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主义思潮

生态主义思潮

发布时间: 2021-02-17 06:14:03

A. 生态主义的意义

(一)生态主义对人的价值观的重塑——生态价值观
在生态主义视野中,2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应该成为一种生态价值观,因为人类需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笔者认为,生态价值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对自然界的义务的环境保护价值观。环境保护价值观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它肯定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值得保护的,这不仅是对自然价值的承认,也是人类对自然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强调对未来后代的责任的关怀未来价值观。关怀未来价值观承认赋予子孙后代以权利的合理性,确认当代人和未来人之间存在着道德问题,当代人对后代负有责任和义务。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未来后代将要存在,他们也会有我们现在可理解的和可预计的重要的利益。
3.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试图通过批判和超越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的传统价值观,对价值概念重新界定并将价值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从而开阔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价值思想。它有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
4.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平等的环境平等观。环境平等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将环境平等的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要人承认,自然也是价值主体和权利主体,那他就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关系。人绝对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或中心。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5.强调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从生态价值观的视角将可持续发展观看作是一种和谐发展观。它是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以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统一即“人—自然—社会”系统可持续为基础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后现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文明,它要求21世纪的人类根本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和人是自然的征服者态度和价值观。生态主义视野中的人的价值观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新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界定的根本性转变。如果21世纪的人类真能把生态主义原则作为自己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积极践行这种生态价值观,则生态危机就能从根本上被真正克服,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局面才有望到来。
(三)对生态主义的意义的评论
尽管有人认为,“生态主义作为植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世界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民主社会中能够有效地履行它的边缘政治职能……其目的是迫使主流社会伦理话语的操持者放弃权力垄断寻求妥协。可是,生态主义者并不满足于有限的边缘政治地位,而是要求普遍主义的实践。当他们把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建构方案无条件地加于这个仍然充满着阶级、种族、国家区分(歧视)的世界时,面对被漠视、被损害的人群,他们原初的志向和许诺就变得十分苍白”。[[viii]]但笔者要指出,生态主义作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的一股强有力而广泛的政治和哲学思潮,并不只是具有政治的功能或意识形态的一面,它作为一种激进环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纠缠在一起,并涵盖和影响了科学、艺术、伦理、宗教等诸多人类精神领域。它的影响范围也不仅限于西方社会,它对东方社会同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中国生态主义宣言”的作者王晓华就分别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和实践、文化、信仰三个层面考察了生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生态主义对印度同样具有重大的影响,从而激起了印度学者拉马强德儒·古哈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批评了美国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因此,生态主义作为最初兴起于西方社会的话语已经强有力的渗透进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话语环境之中。生态主义虽然在欧美表现得比较强烈活跃,但并不会掩盖它的某些普世性乃至前瞻性的价值(如生态价值观),因而生态主义对人的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界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生态社会主义有哪些代表作

生态社会主义的英文名字叫Eco-socialism,也叫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和新学派。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想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有3个历史阶段: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鲁道夫·巴罗与亚当·沙夫为代表,被看做是“红色”(共产主义运动)的“绿化”,具有政治道路的典型特征是“从红到绿”。

第二代代表人物有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与安德列·高兹,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莱易斯在《对自然的统治》与《满足的极限》这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他的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观点:人对自然控制的加强,并不是转移与削弱了对人的统治,相反还加剧了对人的统治。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做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导致生产无限的扩张,最后结果将是人的自我毁灭。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而出现过度生产,造成生产力与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导致人的异化与乍态危机。本·阿格尔的《论幸福和被毁灭的生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安德列·高兹的《作为政治的生态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是他在生态社会主义方面的代表作。苏联哲学家З·B·基鲁索夫的《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是这方面的书籍。

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以及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与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发表《生态学与阶级斗争》研究全球生态危机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瑞尼尔·格仑德曼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大卫·佩珀的代表作是《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以及《生态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等。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性质、根源、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策略以及未来前景等根本问题上,他们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其中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与霸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提倡立足现实,“超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手段与方式上,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的观点相同,也主张非暴力与基层民主的原则;生态社会主义提倡依靠生态运动、女权运动以及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力量,同时也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亦即把“绿色”和“红色”结合起来。

