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乔木
A. 乔木与灌木的区别
1、高度
通常乔木可以长到树同6米以上,而灌木树高在3米左右不超过6米。
2、乔木有明显主干,长到_定高度时会开始分枝,一般常见的树木皆属于乔木,例如杨树、木棉花、榕树、樟树等。
3、不管是乔木或灌木又依落叶的情形分成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
常绿乔木、灌木全年都会保持叶片繁盛的状态, 即使叶片老化掉落,也会很快长出新叶;落叶乔木、灌木则是一年当中有一段时间叶子会完全掉落,呈现光秃秃的样子。
(1)生态乔木扩展阅读:
乔木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通常高达六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其往往树体高大,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有四级。
灌木
灌木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是多年生。一般为阔叶植物,也有一些针叶植物是灌木,如刺柏。
B. 乔木有哪些绿化功能
1,从可视角度:您可以增加园区景观的效果,使用了大量的树种,可以快速呈回现的视觉景观,答提高园区品质。
2,从生态角度:水土保持,防风,改善空气湿度
3,从旅游角度:提供一个很酷的开放空间。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C. 为何生态林应多样化,乔木树下应有灌木,灌木下应有草,实行乔灌草结合。原因是__________
保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D. 为解决生态问题,种草和灌木为什么比乔木要好
草和灌木低矮种的密实,水土都被草根抓的严严的,乔木一般稀疏而且慢
E. 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园林树种特有的生态功能应用中,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候等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人类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征的城市,从建设初期就必须重视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尽可能避免因城市发展造成的自然生态毁坏。
城市,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极大改变着自身及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扩充,都将无一例外地改变原有的自然地貌。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湖畔、海滨;无论是山坡、谷地,还是莽林、高原;都将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代之以喧闹、抗争。鳞次栉比的各类建筑,纵横交错的大小街道,星罗棋布的广场、小区,代替了参天蔽日的森林、广袤覆盖的植被;骄横的烟尘、沙暴搅乱了湛蓝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环境的恶化,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证有一个足够的绿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为自然植被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不是人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发挥以园林树种为主体的城市“肺腑”和“生态型空气调节器”的生态功能,有助于维护城市运营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益于建设花园式城市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清新空气,调节、改善空间环境
大气中氧的正常含量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为0.03%。但是由于现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种生产和生活燃料燃烧时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城市打破了大气的自然平衡状态,氧气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达0.5%~0.07%,已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二氧化碳,虽为无毒气体,但在空气中的浓度达0.05%时,人的呼吸已感不适。此外,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灾难。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在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数倍至数十倍之多。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气。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进0.75千克氧气、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计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积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积。如果加上城市运营过程中各种燃料对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绿地面积还应增大,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平方米。美国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为40平方米。联合国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报告中就提出,市内人均绿地要达到60平方米,住宅区的绿地定额为人均28平方米。
