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变形监测
㈠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集成项目所涉及到的传感器的信号主要有哪些类型
目前大坝安全监测方面使用的传感器主要有差阻式、振弦式等,因此其相关信息主要涉及这两方面的,具体你可以到监测人网站的论坛上查询相关知识。
㈡ 沉降监测人员组成
监测人员一般要有这个能力,还要懂这个检测的方法,检测的步骤才可以。
㈢ 水利枢纽的监测有哪些
水利枢纽按承抄担任务袭的不同,可分为防洪枢纽、灌溉(或供水)枢纽、水力发电枢纽和航运枢纽等。多数水利枢纽承担多项任务,称为综合性水利枢纽。影响水利枢纽功能的主要因素是选定合理的位置和最优的布置方案。水利枢纽工程的位置一般通过河流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确定。具体位置须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使各个水工建筑物都能布置在安全可靠的地基上,并能满足建筑物的尺度和布置要求,以及施工的必需条件。水利枢纽工程的布置,一般通过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确定。枢纽布置必须使各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在位置上各得其所,在运用中相互协调,充分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各个水工建筑物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水流条件良好,上下游的水流和冲淤变化不影响或少影响枢纽的正常运行,总之技术上要安全可靠;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力求建筑物布置紧凑,一个建筑物能发挥多种作用,减少工程量和工程占地,以减小投资;同时要充分考虑管理运行的要求和施工便利,工期短。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总体布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按系统工程的分析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确定。
㈣ 如何用全站仪对水库大坝进行变形观测
……………………
http://ke..com/view/5656.htm?fr=ala0_1_1
这是全站仪的网络。请看使用一栏。
基本方法就是找版个附近的山头什么权的高点,做仪器架设点。然后找个固定远点做基准点L0坐标设00度00'00'',确定高度等等。
然后对大坝设置若干点L1,L2,L3……LN。然后测量这些点的数据(如角度,高差等等)。具体怎么测看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了。我最后一个参与的测绘用的闭合测绘法。基本就是L0,L1,L2……LN一路测一圈。最后应该是360度的角度变化和0的高差。
然后通过每次测得的数据计算各个点的当次时的角度,高等等。观察每次的变化,做表格、绘图,给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等做工程指导、养护建议、预警等等。
整编说明什么的怎么可能网络上有。有也不可能贸然给你。
㈤ 水库大坝观测0.5秒全站仪需用什么棱镜组
您好
水库大坝观测0.5秒全站仪需用三棱镜组。
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Electronic Total Station),是一种集光、机版、电权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
全站仪与光学经纬仪区别在于度盘读数及显示系统,电子经纬仪的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及其读数装置是分别采用(编码盘)或两个相同的光栅度盘和读数传感器进行角度测量的。根据测角精度可分为0.5″,1″,2″,3″,5″,10″等几个等级。
㈥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县几个典型滑坡的变形及监测
彭轩明1张业明1鄢道平1金维群1汪发武2霍志涛1陈小婷1
(1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港窑路37号,443003;
2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