C. 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什么意识形态

第一次浪潮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利。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公民,女性也要求有选举权和受教育的权利,女性一点也不比男人差。这个阶段以女性争取到选举权为结束。美国的妇女就是于1920年获得选举权的。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男人都到了战场上,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填充男人空缺的劳动岗位,国家也动员妇女要为国作贡献。原来男人干的所有的活,女人都能干了。但是战争结束后,男人从战场上回来了,女人又得回到家里。这使女人非常不愉快,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浪潮,这次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很快,到了70年代改变了很多社会观念。第三次浪潮,人们说法不一,认为一般产生于70-80年代,产生了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应的女性主义各流派。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内部呈现多样化发展,如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体系,它是包括男女平等信念及社会变革的一种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它受压迫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歧视,除了性别歧视以外的其它一切不平等,这就是女性主义的内在涵义。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当中包括女性投票权;较为平等的工资;提出离婚的主动权与“无过失离婚”的出现;安全堕胎与结扎的权利;获得大学教育的权利等。女性主义法学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D. 生态思潮名词解释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名词集释之十四
2016-09-03 14:21阅读:47
生态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名词集释之十四
①生态社会主义试图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也称作生态马克思主义。
②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在《组织革命》中最先提出“生态革命”理论,随后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将生态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1970年代,东欧持不同政见者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成为最早倡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运动的共产党人。
③三个阶段:【从红到绿】(民主德国)鲁道夫•巴罗《从红到绿》;【红绿交融】(加)威廉•莱易斯《对自然的统治》、(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绿色红化】(法)乔治•拉比卡《生态学与阶级斗争》(德)瑞尼尔•格仑德曼《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
④基本主张:生态永继,草根民主,社会正义,世界和平。以平等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其终极目标;提倡非暴力和基层民主原则,依靠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工人运动等社会运动力量。
⑤1972年,第一个绿党组织新西兰价值党成立;1979年,第一名绿党议员在瑞士产生;1980年,第一个生态社会主义纲领《绿色乌托邦》成为德国绿党纲领;1984年,第一个绿党国际组织欧洲绿党成立;1993年,第一名绿党阁员在芬兰产生;2002年,第一名绿党议长在拉脱维亚产生。

E. 人类生态主义思潮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比利时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的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夏天,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人们称这种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洛杉矶又一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70年又一次光化学烟雾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因此患病。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形成的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含有汞的废水,进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由于人们食用了富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环境危机是一种特殊的发展危机,现已成为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危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的那些重大的环境灾难不应被忘记,应当被时时提起警醒人类自身。

F. 西方深生态思想是谁提出的

“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创立的现代环境伦理学新理论,它是当代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

深生态学是要突破浅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认识局限,对所面临的环境事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今天,深生态学不仅是西方众多环境伦理学思潮中一种最令人瞩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

(6)生态主义思潮扩展阅读

产生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方面,西方环境运动风起云涌,1970年,欧美开展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西方国家的各种环境法规的制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的资源浪费、环境退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生态恶化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这促使西方环境主义者、哲学家、生态学家对环境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并引导西方环境运动趋向更为成熟的阶段。从70年代起,西方的环境运动的目标,逐步从具体的环境保护,转向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的因素。深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转折点上产生的。

G. 生态主义的摘要

生态主义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和现代环境运动的激发下,伴随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兴起的。生态主义最先表现为一种环境主义的思潮。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主义逐渐发展为一种激进环境主义,经历了动物解放/权利论、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诸种典型理论形态并以深层生态学为其极端理论形态。生态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形成了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特殊理论形态。生态主义的意义是提出了生态价值观并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H. 生态主义的兴起原因

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衰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滥伐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垃圾泛滥、生物灭绝、能源短缺、酸雨污染、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等。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空前关注,从而爆发了一场遍及全球的环境运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世界环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联合国的行动相呼应,各种民间的环境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海洋保护协会、动物基金会、动物解放阵线、“地球优先!”组织等相继形成并壮大,为环境保护积极工作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运动的发展则促进了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生态主义(Ecologism)就是在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的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环境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因为,现代环境运动“和其他许多社会运动一样,是在没有理论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当运动扩展至一定规模并且力图继续推进时,为统一或协调目标、组织、行动,必定会提出理论上的要求。”[1]它成为19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和哲学话语。生态主义在实践层面就是现代环境运动或生态主义运动,而在理论和意识形态层面则是应生态主义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担当着引导和总结运动的角色。本文所探讨的生态主义指的是理论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生态主义。