园林树种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为叶片,因此枝繁叶茂、叶片表面积大的树种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调节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应用尤显重要。不但在街道两侧、住宅小区和厂矿、机关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广植乔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积,而且要大力发展近郊公园、开发市郊风景区、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最大限度地营造绿色空间,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如日本就规定,有500万人口的城市,必须配备一个面积为1000公顷、每天可容纳10万游客的市郊风景区。以每平方米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标,将树木清新空气的能力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值高于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紫叶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凌霄。第二类指标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树、火炬树、黄栌、白蜡、毛白杨、元宝枫、核桃、山楂、白皮松、木槿、小叶女贞、羽叶丁香、黄刺玫、金银花、连翘、金银木、迎春、卫矛、榆叶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实、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琼花、大叶黄杨、小叶黄杨、蔷薇、金银花、紫藤、五叶地锦。第三类指标值低于1000克的有:悬铃木、银杏、玉兰、杂交马褂木、樱花、锦带花、玫瑰、棣棠、蜡梅、鸡麻。
我国前几年风行的“草坪热”,误区在许多地区不顾自身城市建设的水平,特别是没有考虑有无市郊森林植被的条件,一味盲目砍树植草,无异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大气环境更加失衡,其负面效应要远甚于表面靓丽所带来的虚荣。目前,从园林生态来看,视觉景观需求,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上虽已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但群落与群落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草地规模。客观地说,从空间组合(美学的)和市民需求(社会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生态学看,草地是单一物种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其维系须有相应的管理并适时更新,这种投入是必要的,但应有个度。那种惟草地为美、惟草地才有现代感、草地越多时代感越强等不顾实际需求、一味追求时髦的偏见,在一些规划师、环境设计师甚至少数园林设计师中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决策者的偏见则很自然地助长了这类现象的蔓延,其依据就是国外如此,感觉好极了。某市滨海绿地的建设,且不说砍伐了大量防风林,危及从生态观点看的产投比、生物多样性、单位叶面积系数、绿视率等,单就“临海见海”与“临海用海”而言,“见”海当然是追求视觉效果,作为海与沙滩,包括外地游客在内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观光、休闲、游泳等活动,大片的草地少了乔木庇荫,已给游览者带来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当地解决看与用的问题,其实质仍然反映了生态与景观的统一问题,缺乏生态依据的单纯的景观美是难以持久的。现阶段开始的退草还树措施,就是认真反思后的积极举措。而我国目前正在升温的“市民广场”,多以建筑小品和道路铺装为主,则更加美丽有余、绿化不足,从根本上违背了营造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宗旨,较前述误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认真加以纠正。
园林树种具有吸热、降温和蒸发水分的作用,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等都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功能。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从根部吸进的水分99.8%都要蒸腾掉,只留下0.2%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树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对湿度。春季树木开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后蒸腾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林地降低了风速,水气不易扩散,因此林地内相对湿度可增加20%~30%。夏季树木庞大的根系像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由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1公顷阔叶树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吨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比同等面积的土地蒸发量高20倍。据测定,每公顷油松每日蒸腾量为43.6~50.2吨,加拿大杨的蒸腾量为57.2吨。由于树木的强大蒸腾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气湿润,绿化区的空气湿度比非绿化区高25%~35%,这就是林地内空气清新的重要原委,并以此为人们创造了凉爽、舒适的生存气候环境。秋季落叶前,树木生长逐渐停止,但蒸腾作用仍在进行,绿地中空气湿度虽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绿化地带高。冬季林地里的风速较小,空气中乱流交换较弱,土壤和树木的蒸发不易扩散,因此林地里的绝对湿度普遍较高,相对湿度也高于未绿化区10%~20%。
植树地区的环境气温常较建筑物地区低,是由于树荫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并消耗许多热量用以蒸腾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内的气温较非林地低3~5℃,而较建筑物地区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园内或浓密成荫的行道树下,降温效果更为显著。炎夏,无树的裸地地表温度,远远超过当时大气温度。当空旷的广场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气温为31.2℃时,地表最高温度可达43℃,而绿地中的地表温度要比空旷广场低得多。据同一时间的温度实测,柏油路面为36~45℃,农田土壤地面为28~32℃,城市中心气温为27.5℃,树林中的气温为24.5℃。因为树体要制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阳热能,吸收相当于2500升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树木的地方都比较凉爽。由于冷空气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导致大片林地与其他地区的温差加大,从而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因此绿地可为人们创造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
