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生态环境
㈠ 现在的生态环境好么,为什么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三废”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候有转暖的趋势,这似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真是这样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生态环境现在比过去好得多!
我记得小时候,中国农村还远未普及自来水,饮用水主要是井水,露天的井水。井水最容易受到污染。那时,无论大人孩子,肠道有虫子的特别多,身上长疮的也特别多。这主要是喝被污染了的饮用水造成的。那时,降雨量尽管很大,但由于经济落后,人们比现在更喜欢水——洗澡是很不容易的,也不爱洗衣服。而以后普遍饮用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的自来水,那些疾病基本消失了;尽管现在干旱,可洗澡、洗衣服比以前不仅方便得多,而且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环境污染并不可怕。自然界自身就有净化功能。再说现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足可以治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和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无直接关系,而和人的素质的关系更大。农业社会也有污染。解放前,江南水乡的河道里,满眼是垃圾,臭气熏天。任何时候农村的卫生条件比城市都要差得多!城市的环境现在比过去也好得多!老北京没有工厂,却晴天三尺土,雨天一街泥;人们随意便溺。发展工业就像人排泄、日常生活一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垃圾,这有什么可怕的,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治理一下不就行了吗?如果“人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地方,只管糟蹋,不管收拾,即使倒退到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时代,公共环境照样脏乱差。现在,中国城市的许多居民楼,楼道口,垃圾四溢横流;楼道里,尘土快没脚面,堆放的东西乱七八糟;而家家屋里却都很干净利索。有些知识分子住的公寓,情况也类似,甚至更糟。
至于现在气候转暖的趋势是不是过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也有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将有转冷的趋势),其实科学家们并未达成共识。
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公德意识差,而不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反,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迅速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水平,两手一块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大家要注意和自己关系远的公德公益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我们,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和尊严。
㈡ 写一篇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习作350字
流星划破夜空,会触动文人的心灵;瀑布飞流直下,会触动诗人的心灵;鸟儿缓缓低唱,会触动才子的心灵大自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树,是一种植物,真正的树,在山上,在河边。人们赋予了树不同的性格:挺立的松,朴实的槐,潇洒的柳,高贵的楠。树给人以快乐和灵感,但树在自豪的同时,却不知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龙舟下扬州,哪一次不是树的劫难?成千上万棵树倒下了,树疑惑,无奈,但却无法说出心中的痛楚。
现今树木不断被砍伐,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2.5%。只近世界水平(22%)的一半,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天然屏障被破坏,森林经济崩溃,生态危机爆发的局面。影响整个自然规律的改变。群山中只剩下被砍伐完了的光秃秃的树头。留下几只可怜的小鸟在传递着树的呻吟。水土一天天流失,沙漠一天天扩大,耕地渐渐被吞没,眼前的郁郁葱葱,恐怕只有在梦里才看得见。原始的森林变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砍伐、火灾、虫害,吞噬着树的身体,树彻底失望了,留下了悲痛欲绝的眼泪。
曾几何时,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她拥有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瀑布,繁衍了一代代的优秀儿女。地球穿着一条蔚蓝色的纱裙,成为众星球的焦点。幽幽蝉鸣,蛙声连连,海欧轻盈地掠过海面,秋风落叶,田野飘香;地球一直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但,昔日的美丽并没有延续下去。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地球的儿女人类。盲目地开垦,毁林,伐木,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祸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
伤心的地球母亲在悲痛之余满以为人们会觉醒,然而,她错了,人类破坏地球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且更变本加厉了。这一次,人们将高楼大厦建在昔日树木的生长基地上,茂密的森林消失了,大厦拔地而起。工厂为了一己私利,并没有注意保护环境,更是将污水排放到江河里。小鱼窒息了,鹅卵石沉底了。春来江水绿如蓝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人们路过河边,更掩鼻而逃,真是有可悲又可笑。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就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工厂房顶上的废气也不甘示弱,浓浓的烟雾使天上雪白的云变成了一朵朵黑云,还下起了酸雨。这些废气与生活中的污染使全球气温变暖,产生了温室效应。各种动物失去了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和营养,濒临灭绝。战争不断,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直至今天,人类还是没有懂得热爱和平。地球母亲美丽的外衣被撕破,强壮的身躯经不起摧残而变得日渐瘦弱。
人类,醒醒吧!不要再沉浸在奢侈里了。一起来拯救我们可爱的家园吧!如果我们再不觉悟,那一切都将太迟,太迟了。维护生态和平,重建绿色家园的行动刻不容缓。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多植树,少伐木,杜绝白色污染,减少污水排放。但愿,万水千山一片繁荣,生机勃勃,鸟儿歌唱可以成为现实。不,不是但愿,这一天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实现
㈢ 生态环境
一、土壤特征
山东省土壤种类较齐全,其分布与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据1979年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等进行的土壤分类研究,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21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7.03%。把全省划分为8个土类、25个亚类。即:棕壤土类,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暂)、棕壤、灰条棕壤(暂)、潮棕壤亚类;褐土土类,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暂)、林溶褐土、褐土、无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亚类;潮土土类,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湿潮土亚类;盐土土类,包括潮盐土、滨海潮盐土亚类;碱土土类,包括潮碱土亚类;水稻土土类,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亚类;砂姜黑土土类,包括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亚类;山地草甸型土土类,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亚型。