I. 生态主义的发展

(一)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的理论萌芽
环境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不更动既有国际体系下,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环境主义者接受现存的政治、社会架构,以及世界政治的规范结构,在这些架构中寻求改善环境问题。
多布森认为,生态主义从根本上置疑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生态主义期望一个不追求高增长、高科技、高消费,而以包含着更多劳动、更少闲暇、更少物品和服务需要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后现代社会,环境主义则不然;生态主义将地球的有限性置于优先地位,追问在此框架内何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是可能的和可欲的,环境主义则不然;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系上,生态主义关心的是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何种范围内才不至于干扰非人类世界,环境主义则关心人类的介入在什么程度上不会威胁到人类自己的利益。[[i]]
尽管多布森认为环境主义与生态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理由是环境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从理论旨趣和行动方式来看两者均属同一家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只不过生态主义较环境主义采取的手段更为激进。
(二)从环境主义到激进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的典型理论形态
1.动物福利论
动物福利论(Animal Welfare)以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为代表。
动物解放论的理论预设是:个体的利益应当得到平等考虑。辛格认为,“如果一个存在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ii]]绝大多数动物都是有感受力的,因此拥有利益;这些动物因而具有道德地位,应得到道德关心和“被考虑的平等”。
动物权利论者从康德的义务论出发,以权利为基础为动物辩护。雷根认为,我们认定每个人都有不受损害的道德权利,并不是由于人拥有利益,而是由于人拥有某种优先于利益和效用的价值,即“固有价值”(inherent value),拥有固有价值的根据是成为“生命主体”(subject-of-a-life)。雷根认为,某些动物,至少哺乳动物,符合成为生命主体的条件,因而具有固有价值,拥有受到道德关心的权利。最低限度,这意味着我们有“起码的义务”不去伤害它们。
动物福利论把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自身扩展到了人类以外的动物,为保护动物生存权利提供了理论论证。然而它关心的是某些高等动物的利益或权利,把大量低等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物都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因此受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双重批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福利论将价值主体的界线扩展得太宽,从而增加了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动物福利论所划的界线太窄,忽视了更多应当给予道德关怀的自然对象。于是一种以生命为标准的生态主义理论产生了,它主张所有有生命的自然对象都具有固有价值,都是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2.生命中心论
生命中心论(Biocentrism,又称生命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有机体有其自身的“善”,因而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生物的自然价值观,主要包括史怀泽(又译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理论和泰勒的“尊重自然”理论。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不是寻求某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一种要求人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实现其价值的内在信念。泰勒是史怀泽的精神继承者,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泰勒认为“尊重自然”是一种对待自然的终极道德态度,应当将所有有生命的自然物看作具有“自身的善”因而具有固有价值的存在物。一个拥有固有价值的存在物应该得到道德关怀。
生命中心论比动物福利论前进了一大步,不再把道德对象的范围局限于狭小的动物范围,并进一步抛弃了生命等级的观念,在最大程度上确认了生命平等原则。其真正的问题是它一方面赋予有生命的个体以固有价值,将生命个体看作生命目的的中心;另一方面又认为生命的联合体不具有道德意义,没有固有价值。因此,生命中心论价值观并不够彻底,没有关注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及其实在性。生态中心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将内在价值概念延伸至更宽广的范围,从而提出整个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观点。
3.生态中心论
生态中心论((Ecocentrism,又称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上述生命中心论所主张的道德范围过于狭窄,它进一步将价值概念从生物个体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赋予有生命的有机体和无生命的自然界以同等的价值意义。其主要观点是:(1)自然客体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于其对人的用途。(2)在生态系统内,自然客体和人类一样具有独立的道德地位和同等的存在和发展权利。(3)人类应当担当起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生态中心论是整体主义的,它不仅承认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整体”视为拥有直接的道德地位。
生态中心论把价值的扩展推到了极限。从动物福利论到生命中心论再到生态中心论,价值从动物、生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赋予整个自然界以道德、价值的意义。这就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三)深层生态学——生态主义的极端理论形态
生态主义发展到极端表现为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它是一种最为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最早由挪威学者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iii]]奈斯认为,浅层生态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只关心人类的利益;深层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浅层生态学专注于环境退化的症候,如污染、资源耗竭等等;深层生态学要追问环境危机的根源,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在实践上,浅层生态学主张改良现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深层生态学则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的秩序,使之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深层生态学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制度危机和文化危机,反对对价值进行经济还原。在政治上,深层生态学主张反等级制度、非中心化和地方自治。在经济上,深层生态学主张用节制物质欲望的“生活质量”代替工业社会的“生活标准”。深层生态学的社会变革方案集中于个体意识的转变上,首先要求个体改变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深层生态学是一种要求广泛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极端理论。
严格的说,深层生态学应该被理解为深层追问的生态学,因为它强调的是“问题的深度”。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在于它对浅层生态学不愿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追问。
(四)生态主义的最新发展——生态主义的特殊理论形态
1. 生态女权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Ecological Feminism)是女权主义的一个理论派别,并且“它至今仍然是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iv]],同时也是生态主义的最新发展,“其许多工作仍在简单地探索女权主义者与生态环境运动之间的关系。”[[v]]
生态女权主义是一种把妇女的解放与“大自然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象征的和政治的关系。 [[vi]]生态女权主义认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一脉相承。这种统治既植根于具体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又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统治自然的观念。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多元的思维方式在女性和自然解放中的意义。它批判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把千差万别的事物做二元划分,然后对这些二元事物进行价值分类,确定其中的优劣,进而得出男权优于女权、理性高于感性、人类高于自然的结论;认为只要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不被消除,女性和自然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生态女权主义者倡导在关怀、热爱、友谊、信任、适当互惠等价值观的指导下,去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2.生态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vii]]后现代主义对生态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生态主义,尤其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同后现代主义,无论是从先天的产生背景,还是后天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均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从深生态学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所要解构的正是生态主义所要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所要建构的也恰恰是生态主义致力于树立的,两者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建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态主义。生态主义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后现代主义中最具活力和争议的一个理论部分。

J. 什么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其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反映。它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经济应适度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若干正确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在生态问题上、政治理论基础上、经济理论上、文化价值取向上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潮和流派。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