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如北京7月平均气温,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比市郊高1.6℃;上海约有60千平方米的“热岛”较郊区高1℃;美国洛杉矶市区温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区农村高1.5℃。与农村具疏松湿润且多有植物覆盖的下垫面不同,城市下垫面多由砖块、水泥、沥青等铺设而成,热容量大;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其墙面增加了辐射热的成分,其密度减低了反射热的扩散,其结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温度增高和昼夜温差减少的热岛效应。
1995年7月6日15时左右,广州市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随即大雨倾盆,然而市郊却基本无雨,一派平静。气象专家认为这是由“热岛效应”造成的。广州中心气象台专家说,前一天14时左右,原来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带形成的对流云团,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偏东方向移动,15时30分左右进入广州市区后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强雷雨和1.5米/秒的6级阵风,持续2小时,降雨量46.1毫米。雨带移至东北面时即以极快的速度减弱并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云雨团进入西郊后便迅速增强,到市区上空时刚好变成一场暴雨当头砸了下来,24小时市区最大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区大范围积水的同时,一些郊县如奉贤、金山却只下了十几毫米。上海中心气象台领班姚志展指出,大气环流是首先要加以考虑的因素。然而雨带的位置并不能解释一切,城市本身的环境对雨的大小确实有重大影响。由于绿化少、钢筋水泥建筑多等原因,使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周郊的所谓“热岛效应”已是众所周知。“混浊岛效应”则是指由于市区的工矿企业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气中的尘埃积聚都较严重,而尘埃等污染物恰恰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因而地面状况要比郊县“粗糙”得多,市区风速就会大为减少,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空停留的时间就比较长,从而使总降水量增多。
(二)净化环境,减缓、监察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类能源消耗量超负荷膨胀,三废排放量超标准骤增。当其超越城市自净、自治的能力时,就会造成危害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生存将受到自身发展带来的威胁,城市发展将受到自身建设带来的毁坏。
据联合国1995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称,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气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而约有18亿城市居民呼吸着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烟尘的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意大利的米兰,伊朗的德黑兰,韩国的汉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中国的北京、沈阳和西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全球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并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市、兰州市。沈阳市作为一个历来“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气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炼企业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氟化氢则是窑厂、磷肥厂、玻璃厂产生的另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据《’98中国环境统计》资料: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并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45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291微克/立方米,全国降尘量年均值15.3吨/(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6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772万吨,余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气中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于城市中高大的建筑物、密集的公用设施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垫面,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热量、废气、烟尘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特殊气候条件。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001%时,人就感到呼吸困难,不能持久工作;达到0.04%时,人的声门痉挛、窒息,就会迅速死亡。