【摘要】自三峡大坝蓄水以来,三峡库区秭归县境内的青干河和香溪河流域及其入长江水口部位,岸坡变形和失稳现象明显加剧。本文简要介绍了千将坪、树坪、白家包和黄阳畔等四个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现象,认为构造形成的层间剪切带是千将坪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控制因素。采用大地测量和钻孔测斜等多种方法对白家包和黄阳畔滑坡的地表和深部变形状况进行不连续观测;与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合作,采用伸缩计对树坪和白家包滑坡进行连续观测,据监测结果分析,这些滑坡目前均处于蠕动变形状态。
【关键词】三峡库区秭归县滑坡变形监测
1前言
三峡库区秭归县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三峡水库一期蓄水以来,秭归县境内的青干河流域发生了千将坪滑坡,长江干流的树坪及香溪河入长江水口部位的岸坡变形和失稳现象明显加剧,八字门、白家包、黄阳畔等大型滑坡有重新复活的现象(图1)。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香溪河流域岸坡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香溪河流域白家包和黄阳畔等大型滑坡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和监测(大地变形测量和钻孔测斜)等大量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组成、结构、地表变形状况,初步了掌握了滑坡的变形演变趋势。当千将坪滑坡发生时,及时对滑坡现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从而获取了有关该大型顺层高速滑坡滑动后山体破坏现象的第一手资料[1],并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了抗灾救灾预案。在树坪滑坡出现严重变形的紧急情况下,又立即对滑坡的变形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选择关键变形部位安装了两台伸缩仪,对其变形情况进行监测[1]。鉴于秭归县已经出现的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为了准确把握这些滑坡的变形动态,科学揭示降雨和水位变动与滑坡变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时开展滑坡的预测和预报,我们与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联合向日本砂防—滑坡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了“水位变动对滑坡的影响机理及滑坡预报方法”项目。此项合作的实质性成果之一就是在树坪和白家包分别已经安装了11台和5台由日方提供的伸缩仪。本文仅作为上述工作的初步总结。
2千将坪滑坡及其滑动变形现象
千将坪滑坡发生于2003年7月13日12时20分,是三峡库区自新滩滑坡后发生的最大滑坡。该滑坡地处青干河左(北)岸,与沙镇溪镇隔河对峙,距三峡工程坝址约56km(图1)。构造上,滑坡区位于秭归向斜南端向西弧形转折端与百福来—流来观背斜向东倾伏的过渡地段。主要出露三叠系沙镇溪组碎屑岩,岩层稳定延伸,倾向南东,倾角较缓,滑坡所在岸坡为顺向坡。滑体平面形态呈舌状(图2),长1200m,宽1000m,总体上薄下厚,平均厚度约20m,面积约1.20km2,体积约2400万m3。后缘呈圈椅状外形,顶部高程450m,边界位于370~420m高程线之间;前缘没入青干河,高程102m,前后缘高差348m;北东和南西两侧出现陡立的剪切滑壁,走向分别为30°和330°。滑体地形总体上陡下缓,存在多级陡坎,坡角自上而下从35°变化至15°。滑体物质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残坡积粘土夹碎石,下部为沙镇溪组泥质粉砂岩,上、下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m和10m。该滑坡属于基岩顺层滑坡,滑动面与地层层面产状一致,倾向南东,倾角28°。据对岸陡坡上残存的水渍痕迹估算,滑坡产生的涌浪高达30m以上。
图1三峡库区秭归县典型滑坡分布图
图2千将坪滑坡形貌图片
