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水生态相关

水生态相关

发布时间: 2021-02-23 04:24:52

Ⅰ 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关系

“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齐国管仲语)。水缔造了人类,也影响着人们的品德和情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态。缺水曾经给生命带来灾难,以致生物界几度濒临灭绝。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玛雅文明的毁灭,就与干旱缺水有关。长期降雨量的减少,使可用的地表水迅速减少,无法满足生存需要,导致社会动乱、疾病蔓延、城市被抛弃等,一个鼎盛的古典文明就这样毁灭了。
现在,世界正濒临一场水危机,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发出严重的警告,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水危机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认为,造成水危机的因素有三个:水的资源性短缺、水文化匮乏、制度管理不严。其中,文化与制度的双重缺乏是主要原因,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的浪费、消耗、污染和破坏。因为水的易得性,使人们对水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知,缺少亲情。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要缓解我国的水危机,需要国家、社会、民众三个层面的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国家对水危机的严重性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央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提到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多渠道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等等。
在社会层面上,建议国家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联手,把解决高水耗的“五大杀手”,包括灌溉式高水耗的农业杀手、掠夺式高水耗的工业杀手、奢侈式高水耗的服务业杀手、质变式高水耗的污染杀手、超前性高水耗的地下水超采杀手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此外,由水产业界牵头,协同全国各行各业共同加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净化治理力度,开发利用城市雨水污水,实行雨水污水资源化。这种系统的水治理方法既防治污染,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缓解水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全民总动员,宣传倡导亲水、爱水、惜水、护水、节水、治水以及科学饮水为主要内容的“水五论”,正视基本国情、民情、水情,提高水生态文明意识,唤起国民亲水文化自觉性,共建节水防污型社会。

Ⅱ 水生态的介绍

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于水回中,水又是答一切生物的重要组分。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环境中水的质(盐度)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Ⅲ 水生态的地位

水生态
hydroecology
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专于水中,水又是一切生物的重要属组分。生物体内必须保持足够的水分:在细胞水平要保证生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整体水平要保证体内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转。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环境中水的质(盐度)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出现使地球水循环发生重大变化。土壤及其中的腐殖质大量持水,而蒸腾作用将根系所及范围内的水分直接送回空中,这就大大减少了返回湖海的径流。这使大部水分局限在小范围地区内循环,从而改变了气候和减少水土流失。因此,不仅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重视水生态的研究,由人类环境的角度出发,水生态也日益受到更普遍的重视。

Ⅳ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

(二)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

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

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使顶层设计更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而平原较少,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扩大生态绿色空间。

城镇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

(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伴随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结果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

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各行各业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农业生产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降低水、土地、农药、化肥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也可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环保投资需求高达3.4万亿元。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加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除工业企业外,还应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包括农业以及服务业。

(五)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

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费方式不但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消费需求间接影响生产方式。因此,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落实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等行为。运用价格等多种手段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

(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施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规时,要侧重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知道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负责,该怎么做,做不好的后果是什么;(2)强化、细化程序性规定,减小地方自由裁量权;(3)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4)出现问题时,除了惩罚相关单位,还要追究其法人和责任人的责任;(5)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增加相应的条款,特别是要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环保法律。

(七)推行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坚决追究其责任。

为使得这一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中给出详细的规范,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监测监督办法、实施程序、奖惩措施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同部门的责任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

Ⅳ 生态系统的哪些过程与水密切相关,请举例说明

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与水密切相关:

1、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将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这就是水在系统循环中所扮演的一角色。例如:森林没有水分,就要变成沙漠。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这个过程必须有水的存在,并起到输送能量物质的作用。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生产者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桥梁。例如:绿色植物没有水分,也就不成其为自养生物,也不可能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生物群落中的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例如:寄生的细菌和腐生的细菌在分解过程中,没有水分将死亡和消失,不可能将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4、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是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例如: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但是它们所吃的食物必须有水充当饱和物和填充物,才能形成消费者级别。。

5、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也是通过水分传送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水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例如:植物生长需要水,动物生存需要水,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水。

所以,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传输链条,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水不仅为各种生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营养输送条件,而且对于各种生物的分解与消费提供了转化条件。水是生态系统的命脉,没有水生态系统就不会存在。

Ⅵ 水生态的分布

地球表面约有15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97%为海水。海洋面积接近陆地回面积的两倍半。
水在陆地上的分答布很不均匀,许多地区降雨量相差悬殊,而且局部气温也影响水分的利用。气温过高则水分的蒸发和蒸腾量可能大于降雨量,造成干旱;气温过低则土壤水分冻结,植物不能吸收,也形成生理性干旱。如果水中所含矿质浓度过高(高渗溶液),植物也不能吸收,甚至会将植物体液反吸出来,同样形成生理性干旱。海水中氧气、光照和一般营养物质都较陆地贫乏,这些是决定海洋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但生物进化到陆地上,水却又变成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降雨量由森林经草原到荒漠逐渐减少,生物也越来越稀少。

