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环境生态发展

环境生态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2-18 09:25:16

① 简述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1. 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回人类文明进步答的发展进程相关。

  2.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 、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阶段,也是环保工作大有作为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八五」开始,国家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了治理污染企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性措施。

②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18世纪以来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区扩展、自然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沙化、洪涝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环境公害事件,使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威胁,成为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生态环境已成为新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并逐步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研究。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研究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开发资源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破坏,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层出不穷,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应当是综合研究。只有通过综合研究才能正确理解不同时空尺度、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指导人类作出明智的生态决策(田永中、岳天祥,2003)。

2.生态环境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长期化和区域化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发布以来,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面对复杂和综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短时间尺度和针对局部问题或某项计划进行的生态环境研究,已经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综合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现象,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的需要(HarropDO,NixonJA,1999.FortlageCA.,1990);要求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定位研究和网络研究、演替分析和预警研究,开展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包括全球、国家范围、省级或地区级等空间层面上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研究(王根绪等,2001)。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沙质荒漠化、水资源、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生态环境研究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3.研究手段趋于定量化和现代化

过去的生态环境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生态研究从系统结构、状态、功能的研究向生态过程的研究发展,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不断扩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基于生态系统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也逐渐趋于定量化。传统的统计手段已无法完成这项工作,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生态研究(JocelynKaiser,2001)。科研工作者希望借助数学模型来模拟与预测生态环境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利用现代的遥感技术和GIS技术来监测和分析生态环境现象。

4.研究目的转向生态环境系统的管理与决策

过去的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是以解释生态环境现象和规律,分析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目前,生态环境研究越来越关注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环境系统的价值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因此,研究目的已经开始从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转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管理与决策。

上述生态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使现代生态环境研究逐渐进入了一种以网络式长期定位观测为基础、以定量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建立区域可持续生态环境系统为目标的阶段。现代“3S”理论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正在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环境研究;特别是在大尺度流域(空间尺度大于10000km2甚至整个大陆)建立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和构建数字流域,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刘英敏,2006)。

生态环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生态问题与地理因素紧密相关,通常带有很强的地理或地理分布特征。因此仅靠常规的调查、监测和资料整理,无法掌握生态环境的全面信息,难以进行系统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决策。“3S”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谢跟踪,2003):

(1)遥感技术能从宏观到微观,迅速、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历史与现实变化,获得准确的同步数据,GPS技术可以实现空-地配准和精确定位,克服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的范围小、现势性差、信息不足、定位精度低等缺点,获取全面、丰富的信息,实现对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动态、实时监测。

(2)GIS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综合分析、趋势预测和适时发布,可以克服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不足,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分析与综合处理,提高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的精度,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演变的模拟和预测,从而能使我们及时调整管理规划和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扼制生态环境破坏的发展。

(3)“3S”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的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用途广,较传统方法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③ 简述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谁能来答.

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零散建筑——村落——小城镇——(规模化)城市——卫星城市——城市群——地球村——大宇宙空间(空间站)
亚原生生态统的历史演变
亚原生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以建筑为中心,向周围不断的扩展,其人工化程度随着离建筑中心的近远而衰减。
亚原生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最重要的影响是从周围不断的吸取资源并向周围释放消费物。
亚原生生态系统除包括三个生态实体外,它还包含着若干个小的生态实体。例如:居民小区、公园、河流、公路等都可看成亚原生生态系统。
文化是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传承文化的载体众多,但它有三大基本载体:
1、语言 2、文字 3、历史实物
国家历史的传承方向:
传统型:在建筑、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历史符号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几千年前的特征,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开到这些传统。如:日本,今天的日本人穿着和服,遵循着几千年的礼仪,保留着古老的风俗,尽管他们的经济已十分发达,但许多传统依然保留在他们的生活中。
突变型:虽然保留了一些历史实物遗迹,但在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方面与传统上却与几千年前截然不同。如:埃及:历史上的埃及曾使用过楔形文字,有自己神秘的巫术宗教,创造过辉煌的尼罗河文明,但今天的埃及已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穿着伊斯兰服饰,使用阿拉伯文字等等,可以说,除了那高耸的金字塔和底比斯的神庙,我们很难从今天的埃及寻找到那一段历史的痕迹。
重组型:一些年轻的国家,它是各个民族的大杂烩,吸收各种文化形成自我。如美国,在美国的社会中你可以看到任何肤色,任何种族的人,而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们原有传统的文化的同时(阿拉伯裔社区、亚裔社区、犹太人社区等),也在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并得到传承。
政治传承方式:分权政治,在这种体制之下实行政治邦联,崇尚民主。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之后在欧美国家不断传承,演变成今天的欧美政治体制。强调民主。在政治体制上多实行邦联,权力分散在各个行政区域。如美国和英国。
集权政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在秦朝确立,之后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各国。强调中央。权利的集合点在中央。中央象一个原子核牢牢的将它周围的电子吸引,持续几千年,牢不可破,直到今天。
乡村庄园化:理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济模式,随着生产力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被组织化,系统化的庄园经济所取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各国的农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以色列。他们的农业模式是现实中最接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模式。
地域特征——有故事的地方