而通过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并随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据浙江省环保局监察,1997年该省酸雨覆盖面积已达80%以上,酸雨率达63.3%,即平均每下三场雨就有两场是酸雨。我国平时食用醋(有机酸)的pH为3,该省某地曾测到过pH为3.32的酸雨(无机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园林树种可以吸收有害气体,1公顷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还多。经对一些常见的园林树种的吸硫量测定,发现臭椿和夹竹桃不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强,并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强。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下,叶片含硫量可达正常值的29.8倍,夹竹桃可达8倍。其他如珊瑚树、紫薇、石榴、厚皮香、广玉兰、棕榈、胡颓子、银杏、桧柏、粗榧等也有较强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贞、泡桐、梧桐、大叶黄杨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较强。另外,木槿、合欢、黄檗、杨树、紫荆、紫藤、紫穗槐等对氯气、氯化氢气体有很强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浓度的汞。大多数树种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银杏、柳杉、樟树、海桐、青冈栎、女贞、夹竹桃、刺槐、悬铃木、连翘等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有些树木还能吸收氨、铅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地区,根据具体场合,选择抗性强的园林树种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气体净化场”的效果(表)。
表 园林树种对有害气体的抗性一览表
树体受大气污染物质的影响后,通常会在叶片上出现伤斑,污染物质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受害症状各异。有时污染对树体危害不使其表现出叶片症状,而是对内部的生理代谢活动发生影响,致使生长量减少、植株矮化、叶面积变小、叶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条件下,树体吸收的污染物质还会使自身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树体产生的这些可见症状、生理代谢或内部成分的差异性变化,就成为判断大气污染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和范围分布的初步依据,可供分析判断环境污染的状况,以便进一步详细测定、处理。利用园林树种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监测环境污染,既经济便利,又简单易行,可以起到净化大气、保护环境的“绿色卫士”的积极作用。
(三)防风固土,消噪减震,阻燃避灾
园林树种的防风效果是显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风速20%,而且静风时间较长,在严寒的冬季可减少冷风的吹袭。风速越大,树木的防风作用越显著;树木越多,防风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风,气流穿过林地时,经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从而起到减低风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风效果,防护林带迎风的一面,保护范围为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的一面,则可达林带高度的20~25倍。防护林树种的选择,要求根系稳固,枝干坚韧,抗风性能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树体寿命长,耐瘠易管理。如意大利杨、加拿大杨、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银杏、北美鹅掌楸、湿地松、黑松、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冈栎、木麻黄等。
园林树种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现在有树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冲刷侵蚀。下雨时,树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溅击。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层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拦阻地表径流。1公顷林地较无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据测试估算,陆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层,因不同的植被覆盖而被雨水冲刷殆尽所需的时间差异很大:林地57万年以上,草地8万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当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非常缓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经100年以上的自然变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无疑是对生态规划不周密时的一种应急补救措施,特别是对公路两侧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视园林树种的适当选择和应用,以加强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运输交通频繁,工程建筑此起彼落,各种机器马达的轰鸣尖口嘈杂声响,不仅令人烦躁不安、易感疲劳、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导致听力减弱、神经衰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据测算,噪声超过70分贝时,人体健康受到损害;噪声达到90分贝时,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国的城市区域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多数城市居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71.0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此外,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
