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问题
⑴ 以下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答案A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海上油轮泄漏、工业垃圾成堆、酸雨都属于环境污染;故选A项。
⑵ 环境问题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⑶ 中国主要的生态破坏问题是
答案D
这里应当注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区别。正确答案为D。
⑷ 生态破坏的原因
过度采挖珍稀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
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过度放牧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森林,只剩下0.1亿hm。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过度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作为生产者,为草原上动物的存活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也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业的发展,不管草场的承载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过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态系统渐渐地衰弱、瓦解,变成了荒漠、沙地。我国天然草场约50亿亩,其中,荒漠和荒漠化草原草场为9亿亩,高寒草场20亿亩,这些草场的产草量很低,需要60-70亩,甚至上百亩才能牧养一只羊。剩下的20多亿亩草场,由干放牧不合理,已有1/3退化和沙化,还约有10亿亩草场因缺水而难于利用。森林和草原是初级生产的承担者,森林、草原的破坏,不仅减少了固定太阳辐射的总能量,也使异养生物的栖息地受到损坏,以致它们大量逃亡,生命力弱的物种便会灭绝。 过度垦荒,围湖造田
人口的飞速增长,使粮食短缺成为日益显著的难题。因此,人类大规模地毁林、毁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开荒、耕作,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风沙肆虐。恩格斯说过:“荚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我国的榆林地区解放前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场,但是由于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由沙漠生态系统代替了森林生态系统,沙漠淹没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迁,榆林已经是第三次南迁了。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选择、淘汰、竞争和适应,形成了与其周围环境及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侵入另一个生态系统之后,侵入者既有可能夭折,也有可能在没有天敌制约的环境里迅速繁殖,使被侵入的生态系统失去稳态而解体。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有沙漠、高山、大海的阻挡,生物很难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去。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迁移比过去要容易得多,由此酿成的生物灾害在地球上也屡见不鲜。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59年,有个好事者从英国带了24只家兔放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动物园中。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兔笼,幸存的家兔窜入田野。偏巧,澳洲温和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青草十分适合这些兔子生存,特别是澳洲没有高等食肉动物,家兔基本上没有天敌,于是这些幸存者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澳大利亚有野生兔子40亿只,它们与绵羊争饲料,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给澳大利亚畜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⑸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联系和区别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关系:生态破坏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后者可能导致前者。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区别在于:概念不同、危害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概念不同
1、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原因,产生有害成分化学及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二、危害程度不同
1、生态破坏间接地危害人类,危害较长期。
2、环境污染直接地危害人类,危害较短期。
三、侧重点不同
1、生态破坏侧重于强调平衡被打破。
2、环境污染侧重于强调有害要素超量。
(5)生态破坏问题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⑹ 生态环境有哪些破坏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业、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开始盐碱化
动物被偷猎(藏羚羊等珍惜动物)
许多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
温室效应严重
空气中含有大量对人有害的物质,造成酸雨等现象
过度使用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尘暴肆虐
沙漠面积扩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⑺ 生态破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生态破坏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污染河流水环境;生态破坏还会引起空气污染,如扬沙和沙尘暴。
⑻ 生态问题包括哪些
生态问题包括以下两类: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城市化和工版农业权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拓展资料:
目的: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巩固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碳捕捉等技术,加快建筑节能步伐,培育以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
参考资料:
网络 生态问题
⑼ 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退化、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山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气候因素
受全球气候影响,研究区气候变化反常,部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旱涝不均,洪涝和旱灾交替发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使得流域内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年均降雨量明显减少,病虫害活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3.1.2 地貌因素
该区域的地貌特点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沟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于5°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1%,大于25°的占52%。这类地形易于径流汇集,加强了对土壤的冲刷作用,破坏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区内以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较低,易涝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差。还有一部分石质土和粗骨土,多分布于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山地和山丘地区,遇雨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流蚀。岩性易风化,抗侵蚀能力低,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更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
3.3.1.4 植被
该地域大部分地区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坏,现存面积很小,分布极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的河流源头,长势较差,生态系统呈现结构与功能退化状态,防护效益低下;浅山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垦殖指数较高,森林资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3.3.2 人为因素
3.3.2.1 人与自然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使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区域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人们通过垦荒造田、毁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超量采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发矿山资源,结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区地表水体质量严重下降。
农药、化肥和农膜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
3.3.2.3 矿山无序开发
受利益驱动,部分矿山和个体采矿者对矿山资源实施掠夺性开发,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重视开采,不重视回填和复耕,造成废矿渣(土)乱堆乱放,矿山裸露,矿井废弃,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
3.3.2.4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机制及投资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领导未能正确地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没有真正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仅仅依赖于国家有限的生态建设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生态资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态环境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