棕壤,面积170.62万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09%。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沭河以东丘陵地区。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缓坡处适宜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积177.5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66%。这类土地地势低缓,呈中性或微碱性,保水保肥,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适应性宽,是全省最好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旱涝保收的高产区,历来为粮食、棉花、烤烟、蔬菜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466.58万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53%。潮土质地适中,潜水埋藏浅,呈中性或微碱性,生产性能良好,适宜性强。黄泛平原地表坦荡,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丰富,因而省内潮土类土地增产潜力很大。
砂姜黑土,约有53.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滨湖和鲁南低洼地带,是洼地长期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作物。
盐碱土,约47.6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土壤含盐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达1.5%,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但内陆黄泛平原的盐碱地,只是表层含盐量较高,经过治理,可以改造为良田。
水稻土,面积很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约17.27万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和沿黄涝洼地带。多系新中国成立后改种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与动物资源
山东属于华北生物区系,地带性原始植被为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因历代耕垦,现多为次生植被。陆生、野生动物较贫乏。
山东植物种类较丰富。据《山东植物志》资料,包括变种、变型共有维管植物2321种,隶属于183科896属。有野生和常见栽培树种600余种,主要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各种果树近90种,3000多个品种类型。干鲜果经济林是本省一大优势,果树种类多,果品产量大,名特产品种多,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之称。有饲用草类植物377种,中草药植物700余种,农作物品种近百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烟草、麻类;蔬菜类主要有白菜、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等;还有一些可供开发利用的淀粉糖类、纤维类、土农药类等植物。
山东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有陆生、海生和淡水三大类群,均属华北区的习见种类。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动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优良品种31个,其中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列全国八大名牛,德州驴是三大型驴种之一。有海生动物500多种,淡水动物100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文昌鱼、中华鲟、短尾信天翁、斑嘴鹈鹕、褐鲣鸟、白鹳、黑鹳、朱鹮、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鹳、白尾海雕、游榫等16种。
㈣ 请教这几个概念,环境、生态、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人文生态环境是一定条件下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因子。人文生态环境的生成是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运行的产物。
谁提出的我倒不知道了,上网搜的、、、
你自己再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篇论文吧、、、呵呵呵...正好锻炼一下你的表达能力~~~
㈤ 关于生态环境的概念
景观生态:是以天空为顶,地表为底,在一定范围内之户外空间及其所包含之有机无机,有形无形因子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产生之自然效应组合
景观: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间尺度范围,是一个自然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具有镶嵌结构的异质性陆域空间单元(可包括陆域水体)。
景观生态学定义:简单的表述为: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复杂全面的表述为:景观生态学是以异质性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尺度上景观的空间格局、系统功能和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以景观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所在(Risser et al.1984;Turner,`989;Pickett & Cadenasso,1995; Wu & Loucks,1995)。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简而言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按保护对象和目的可分为6种类型:
① 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例如以保护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热带自然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②以保护某些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为主;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等。
③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银杉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及凉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松林为主;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则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④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如四川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玉山国家公园等。
⑤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以保护近期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等。
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
由于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的大熊猫、金丝猴、坡鹿、扬子鳄等一些珍贵野生动物已得到初步保护,有些种群并得以逐步发展。如安徽的扬子鳄保护区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扬子鳄的野外习性、人工饲养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人工繁殖扬子鳄几年内发展到1600多只。又如曾经一度从故乡流失的珍奇动物麋鹿已重返故土,并在江苏大丰县和北京南苑等地建立了保护区,以便得到驯养和繁殖,现在大丰县麋鹿保护区拥有的麋鹿群体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中,发现了原始的喜树林。有些珍稀树种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护区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广。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别】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例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第二类是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以丹顶鹤为主的珍贵水禽;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文昌鱼;广西上岳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金花茶。