茂密的树木能吸收和阻隔噪声。据测定,14米高、20~30米宽的林带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驶车辆形成的噪音。又如临街房屋退后建筑红线5~7米,植树绿化,可以减低噪音15分贝左右。树木对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于树体对声波有散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声波的功能。实践研究证明,分枝低、树冠矮的乔、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树冠的乔木强。同等树木量的防护林设置,疏散的树群或多重间隔的狭窄林带,其防噪效果要比一个完整的宽林带为好。
热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地形、地物有很大的关系,树林就是一个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性传播,同时起过滤和吸收的作用。栎树林可将15戈瑞剂量的中子一伽玛混合辐射射线全部吸收而不影响生长。园林树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还可减轻因爆炸引起的震动而减少损失。
许多园林树种还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挡火势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树种通常具备下列特点:树体含树脂少,枝叶含水量多,着火时不易产生火焰;树体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蘖能力强,遭火焚烧后,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较好的树种,常绿树有珊瑚树、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树、八角金盘、夹竹桃、海桐、女贞、青冈栎、大叶黄杨、枸骨、棕榈等;落叶树有银杏、麻栎、臭椿、刺槐、白杨、柳树、泡桐、悬铃木、枫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树的防火功效最为显著,即使它的叶片全部烧焦,也不会发生火焰。银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将它的叶片全部烧尽,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树干烧毁大半,也能继续存活。
园林树种栽植比较茂密的地段如公园、街道绿地等,也是地震避难的极好场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总面积400多公顷的15处公园绿地,疏散居民20余万人。同时地震不易引起树木倒伏,树下是避震的安全场所;震后并可充分利用树木搭棚,解决临时户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树种在防震抗灾作用上的选择和应用不可忽视。
(四)益体强身,增进、显现社会功能
城市空气中通常存在杆菌37种,球菌26种,丝状菌20种,芽生菌7种。据江苏常熟市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林区相当于居住小区的3.35%,林缘为14.11%,而市中心高达309.94%。
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方面由于植树地区空气中的微尘减少,从而减少细菌的携带量;另一方面树体能分泌大量的杀菌素,可杀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动物(如赤痢阿米巴、阴道滴虫等)。桦木、银白杨的叶片在20分钟内可杀灭全部原生动物,柠檬桉只要2分钟,悬铃木需3分钟,圆柏需5分钟,白皮松需8分钟就可杀灭原生动物。柠檬桉叶释放的杀菌素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及多种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顷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可以杀灭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钟内杀死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杆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钟内杀死苍蝇。还有某些树种释放的挥发性油类,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柠檬油等也具有杀菌作用,尤其是松树林、柏树林及樟树林对空气的灭菌功能较强。
当人们从喧闹的劳动场所、紧张的工作岗位来到幽静、自然、安逸、休闲的林下绿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怡人的景色,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精力上的恢复。人们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交流情感,修身养性,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测定,人处于绿色环境
F. 乔木的介绍
乔木,男,汉族,民盟盟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项目研究员。
G. 植被生态
一、植被组合与分布
调查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植被性质具有明显的过渡特色,即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温带森林灌丛草原过渡。延河以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其主要组成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等阔叶树以及油松、侧柏等针叶树;延河以北地带则以森林灌丛草原为主,主要有荆条、酸枣、狼牙刺等灌木以及白羊草、黄背草等众多草本植物。全区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分布极不均匀(图2-19);汾川河流域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为68%;延河左岸无天然次生林,只有部分稀疏退化草场,右岸森林覆盖率仅为34%,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一)乔木