由于滑坡的南西侧临空,因此,受滑坡强烈影响的牵引区主要出现在北东侧山体中。对北东侧牵引区的调查表明,裂隙相对集中分布在剪切滑壁外侧100m范围内,自上往下,裂隙出现的频度和向外延伸的范围都呈逐渐增加趋势,如在高程分别为360m、300m和210m处,频度依次为0.2条/m、0.3条/m和0.5条/m;外延宽度依次为70m、120m和300m;经统计,裂隙方向有290°~295°、265°~285°和310°等三组。走向290°~295°裂隙组最为发育,平面呈雁列状展布,延伸长度5~50m,张开度在2~70cm之间,最大可见深度大于2m,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m和2m。这三组裂隙均显示张扭性特点。
滑动面表面平滑,产状稳定。其上广泛分布灰白色方解石脉体和近水平构造擦痕,与滑坡有关的擦痕有两组,一组倾伏方向为160°,另一组为140°,后者相对稍晚,切割或覆盖了前者的印迹。根据调查,160°方向的擦痕分布局限,而140°方向的擦痕在暴露的滑动面上均可见及。因此可见,千将坪滑坡是沿袭构造形成的顺层剪切带发生的,滑体在启动后先朝着160°的方向,之后再沿140°方向快速整体向下滑动。在滑体内部,新生裂缝为张性,主要出现在滑体的前部,呈锯齿状,走向北东(25°~45°),倾角近直立,延伸长度30~250m,缝宽一般为1m左右,最宽可达2.5m,最大可见缝深度大于2.5m。部分裂缝两侧的岩土体,具有较大的垂向落差,最大可达3.5m,并在纵向上形成阶梯状地形。被快速剪出的部分在受到对岸坚硬岩壁的阻挡后,形成了高出水面5m多的岩土体鼓丘堆,岩体因撞击反冲而出现层理反倾现象。在滑体北东侧,形成宽80~100m的牵引带,发育290°~295°、265°~285°和310°等三组张扭性裂缝,其中走向290~295。裂隙最为发育,平面呈雁列状展布,延伸长度5~50m,张开度在2~70cm之间,最大可见深度大于2m,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m和2m。
初步认为,不良的地质结构特别是层间剪切带的存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原因,三峡水库的蓄水和强降雨是促发滑坡的两个重要诱因。
3树坪滑坡伸缩计监测
树坪滑坡位于长江右岸秭归县沙镇溪,为一古崩滑堆积体。2004年1月15日,滑坡开始发生变形,在滑坡的中部和侧缘形成粗大裂缝,前缘江水一直出现混浊现象。滑坡形态为明显的圈椅状,分布高程为65~500m,纵长800m,横宽700~900m,滑体前缘突入长江,剪出口高程约65~68m。滑体厚40~70m,体积约2600万m3。滑坡体形态总体呈下陡上缓斜坡,坡度22°~35°。自下而上分布有四级缓坡平台,高程为95~105m、150~200m、225~240m、300~350m。其中二、四两级平台规模较大,第四级平台是典型的滑坡后缘平台。滑体物质:主要为三迭系巴东组
棕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褐色泥灰岩等的崩滑破坏产物,滑床为巴东组
基岩,岩层倾向山里。滑床西高东低,即滑槽方向斜向下游。
2004年4月,在树坪滑坡上安装两台滑坡位移伸缩计,2004年8月沿滑动方向再安装了11台伸缩计(图3)。4月以来2台伸缩计的监测结果见图4,8月以来10台伸缩计的监测结果见图4、图5。
图3树坪滑坡伸缩计安装位置图
图44~9月伸缩计观测结果
图5滑坡前缘和后缘伸缩计观测结果
据图4,4月至9月间,滑坡体中上部最大水平位移为280mm,且自6月份以来滑动速度有加剧趋势,侧缘呈现先压后张特点,最大压缩量为100mm。从图5、图6分析,8月份以来,滑坡体后缘拉伸,中部变化幅度总体较小,前缘压缩。该滑坡表现出的前压后张特点与地表裂缝的观测结果(图7)相吻合。
图6滑坡中部伸缩计观测结果
图7裂缝观测结果
4 白家包滑坡变形监测
白家包滑坡位处香溪河右岸,为一深层土质滑坡。滑坡呈舌形,纵向长约700m,前缘横向宽约500m,中上部宽约260m,最厚约86m,平均厚约58m,总面积25.2万m2,总体积1461.6万m3。滑坡后缘呈圈椅状,后缘高程约270m,前缘直抵香溪河。2003年6月22日,在其南侧边界出现走向280°的微小裂缝,7月17日北侧出现走向220°的裂缝。7月17日至7月21日连降暴雨,雨后白家包滑坡变形加剧,7月24日在滑坡后缘边界部位出现3条较大的裂缝,走向220°的裂缝宽在20cm以上,垂直错距25cm,延伸约40m,2条走向180°的裂缝延伸约30m。7月26日~7月30日,滑体后缘裂缝继续下错形成台阶,并出现270°~280°的纵向裂缝。滑坡体上的房屋均不同程度出现了裂缝,横穿滑坡中部的公路也因严重的变形破坏而一度影响通行。在该滑坡上,部署了大地形变测量、孔内测斜和伸缩仪等3种设备,对其地表和深部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图8),本文介绍了前两种方法的初步成果。
4.1大地形变监测
在白家包滑坡体上共布置了9个监测点,其中2个为控制点(B、B′),7个为监测点(A1~A7)(图8),采用GDM600型全站仪进行变形监测。监测从2003年6月2日开始,并将2003年6月2日的监测值作为后期监测的参考值。
图8白家包滑坡监测设备部署图