第三类是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例如,山东的山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生物化石产地;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林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发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围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如果你是做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进行划分。
㈥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
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
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
‘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
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
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
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
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
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
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
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
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
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
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
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
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
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
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
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
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
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
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
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
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
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
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
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
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
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
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
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
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
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
㈦ 生态环境保护
矿业特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生态环境保护构成矿业特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是矿业特区建设基本的要素之一。针对特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要始终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矿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矿业经济发展。矿业特区建设一要保护好地区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要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要预防和有效治理点多面广的地质灾害,造福特区人民。
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草原生态等自然生态资源是矿业特区建设的环境条件。国际公认阿勒泰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草原文化资源,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为草原生态。据畜牧部门统计: 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面积占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83. 4% 。主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河谷生态、林草、湖泊、湿地和草场等。当前,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相对不足、草原超载严重等导致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据统计: 2008 年阿勒泰地区草场 ( 夏牧场、春秋牧场、冬牧场) 平均超载率达到了 75. 29% ,地区有 80% 的天然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产草率下降 30% ~ 50% ,已造成 50% 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在矿业特区的建设中,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要加强防沙治沙、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整顿和治理矿产资源尤其是砂金的乱采滥挖现象。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实施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平原绿化、 “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作,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建设和保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促进矿业特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地区国土资源部门加大了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按照国土资源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要求,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于 2009 年提出项目设置建议,主要包括阿勒泰市五指泉景区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 9 个,保护对象主要为花岗岩地貌、冰臼、硅化木、花岗伟晶岩、中低温温泉。项目分布情况: 阿勒泰市 1 个,吉木乃县 2 个,富蕴县 3 个,福海 3 个 ( 表3-23) 。
表 3-23 阿勒泰地区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置建议
资料来源: 根据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资料整理,2009。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业特区建设的特点是: 合理开发利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实现矿业深加工上的突破,以地区矿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业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促进矿业特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富蕴、地区等 5 个矿业园区的布局看,富蕴、地区和哈巴河矿业园区位于黑色有色稀有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泰成矿带。地理上的阿尔泰山区与地质上的阿尔泰成矿带大部分是重合的,阿尔泰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是矿业特区建设的生态环境屏障。
