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1-02-16 18:14:04

A.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理解。中国古代有着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中”、“和”、“容”是其中经典表述,即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

2、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本土化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理解。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成了一对难以回避的矛盾;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昂贵的生态环境代价。

(1)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扩展阅读

中国近现代的生态思想:

1984 年,著名生态学学者、经济学者叶谦吉在苏联的学术期刊上首先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1987 年,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上,他第一次正式呼吁“大力提倡生态 文明建设”。此后,知识界就“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问题展开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出现了大批量高质量的学术论著。

工业时代之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学者们充分吸收、阐释和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文化和智慧,并积极引进西方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B.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之门还没有打开,所以人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形成了简朴的原始文明意识.随着农业的诞生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主动适应,于是出现了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然而,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是自然报复不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后,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的工业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爆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自然界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内,就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值得庆幸的是,近二十年以来,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飞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兴起作了科学和理论的准备.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六十年代的生态农业,七十年代兴起的生态工程等又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观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正是基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生态文明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之门还没有打开,所以人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形成了简朴的原始文明意识.随着农业的诞生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主动适应,于是出现了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然而,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是自然报复不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后,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哲学基础的工业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爆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自然界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内,就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对立的地步.值得庆幸的是,近二十年以来,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飞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兴起作了科学和理论的准备.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六十年代的生态农业,七十年代兴起的生态工程等又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观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正是基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本质和特点,生态文明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应有之义.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C.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理念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人类对自然应怀敬畏之心,决不能凌驾其上;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规律,减少因为无知而违背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因为明知故犯而违背自然规律。像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之类的做法,大都是因为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必须通过制度加以约束。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自然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人类也理应对自然担负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也是确保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保护自然,首先要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再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体现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过去发展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拨,对工业文明种种弊端的坚决扬弃,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明确校正。昭示出我们党力求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完备的生态系统,为当代和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维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建设能在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美丽中国,不仅要有健康的发展模式、丰富的物质成果,更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优美的自然环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物质生产与自然协调,生活空间与自然融合,道德素养与自然融洽,行为方式与自然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站在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遵循,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理念,完善了决策坐标,规范了实践行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对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发展,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要始终以平视的眼光、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使我们的发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决策上,要坚决恪守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针。顺应自然,是科学发展的决策原则。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先进科技和强大资本的驱动下,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攫取甚至掠夺,违背自然演化规律对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罔顾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使我们在急功近利中与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猝然遭遇。历史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决策中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的要素,主动遵循、积极契合。可放则放,宜收则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上,要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污染治理,结果增长所得远远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经济发展成为暂时的繁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要在发展的行为过程中,坚守保护环境的准则,通过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竭的动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推动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必将推动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

D.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生态文抄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6个方面:
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
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
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

E.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你对生态文明理念是怎样理解的你打算怎么做

所谓建设生态文明,实际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环保意识,做一个坚定的环保志愿支持者。

F.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十八来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自的思想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如何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5、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度规范。

G.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H. 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并从不同角度论述我国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I.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生态文明是回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答种文明形态。
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
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
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