除油松林、侧柏林、杜松林、山杨林、辽东栎林、小叶杨林等在调查区以北局部地方(沟道及梁峁阴坡半阴坡下部)有片断零星分布外,森林主要集中在区以南的桥山、黄龙山和崂山等土石低山丘陵。在这几个主要森林群落中,侧柏林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白桦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辽东栎林、山杨林、油松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但在阳坡半阳坡也有分布,且从平地、坡麓一直到梁顶山脊。
图2-19 植被类型分布图
1—冬小麦、春小麦和糜谷作物;2—糜谷和马铃薯作物,一年一熟;3—河谷阳坡:长芒草、白杨草、兴安胡枝子和杂类草原植物组合,河谷阴坡:长芒草、大针茅、兴安胡枝子和杂类草原组合;4—河谷阳坡:酸枣、荆条、狼牙刺、黄背草、白杨草、蒿类灌草组合,河谷阴坡:秀线菊、胡枝子、虎榛子、野古草、大油芒灌草组合;5—油松林;6—侧柏林;7—油松、华山松、栎林;8—辽东栎林;9—山杨和桦木林
(二)灌木
灌木在调查区北部,主要是白刺花、黄蔷薇、沙棘、河朔荛花、木本铁线莲、杠柳、山杏、虎榛子、丁香等灌丛,其中河朔荛花、木本铁线莲、白刺花、沙棘、山杏等灌丛能生长在梁峁阳坡半阳坡,黄蔷薇、丁香、虎榛子等灌丛则生长在沟道和梁峁阴坡半阴坡。而胡枝子、连翘、黄栌、荆条、酸枣、细弱海棠等灌丛仅见于调查区南部地区。
(三)草甸和草原
草甸中除白羊草草甸在调查区北部有较广泛分布外,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以北地区。其中以长芒草、艾蒿、铁杆蒿草原分布最广,百里香草原次之,再次为厚穗滨草、兴安胡枝子、冷蒿、糙隐子草、草木樨状紫云英、宿根早熟禾、大针茅、白草、茵陈蒿等草原群落。在区内以南天然植被现今保存较多之地(如黄龙山、桥山次生林区),虽也有长芒草、艾蒿、铁杆蒿等草原分布,但长芒草草原仅分布在路边、田埂及林缘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艾蒿、铁杆蒿草原则分别见于植被严重破坏的局部阳坡和阴坡处;而在天然植被几乎完全破坏的地方,长芒草草原分布虽然较广,但却是森林破坏后的一种植被退化性次生现象。在调查区以北,上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均广泛存在。在以南则仅有长芒草、艾蒿、铁杆蒿等草甸草原,而百里香、冷蒿和大针茅等典型草原则完全不见。
(四)栽培作物
主要为冬小麦、春小麦、糜谷类、马铃薯类作物,大部分分布在调查市以北的沟谷坡地以及残塬上;在东南缘黄土残塬上目前主要为果树林。由此可见,从植被的分布与组合来看,调查区以南属于落叶阔叶林区,以北属于草原区。
二、植被生态演化
目前对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原生植被的认识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黄土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广泛发育有森林草原和森林植被,曾经有超过50%的面积被森林植被覆盖,目前没有森林生长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二是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没有超出草原的范围,草原植被是黄土高原的顶级群落;三是黄土高原的植被不能简单地表述为森林和森林草原或是草原,而应区分不同地形部位和区域。大部分学者认为,黄土高原的植被以草原为主,在局部沟谷中森林(疏林)植被能较好的发育。
(一)第四纪以来
黄土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第四纪期间,孢粉含量普遍不高,说明黄土高原的植被一直比较稀疏。例如,在洛川黑木沟剖面,大部分层段孢粉稀少,仅见有少数的草本植物,如蒿属、藜科、麻黄科等,代表了植物十分稀疏的荒漠草原景观。仅有少数层段的孢粉含量相对比较丰富,其中木本植物孢粉可占到35.4%~51.7%,主要有松属、桦属、桤木属和栎属等;草本植物占58.3%~38%,主要为禾本科、藜科、蒿属等,代表了植被比较繁茂的暖温带森林草原景观。除了孢粉资料之外,黄土和古土壤的土壤学研究也证明,黄土是干燥寒冷气候环境下的产物,其中弱成土作用的黄土代表干冷荒漠草原,中等成土作用的黄土代表干冷草原,显著成土作用的黄土代表草原环境。而古土壤被认为是比较温暖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其中黑垆土代表草原环境,碳酸盐褐土和褐土代表草原-旱生森林环境,淋溶褐土指示旱生森林环境,而棕褐壤则指示落叶阔叶林-旱生森林过渡环境。据刘东生(1985)估算,970ka B.P.以来,黄土堆积时期占60%(579ka B.P.),古土壤发育时期仅占40%(391ka B.P.),其中指示草原环境的碳酸盐褐土、褐土和黑垆土又占到69%(270ka B.P.),这说明,970ka B.P.以来,黄土高原主要是草原-干草原环境,地表植物相当稀疏。
陕北黄土高原自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冷、暖、干、湿的多次交替变化。生态植被也经历了森林-草原之间的多次演变,森林草原过渡带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的南北移动。早更新世初期,气候湿冷,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湿冷生针叶林,北部是湿冷生的灌丛草甸;早更新世中期,气候变暖,陕北南部植被也由针叶林演化为阔叶林;早更新世末期气候又逐渐变冷,陕北南部植被又演变为针叶林,中部地区为湿冷生草甸,北部则接近冻原草甸植被;中更新世气候又渐变暖,前期湿润后期偏干,陕北南部又出现阔叶林。晚更新世气候又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交替演变。赵景波等(1999)对陕北黄土高原南缘的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在128ka~75ka B.P.,气候温暖湿润,岐山植被表现为落叶阔叶林;到了75ka~54ka B.P.,气候条件由温湿转变为冷干,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或森林草原;54ka~36ka B.P.,气候再次变得温暖湿润,植被相应的由森林草原变为落叶阔叶林;36ka~32ka B.P.,气候寒冷干旱,植被表现为草原或森林草原;32ka~23ka B.P.,气候变得温和半干旱,植被变为稀疏阔叶林或森林草原;23ka~12ka B.P.,气候再次变得寒冷干旱、半干旱,岐山植被再次退化为草原或森林草原,陕北植被主要表现为草原景观。洛川剖面、富县剖面孢粉研究也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波动,植被状况随着气候变化经历了森林-草原的多次自然更迭转换。