从历史上看,阿勒泰地区的矿业活动历史悠久,尤以采砂金为甚,有 “阿勒泰 72 条沟,沟沟产黄金”的说法。金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代表地区最早的矿业生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金矿尤其是砂金的开采强度剧增,造成金矿资源的浪费,以及草原、河流 ( 床) 、阿尔泰山区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至今砂金盗采及乱采滥挖仍屡禁不止,针对砂金及宝玉石等矿产的矿业清山活动年年开展。以可可托海稀有矿为代表的稀有、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因地处山区,对自然景观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总体上破坏不是太大。随着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使昔日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闭坑矿山重新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为阿勒泰地区形成以喀纳斯品牌带动下的大喀纳斯旅游圈作出了贡献。当前,蒙库、金宝等铁矿、建材非金属矿山的露天开采对地貌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由于这些矿山主要位于人口比较稀少的山区或偏远地区,对矿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针对阿勒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多、破坏面广、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等特点,要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1) 对历史上的闭坑矿山,采取申请国家、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办法,但由于阿勒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所限,新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等原因,影响阿勒泰地区申请此类项目的积极性。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对于改善矿业特区建设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力度。2009 年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提出了阿勒泰市北屯镇城西砂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 16 个项目的设置建议,并积极申报( 表 3-24) 。这些项目的特点是: 矿种以建筑用砂、云母等非金属矿为主,少部分为砂金矿,面积相对较大,地质环境问题也不是太严重,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若这些项目实施,将对矿业特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 3-24 阿勒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置建议
续表
资料来源: 根据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资料修改,2009。
2) 对正在开采的矿山,按照 “谁开采,谁治理” 的原则,采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等制度,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做到逐步 “还清旧账,不欠新账”。目前,地区已经开始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矿业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3) 按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 2008 ~ 2020) 》 划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区域,以及所确定的重点工程,开展对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域的治理。严禁在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规划划定的禁止勘查开采区内,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不符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保护特区生态环境及资源。加强对地质遗迹 ( 公园)的保护。
4) 地区矿业特区管理委员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
三、防治地质灾害
( 一) 地质灾害总体特征
阿勒泰地区由于暴雨、融雪、气候等自然因素,加之历史上及当前开展的矿业活动,以及工程项目实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地区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据统计,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点共有 743 处,按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崩塌占绝大多数,占 79. 57%,泥石流和滑坡次之,分别占 9. 54% 和 9. 41%,地面塌陷最少,仅占 1. 48% ( 图 3-21; 表 3-25) 。可见,地区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以崩塌为主的特点。因此,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的重点是崩塌灾害,特别要对人居环境影响较大的乡镇、道路及旅游区等的崩塌要特别重视。
图 3-21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种类构成
表 3-25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分布
注: ①包括 73 处崩塌隐患点; ②包括 22 处不稳定斜坡; ③包括 14 处潜在不稳定地质体;
资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统计年报,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8。
从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看,全地区地质灾害平均密度为 63 处/万 km2,青河县地质灾害的密度最大,达 124 处/km2,是地区平均值的 1. 97 倍。该县地质灾害点总数最多,但由于县域面积大,加之造成地质灾害的矿业等人类活动相对较弱,造成该县地质灾害密度最小。吉木乃县次之,是地区平均值的 1. 82 倍。布尔津县为第三,由于地区著名旅游景区喀纳斯位于该县,与旅游以及旅游开发有关基础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很大比例,灾种单一,以分布在旅游交通道路两侧的崩塌为主,占 91. 5%。福海县最小,为 24 处/km2,仅为地区的 39%,地质灾害属于点少面广,但地灾种类比较齐全 ( 图 3-22) ; 这也为地区行政中心南迁福海提供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参考依据。富蕴县作为矿业大县,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在县城及部分矿山,富蕴县南边大部分区域几乎没有地质灾害,导致地灾密度较小。上述数据及分析说明地区地质灾害在各县 ( 市) 分布不均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各县市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矿业等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存在差异,导致了地灾这种发生频度的差异性。
图 3-22 阿勒泰地区 7 县 ( 市) 地质灾害密度分布柱状图
( 二) 各县 ( 市)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从 7 县 ( 市) 的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看: 各县 ( 市) 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以青河县最大,布尔津次之,福海县最少,除青河县外,其他各县该数值差别不大,大体在 10% ~16%之间 ( 图 3-23) 。分述如下:
图 3-23 阿勒泰矿业特区地质灾害在各县 ( 市) 的比例
1) 青河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最大,地质灾害数量为 196 处,占全地区地质灾害总数的 26. 38%,是第二位布尔津县的 1. 66 倍。该县发育的灾种较单一,主要为崩塌,占全县的 91. 33%,泥石流占 7. 14%。主要发育在青河县第一煤矿和科克萨依金矿,金矿位于青格里河中下游,距该河较近,在融雪和暴雨季节,极易发生崩塌和泥石流。
2) 布尔津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二,占 15. 88% ,灾种单一,只发育崩塌和泥石流两种灾害,其中崩塌占 91. 5%,其他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各乡镇牧道沿线、阔斯特克、阿吾肯泥石流沟、主要交通沿线、托乎木水泥用灰岩矿和黑流滩滑石矿等处。
3) 阿勒泰市。该市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三,占 13. 86% ,灾种单一,只发育崩塌和泥石流两种地质灾害,且以崩塌灾害为主,占 92. 23%,主要分布在乌拉斯沟、将军山沟、骆驼峰、阔尔布矿业公司、铁米尔特铅锌矿、阿巴宫铁矿等地区和矿山。
