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态治理环境
Ⅰ 论述如何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观是在近20年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伴随着全球人口激增,人类毫无 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致使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能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允许限度即承载能力,出现了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破坏加剧、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后果.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反思和重新评估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和生存与发展方式,并再次拓展发展这一概念的含义,重新寻找到一条能够同时兼顾人类活动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即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目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应该协调发展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但还未对其在实践中的可实现性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必将导致政策选择上的偏差,最终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虽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相当的艰巨性,但绝不等于说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实现不了,其关键在于应认真寻找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现实发展实际与特点的政策主张,并按照这个全新的发展观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有悖于这个观点的各种问题,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思路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应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即从人类今天的发展现实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来满足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其直接和间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科技进步,增加某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生长量、降低某种资源的单位使用量,即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生产.②在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和一定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限制或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③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④利用科技进步,化解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如在林业上,可以通过人工林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要,而使有限的原始林、次生林更好的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实践证明,人类社会在主动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方面是有一定潜力的. 第二,应重新界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以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一种毫无节制地追求财富增长、消费增长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自然界允许的限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进一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从人类今天的发展现实出发,发展的涵义应为在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并达到较高生活质量时,应适度降低和控制社会经济的运行速度.实践同样证明,人类社会是具有控制和改变社会经济运行的能力的.除此之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①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首要的,如果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在人们基本生存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②要充分认识到人类本身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体,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出现严重矛盾时是具有积极地、科学地、理性地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能力的.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自身不能做到协调发展,必须借助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作为二者协调发展的实施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积极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发达国家,应充分认识其对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所负有的重要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应尽可能通过援助、合作、平等贸易等多种方式,帮助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促使其尽快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经济起飞;另一方面应努力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将污染性较大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造成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实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正经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以及贫困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的发展现实,充分认识到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将十分艰巨,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此,除了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促使发达国家尽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外,更现实、更直接的选择还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应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从现实情况出发,目前发展中国家所要做和所能做的是: (1)要重视发展经济,促使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应充分认识到一定的经济增长是促使其摆脱贫困,从不发达经济走向发达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在具体发展目标选择、产业政策制定、具体项目建设包括外国投资项目建设上,应该树立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上更理性一些,并根据其发展实际,尽可能将主动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行动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制约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贫困和落后的主要根源.过快的人口增长,将使有限的经济增长成果被吃掉,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制止各种导致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象环境这样的公共品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 必须借助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环境保护政策。
Ⅱ 为什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通过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稳定的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环境问题从根源上来看,是发展不当导致的。它和经济发展是一起的,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污染。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讲,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中: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第三,通过开展环保活动能够带动技术进步,更好的利用资本。第四,优秀的生态品质已然成为当前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凝聚性,带动经济发展。
2、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将环境保护好了才能够保护好人类。通过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安全,能够保证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吸入的气体安全,吃进去的食品安全。一旦水源或是大气等被污染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比如最近几年多发的癌症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分析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可知,像是之前非常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等许多的案例都能够告诉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此时人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了,人们更加关注的身心健康,关注的是生态健康,对于环境品质的规定越来越严苛。提升生活的品质,增加人的寿命,就成为了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
3、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国家仅仅的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将赶上了西方国家通过百年发展得来的成就,这种发展速度非常让世界震惊。不过,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成就的获取其实是以快速消耗资源以及危害环境而得到的。它是在透支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虽然只生产了全球产值的百分之四,不过使用的能源却非常多。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非常的不节约。历史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干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它们的存在严重地危及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Ⅲ 写作文 作文要求: 突出水环境整治前后环境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喜人变化。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建议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将之摆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位置,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内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毒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短短几天内,4000多人相继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数达 128人……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社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至70年代,由於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赶超型发展战略,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工业化进程,但由此自然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局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日渐合理,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胡锦涛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对我国整个环保事业的形象总结,也是对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抓住大好机遇期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於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状况在一些地区不容乐观,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也难以改变,因而,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嫌滞后, 城市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污染可能向农村转移与蔓延.