(二)人类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可归结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自东南向西北分别由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典型草原和温带荒漠化草原构成,不仅陇中、陕北南部、晋西有面积较大的森林分布,就是陕北北部的横山、白于山,甚至更北的秃尾河上游,晋西北山地森林分布也相当广,广大黄土丘陵地区呈现森林和草原相互交错的状况。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例,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关中平原、汾渭河流域已无天然森林,黄土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黄土高原历史植被的毁灭性破坏主要在明清时期。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人为开垦土地,人为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造成的。根据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图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主要有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60~70年代“文革”,70年代“农业学大寨”。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快速增加,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惊人,例如子午岭林区20世纪50~80年代林线后退20km,平均每年后退0.5km。林地面积减少了42.0%。宁夏固原县50年代初有天然次生林48000hm2,到1981年仅剩5333hm2,减少了88.9%。西吉县50年代有天然次生林2593hm2,到1981年仅剩300hm2,减少了88.4%。山西吕梁山北部50年代还生长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到80年代从山麓到分水岭已成裸露的山地,山坡几乎全部被开垦为农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日渐被重视,截至1995年,共造林种草0.1×108hm2,其中营造乔木林386.7×104hm2,灌木林320×104hm2,经济林74.2×104hm2,种草234.5×104hm2。植被破坏的状况被初步遏制,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进入21世纪,国家在黄土高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面积的不适宜耕作的坡地实行退耕政策,目前区内天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生态环境较以前有进一步改善,但仍然属于脆弱生态环境系统。
三、生态环境预测
(一)现状
调查区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光热资源丰富,但水分条件不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区内土地广阔,但等级低,且坡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面积虽大但多集中在南部,分布不均。
据2003年9月9日Spot5遥感数据,运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选择Spot5近红外波段B3和可见光红波段B2,进行归一化差值计算,求取植被指数 INDVI(Normalizatio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计算公式:
延安宝塔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式中:RIR为近红外波段地表反射率;R为可见光红波段地表反射率。
根据植被指数换算植被覆盖率,计算结果如图2-20。调查区南部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部,梁峁高于河谷。北部植被覆盖率一般<0.3,大多数区域<0.6;南部植被覆盖率一般>0.6,局部>0.8。
图2-20 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分布图
(二)发展趋势预测
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和广种薄收生产方式的制约,区内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很明显。1998年以来,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使延安的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8年至今,延安共退耕还林44.2×104hm2,其中荒山造林16.5×104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37.3%。目前延安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市13个县区全部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县区。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和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宝塔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生态环境将会朝着不断好转的趋势发展。
H. 常绿灌木、乔木,落叶灌木、乔木分别有哪些,指全部种类(苗木)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等。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乔木”、“灌木”,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普洱茶有乔木和灌木之分。一般而言,乔木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大树,它高大、粗壮,树高3-10米,树龄在500-1000年以上,树叶长20多厘米,叶宽10多厘米,叶片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地区,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腐质层厚度达数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呈原始生态状,由于和其它树木如樟树、参树等混合生长,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抗虫害能力,不需打药施肥,内含物质极为丰富,且经久耐泡,但是产量少,价格高。而灌木呈树丛状,主茎不发达,丛生、矮小,树高1米左右、树龄3-40年,叶长7厘米左右,叶宽4厘米左右,叶片薄,一般种植在海拔几百米-1000米的地区,呈单一品种成片集中种植,无天然抗虫害的能力,土地相对有机物含量低,需人工施肥,目前推广种植的均是这个品种。 我下面说的你还是的不明白的话就太……灌木:不会长高,像黄杨、迎春,等不同于杨树和梧桐树等大树乔木:就像杨树。梧桐树等能长很高常绿灌木和常绿乔木就是以上的两种科目的树种只是冬天不落叶子你会分辨了吗?