4) 富蕴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四,占 11. 31% ,作为矿业大县,是地质灾害发育最完全的县,4 种地灾均有且以崩塌为主,其中崩塌占 91. 67%,其他地灾不足10%,主要分布于县城北坡及乌恰沟地段,该区域地势落差大、植被稀少、土质疏松。近年来,曾发生多起洪水泥石流,直接威胁沿山一带及居住在地势较低处居民的安全,并造成街道、林带、渠道等水利设施不同程度地破坏。由于拓荒耕地对自然植被造成破坏,暴雨易引发泥石流,直接威胁下游砖厂。另外,县域内部分在产矿山及闭坑矿山也不同程度地发育崩塌等地质灾害。
5) 吉木乃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五,占 11. 04%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处边境,自然条件恶劣,雪灾频发,融雪型地质灾害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崩塌占 69. 51%。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乌勒乌拉斯特沟、恰勒什海乡政府驻地及阿合木扎村和库尔吉村、哈尔交、闹海煤矿等地; 省道 319 线巴扎湖以东路段由于开挖路基和削坡,在融雪季节、雨季易引发崩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6) 福海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六,占 10. 9% 。福海县作为未来地区的行政中心,正在为打造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目标而努力。灾种较多,除地面塌陷外的地质灾害均发育,且福海县地质灾害的密度在全地区最小。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占 41. 98%; 滑坡占 37. 04%,滑坡在各县 ( 市) 中也是发育最多的,这是福海县有别于其他县 ( 市) 地质灾害的又一特征。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新金沟、西岔沟、红山嘴等砂金矿山,萨尔布拉克至红山嘴公路沿线、道路沿线杂石较多,两侧山体较陡,由于大部分地段岩体常年受风雨剥蚀,根部松软,造成这些岩体稳定性差,小崩塌常有发生,若不及时预防,也孕育着大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7) 哈巴河县。该县地质灾害点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七,是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最少的县,灾害点占地区的 10. 63%。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哈巴河县的东部山区。灾害主要发育在生塔斯大型滑坡段、县城至喀纳斯湖山区公路两侧崩塌段、县城中部丘陵地段、县域内铜金等矿山。矿山采坑区、尾矿坝和不合理堆放的尾矿等,在汛期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三) 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发生频度以及各县 ( 市) 地质灾害的分布等实际情况,提出矿业特区内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一是建立和实施地质灾害预防制度;二是采用实施各种工程项目的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1. 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及应急制度
( 1) 加强防治体系建设,落实防治责任
阿勒泰地区应成立由行署副专员为总指挥长,行署副秘书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指挥长,地委宣传部、国土资源局、地区发改委、公安局、经贸委、交通局、建设局、教育局、财政局、安监局、畜牧局、水利局、民政局、卫生局、气象局、旅游局、新疆阿勒泰军分区、武警内卫、边防、森林、消防支队等 7 县 ( 市) 人民政府为成员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设抢险救灾组、灾情评估组、监测预报组、生活安置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治安消防组、物质保障组、应急资金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灾后重建组,各组安排专门的单位牵头负责。地区应急指挥机构按照统一指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全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县 ( 市) 人民政府应建立相应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尽最大努力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在青河、布尔津县等地质灾害多发区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并将灾害监测工作落实到责任人。
( 2) 编制和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7 县 ( 市) 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民政、安监等部门制定和完善以灾害点预测、避让转移、人员避险和应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对县 ( 市) 域内重点隐患区进行及早防治,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登记建卡,并对其危险性做出初步判断,提出防范措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协调各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对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做好重大工程、交通沿线、旅游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对潜在的灾害隐患做出预测、预警和预报。
( 3) 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预测监测工作
地区县 ( 市) 、乡镇等各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协调气象、安监、建设、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联系,互通情报,确保及时了解雨情、水情等,为准确掌握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依据。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汛期巡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及时上报,力争尽快解决,把防范工作做到灾情发生之前。应充分依靠乡 ( 镇) 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力量,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各族人民群众的作用,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及时捕捉地质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避让、治理、预报提供依据。对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如矿业园区等,应采用专门的仪器,由专业人员对有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专门的监测。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数据记录和报送等应根据地质灾害应急状态确定。地质灾害预报一般情况下由县级国土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紧急状态下可授权监测人发布。
( 4) 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7 县 ( 市) 人民政府应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冰雪融化期和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两卡”发放制度、灾情应急调查制度,并认真抓好督促落实。在汛期前组织有关人员对主要居民点、交通沿线、中小学校、旅游景区、矿业园区、重要矿山等所在地进行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或群众提供的灾害信息,迅速组织力量到现场调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灾情,发布其灾害应急状态。