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消费转型,也将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因此,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绸缪.保护生态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长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发展的重要性,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努力转变以高资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本著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事务积极负责的态度,参加或者缔结了多种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公约和条约,并把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参与就是承诺,承诺意味著责任.我们改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种种对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实已经签署和批准的国际环境条约,承担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从而为改善全球环境作出努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无所作为.中国一定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阶段,也是环保工作大有作为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八五」开始,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了治理污染企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性措施.我国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先后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件环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规,以及70多件部门规章.近年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快环境保护的法治进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政府部门要制定实行绿色发展政策,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发展过重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GDP核算范围;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将环境绩效纳入其中,发挥其正面的激励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要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要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整合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发挥其应有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保权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既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又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安危,事关子孙祸福.新世纪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重任在肩.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版(包括人工权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这一解释对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具体的交代, 即光、热、水、土、气、动植物, 以及这些自然要素与人类长期共处所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1、防止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扩大八人工天然林工程项目。
2、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围垦造田,过度放牧等
3、治理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关闭污染严重企业
4、强化和健全现有严格法律制度,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5、探索工、农、牧、渔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Ⅳ 为什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内的环境保护制度,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Ⅵ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全球3%的水资源支持了80亿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匀。未来,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将愈来愈严重。面对水——我们曾经说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没有几代“烟”的功夫,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水污染的严重性也随之达到了人民未成预料的地步;环境问题彰显出对未来生存——子孙后代的环境被我们这一代人所掠夺式的破坏,我们将要面临的、已经面临的思考;很快,曾经所讲的话,也神话般地破灭了,后人将抨击指罪。
2010年,我们所看到的,不下雨就干旱,一下雨就水灾;我们缩手无策,敢与天公试比高?谁能!我们正在接受老天的惩罚。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们50年就破坏了,后患无穷。
大跃进,深翻使得土地没有了生长力,三年自然灾害失去了粮食;高速经济发展,污染了环境,失去了清洁的水资源;人们有钱了,将失去了更多......。
人们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蓝藻的爆发,富人的罪过、贫民的遭殃,钱堆起来了,......大家都喝矿泉水。我们小时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环境保护,污水治理,人类为钱所破坏的,还是要花钱去把它解决好。
“淡水资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长,以及对更多更清洁水的消费需求的增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干旱贫瘠地区的扩大化。
2010年,我们看到了:有了山,水没了;有了水,山没了;有山有水,山和水都没了,变成泥石流了;有了泥石流,人没了!一切都是资源破坏,掠夺资源造成的。
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Ⅶ 如何搞好环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勾画出新的蓝图。连日来,《决定》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举措、关键词成为我市党员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畅谈生态文明建设,共话美好蓝图。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
用最严格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明确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一连串的‘制度’,可以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周详的‘顶层设计’。” 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现在,广大市民越来越关心生活的环境,成都的空气质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干净都备受关注。“要治理好环境污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设是根本,可以说,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保障。”
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先进的制度体系就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个综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实施的是‘生态红线管理’,只有把生态的本底先保护起来,才谈得上利用和建设。”在陈渭忠看来,近年来,成都市在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环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态补偿制度、断面扣缴制度,这些刚性举措为水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心针”,实现了“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市林业园林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靳敏:
实现生态保护 实现兴林富民
《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深入学习《决定》后,市林业园林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靳敏感到十分振奋。“要进一步实现生态保护,肯定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为一个老“园林人”,成都在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上的进步,靳敏都看在眼里,参与其中。靳敏说,近年来,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积极推进,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与此同时,高标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创立起来,林产业发展模式和林地规模经营方式上有了诸多创新,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为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林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再通过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兴林富民。”靳敏说。
关键词:环境保护
市环保局生态农村处副处长薛志刚:
用环境经济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开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会议,成都市环保局生态农村处副处长薛志刚一直关注着全会的信息,《决定》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专门提到了“环境保护”。“这对于一直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刚表示。
《决定》中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我们来看,通过这样的环境经济政策,无疑为有效实现污染减排注入一剂‘强心针’。” 薛志刚表示,目前,成都在这一方面也有诸多尝试,比如“谁污染,谁补偿”,成都用市场规律促地方政府强力治水,引入了环境经济政策,实行了全市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缴扣制度。同时,我市还尝试设立了“饮用水源生态补偿基金”的办法,由市政府建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支持郫县政府6000万元,专项用于成都中心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这一系列的有益尝试,为下一步我市落实《决定》,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成都将实现排污权交易,通过这些系列环境经济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关键词: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学英语老师陈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
认真研读《决定》后,和平街小学英语老师陈怡感到特别提振人心,令她感触颇深的是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生态文明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前提,《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彰显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陈怡表示,现在市民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能够越来越好。
“可喜的是,当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环城生态区建设,用刚性约束来保护成都的生态环境,为成都戴上了一条绿色的‘项链’。”陈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湿地”中的锦城湖和白鹭湾生态湿地首先向市民开放,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运动健身的好去处。“不久后,随着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湿地’次第呈现,将大大提升城区的水域面积,增加空气湿度,提高空气质量,给成都带来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盼望着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陈怡充满期待地说。
Ⅷ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什么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内环境的基容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1)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2)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5)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6)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Ⅸ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以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
C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④以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说法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