村里的老人总会给小孩讲许多的故事,一些他们小时侯听老人讲的故事;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但慢慢的这儿变成了一座城市,高楼林立的城市。各家都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水泥壳里,对面而居数载却不相识。
于是故事不在被流传,也不在被创造;有的只是被固定在书本上的经典。于是所有的城市都一样——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生活方式。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
公元16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 《尔雅》一书;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建立时期:
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④ 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关系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不能牺牲后代人的生存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世界各地因为环境破坏而受到重大损失的例子很多,洛杉矶光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北方沙尘暴肆掠,尼罗河洪水泛滥等。

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的发展。 

我们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要科学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不能为了发展而自毁家园。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如果经济的增长,换来的是人的生活空间被逼迫得越来越污浊狭小,这样的发展是害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破坏环境也就是遏制发展。科学的发展则可为环境的改善和美化创造条件,使之更加适宜于人的需要。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就要根据各地的地理和环境特色,发展与之相适宜的产业。

(4)环境生态发展扩展阅读: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找个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一、全面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

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做到发展经济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保护,符合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安阳市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⑤ 1.什么是环境生态学举例说明环境生态学形成于发展的意义。

哦,太巧了,我们也要这篇论文中,我和一个朋友似乎学到了专业。

我搜集有关资料,总结了如果看使用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

摘要:教育,促进教育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学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在学校 - 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三所学校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领导方式,为学校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教育和国际化发展,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应引导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书主要是企业的灵魂”和“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校长决定学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发展的三个。经济,教育,国际化发展,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应引导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生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共生与竞争;花盆效应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没有后代的发展,以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它反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续发展? “21世纪议程”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见,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应该放弃过去的,短期的发展:行为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教育生态生态主体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的规范,生理,心理)的各种教育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它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的主要开采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因素,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注意其人力资源 - 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素”法律“限制因素”法律的校长可持续发展
(A)。
生态限制因素是,当一种生物所需养分,减少到低于最低要求的品种,这种营养素会限制增长的品种,所以这种营养成分成为限制因素的物种。然而,许多生态因素人数的变化,其影响也改变,它是难以确定生态因素的限制因素。自那时以来,已补充和限制因素的法律,扩大生态因子所需的营养,温度和时间之外的生活。生物所需养分,达到或超过生物负载力,也限制了生物的生长。
经济,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领导方式,为学校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校长有什么样的学校”的人的眼睛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决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长的可持续发展。
校长的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限制因子的法律,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组织和管理水平,办学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学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校长。这些因素缺一不能,不能相互替代,缺少任何一个,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校长。此外,学校内部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校长。
2。主要变化,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促进因素。
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角色。角色所期望的社会行为负责的人在社会上一定的责任,他们的表现。谈论的主要作用,要把握好校长,校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只要一所学校的校长扮演的各种角色:经理,外交官,研究人员,人际协调,操作,等等,这些校长自身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由于今天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要求校长必须承担一定的作用,并放弃其他的角色,因此,主要应是法律,道德,调节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角色,平台允许,在适当的时候使适当的事情。
二,加强自我分析,各种因素的均衡发展。校长应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并认识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不可替代的主要人格特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缺乏教育理念不能被用来研究能力,以补充,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专业能力。总之,这些因素只有均衡发展,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II的共生竞争“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共生与竞争”的原则,教师
(一)。
共生的竞争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共生反映了类似的群体或不同群体,以实现人生的目标,互助,互惠互利。竞争是类似的团体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占据空间,物质,能量,另一个争夺,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的竞争,在同一个目标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另一种友好,学习和推广的主要努力,积极进取,赢得竞争为手段,以促进事业的发展和完善,通过竞争,恶性竞争,相比之下,敌视对方,诽谤和排斥,往往动机不纯,往往是由不正确的渠道,意味着胜利,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教师在学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专业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以确定学校的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决定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之间的共生与竞争。
(B)的“共生竞争”的原则,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教师显着共生关系,教师和学校领导,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1的合作,教师和学校领导。负责教师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下开展的教学活动,监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两个密切合作,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的教师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协助教师教学,课堂管理,只有形成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相互之间的讨论气氛的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学生学习教师之间的学习理念,通过协作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合作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的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竞争的激烈,促使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导致恶性的??加剧,每一个同行是竞争对手,我们每个人是潜在的敌人,因此,拥有教学和学习材料,教师之间的教学关闭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促进这种竞争不仅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教师,使学校失去了整体优势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教学变得名声利益,地位,钱的工具,导致老师个性扭曲导致低自尊,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扩大教师的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共生与竞争之间的积极影响,教师必须发展合作学习,教育和科研,其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校长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⑥ 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发展趋势:
一是从研究方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
2、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
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
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5、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
6、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
7、开展国际协作。
二是从研究内容上看,愈来愈关注环境安全,物种入侵,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
总的来说,国际上生态与环境科技研究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生态与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受到了整体观、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影响,可持续发展观更成为当代生态与环境科技研究的基本思想。