各监测墩的结果见表1、图9。位移—时间曲线显示,在2003年6月2日到11月29日间,后缘监测点 A1、A3变形明显,A1变化最大,往NE54°33′方向变化,最大位移大于240mm,平均变化速率为4.0~5.0mm/d,A3相对位移及变化速率均小于A1,往57°32′方向变化。中部、前缘测点最大位移在120mm。中后部 Al~A5的高程具有明显下降,而前缘 A6、A7的高程明显上升。这些数据表明,滑坡后缘拉张,前缘的土体因挤压而向上隆起。
4.2深部位移监测
数据采集采用CX-03D型钻孔测斜仪。从图10可以看出,中部监测孔ZK1位移监测的位移—深度关系曲线为“r”型[2],位移在28.5m处增加迅速,推测此深度处存在有滑动面。布置在后缘的监测孔ZK3,由于变形剧烈,在深约11m处测斜管被剪断,这说明在滑坡后缘11m左右存在滑动面(带)。此外,根据监测数据,滑动面以上位移较大,而下部位移较小,变形速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2003年下半年为0.400mm/d左右,2004年为0.200mm/d左右,变形速率明显减小。
表1白家包滑坡地表监测点高程变化值
图9滑坡地表监测点相对位移—时间曲线
图10白家包滑坡钻孔测斜仪东西、南北向累积位移一深度曲线图
5黄阳畔滑坡及深部变形监测
该滑坡位于长江左岸归州镇万古寺村二组,在地貌上呈近东西向舌形凹地。前缘高程170m,后缘高程290m,前缘没入香溪河,长约500m,宽约230m,厚度约12m,总面积约为11.5万m2,总体积约为1400万m3。从图6、图7分析,测斜孔ZK8、ZK9的监测曲线基本上是直线或轻微的“钟摆状”,且摆动幅度不大,属于在量测综合误差影响范围之内,表明滑坡上部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化的是钻孔ZK11,在深度12~14m左右存在明显的滑动面或者变形部位,下部位移较小,说明滑坡在监测时段内以浅层整体滑移为主(图11)。从时间上看,滑坡总的变形速率有减小的趋势。
6结论与讨论
(1)在千将坪大型顺层岩质滑坡所在的斜坡中,由构造作用形成的顺层剪切带构成了对其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的最不利的构造边界条件,也是导致滑坡发生的主导内在控制因素。滑体沿袭顺层剪切带向下发生大规模滑动,滑面产状稳定,主滑方向指向140°,在滑坡启动时,滑体曾向160°方向作短距离滑移。三峡水库蓄水和强降雨可能是触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动因。
图11黄阳畔滑坡监测设备部署图
(2)在树坪、白家包和黄阳畔滑坡的监测中,大地形变测量、钻孔测斜和伸缩计等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和对应性。监测结果表明,树坪、白家包和黄阳畔滑坡均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变形速率有减小之趋势,其中,黄阳畔滑坡变形相对较弱,树坪和白家包滑坡以后缘部位最为明显,二者均显示后缘拉张、前缘挤压特点。
(3)钻孔测斜虽然在滑坡的深部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变形幅度较大的滑坡而言,一旦钻孔因变形而破坏,必将影响监测质量,甚至会导致此孔深部监测工作的终结。
参考文献
[1]Yeming Zhang,Xuanming Peng,Fawu Wang et al..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 of landslide monitoring in Three-gorge reservoir area,China.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in disaster management,2004:165~170
[2]靳晓光,李晓红,王兰生等.滑坡深部位移曲线特征及稳定性判识[J].山地学报,2000,(5)
㈦ 水库大坝监测目的是什么主要监测什么
掌握工况工情,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并未维修养护、除险加固等等提供依据。 主要监测项目为巡视检查、变形监测、渗流监测、水文、气象监测等
㈧ 上犹江水电站大坝变形中的温度影响