Ⅶ 河流水生态提升措施都包括哪些

1、做好整治规划
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规划,便很难实现有针对性的建设,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正式建设之前,必须制定出整治的规划方案。
2、综合整治河道
首先要运用物理方式,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并根据不同城市中的防洪标准,对河道的堤岸进行加固,确保河道的深度与宽度,实现河道正常的引水、排水、蓄水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模式,在确保整治效果的同时,突出工程的观赏性与艺术性特点,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3、雨污分流处理
首先要对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合理改造,解决当前排水能力差、布局混乱的问题,并实现雨水分流,避免城市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其次,对城市工业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杜绝工业污水排入河道。最后,建设处理能力强的污水处理厂,以满足日益增高的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4、营造水下森林
在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水生物生存的基础,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巨大的价值,又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营造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森林”生态系统。沉水植物能够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是衡量水环境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当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沉水植物会表现正常的生长特征,否则,沉水植物会逐渐消失。在沉水植物培植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光照强度、营养物、悬浮物、底质、温度等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认真分析城市河道水环境,正确地选择沉水植物,从而调整水环境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还应该投放一定量的水生动物。
5、培植食藻虫体
城市河道水环境污染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生产息息相关,氮、磷等物质的过量排入,直接影响了藻类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短期时间内,驯养食藻虫体,可以遏制藻类生物的不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城市河道水体的透明度。

Ⅷ 水生态修复的措施有哪些

水生态作为地球生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生命万物的源泉。但近些年来水生态被破坏的情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对水生态的恢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我看来,落实水生态修复需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要态度够坚决,措施够到位,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最后就是对大型流域的专项治理工作,这些生态修复需要全国人民乃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前面提到的长江治理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四川到重庆、再到湖北、安徽等省,所有人都要为水生态修复做贡献。然后就是防止物种入侵,部分物种可以使用人工繁殖重建,对水藻等微生物污染要有相应的技术治理。最后就是海洋水体的治理,这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这就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了。

Ⅸ 求与水生态有关的论文一篇

生态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水资源有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焦点。因此,合理量化生态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生态分区、遵循水循环(水平衡)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原理简单明确,受资料限制程度小,,不失为计算区域生态需水的有效方法。同时基于水循环的计算方法,使流域内降水分配、水资源的分配和转化都有一定的量化概念。但是该方法没有模拟地下水位的变化,使预测可控生态需水的精度受影响;而且没有进行地表水文模拟,使生态建设不可控生态需水的增加量不能精确预测。为了实现水土一体化管理,建议将采用模型进一步完善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生态需水的概念界定为: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强调天然生态保护旨在排除天然生态中不合理的部分(如耗水的天然盐碱地等),强调人工生态建设是为了从人工生态中排除直接与经济有关的需水。将生态需水的“水”范围界定在“降水”的尺度主要是考虑到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形成影响比较大。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用“保护+建设”代替单纯的“保护”,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是保护与建设的规模应当基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这是合理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关键,这项内容还需要尽快研究解决。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是增加降水的利用,即增加不可控生态需水。

国内外关于生态需水的研究概况

Covicgh[1](1993)强调了在水资源管理中要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Gleick[2](1996)明确给出基本生态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ment)的概念框架,即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以求最小化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汤奇成[3](1995)以新疆地区为背景,论述了生态环境用水的必要性,并界定了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范围,即生态环境用水一是指对一些重要的湖泊进行补水,不主张对干旱区所有萎缩和干涸的湖泊一律进行补水,如罗布泊、台特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场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再扩大为原则。

关于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Gleick建议水资源管理应当基于合适的模型,依据最新信息给出决策意见。Whipple[4]指出流域内应当协调解决环境需水与国民经济需水的矛盾,并建议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基础分析和系统模拟。陈昌毓[5]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确定河西走廊各市、县绿洲和农田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00~500mm和450~650mm。

考虑生态因素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比较典型的是SWAT[6](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将流域划分成于流域或网格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以水平衡方程偶合泥沙、面源污染物子模型,用控制结构(command structure)或DEM高程模型实现水和污染物在网格单元之间的运移方向,从而预测水、泥沙、农业化学物质在大型封闭流域的影响。另外,对生态需水的计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水文模拟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VAT[7]、VIC-2L[8]等。

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

以地带性理论与径流形成原理分析植被生长需水规律,可以认为:①地带性植被是靠降水中不形成径流的水来维持生命,这部分水不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其中,荒漠植被,盖度1%~25%(草原化荒漠区可达30%),分布在年降水小于200mm的地区,降水几乎不产流,因此地带性荒漠植被生长几乎全部消耗每年不足200mm的降水;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植被,盖度20%~60%,分布在年降水200~450mm的地区,年径流深5~50mm,而且位于高原,土层深厚,几乎不形成地下径流,因此地带性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植被生长需水为每年200~400mm;地带性森林草原和森林植被,盖度大于50%,分布区年降水大于450mm,森林能够截留降水形成地下径流,在本次研究的范围内地带性森林需水大约每年400mm多,不会超过550mm。②非地带性植被的生长需水除当地降水以外还有径流,这部分水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其中,荒漠区的非地带性植被有乔木林、灌木林、草甸和沼泽,除盐生荒漠草甸外,盖度一般大于30%,植物生长主要靠地下水支撑。地下水埋深小于2.5m的最适植物群落是湿生的芦苇,埋深在2.5~3m的最适植物群落是以罗布麻、甘草为优势种的草甸植被,埋深在3~3.5m的适宜植物群落有胡杨林,在3.5~4m的适宜群落有柽柳,同时3~4m的埋深范围也是以骆驼刺等植物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甸的适宜区。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区的非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沼泽、草甸和乔木林,植被盖度大于50%,靠当地降水和径流支撑。森林草原与森林区的非地带植被有沼泽,需要足够的径流维持。

生态需求是指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这里需要补充,①对于没有植物作为第一性生产力的系统需水,如河流冲沙、稀释污染物、控制地面沉降等所需要的水,按照传统定义并保持与环境容量概念一致,仍称为环境需水。②生态需水指未来某时段内所消耗的水量,研究现状时称为生态耗水。

Ⅹ 水生态治理概念股有哪些

东方园林、棕榈园林、普邦园林、岭南园林、铁汉生态、武汉控股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