⑦ 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两个名词的组合。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原来是指一切生物的状态,以及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1869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它是研究动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但是来提及生态术语时所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特别在国内常用生态表征一种理想状态,出现了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等提法。[2]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社会以自身为中心,认为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的外在载体或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用科学术语表述就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实际上是人类的环境。[2]
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地理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地理学把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5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角度对环境下了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可以看出,生态与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多地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而环境更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

⑧ 厉害了我的国生态环境嗯发展了哪些成就

1、修复陆生生态,还人间以更多绿色。
五年来,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良种使用率从51%提高到61%,造林苗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4895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退耕还湿20万亩。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三北工程启动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
2、防治水土流失,还大地以根基。
五年来,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3、修复水生生态,还生命以家园。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⑨ 有关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都有哪些

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沙漠化迅速扩展;③草原退化加剧;④森林资源锐减;⑤生物物种加速灭绝;⑥地下水位下降;⑦水体污染加重;⑧大气污染严重;⑨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⑩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
①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乱伐,破坏植被。
②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7.我国环境面临的形势如何?面对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①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②我们应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问题全解〕
(一)重点
我国是严峻的环境形势
理解这一问题,应注意把握两点: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2)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3)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

⑩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地相处、积极地发展,才能使人与环境长期共存。总之,所谓协调与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系统中,人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要做到在社会、经济与技术之间,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在自然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和谐统一,以达到经济发展是高效的、社会发展是平等的、环境发展是合理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发展被理解为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保持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只强调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忽视贫富两极的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忽视了环境问题出现了公害和资源短缺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粗放型增长模式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开始强调均衡地发展社会经济,注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逐渐实现由单的经济增长战略向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转移。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字面上讲,“发展”是事物向更高、更好、更先进的阶段进化;“持续”是维持长久、不间断、不减弱或不失去动力;“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状态是否长久;“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发展的能力,发展可不可能持续,可不可以持续。针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之中有如下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1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其定义为“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总之,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们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长期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它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又能满足人类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欲望;在保护好环境使其不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

里约热内卢会议产生了两项国际公约、两项国际声明和一个主要行动议程共5个文件。这5个文件中,《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的文件确定了各国寻求人类发展和繁荣的权利和义务。综合起来共4个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人类方面:“首先人有权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享受健康,丰富生活。但今天的发展绝不能损害现代人和后代人在环境与发展中的需求”。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人也是环境系统的主要因素。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人口增长使之更有利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自然界中能长期生存下去。

(二)经济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追求高投入、高消费、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只重视生产总值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无偿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单纯的经济增长即使能消除贫困也不足以构成发展,况且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又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以这样的经济增长只是短期的、暂时的,而且势必导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成功,不仅以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说叫做生产多少金钱)为标准,还需要计算产生这些财富的同时所消耗的全部自然资源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对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环境破坏承担的风险。这一正一负的价值总和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值。

经济发展是人类永久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它不仅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也就是说,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三)社会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应以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为重点。当前世界大多数人仍处于贫困和半贫困状态,所以《21世纪议程》中提出:持续发展必须消除贫困问题,缩小不同地区生活水平的差距,通过使贫穷的人们更容易获得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使富国与穷国的发展保持平衡,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社会的发展还应体现公平的原则:既要体现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要力求公平合理),也要体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必须在考虑自己发展的同时给后代人的发展留有余地。

(四)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资源的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了解环境容量及其自净能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各国有开发自己本国资源的权力,但不能造成对环境的危害。为保护环境,各国应依照本国国力加强预防措施,如果造成境外损害应依照国际法给予赔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对环境必须纳入发展计划,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可对环境做重大改变,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总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在不超过生态环境系统更新再生能力的基础上的发展,这样人类的发展应与地球的承载力保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得以持续。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是:全球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必须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环境,让人们世世代代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发展、强调协调、强调公平。只有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得发展在经济上是高效的,在社会上是平等的、负责的,在环境上是合理的。

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将里约热内卢大会精神转变成各国的行动。近几年来,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在落实经济援助上并未实现自己的承诺,也有些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不顾全局,以援助不发达国家的名义又将自己国家的污染物转嫁到他国,继续破坏那里的环境,掠夺那里的资源;而不发达国家则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上差距仍很大,并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走发达国家老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尽管如此,我们相信伟大的里约热内卢大会精神一定会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的。

共同的生死攸关的利益将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干净的、丰富多彩的地球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各国政府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唤起民众,利用科学家的智慧,发挥企业家的才能,人类一定能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创造新的文明。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