上犹江水电站大坝,是一将厂房置于坝内的溢流式重力坝,坝高63m、底宽52m,上游坝面为直立坡。该坝1955年3月开工,1957年11月竣工。自1957年8月蓄水运行以来,一直进行系统监测。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对全国已建成运营的高坝大库,进行第一次全面安全检查鉴定,该电站被选为安检示范工程之一,经1988年8个多月安检工作,鉴定大坝变形情况正常,位移均在一定范围成规律性变化。坝顶水平位移一般3月开始随气温上升向上游变化,9月后随气温下降向下游变化,溢流坝段年最大变幅9~14mm,非溢流坝段为6~7mm。鼻坎处与坝顶相反,气温升高向下游变化,气温下降向上游变化,年变幅6~7mm。垂直位移随气温升高而上升,随气温下降而回降,其变幅溢流坝段为7~11mm,非溢流坝段7~8mm。检查廊道和厂房则较小,其反应滞后60~90d。随库水位升降,亦引起大坝水平与垂直位移规律变化,从变化过程线来看,有与时间成正比的不可逆时效变形存在,现已趋平缓,不可逆位移绝对值为(1/30)mm/a。电厂与河海大学结合研究,建立了含所有因子的数学模型作回归分析,得多数测点水平位移,温度影响值大于水位影响值。垂直位移变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引起。
测值表明,各坝段水平及垂直位移在河床坝段较大,两岸坝段较小,上部较大,下部较小,与坝段高度及测点位置相应。表明左右岸岩体,对坝段混凝土体变形有制约特性。
上犹江水电站大坝,建筑在中下泥盆统,铁扇关组石英砂岩夹板岩的单斜层之上,岩层走向为N30°E倾向NW,倾角30°。倾向上游偏右岸。与坝轴线呈53°斜交。与顺河向断面以37°角相交。区内有两组对工程有影响的节理:一组走向350°倾向NE,倾角80°,即平行右岸边坡,倾向河床,形成右岸近直立的岩壁,右岸乙坝段的坝体有1/4~1/3段即贴在陡坡壁上。这组节理的间距约0.8~1m。另一组走向为320°左右,倾向NE与SW,倾角近85°,形成左岸斜切岩坡的长大裂缝。由于岩层斜倾河床,受重力与岩体胀缩应力影响,产生开裂错动,形成多条裂隙,和裂隙左侧的陡崖。左岸的壬坝段,即贴在这样的陡崖上。建坝过程中,在坝前所建灌浆帷幕质量较优,但大坝运营发电经过一个冬季后,发现右坝肩有绕渗现象,故历时5a,进行了右岸的补充灌浆处理,钻灌的当时可见一定的成效,但经过冬季又出现渗漏,经采用水泥灌浆,化学灌浆,坝前岩石中节理的环氧树脂敷缝处理等,均未见成效,直至1998年,仍未取得预期效果。对其形成机理,现有下述两个明确的解释。其一,随气温降低,岩体产生冷缩,造成节理宽度增加,库水顺节理渗透增加所至,据勘测期占孔长期观测资料,冬季地下水间歇循环带的水温为15℃左右,这也表示该处岩体的温度。据水库长期观测资料,冬季60d的坝前平均水温为8℃,石英砂岩的膨胀系数由表1.3查得为1×10-5/℃。则被节理切割约0.8~1m的岩块,其收缩尺寸按LβΔT计算为(800~1000)×1×10-5×7=(0.056~0.070)mm即(56~70)μm。远大于水分子的直径,故其是造成绕坝渗漏的主因。其二,在冬季,由于冷缩造成大坝与岸坡岩体存在向下游的不协调变形与剪切作用。因节理走向与大坝受力向下游作用的方向,有7°左右的交角,所以节理面承受的是张剪作用,节理面易被拉张,亦成为右岸绕渗不能忽视的原因。
大坝右岸的绕渗,由于坝前的帷幕灌浆及后期的补强灌浆工作质量较优,使刘让系数,由0.009降至0.003,所以,漏水量较小,但因存在绕渗,使基础存有泥化板岩层的丙坝段的扬压力超过设计规定的5%,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现从其形成机理来判断,应在右岸布置适量锚杆,增加岩块的厚度,以消散部分收缩能,减少节理的拉张;并在乙坝段,布置水平排水洞孔,拦截绕渗水对丙坝段的影响。
左岸顺陡崖的节理,亦存在有冷缩扩张与张剪变形,产生绕渗问题,由于左岸布有自由水与承压水两层排水洞,所以问题影响不突出。但1998年,绕渗漏水量突然增大,经调查检测与试验分析对比,排除了坝前帷幕在泥化夹层处被冲破,坝顶水塔漏水影响等原因,锁定是冷缩使节理拉张,以及冬季存在坝与岸坡岩体向下游的不协调变形,产生30°多度的张剪作用,形成渐进式突发性扩张,造成令人惊恐性较大的漏水,后采用占孔对裂隙作灌浆封堵的补强处理措施。
图3.1 裂缝宽度与温度变化曲线图
㈨ 网传的三峡大坝扭曲变形卫星影像,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谣言,复经过我们国家的具体制勘测,证明没有变形。
近日,一则“三峡大坝已变形,决堤在即”的言论流传于社交网络。在三峡集团给出详实监测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高分六号卫星图像予以数次辟谣后,上述言论仍在发酵。与“三峡大坝变形”图组合出现的,还有一张宜昌交旅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7月5日发布的“三峡大瀑布景区暂停接待游客的通知”。
大家都知道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可能不太了解三峡的水库和大坝。为什么“水库再大”、”水坝再高“,只要建在国外都是安全的,但只要建在中国,就一定要出大问题?造谣者的逻辑矛盾昭然若揭。
所以大家不要相信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