地区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按时段和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种状态。一是Ⅳ级响应,颜色定为蓝色,时间为每年 11 月 ~ 次年 3 月底,平时正常待命状态,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日常监测、组织宣传培训、编制年度防灾方案、维护应急反应设备。二是Ⅲ级响应,颜色为定黄色,时间从每年 4 月开始,进入汛期的预警状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 3 级,主要工作任务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巡查,国土资源部门要安排 24小时手机值班,各种应急反应设备进入待命状态,群众监测网络及专业监测网络加密监测。三是Ⅱ级响应,颜色定为橙色,异常融雪、降雨的警戒状态,融雪期间、连续降雨或暴雨间 ( 需延长至雨后 3 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 4、5 级,主要工作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巡查,县 ( 市) 要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向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送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门 24 小时办公室值班,群众监测网络及专业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密监测。四是Ⅰ级响应,颜色定为红色,灾害事件的应急状态,出现明显地质灾害险情,应发布临灾预警信号,启动应急预案、灾情速报,派出应急分队、抢险救灾。
( 5) 周密部署,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识别危机,判断灾情。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接到灾情预警或灾害报告后应紧急会商,决定是否组建地质灾害救灾现场指挥部及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救灾各项准备工作,并按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二是紧急避让,控制灾情。首先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组织避灾疏散,防止灾情扩大,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平息谣传或误解,保持社会安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灾区实行特别管制,或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协助灾区政府进行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三是布置应急监测。应针对灾害的实际情况,布置应急的监测,对灾害的形成条件、引发因素进行调查,为排除险情、减轻灾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按应急预案各专业小组职责,布置有关部门及救灾队伍的任务和救灾措施。五是追踪灾情的发展及救灾措施贯彻落实的反馈信息,评估救灾措施的效果和质量、追踪决策,修正决策。
( 6) 提前谋划,做好抢险救援的组织和准备
各级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监测、应急调查等的需要。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防汛抗旱的工作中,地、县两级政府在防灾物质准备上应予以统筹考虑安排。由于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这些地方多数交通、通讯条件较为不便,抢险救援力量、装备等较为薄弱,因此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应首先在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基干民兵及受灾地村民抢险、自救,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通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请求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力量参与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应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培训,并进行训练演习。在临灾应急状态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值班管理,保证救援力量随时投入抢险救灾。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在 2009 年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设置建议中,共设置了阿勒泰市骆驼峰崩塌、泥石流治理等工程项目 7 项。主要在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和富蕴县。防治的灾种主要为崩塌和泥石流等。威胁对象包括当地居民 ( 包括中小学生) 、牲畜、车辆、耕地和天然草地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总体发展趋势为易发频率高且程度重。若不及时防治,对当地居民、牲畜、水电基础设施等构成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表 3-26) 。
表 3-26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设置建议
资料来源: 根据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资料修改,2009。
㈧ 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对蚯蚓有什么影响
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对蚯蚓的影响:
1.栖息地
蚯蚓喜欢栖息于潮湿、疏松、版腐殖质多的土壤里,尤其是杂权草、垃圾之下,落叶土壤之中。但水分过多,土壤孔隙堵塞,则蚯蚓呼吸困难,易造成窒息死亡,所以,在大雨降过之后,常见有蚯蚓爬出洞穴的现象。
2.声音
蚯蚓听觉迟钝,但对借助固体传导或直接接触到的机械振动却非常敏感,震动土层,可使蚯蚓逃出地面。因此,养殖蚯蚓应远离公路、铁路等振动较强的地方,养殖场应避免震动和噪音。此外,人们利用地震前蚯蚓会纷纷逃离洞穴这一现象来预报地震,采取防震措施。蚯蚓在大雾、阴雨、大风等情况下也往往爬出洞穴。
3.光照
蚯蚓怕强光,常昼伏夜出。蚯蚓怕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照射,但不怕红光。阳光(特别是紫外线)对蚯蚓有杀伤作用,有人试验,红色爱胜蚓在阳
㈨ 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详细
复习:1、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城市和乡村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例举环境污染的表现 3、例举生态问题的表现 林坏草退生物少,水土盐碱荒漠化,温湿酸臭烟雾弹。 探讨目标:1、让我们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2、通过分析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图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能够提出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4、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过程: 一、 中国生态问题的地区差异 1、现状:形势严峻(总体扩大,局部缩小, 破坏大于治理,生态赤字扩大) 例举中国生态问题的表现:(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荒漠化等) 主要分布区: 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2、 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南北温差大、东西干湿状况差异大 地形:多高原、山地等 地质:条件复杂 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过度……掠夺式……粗放式…… 环保意识、法制等 3、 读图 4.16 分析不同地区生态问题和成因 A+B---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学生) C-----黄淮海平原(学生) D+E---南方低山丘陵(学生) F-----横断山区(教师) G-----青藏高原(教师)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 B 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次生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不合理灌溉 D +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土壤侵蚀—荒漠化、石漠化、酸雨等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过垦、过伐、过度排放 酸性气体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生态十分脆弱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二、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措施: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等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等 育---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3、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