我们自然灾害,包括人为的灾害都很多,所以一个城市宜居不宜居、是不是安全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里面也列出了几条,生命线工程完好情况,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了应对人为灾害有没有应对的机制和预案,再一个城市政府最近几年对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情况,用这些大概衡量一下城市的宜居性、宜居度,城市的宜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是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城市在这一阶段是宜居,下一阶段又不宜居了。前段我们研究了一个课题叫做城市承载力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课题里面当时我记得吴良镛院士提到古代汉朝的时候,东汉、西汉的时候,特别是西汉的时候建立了都城,经过东汉、西汉几百年,又是三国,又是几百年动乱,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放弃了原来的长安省,在渭河之南新建的大兴城,为什么要新建大兴城,当时历史文献记载就是经过几百年,原来的长安城就水咸,不适合居住,所以导致首都搬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我想说一说创造不同特色的宜居城市。因为宜居城市刚才说的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但是我们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扣在任何一个城市身上,这个城市能不能做成一个宜居城市,还要结合这个城市的实际进行创造。我有两个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城市情况创造不同的宜居城市;不要把保护历史的东西和现代化都市中对立起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不同特点特色的宜居城市,还要靠我们规划师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也需要吸收各地的,包括世界各地的经验,广大群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