I. 园林景观小乔木有哪些
1、桃
识别要点:蔷薇科桃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8米,树冠开展。小枝红褐色或褐绿色。单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边缘有粗锯齿。花期3~4月,花单生,无柄,通常粉红色,单瓣。果实6~9月成熟,核果卵球形,表面有短柔毛。
生态习性:喜光、耐旱、耐寒力强。
园林用途:桃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春季花可以观赏,秋季可以观赏食用。
题外话:桃的品种有很多,园林中还常用的一种是山桃,此树种开花时间早,在早春3月上旬到中旬。并且树干成暗红色,也具有观赏性。常孤植于园林中。
2、 碧桃
识别要点: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8米,一般整形后控制在3-4米,小枝红褐色,无毛;叶椭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先端渐尖。花单生或两朵生于叶腋,重瓣,粉红色。其它变种有白色、深红、洒金(杂色)等。
生态习性:喜光、耐旱、耐寒性极强,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生长期要求做好管理,施肥、灌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园林用途:碧桃花大色艳,开花时美丽漂亮,观赏期15天之久。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用于湖滨、溪流、道路两侧和公园等等,在小型绿化工程如:庭院绿化点缀、私家花园等,也用于盆栽观赏,还常用于切花和制作盆景。常见的还有垂枝碧桃。碧桃的园林绿化用途广泛,绿化效果突出,栽植当年既有特别好的效果体现。可列植、片植、孤植,当年既有特别好的绿化效果体现。
题外话:园林与文学难舍难分,园林搭配栽植的意境也尽显于此。桃红柳绿,是园林中岸边常用的一种栽植手法。是只佛堤载杨柳,岸上满桃花,观赏性和搭配性极强。另外,桃树栽植不能离堤岸太近,因不喜过多水分,不利于生长。
3、梅
识别要点: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叶基有腺体,嫩枝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叶片卵形至长圆形,先端长尾尖 ,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状齿,沿脉背呈褐黄色。花期1-2月,果期5月。
园林用途:梅花最宜植于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丛植、群植。又可盆栽观赏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桩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内装饰用。
题外话:梅花对户外环境温度要求高,栽植时要选好地点。还有一树种叫做腊梅,早春开放,花朵娇黄色,北方需在小气候环境下生长。
4、樱花
识别要点: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高约5-25米。树皮暗栗褐色,光滑而有光泽,具横纹。小枝无毛。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具芒半成熟齿,两面无毛。花期3月-5月。棱果球形,黑色,7月果熟。
生态习性:喜阳光,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以深厚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最好,根系浅,对烟尘、有害气体及海潮风的抵抗力均较弱。不耐盐碱土。根系较浅,忌积水低洼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但对烟及风抗力弱。
园林用途:樱花色鲜艳亮丽,枝叶繁茂旺盛,是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被广泛用于园林观赏。樱花可以群植成林,也可植于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盛开时节花繁艳丽,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可大片栽植造成花海景观,可三五成丛点缀于绿地形成锦团,也可孤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之画意。樱花还可作小路行道树、绿篱或制作盆景。
5、垂丝海棠
识别要点: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高达8米;小枝圆柱形,直立,幼时红褐色,被短柔毛,老时暗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态习性:喜向阳、肥沃、湿润的环境,耐寒,怕旱怕涝;不择土壤,但肥水过多,植株易徒长,花枝减少,影响观赏价值。
园林用途:垂丝海棠花色艳丽,花姿优美,花朵初开时有淡香。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如遇微风飘飘荡荡,娇柔红艳。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庭院木本花卉。
题外话:海棠常用品种西府海棠、红石榴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海棠无香,唯西府有香”,这是鉴别西府海棠的重要方法。可孤植、列植、丛植都是观赏性极强。贴梗海棠属于灌木,花朵成红色贴在干上。红石榴海棠果实成熟时成鲜红色,秋季观赏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